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立法
A. 什么是信息法
http://law..com/pages/chinalawinfo/0/89/_0.ht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B.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区别
摘要 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C.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和理论之回应
作者:66WEN收集整理
来源:www.66wen.com
更新时间:2006年06月12日
2.完善现行刑法典中的计算机犯罪惩治条款
现行刑法典第285条和第286条规定了计算机犯罪的两个罪名,即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我们认为,除了应当增加非法使用计算机存储容量罪等罪名之外,对于现行的两个罪名,也应当予以完善,例如就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言,应当完善之处就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非法侵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范围有必要予以扩大,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将目前的“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三类扩展为五类,即增加“重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二类。39对此我们不完全赞同:对于“重要的经济建设”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现行刑法典修订的过程中,负责起草草案的公安部所提交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罪方案(草稿)》40中就曾加以规定,但是在最终刑法通过时被删除,具体理由,可以认为是规定的范围过于宽泛而难以掌握,司法实践不易操作,容易导致对经济所有制、经济领域等范围判断的争议。41因此,在立法者已经慎重考虑后排除于刑法典之外的情况,在短时间内重新纳入刑法典的意义与可能性均不大;而对于“社会保障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我们认为应当纳入本罪的范围之内,理由是,此类计算机信息系统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民生活保障,一旦处于混乱状态后果难以想象,因而应当由给予格外关注。同时从国外立法例来看,均较为一致地将“社会保障系统”纳入严格保护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列,例如意大利惩治计算机犯罪的专门刑法规范即规定,以公共福利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对象的计算机犯罪行为,应当处以一至四年的监禁,而造成实际损害或者破坏的,或者造成系统部分中断的,则监禁增加三年至八年。其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法定刑应予提高,以严厉打击犯罪人并消除引渡等刑事司法协助的障碍,这一点已如前述。
好辛苦才找到的哦!多给点分好吗?急需用分!谢谢了
D. 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立法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摘要 一、我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E. 我国关于网络立法及法律法规相关文件及具体内容
孟宪江法律热线回答你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等
F. 关于网络的立法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办法》内
《中华人容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等等,但是在我们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没有形成体系,基本上都是条例和规定,还有些是文化部发布的通知。
G. 信息安全的法律与宪法之间的关系
热心相助
您好!
我国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网络安全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及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多项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
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法律。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规范。我国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事诉讼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人民警察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立法法》等。
第二个层面:行政法规。主要指国务院为执行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法律规范。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第三个层面: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主要指国务院各部、委依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与法律规范,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人民政府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国家公安部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开展计算机安全员培训工作的通知》等。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互联网电户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软件产品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管理办法》、《国际通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等。2009年5月,又在其颁布的《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实施办法》和《木马和僵尸网络监测和处置机制》中,对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和互联网运营商、域名服务机构,以及网络安全企业共同开展网络安全信息共享和打击黑客产业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摘自本人编著
H. 信息化法律概念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有目标明确、措施全面的信息发展规划。例如:德国制定有《联邦政府促进信息与文献规划1974~1977年》、《1985~1988年专业信息发展规划》、《1990~1994年专业二信息发展规划》和《1993~1996年信息技术促进计划》等一系列连贯的发展计划;欧共体有《欧洲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发展信息市场五年规划》和《欧洲信息服务产业促进计划》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制定有《世界科学信息系统计划》,等等。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颁布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在其带动下,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制定出本国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建设计划,从而形成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热潮。1996年美国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下一代因特网”计划。这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重视法制的国家,还通过立法对信息开发和服务提供保证并进行约束,如日本的
《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法》、《特定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美国的《联邦信息资源法
令),等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也需要法律和政策及时配合。如美国根据通讯技术数字化的进步制定了《1996年电信法案》,以鼓励行业正当竞争,并规范行为;针对公共通讯网络的发展,国会正在酝酿对因特网上的不适宜内容、安全、隐私等问题的控制法规。此外,政府还负责制定信息工作与信息产品的标准,以确保信息产品的质量和通用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现代技术的推广应用。
快速增长信息产业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需要在广泛的信息活动中,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为了有序地实现这一系列的调整,必须改善和优化现行的法制环境,建立起规范信息化、保障信息化、,促进信息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在当前,尤其需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息化法制宏观环境。
我国现阶段的信息化法律建设,从静态上看,需要确定有关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及与
此相应的制度;从动态上看,需要强化有关信息化的立法、执法和守法及与此相应的监督。此外,由于信息网络的全球整体性和传送快捷性,各国、各地区的时空距离相对缩短,法律的实效和时限以及相互影响增强,中国的信息化与全球信息化密切相关,所以,中国的信息化立法还必须与有关的国际法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相适应。
要考虑静态、动态、国内、国际诸方面的种种因素,有序、有效地推进中国信息化法律
建设,这是一项相当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去完成。
从经济学的意义考察,中国国家信息化是建立在CNNI基础上的全社会信息化生产和消费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行为准则。由于当代信息活动的巨量数据流、高度流动性和非物质形态三大特征,表现出传统信息活动所不具有的新的内涵,有关信息的早期法律法规体系已显得陈旧、过时,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与信息工具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势在必行。
应该说,我国的信息立法并不是一片空白,在涉及信息的许多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条文。诸如:《统计法》、《挡案法》、《测绘法》、《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广告
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信息采集、信息公开、信息传播等信息活动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基本上是针对传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制定的,远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全社会信息活动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例如,数据库或网上信息版权归属;信息增值服务与基本电信服务之间的资费纠纷;网上电子交易的有效性和课税;利用网络窃取、破坏商业秘密,浸犯个人稳私;私自穿越防火墙窥视、盗用或破坏网络资源;制造、施放计算机病毒玻坏他人信息和网络等等,这些案件在中国已有法律诉讼实例,因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文可以遵循,当事人诉讼和法庭审判都缺乏依据,惩罚、定罪和量刑常产生困难和争议。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活动的发展,确保国家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从现在起就应加快信息化法制建设进程。在够架信息化立法体系中,需要考虑四个前提:
(1)发挥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装备的正面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维护国家主权和信息安全,保障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3)立足自主发展,保护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成长;
(4)合理分配信息资源,保护公民、法人和社团的合法权益。
在上述前提下,信息化立法还应遵循六条原则:
(1)国家利益原则,要体现国家推进信息化的意志,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2)促进发展原则,要有助于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信息化,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公平竞争原则,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反对垄断,增大竞争,优胜劣汰;
(4)适度超前原则,要对技术和产业走向有所预见,法律法规要有适度的前瞻性;
(5)协调一致原则,要考虑信息法与我国基本法和其它现行法一致,也要考虑与我国认同的国际法律法规相衔接,适当保持国内法与国际法一致;
(6)急用优先原则,要根据立法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和需求状况,基础性、紧迫性的法律法规优先制定。
信息与法律的关系至为密切,法律也是信息。法律只是某些特殊信息的集合。它是立法者在获得若干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后生成的规制性信息。可见,信息是法律的基础和源泉,法律是信息的规制和集成。
信息立法通常分为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政府)政策。在信息法律、法规一时难以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信息政策具有的原则性、规制性、灵活性、适应性的诸多特点,常被广泛作为准法律工具。信息政策是指国家或其它组织为规制信息活动,发展信息事业而制定的方针、原则、措施和办法。信息政策按其制定主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国际、区域、国家、地区信息政策等;也可按其实施领域的不同,分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政策等。信息政策是信息法律的先导,是信息立法的前提和基石;信息法律是信息政策的保障,是信息政策的依托和后盾。各国经验证明,各类信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信息立法的进程,中国的信息立法也应遵循信息政策的制定一实施一修订一完善的基本流程,进而实现稳妥的信息法律确定、发布和执行。
信息立法本质上是规范信息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内容、客体三个基本要素。“主体”是指参与信息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内容”是指主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标的。信息立法一般可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构建立法框架:从“主体”人手,可以就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信息服务部门、产业、科教、法律等部门,以及公民等主体的信息交流权利和义务制定法律,以规范这些主体在信息获取、处理、交换、传输等方面的行为;从“客体”人手,可以就信息获取、信息共享、信息服务、跨国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信息犯罪等方面制定法律,以规范这些客体使之实现信息资源的正当利用,信息安全的有效保护和信息违法的严密稽查。
国家、地区、部门在构建自己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整体框架时,需要根据立法主体的
自身情况,灵活应用多种构建方式,实现强化法律规制作用、调整信息、促进信息事业发
展的根本目的。
I. 网络安全法的立法方针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方面问题的基础性法律,是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依法治网、化解网络风险的法律重器,是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那么,关于网络安全法,你到底了解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法》什么时候实施?
《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网络安全法》共有多少个篇章?
《网络安全法》有七个篇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网络安全支持与促进;第三章网络运行安全;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五章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
《网络安全法》约束对象是什么?
任何个人和组织在访问互联网过程中,涉及到使用和传输个人数据的,都必须满足更严格安全要求和法规。《网络安全法》约束网络上的所有参与者,即网络上的所有人,如主管部门、网络运营商、设备服务供应商、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个人等。
《网络安全法》将主要管理发生在中国的网络活动,由经过授权的单位负责监控和采取预防措施来防范发生在中国的网络违法活动,或者是发生在国外,但在中国造成了负面的后果(如安全风险和威胁,网络犯罪和电信诈骗等)。
《网络安全法》核心是什么?
明确了网络空间主权的原则;明确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义务;进一步完善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建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确立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数据跨境传输的规则。
二、该法是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其中,有六个方面需要重点注意:
1、不得出售个人信息。
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并规定了相应法律责任。
2、严厉打击网络诈骗。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不得利用网络发布与实施诈骗,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3、以法律形式明确“网络实名制”。
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4、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国家对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
5、惩治攻击破坏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境外组织和个人。
境外的个人或者组织从事攻击、侵入、干扰、破坏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国务院公安部门和有关部门并可以决定对该个人或者组织采取冻结财产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6、重大突发事件可采取“网络通信管制”。
因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处置重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需要,经国务院决定或者批准,可以在特定区域对网络通信采取限制等临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