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重视道德
『壹』 孔子是重视“士”还是品德修养的理解
孔子办学的教育内容当然是服从于他的教育目的的,即服从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如前所述,孔子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士和君子,即为实现仁政德治培养人才,实际上是为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培养合格的后备官吏。他很注重人品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曾提出"文质彬彬(外表形态和思想品质配合恰当),然后君子"①的主张,认为表里一致才能算是大雅君子,因此,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论语·述而》所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提法在概念上不够确切②,所以这里讲的孔子的教育内容,不以"四教"分。现按照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①《论语·雍也》。
②程树德《论语·集释》关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条下引王滹南的话说:"夫文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教乎!"指出忠信二者实已含于行中、何必另立"二教",所论极当。
(一)品德修养
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德育,即加强弟子们的品德修养。关于孔子的道德观念,已在《伦理思想》一章中作了评述。
这里只阐述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的情况。
孔子对道德的认识做过很大的努力,其道德总概念是"仁"。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说,不外是"爱人"这个总原则。为了使弟子们准确地把握仁、理解仁,孔子曾多次详尽地回答过弟子们提出的问题。例如"刚。毅、木、讷,近仁"①,意思是指刚强正直、果断朴实。言语谨慎,都可以说是接近于仁的。他还更具体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具体的概念,丰富并发展了品德修养的内容。这些内容作为封建道德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要的,现在则必须加以批判。分析和清理,严格区分糟粕与精华,然后决定取舍,决不能囫囵吞枣地含糊过去。
孔子很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操。他说:"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②富而不骄,贫而无怨,这里面带有一个抑制感情的问题。他又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③这说明个人的喜怒哀乐应有一定的限度,不要过分。另外,"仁者爱人"也不是无原则的什么都爱,"君子亦有恶"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⑤。这又说明仁德之中又包含了"好"与"恶"一对相反的情愫。他要求弟子们能分清善恶,"行己有耻"⑥。"好仁"与"恶不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好恶的感情表现就是"知耻"。孔子又认识到人的感情是容易冲动的,那就孔子评传需要有所抑制,掌握分寸。为此,孔子便提出了"中庸"的主张,作为平衡道德感情的准绳,以防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片面性,防止感情用事或极端化,做到不偏颇,适可而止。孔子认为,一个人在道德感情上要克制那些不合于"仁"的邪念,那就需要确立合于"仁"的道德观念。孔子在当时条件下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同时。还必须指出他的很大的保守性和局限性,尽管孔子以后的。在封建社会束缚下的。中国停滞不前的局面,其中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上关于物质和精神孰先、真理能否被认识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论证,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和实验应用(特别是工农业生产方面)等停滞不前的情况,固然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但毕竟也是和孔子思想及其在教学内容上的保守性、局限性的影响分不开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就不能正确评价孔子的教育成就,就可能陷于很大的片面性。
『贰』 请问:伦语中有哪些体现孔子重视道德的句子
子曰复:“朝闻道,夕死制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叁』 请问:在伦语中能体现孔子重视道德的语句有哪些
孔子是提倡仁的!
但是仁是从 道 德 引下来的!所以说仁的就是在说道德~
『肆』 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 的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
仁,是孔子道德观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历史版背景:权
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伍』 请问:论语中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孔子对道德的重视望尽快解答谢谢!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意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受益匪浅?”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陆』 论语中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孔子对道德的重视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回人.”
——《卫灵公》答
意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受益匪浅?”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柒』 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
仁,是孔来子道德观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历史背景:
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捌』 孔子对道德的论述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主i要有这样一些,“人不知而不愠”;曾子曰“吾shu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一日三省吾,是较高的道德修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其实是道德底线,咱们应当做到。
孔子关于道德的名言:
1、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过,则匆惮改。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6、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8、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玖』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
仁爱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9)孔子重视道德扩展阅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