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发布时间: 2022-01-02 05:17:40

1.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哪些观点一直被人误解

我还不具备评价老子《道德经》的能力,当然对哪一句话争议最大也不好妄加评论。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历朝历代人修身、治家、平天下无不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上古伏羲及黄帝时期,经历尧、舜、禹、夏、商、周之后,一直到老子时期得以形成道家学说,老子是道家学说主要创立人之一,道家学说是中华文明的根基,除儒家学说外,各类思想学说都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如黄老学说、纵横派、修真派、杨朱学派、老庄学派、法家学派、佛家学说等都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

道家思想贯穿整个中华历史,纵观中华历史事件,无时不刻都闪现着道家思想的影子,它是中华之魂,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正是有道家思想的存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当然,道家思想中有些消极的东西,有些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跨越两千多年,认知、观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评判标准来对待先贤。应弘扬合理的成分,抛弃消极糟粕的东西,在扬与弃中批判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跪求道德经对儒家思想的评论!!!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之为教父”:这是说孔子固执,明知不可为而内为之。(无为方面的)容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孔子明显是想执“大象”(政治成就),所以说儒家思想成不了宗教,这是根本原因,选错了“器”,神器和朴器有很大的区别。圣人选神器,神仙选朴器,我们在传说中也能知道,一般得道的神仙都是拿鸡毛掸子,拖把、车轮胎之类的“器”,但是圣人会选鼎、樽、玉器这样的“器”,孔子选“神器”,他的层次就低了。(德方面的)
孔子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他是抱住了,也就是成全而归之,他成全了后人对《道德经》的更多的理解。
至于礼方面,孔子说恢复的是周礼,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封建制的礼,但我认为是“品格之礼”,这是第三十八章描述的内容。并不是等级制度,每个人的品格不一样,表现自然也不一样,孔子希望通过礼制来让人们更好的认清自己的品格,以此来激励人们向更高的品格修为。
一点浅薄的认知,希望对你有帮助。

3. 道德经点评

虽然你只需要随便点评一句道德经就行了,我还是把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内容和你解释一遍吧。 第四十四章的原文是这样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话的意译就是:名位和自身存在价值相比哪个值得爱惜?自身存在价值和身外财货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位财货与丧失自身存在价值相比哪个有害?过分贪求名位必耗费大量心神,过多积藏财货必招致重大祸害。所以,知道适度的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度而止就不会招致危殆,知足知止则自身可长生久安,国家可长治久安。 最后对于这一章的点评是:本章主要讲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老子提出:名与身相比,身与货相比,哪个重要?此处的“身”不仅指身体或生命,它还包括自身存在价值、人格尊严等含义。老子纵观古今,多少人在名利扰攘中丧失自我而成为外物(名利财货)的奴隶。他唤醒人们从外物的奴役中醒悟过来,找回自我,做一个真正的人。老子又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追求名位必大耗心神,大量积累财货必招致重大祸害。此乃警世之语。环顾世间,折腾于名利圈中,丧失自我而不能摆脱者,岂非大有人在。此即所谓“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此言正可为本句之注。此处说“甚爱”、“多藏”,是指过分的、贪得无厌的欲望,并非否定人的正常欲望。老子深知外物对人的生存之不可缺,所以他用比较之词来说明两者孰轻孰重,而不是绝对地拒斥外物。他只是告诫世人,追求外物要适度。适度,就是符合自然规律(即道的规律)。甚爱,多藏,是对外物的过度追求。过度追求,就是违背自然规律,不符合道的原则。“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此为本章结语。老子告诫人们,要从过分醉心名利中醒悟过来,在名利面前要知足知止。这番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侯王公卿士大夫等统治阶层争权夺利、贪得无厌、相互倾轨的社会现实发出的质问和批判。这是哲人老子对当时人生、社会、政治的深入体察和反思之后得出的极具哲理之言,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一般人也是适用的。凡事皆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超过自然规律允许的“度”,必将以灾难和失败告终。在人们追逐名利的纷纷扰扰中,因不知足不知止而伤身害命者,岂非大有人在?在人类向自然界索取中,因不知足不知止破坏生态平衡而引发的灾难,岂非历历在目?知足知止,是针对人的欲望无限扩展说的。意思是要把欲望节制在一个适宜的程度上,即合于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并非要人消除合理欲求。至于有人把老子这句话理解为消极保守,不求进取,那是对老子原意的误解。知足知止,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是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呢与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道适度而足而止,不贪不争,则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两不相伤。老子的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的地方,以上这些仅是一例。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_^

4. 有关道德经的问题

道”是自然规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资质,它如同天平的支点,起着协调作用。它与智慧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是运用的过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这个“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属于天地的理性。老子认为,人的智慧只有同神化的“德”相呼应,才体现出智慧来。概言之,道德二字的意思是规律与调节的结合,德是本质,智是表象。其实,天不存在理性问题,因为天地的运动是恒定不变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它的所谓调节,均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读老子,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的认识。对前九章进行了初略认识。
关键词:道德经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根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有名称是区别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常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认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秘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
——“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有”为原始之“有”,“无”在此基础上得以认识。万物之有是新的物质形式之有,要认识这个“有”,得以整体之道为依据。

5. 老子《道德经》中是怎样批判人性的

论述的时候,分别考察,楚简本(“楚简老子”)、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甲本”)、帛书老子乙本(“帛书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经全文”)。
这四个本子,从网上,按照引号里的关键字,可以搜到,并能下载,我下载到的,也就是主要用于比较的是,是台湾人做的,pdf文件。
我还有一个英文版,译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经",称之为,"德道论",本文题目,还是称为"道德经"。

这几个本子,我的总结如下:
1. 楚简本,德道论的雏形,用了当时楚国的文字,是一个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论”。
2. 帛书老子甲本,德道论的成型。
3. 帛书老子乙本,德道论的民间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论的成型,德篇放在后,道篇放在前,成为道德论,后称为“道德经”。

我认为,整个德道论,有三个阶段:
1. 楚简本阶段,是一个政论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传,主要讲“道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阶级论
2)民性论
3) 人性论
2. 德论阶段,加入了“德论”,我认为,原因有二:
1) 道论里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受到了流行的“礼学”的冲击
3. “道论”的丰富阶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1) 其中的“道”,对应于德道论雏形阶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对应德道论雏形阶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礼学”/“名学”冲击的结果。

我认为,楚简本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流传到了楚地,用了楚国当时的文字而已。楚简本,是“德道论”的雏形,更是“道德论”的雏形,楚简本,包含了德道论的初始内容。

后来流传的“道德经”,我认为:
1) 保留了道德经雏形的时候的顺序
2) 抹杀了道德经发展的顺序
结果1),我认为,可以理解。
结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论是几个人的合作本子,并且一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流传的结果,变成了“道德经”,变成了一种教,原来的样子,不是这个样子,既不是一种教,也没有一个神(作者)。

还有一个最最戏剧的结果,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很感兴趣。步骤如下:
1)找一个人,读帛书老子乙本。(我没有试过,只是自己尝试读)
2) 看帛书老子甲本
3) 体会一下来自古代的声音

6. 如何评价网上流传的《道德经的惊天秘密》

这就是有些人喜欢折腾,喜欢编着玩的成果呗。虽说我们的文言千年不变,但过往的著作流传至今,往往和原初版本会相差很大的。这中间有讹传的可能,也有后人删改的可能,但若删改,有何必费劲心思弄什么句读,这种人为费劲该断句的思路似乎太阴谋论而成本也太高了一些吧。所以题目中那篇文章说的不可信。道德经,今天的版本和原始的版本的确是差很远的,但绝不是因为什么句读方面的原因。关于《道德经》,我们讨论的时候一般总会拿出93年湖北荆门市出土的所谓郭店楚墓竹简来说事。这批竹简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里面有老子道德经三组竹简以及其他一些竹简。也就说,这个版本的道德经是最接近老子所在年代的,查郭店版道德经与今本道德经,我们能看出来基本是一回事,然而文字上有不少不同。但不同的文本正巧可以提供证据来说明那种断句是正确的。讲道德经真相居然不提郭店楚墓竹简,忒也不可思议了。而这个《老者解读老子》的作者,虽然很机灵会重新断句,但是他便是不知道居然还有战国时代的老子文本出土——这个直接能揭穿这货的言论——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们挑这个所谓老者断句的一段来和郭店楚墓竹简的文本做个对比,就能说明问题了。老者断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店文本: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羡,羡曰转,转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又四大安,王处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 《道德经批判》一书值得读吗

《道德经》该怎样去读才能还原它的本意?
首先我觉得读一本书,真正用心去读,你需要关注书的本质,特别是经典。就那道德经来讲,它的时代是什么?然后是作者讲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讲这个?
道德经这个东西,世面上流传的,都不是真正的,而是被人修改过得。这点可以搜到,现在流传的大部分是王弼修订的,并且配上了自己的理解。
……
王弼把道德经分成了81章,有道经有德经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应该明白了,那王弼肯定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对于现在世面上的来讲几乎都觉得自己理解的很到位,根据王弼修改的都当做真传去解释,我觉得就是扯淡,因为当一个人真的把道德经读熟了会发现,王弼其实很尊重老子,很多东西都是保留老子那句话的本意做了解释,然后编段落。
而现在的人,我这么理解,大多是为了喧宾夺宠,自以为自己理解的就是最真的,去对着一个字无边的猜测,导致失去这段话本身要表达的含义。
具体我不去拿谁谁的翻译做比较,显得说人不是一样,我在这里不是说人不是,而是说这个理。比如“道冲用之不盈”,这几个字,它的本意是什么?我理解老子就是给人解释了,“道就跟泉水从地下往上冲一样,用不完。”去解释这个“道”的源源,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它是解释道的妙里,把一个“冲”无限去理解,古意中冲就是表示水从下往上,不管你再怎么去无限理解,也无法扭曲它表示的真正意思,一旦你坚持按照自己的来了,那好,就越又做弯了。这是一点儿
还有一点我觉得就是现在人太浮躁,太名利,不愿意实事求是,或许觉得,诶呀,我这点和他一样不行。我得突出我得牛逼,我得厉害,和他不一样,最显而易见的记得是某位,把道德经洋洋洒洒用现代物理解释的淋漓尽致。那我认为,他解释的不是道德经,而是自己的物理道德。
所以以上说了当前世面上翻译不一样的,其实还有牛逼的直接添加原文的。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个,感觉怎么这文笔不对劲,一看多加了,或许这个加的人觉得自己加的很美很妙,却没有发现就跟比赛化蛇他画个蜥蜴一样
所以我觉得,读道德经,要尊重作者,去读一段话,然后配合单个字的理解去一句话,你可以自己尝试怎么读觉得顺,感觉是那个理。其实你会发现,王弼已经做的很好了,不过在分经分段,他做的有限,这个需要多读才会体会。
然后当你读完后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思维,和没有读之前完全两码事。而且我们中国的字很有意思“文以载道”,比较厉害的文字组合都是带着韵的,然后就有一次升华了。作者:辰微子 供参考。

8.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评析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了对‘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学’与‘道’,有关‘日益’和‘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281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老子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无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

9. 道德经是不是骂圣人的

不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因为,圣人不能对所有人都施以仁,这也是一种不仁,道德经大都是揭露的道理,而不是批判

热点内容
法院外观 发布:2025-05-05 10:55:16 浏览:394
兰州离婚律师在线咨询 发布:2025-05-05 10:51:25 浏览:648
行政法原则马怀德 发布:2025-05-05 10:43:05 浏览:713
我替单位在收款处签字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5-05 10:27:52 浏览:967
法规之声 发布:2025-05-05 10:25:43 浏览:433
司法局叶青 发布:2025-05-05 10:18:54 浏览:239
一建法规谁讲 发布:2025-05-05 10:07:27 浏览:952
国浩济南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05 09:55:17 浏览:486
法学家王宠惠 发布:2025-05-05 09:48:09 浏览:796
法学院压力 发布:2025-05-05 09:41:13 浏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