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执行法学

执行法学

发布时间: 2022-01-01 00:41:13

A. 法律执行类包括哪些专业

法律大类法学下设一级学科6类,32种专业:

法学类:包括法学和知识产权、监狱学。

政治学类:包括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和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社会学类:包括社会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女性学、家政学。

民族学类:包括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思想政治教育。

公安学类:包括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禁毒学、警犬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边防指挥、消防指挥、警卫学、公安情报学、犯罪学、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国内安全保卫、警务指挥与战术。

(1)执行法学扩展阅读

专业教师队伍应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新设法学类专业专任教师人数至少应为该专业核心课程数的1.5倍以上。原则上,法学类专业每门专业必修课程应当配备1~2名专任教师任主讲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应不低于9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1/3。专任教师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教师队伍中应当包括一定比例的实务部门专家。各专业生师比不得高于17:1。

专任教师应具有5年以上本学科专业教育背景,实践性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教师队伍中应有--定数量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跨学科教育背景。

B. 法律实施和法律执行是不是一个概念

根据学来者的《法理学自》研究,法律实施和法律执行不是一个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法律执行,法律执行是法律实施的一部分。
法律实施,也叫法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
法律执行,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上,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C. 法律体系是指什么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又各指什么呢

一、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为“法的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Legal System):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规范的总称。

主要特征:

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二、法律的遵守:

法律的遵守: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即所有的社会主体都必须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三、法律的执行:

法律执行,广义上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狭义上,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三、法律的适用:

法律的适用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国家权力,把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人或组织,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行使权力的专门活动。

四、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四点:

1、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这项原则有三层含义:国家的司法权只能有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4、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D. 执行法律的基础是

1、执行根据法定原则。有人认为,强制执行必须有生效的按法律文书,是依法执行的最基本要求,固然十分重要,但对强制执行法的制定、修改和适用似乎并无普遍的指导意义,能否定格于基本原则的地位值得商榷。
2、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原则。民事强制执行具有国家强制性,然而在实务中,仅凭强制方法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法院采取执行措施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债务人进行说服教育。之后债务人若仍不自动履行债务的,法院则应当及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不可否认强制执行过程中,说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说服教育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已,并非执行之必经程序。因此有人认为,将此原则定格为强制执行法的基本原则,没有理由。
3、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又称全面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4、迅速及时原则。迅速及时是对执行工作在效率方面的要求,其实质是一种效率原则,而效率原则是一切司法行为和其他公务行为均应遵循的原则,并非是对执行工作的特殊要求。执行工作的高度复杂性也决定了许许多多的执行案件不可能都做到迅速及时的结案,迅速及时在执行工作中仅是执行人员具体把握在心中的一杆“天平”。因此有人认为,本原则作为强制执行法的基本原则尚不够格。

E. 民事执行法律法规有哪些

1、执行合法原则
民事执行活动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依法定程序和方式并遵守实体法的规定进行。
2、执行当事人不平等原则
当事人双方地位不平等,权利义务有差别。
3、执行适度原则
也称比例原则,执行措施必须是必要而适度的,要求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必须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执行目的与执行措施之间、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利益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一方面把债务人的痛苦降到最低点,另一方面确保债权迅速、充分的得到实现。
4、执行穷尽原则
法院根据债权人的请求,为了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穷尽各种执行方法、措施和途径,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审计,依法采取了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等执行行为,在履行了上述程序后仍不能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院才能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望采纳

F. 法律执行类包括哪些专业 都有什么专业

刑事执行专业简介:
刑事执行专业是培养掌握刑事执行法律基本理论和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能力,从事罪犯管理、教育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现代监狱管理,需要高素质的监狱人民警察。

民事执行专业简介:

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民法、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继承法、刑法商法概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司法心理学、公证业务知识、执行业务知识、基础技能。

行政执行专业简介:

行政执行专业隶属于刑事执行系。本专业培养具有专科(高职)文化程度,掌握行政执行(劳教管理)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具备人民警察基本素养,能够胜任行政执行(劳教管理)一线工作岗位,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G. 刑事执行法学的定义是什么

《刑事执行法学》围绕着刑罚执行及刑罚执行制度的内容展开,突出法的规范性。《刑事执行法学》不仅包涵了监禁刑的执行,更涉及到相当数量的非监禁刑的执行,例如管制刑的执行、罚金刑的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刑的执行、没收财产刑的执行,以及与刑事执行密切相关的缓刑制度的执行、减刑制度的执行、假释制度的执行、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执行,等等。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刑事执行理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刑事执行的性质、特征及基本原理。

H. 法律执行 概念是什么

所谓执行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即不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确立的义务,主张行政决定违法,否认行政决定具有执行力时,行政机关诉请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确认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职责的违法性,请求法院发布强制执行令的诉讼程序。行政诉讼法第66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的规定,是其基本法律依据。在主张法院中心论的英美法系国家中,执行诉讼是法院对行政权进行司法审查的一种补充方式,同时也是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提供最后的法律保障手段。就其本质而言,执行诉讼也是一种行政诉讼。它“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司法审查(直接的司法审查是相对人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给予救济),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提起诉讼,而在行政机关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时候,相对人主张行政行为违法作为抗辩理由,否认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量

然而,要建构这样一种新的行政诉讼制度无疑有其理论上的障碍。一般认为,“行政诉讼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即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的被告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就是行政法学界所公认的被告“恒定性”理论。即行政诉讼的被告是且只能是行政主体。这似乎是由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的,故而被学界称之为行政诉讼的特征。

华律网

然而,正如笔者前文阐述的,虽然行政之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行政相对一方提起作原告,但并不能排除行政主体在特殊情况下有提起诉讼并成为原告的可能。如我国行政诉讼已把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案件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司法审查范围,虽然只是书面审查,但立法原意则在对被申请执行的行政措施予以必要司法审查,以兼收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一方合法权益之效,正与行政之诉的性质与目的相符合。那种认为在行政诉讼中,只有行政相对一方有诉权,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只有答辩权而没有诉权的观点已经开始遭到质疑与批驳。其实,诉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实施的各种诉讼行为和活动的总称。诉权则是当事人在诉讼活动中享有的各项权利的总称。行政相对一方请求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司法审查的行为是诉,行政主体主张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的行为也是诉。这正才能真正体现“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诚如我国台湾学者翁*生教授所说,今日,人民与国家之公法关系,已由传统之权力服从关系,转变为权利义务关系,因而,行政诉讼之意义,除保障人民权益与确保行政权之合法行使外,已兼有解决国家或公共团体与人民相互间发生的公法上争议之作用。[⑨]这样,行政执行诉讼制度的建构障碍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现阶段,将非诉执行诉讼化的现实意义在于:

(一)实现“司法与行政分离”。

非诉行政执行中法院包揽行政强制执行的决定权、实施权、争议裁决权,缺乏必要的制约。这三项权力应在行政机关和法院之间合理分配。引入执行诉讼后,法院专司裁判权,执行权回归行政机关,法院只负责对行政决定的合法性的审查,具体执行由行政机关负责。这样,在保持司法执行的灵魂—法院审查的同时,将执行实施职能分离出来,更利于法院集中精力进行审查,同时,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设立执行诉讼符合任何争议由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在行政法关系中,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地位悬殊,权利的不对等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行政诉讼可以给相对人以权利救济,但当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义务时,其权利救济机会可能丧失,而行政机关提起的执行诉讼其目的在于维护行政法治,同时也给相对人另一个权利救济的机会,也利于建立起行政强制执行的纠错机制,能彻底解决争议,符合任何争议由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三)实现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则,真正树立官民平等的观念。

公平公正是法律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司法实践所追求的目标。在现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下,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义务上具有可以宽宥的事由后应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即只能接受法院的强制执行。因为其已放弃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救济途径,又被限制了强制执行审查程序的抗辩权。而法院作出的强制执行决定,当事人无权提起上诉和申请再审,这有违公正、公平的法律原则。执行诉讼的建立就会起到补救当事人程序权利的作用,相对人在此程序中,可以攻击行政决定的合法性,如果其主张正确,法院应当决定不执行行政决定,使其程序权利得以在执行诉讼中行使,从而有效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

I. 司法执行技术类是法学专业吗

司法执行及技术类专业包括以下专业:
专科开设的专业有:刑事执行内,民事执行,行政执行,监狱管理,狱容政管理,劳动改造学,劳教管理,司法鉴定技术,安全防范技术,司法信息技术,司法信息安全,应用法制心理技术,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司法会计,毒品犯罪矫治,涉毒人员矫治,监所管理,司法执行及技术类新专业。
本科开设的专业有:监狱学,犯罪学,狱政管理,劳动改造学,刑事执行,劳教管理,罪犯管教,罪犯教育,矫正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罪犯心理矫治,涉毒人员矫治,司法管理,侦查学专业(狱内侦查方向)、教育学专业(矫正教育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司法信息安全方向),心理咨询(罪犯心理矫治方向),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法学(司法行政方向),监所管理,社会工作(社区矫正方向),司法执行及技术类新专业。
研究生开设的专业有:
犯罪与犯罪心理学,监狱学,司法鉴定学,物证技术学,毒品犯罪与治理对策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法律硕士,司法执行及技术类新专业。

热点内容
海城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5 21:59:17 浏览:122
乱扔垃圾刑法 发布:2025-05-05 21:59:06 浏览:733
以正道德经 发布:2025-05-05 21:58:29 浏览:829
立法法九十五 发布:2025-05-05 21:57:35 浏览:51
法律服务行业诚信建设 发布:2025-05-05 21:57:33 浏览:420
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理论 发布:2025-05-05 21:56:07 浏览:627
发法学论文 发布:2025-05-05 21:55:05 浏览:199
2月22日演的社会与法 发布:2025-05-05 21:53:05 浏览:227
如何建设好法治中国 发布:2025-05-05 21:45:02 浏览:579
法院救助申请 发布:2025-05-05 21:44:19 浏览: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