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语录道德经

语录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1-02 10:25:11

道德经 名句

1.道可来道,非常道。
2.上善若水。源
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Ⅱ 道德经做人经典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康德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康德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康德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

体也,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康德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Ⅲ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文:

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

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Ⅳ 《道德经》经典语录

老 子 : 「道 德 经」: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 子 :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吾 不 知 谁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天 地 之 间 , 其 犹 橐 钥 乎 。 虚 而 不 屈 , 动 而 愈 出 。 多 言 数 穷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帛系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 非 以 其 无 私 邪 。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 故 几 于 道 。 居 善 地 , 心 善 渊 , 与 善 仁 ,言 善 信 ,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 夫 唯 不 争 , 故 无 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九 章 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 揣 而 锐 之 , 不 可 长 保 。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章 载 营 魄 抱 一 , 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柔 , 能 如 婴 儿 乎 。 涤 除 玄 鉴 , 能 如 疵 乎 。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一 章 三 十 辐 , 共 一 毂 , 当 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 埏 埴 以 为 器 , 当 其 无 , 有 器 之 用 。 凿 户 牖 以 为 室 , 当 其 无 , 有 室 之 用 。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骋 畋 猎 , 令 人 心 发 狂 ﹔ 难 得 之 货 , 令 人 行 妨 。 是 以 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 , 贵 大 患 若 身 。 何 谓 宠 辱 若 惊 。 宠 为 下 , 得 之 若 惊 , 失 之 若 惊 , 是 谓 宠 辱 若 惊 。 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为 吾 有 身 , 及 吾 无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 绳 绳 兮 不 可 名 , 复 归 于 物 。 是 谓 无 状 之 状 , 无 物 之 象 , 是 谓 惚 恍 。 迎 之 不 见 其 首 , 随 之 不 见 其 后 。 执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是 谓 道 纪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五 章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识 。 夫 唯 不 可 识 , 故 强 为 之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犹 兮 若 畏 四 邻 ﹔ 俨 兮 其 若 客 ﹔ 涣 兮 其 若 凌 释 ﹔ 敦 兮 其 若 朴 ﹔ 旷 兮 其 若 谷 ﹔ 混 兮 其 若 浊 ﹔ 澹 兮 其 若 海 ﹔ 飂 兮 若 无 止 。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六 章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 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 夫 物 芸 芸 , 各 复 归 其 根 。 归 根 曰 静 , 静 曰 复 命 。 复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悠 兮 其 贵 言 。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谓 : 「 我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 众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 我 独 泊 兮 , 其 未 兆 ﹔ 沌 沌 兮 , 如 婴 儿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 若 无 所 归 。 众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独 若 遗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 俗 人 昭 昭 , 我 独 昏 昏 。 俗 人 察 察 , 我 独 闷 闷 。 众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独 顽 且 鄙 。 我 独 异 于 人 , 而 贵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阅 众 甫 。 吾 何 以 知 众 甫 之 状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不 自 见 , 故 明 ﹔ 不 自 是 , 故 彰 ﹔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 不 自 矜 , 故 长 。 夫 唯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古 之 所 谓 「 曲 则 全 」 者 , 岂 虚 言 哉 。 诚 全 而 归 之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三 章 希 言 自 然 。 故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孰 为 此 者 。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况 于 人 乎 。 故 从 事 于 道 者 , 同 于 道 ﹔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同 于 道 者 , 道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德 者 , 德 亦 乐 得 之 ﹔ 同 于 失 者 , 失 亦 乐 得 之 。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四 章 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赘 形 。 物 或 恶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处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五 章 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 寂 兮 寥 兮 , 独 立 而 不 改 ,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地 母 。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十 六 章 重 为 轻 根 , 静 为 躁 君 。 是 以 君 子 终 日 行 不 离 辎 重 。 虽 有 荣 观 , 燕 处 超 然 。 奈 何 万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轻 天 下 。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Ⅳ 《道德经》经典语录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还是老子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提出了的呢矛盾吧!!!

Ⅵ 老子《道德经》的经典语录

第五章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8月30日名言)
第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三十八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四十五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第六十五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六章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现代汉语释义:人民不怕死,何必用来死来令他(她)们恐惧?
第七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Ⅶ 道德经的名言

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再大的树木,也是从一颗小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高的塔台,也是用泥土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力,哪怕每次只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想做一件难度很大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方下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先要从最细小的地方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入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想高人一等,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是站立不稳的;想迈开步子再大一点,把胯部打开的人,是无法走路的 。人生可以有梦想,但是不能超越现实,好高骛远,否则贻害终身,寸步难行。

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手,处理大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人从不好高骛远,而是大处着眼,小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成就了大业。

Ⅷ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Ⅸ 《道德经》的经典语句有哪些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热点内容
双城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05 06:43:53 浏览:207
老子与道德经原文 发布:2025-05-05 06:43:16 浏览:717
劳动法出差算不算正常 发布:2025-05-05 06:40:09 浏览:807
法规的程序 发布:2025-05-05 06:40:08 浏览:162
扎指甲刑法 发布:2025-05-05 06:35:22 浏览:27
婚姻法首部 发布:2025-05-05 06:34:42 浏览:415
人民法院查询电话 发布:2025-05-05 06:25:02 浏览:753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服务项目 发布:2025-05-05 06:19:18 浏览:412
深圳正规劳动法3天不上班算自离吗 发布:2025-05-05 06:17:39 浏览:638
民法典深入人心 发布:2025-05-05 06:12:39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