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发布时间: 2022-01-01 22:25:24

❶ 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作文

这种事最好到网络是作业帮栏目去提问因为那里会有人帮你这里是法律法规栏目

❷ 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要2000字的、

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法学界对于法治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目前仍呈方兴未艾之势,话题也日益深入。法学家的讨论,起初较多地集中在法治应该是什么以及与法治相关的价值观等诸问题上,后来开始有人探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问题。但对于这一问题,马上就出现了两种互相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主张走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他们认为,政府是法治运动的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法治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政府要运用国家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要加快移植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参见蒋立山:《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分析》、《中国法治道路初探》(分别载《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1998年第3、4期)等文章。**一种意见则强调法治的渐进性,强调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本土(民间)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中国的法治必然是渐进的,不能靠政府大量的立法来实现。***参见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载《中外法学》1995年第5期。**实际上,两种意见并非纯学术的争论,它们与中国目前的法治实践是紧密相关的。前一种意见对现在的法治实践持支持态度,后一种则持温和批评的态度。因此,对两条法治道路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对于中国现在及今后的法治建设是有益的。

❸ 如何正确树立法治理念及维护法律权威

建议去问律师

❹ 大一思修期末考试重点

诸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P6 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徳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时代呼吁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P8思想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与法律对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的重要手段。思想道德和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3、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P10-1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P15-17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自身发
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特征:1、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2、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3、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4、具有预见性
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生确立的对某种思
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特征:1、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但不绝对2、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具有多样性
理性和信念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
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答:(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
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P29-30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称中实现个人理想,这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途径。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理想层面上的反应。个人与社
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同样,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也不是互相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1、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2、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P35-38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可概述为三个方面:其一,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其二,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三,积极努力,为世界和平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P39-4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
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P44-46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二)、经济
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P49-50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P64-65人生观的科学内涵1、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
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2、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重要作用
P67-69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
内容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二)端正的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
P69-70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
所具有的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只有正确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 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P71-7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

P74-76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含义:人生的自我
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他人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的前提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的保障。(二)人生价值的标准:1、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2、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3、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式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三)人生价值的评价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P85-87 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2、正确认识个
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3、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P90-91道德的起源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
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管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P99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按照“四有”新人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P102-104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
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P104-106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1、社
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P107-1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诚实守信: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2、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3、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P119-120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不但由
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4、法律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P125-127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P128-130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主要包
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法律的遵守、执行、适用则是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把文本上的法律转化为现实中的法律
P130-132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特征:1、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
最重要的方面2、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P137-139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
监督权和获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
P144-15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
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P154-15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本质要
求);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服务大局(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P159-160 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基本含义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
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特征:任意性、个体性或具体性 体现为对待和处理这些基本要素的态度和方式: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P161-163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一、权力
来源于权利 二、权力服务于权利 三、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 四、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结构上的相互关系 二、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P173-174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
守法
P175-176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目的: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
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P180-18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
社会
P183-184劳动法: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宗旨 基本原则: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
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3、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4、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原则 规定劳动者权
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
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P185 劳动合同法: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P186-187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P194-196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
持家、邻里团结
P196-200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婚姻法、继承法)婚姻法:基本原则:1、
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计划生育
必备条件:1、男女双方自愿2、达到法定婚龄3、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禁止直
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家庭关
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家庭成员关系、夫妻关系 离婚的方式:1、协议离
婚2、诉讼离婚 继承法:继承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四种
P200-201个人品德的含义和特点:含义: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
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特征:实践性;综合性;稳定性 主要
作用:1、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
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3、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P201-203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采取积极有效的道
德修养方法 3、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P204-205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讲法律;讲证据;将程序;讲法理

❺ 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法制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不少于300字

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复念非常重制要,他们是中国未来的栋梁,中国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他们是中坚力量。我觉得要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首先想想有没有法律方面的依据,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籍、听听法制讲座,掌握法律这个武器。第二,必须努力运用法律,学会用法律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我们都是公民,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权利,遇到事情,先要该清楚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法律规定的权利,然后要努力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通过这样的实践来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第三,要增强自己遵守法律的自觉性。法律的制定最终目的是保证社会的秩序,让每个公民在社会中自由的生活工作。我们只有遵守它,才能获得这种自由,我们都有义务去遵守法律。因此,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要忘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角度来增强自己遵守法律的自觉性,维护法律的权威。

❻ 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 后 思 考 题:
1.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P15)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求是、创新”。
2.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5)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3.为什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个人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树立起来,最根本的要将其内化为政治信仰、理想追求。内化得越迅速,宣传教育的成效就会越明显;内化得越彻底,核心价值观就会树得越牢固;内化得越自觉,核心价值观就会越管用。要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认识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仰、精神追求。
推动实践养成,促进外化于行。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是衡量核心价值观是否确立的标准。各级党组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之中,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运用多种载体和平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表率作用,为培育、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智慧和力量。
4..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P12)
意义:1.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 2.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课后思考题
一、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P17)
1.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在成长成材中给大学生正确的导向作用。 2.当遇到困难挫折时,给大学生以鼓舞和支持。
3.当身处优越环境时,它对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提醒作用。
4.它可以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它提醒我们只有努力,端正自己的不好态度,才能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
二.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关于理想的定义:理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由人所设定,希望达到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向往的奋斗前景。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从社会层面讲,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定阶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通过共同奋斗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个人理想: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个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包括个人具体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个人理想在人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为人指明奋斗目标方向。树立一个好的理想对学习、工作、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有远大理想的人看问题不会狭隘,他会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仔细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后果估计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其次,一个个人理想明确的人对目标会很明确,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思想迷茫时可以参照理想检查自己的想法,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个人理想的确立也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能够为理想奋斗,用理想控制自己的各种想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个人理想确立的重要作用。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民族、党派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口号。含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三、谈谈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P36)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四、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P36)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P63)
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的行动。
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除了汉族之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团结和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P6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P63)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4.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P6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5.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63)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90)
答: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须认真。要严肃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
人生当务实。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人生应乐观。乐观积极的态度是人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基础。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炼意志,优化性格。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积极进取,不断丰富人生的意义,要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P90)
答: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第四章 学习道德理论 注重道德实践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P115)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课后思考题: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P169)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用: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3.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P169)
(一)特征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诸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都在宪法中做了明确规定。
2,在效应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一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党领导,支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主权原则。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人权保障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的重要标志。人权是指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4.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同时规定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民主集中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原则。国际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p170
宪法相关法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
民法商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的人身关系的你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行政法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开公正、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敢于、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植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给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课后思考题
二、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89)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注意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知道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
四、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P189)
1、 首先,明确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2、其次,要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做到全民知法守法
第七章 准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质
课后思考题:
一、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P140)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大学生应自觉做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国家前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民族的希望,所以应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好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 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就业观(P141)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2)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3)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就业准备。
知识、能力、身体与心理、道德与法律 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好准备。
2.调整就业观念
(1)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2)降低期望值,特别是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 社会发展最终将走向利润平均化,地区差别也将逐渐缩小。 (3)先就业再择业,不断调整战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4)抛弃“等”、“靠”“要”观念,勇于竞争,积极自主创业,不仅给自己机会,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5)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业。 3.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积极自主创业的思想准备 (2)敢于创业的勇气 (3)提高创业能力
四 、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P141)
尊重人格平等,主要表现为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对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的情感或对对方给予束缚或强迫,都不符合道德要求。 自觉承担责任,自愿的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的本质表现。
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有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粗俗和放纵。 ????????(共8)
五、 道德与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调整的特点与作用(P14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普遍的,但各有不同。其中,道德是没有外在的强制力(国家的强制力),靠的是对人们内心的强制,羞耻感以及社会的舆论,但是它的调整是全方位的。法律靠的是国家的强制力,它的调整是个别的,因为法律规定的有限性.
六、 谈谈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P141)
关于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关于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

热点内容
法院外观 发布:2025-05-05 10:55:16 浏览:394
兰州离婚律师在线咨询 发布:2025-05-05 10:51:25 浏览:648
行政法原则马怀德 发布:2025-05-05 10:43:05 浏览:713
我替单位在收款处签字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5-05 10:27:52 浏览:967
法规之声 发布:2025-05-05 10:25:43 浏览:433
司法局叶青 发布:2025-05-05 10:18:54 浏览:239
一建法规谁讲 发布:2025-05-05 10:07:27 浏览:952
国浩济南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5 09:55:17 浏览:486
法学家王宠惠 发布:2025-05-05 09:48:09 浏览:796
法学院压力 发布:2025-05-05 09:41:13 浏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