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怜悯
❶ 道德经中的冲气以为和
这章前半部分讲的是宇宙生成论。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日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戒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对后一段文字,有学者认为与上一控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无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讲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下生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榖”,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同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与作施教的宗旨。
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犯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光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于》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舍乎辩证之道。
❷ 道德经中“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窍”是什么意思
老子第一章的内容是《道德经》概论式而阐述的
在这里要纵观道家整体而出发才专能讲有所得。
这里我们要属知道:“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层意。
并且“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层意。
另外我们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层意。
所以: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推到这个结论
❸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中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的意思是:
1、见素抱朴的意思:就是要抱住“朴素”的意思。
2、少思寡欲的意思:就是要减少欲望的意思。
3、绝学无忧的意思:一般的解释是舍弃用学习知识的方法了解事物。
其实,这三句话,都是在指出一个道理:减少 心 对富贵、繁华、智巧和满足各种欲望的追求,从而让自己心清静,而使自己深层的潜意识得到开发,让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拥有更好的“智慧”。
❹ 关于道德经中的七善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
老子认为水是上善的。
因为水滋养万物,万物离不开水,水却从来不跟万物争。同时水往低处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它自愿处在最低、最脏的地方,这是人所做不到的。水不分别,不选择,对待无论好坏环境都一视同仁、谦虚守下。所以水最接近道。
水的七种品质:
居善地。水对于地位是无可无不可的。别人都争上位,水就心甘情愿地居下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个人姿态越高、地位越高,就越少有人能够跟他交往、愿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会越孤独。人应该学习水,处得谦下,才能学到更多。
心善渊。水居下,却不埋怨、不嫉妒、不反抗,兼收并蓄,才能博大深沉。它在最低处,汇聚所有细流,于是造就宽广的大洋。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不计较大小好坏的吸收,像大海一样融合、沉淀、自净,方能博大深沉。
与善仁。水仁爱万物、滋养万物,毫不吝啬。不会因为你是坏人就不让你解渴,不会因为你喝得多就驱逐你等等,只要你需要水,主动接近水,就会得到水的帮助。我们应该学习水的这种平等向善、有求必应的品质,不管对方与自己何种亲疏恩怨,我们一视同仁。
言善信。水有信期,江海的潮汐时间非常准确。同时水对于万物的反映就像镜子一般实在,美的人能从里头看到美的样子,丑的人能从里头看到丑的样子,决不会有半点欺骗。人要学习水守时、诚信、真实的品质。
政善治。水流分布条理有序。水又取法于地形,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状;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状。水流分布条理有序。并且静态的水面永远都保持水平,一瓶水无论你怎么翻倒,水的平面总是平的。人像水学习,无论何种环境、都能适应、因地制宜、公平公正。
事善能。水能繁育万物、能解动物口渴、能载船使之航行,能洗涤去污等等。水不刻意作为,却有能作为的品质。所以平时各种粗鄙琐碎的事情都会做,处理大事就会变得简单轻松。人平时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做起对应的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这是水给我们的启示。
动善时。水的变化因时而异,春夏变暖万物复苏,水流就变得湍急以便灌溉万物;冬天变冷万物沉寂,水也就凝结为冰块。因此人们做事时都要掌握时机,该动时动,该止时止,这是流水对我们启发。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安守谦下、心胸博大容物容人容世、交往仁爱有加、说话谨慎诚信、为政井井有条、做事凭借能力、行动掌握时机等等。这些都是人人应该学会的。如果人人都具备了水一般的善举,那么社会就没有动乱纷争,也就不会出现重大灾难。
❺ 《太上感应篇》中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道德经》中老子曰:“天地不仁
哪有矛盾?基本无关嘛!前者说因果自造,自负自责。后者只是言天地大道的大极,万物与其而言都很渺小
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道德经>>中的箴言,是否和"物极必反,暗极必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如题 谢谢了
万物都是平等的,是自由的,不论是所谓的人类,或动物,都无贵贱之分 事无好坏,当走到一定限度时,必出现与之相反的效果
❼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看不懂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谷:山谷,意谓空虚。谷神:指由道质和道性所构成的大道,也可谓大自然。因道的状态类似虚无,所以称其为谷,因其蕴藏妙用并因应无穷,所以称之为谷神。谷神不死:因其从不失灭,所以说是谷神不死。
玄:幽远微妙之意。牝:母性、雌性生殖机能的代名词,指女性生殖器。玄牝:微妙化生之意,是说道化生万物而不见其所以生,所以将道比作一个女性生殖器。以一个巨大深远的而不可见、却又神秘而可以生产万物的生殖器作为“道”的象征。
玄牝之门:指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天地根:谓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它而产生,它是宇宙万物的母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它永远存在。也就是说,事物生成演化所依循的法则及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永不消亡,这可谓是谷神不死。
老子把‘道’称作‘天下母’,又比之为女阴(‘玄牝之门’),某种意义上,老子是具有一定女性(或者说母性)崇拜的思想的。老子的思想贵柔守雌,他从“弱者道之用” 出发,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柔弱胜刚强”。他所崇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就是以柔弱顺自然为主要特征的。在《老子》中,“负阴而抱阳”、“牝常以静胜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这样贵柔崇阴的例子是很多的。
谷道中真炁不脱,才能成为化生大道的母体。化生大道母体的门户,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来,缠缠绵绵,若有若无,不可刻意求之。
“守中”的目的在于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玄:道体。天地根:天根和地根。绵绵若存:天地相接,二气相交,缠缠绵绵,不要过于执着。“用之不勤”:强调应有所克制,不可操之过急。
就治国而言,这一节是强调精神的沟通作用。只要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人间盛世自然来临。
❽ 对道德经有研究的,进!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前段教人保全安身之志,有道 潜龙勿用,所以行无行才是最大的攻守。所以祸就在于骄兵而忘彼失己,故战场兵战者只有处事宁静,为人不骄的帅将才能出奇制敌。在生活方面也只有处事冷静谦下的人才能去懂得更多,骄者止谦者进。
这里的衰是知黯韵而不是懦弱。在生活比喻谦下。
❾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哪些很有深意的人生哲理呢
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四十四章》,意思是说越是让人喜欢的东西,想得到它就必须付出代价;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越难过,所以人要知道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如此才可长久。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东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与其那样,还不如学会知足,满足眼前,知足的人不会受到屈辱,而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七、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在人们即将事业成功之时,却突然放弃了,功亏一篑。而如果做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就不会失败了。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面临失败的困境,并不是说外界因素影响多么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够遵循自然规律,是否能有始有终。
❿ 《道德经》中的“矜”该怎么读其中出现过很多,都怎么读音
你好
矜guān
〈名〉
(1) 同“鳏”。无妻的老人。也泛指无妻的人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诗·小雅·鸿雁》
(2) 又如:矜人(贫苦可怜的人);矜寡(同“鳏寡”)
(3) [动]∶同“瘝”。得病 何草不玄,保人不矜。——《诗·小雅》
矜jīn
〈动〉
(1) 自夸;自恃
矜之者何?犹曰莫我若也。——《公羊传·僖公九年》
(2) 自矜(自恃);矜功(自夸功勋);矜伐(恃功自夸);矜尚(骄尊夸耀,争出人上);矜饰(骄夸虚饰);矜宠(仗恃有宠而骄)
(3) 怜悯;同情 哀矜庶戮之不辜。——《书·吕刑》
(4) 矜爱(同情怜爱);矜哀(怜悯爱惜);矜念(怜悯思念);矜愍(矜悯。怜悯;怜惜)
(5) 注重;崇尚 故人矜节行。——贾谊《陈政事疏》
(6)矜式(尊敬而效法);矜全(爱护成全);矜名(崇尚名声);矜谑(崇尚戏谑)
矜jīn
〈形〉
(1) (形声。从矛,令声。作从今者误。( qín)本义:矛柄)
(2) 骄傲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聊斋志异》
(3)矜浮(骄矜浮躁) 矜大(骄傲自大) 矜物(骄傲而瞧不起别人) 矜侉(骄傲自大) 矜前(炫夸从前的名声) 矜负(高傲而自负)
(4) 端庄;庄重 君子矜而不争。——《论语》
(5) 又如:矜庄(端庄稳重);矜严(庄重威严);矜容(端庄的容态);矜饬(端庄严整);矜厉(庄重严厉);矜肃(庄重严肃)
(6) 谨守,慎重 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汉书·冯参传》
(7) 又如:矜奋(谨持奋勉);矜峻(谨严);矜裁(拘谨克制);矜炼(谨严而精炼);矜谨(矜持拘谨)
(8) 苦,穷困 矜其血气,以规法度。——《庄子》。
(9) 凶危,危险 郑玄笺:“居我以凶危之地。”
(10) 急遽,暴躁乖戾 如:矜肆(骄纵放肆);矜纠收缭(暴躁乖戾)
希望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