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创意

道德经创意

发布时间: 2022-01-05 13:35:02

道德经是谁的著作

老子(中国·春秋生卒年不详)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被认为最直接地从《道德经》中吸取了思想资源。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为了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而他们的确发现,《道德经》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环球时报》

先秦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也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他的形象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和生活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老子堪与孔子比齐,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者和哲人,这位才智过人的哲人,识穷宇宙,道贯天地,立万世之典范,创道家学派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与老子的思想的影响有关。他教人顺应自然、顺应大势,谦恭、知足、徐缓、柔顺、自守和不妄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一书,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它广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成为后世道学的圭臬和国人立身处世的规则所在。

两千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所用之处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世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周末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老子,老子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其著书,于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与下部第一字“德”,合为《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然只有5000多言,但是作为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可以说无所不包。老子从极其超越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他的人生观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范畴和哲学基石。《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修道即修德,凡是善于建功立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在社会人生领域,人们通常主张有所作为,普遍赞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强去“为”的;勉强去做,就会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无为的原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只是为获得而去获得,成功总是那么遥远;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顺其自然而为,成功或许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老子无为而为的人生观就具有这方面的意蕴,为人处世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强,不要刻意而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达到“无为”的前提,就是无欲。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反对纵欲。在他看来,欲望有其限度,一旦超过了,就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子发现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生领域也不例外。他反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既然物极必反,人的追求超过了一定限度,才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那么,限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发生那种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在老子看来,能知足知止,就不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发生争斗,因而也就不会遭人暗算,产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为自我保护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则,这一人生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千百年来,许多人将“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老子认为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修道的关键在于去掉人的私心欲望;去掉了私心欲望,人就可以获得身心健康、获得幸福。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怎样才能做到无欲呢?老子给世人提供的减少私心欲望的方法是“守静”。老子守静制动的思想作为人生原则,包含着极高的人生价值。根据老子的看法,为人守静,处世从容,则能举重若轻,化险为夷;遇事急躁,轻举妄动,则很难有好的结果。临事不慌,处乱不惊,镇静自若,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又常常能够胜人一筹。“宁静致远”,静定生慧,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创意和智慧。正因为此,千百年来许多人把《道德经》中守静制动的思想奉为人生的座右铭。

人在社会上生活,要面对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老子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上赞同无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据老子的看法,一个人只要无私,为他人着想,他就能够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无私利他,获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对于争斗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希望社会停止纷争,主张为人应宽容,把“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就个人而言,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老子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赞赏水谦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他确信柔弱蕴藏着巨大力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

柔弱处世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他看来,谦恭卑下,先人后己是居上、领先的有效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老子心目中,谦下不先具有积极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对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能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提出了丰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有所追求。老子并不反对人基于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们知足知止。在老子看来,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价值远在名与利之上,什么样的名声和财物也没有人的生命宝贵、重要。为获得名利而伤害自己的生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老子把个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还贵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运不济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功名利禄,隐身保命。

从“重身轻物”、“知足知止”的观点出发,老子进而要求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并不主张人锋芒毕露,勇于自我表现。他觉得锋芒毕露对人没有益处,应该韬光养晦,善于隐藏自己,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底细,以防不测。老子主张韬光养晦、“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并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单纯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干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锋芒,善于隐蔽自己。在老子看来,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就会免除砍伐之祸;在社会中,人能委屈自己,生命就会得到保全。当一个人建立事业,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止,将会招致灾祸,危及生命。老子从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勋之后,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这是一种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后世的国人十分服膺这一忠告,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故事,长期为人们津津乐道。

老子的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作为人们修身处世的普遍原则,可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经》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2000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著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老子被列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数百亿人中,老子以短短5000言而进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见《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经》各种译本至少有40多种。在德国,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了他们的思想,升华了他们的品格。

Ⅱ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Ⅲ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Ⅳ 送男朋友什么书比较好道德经可以么要有创意的

第一本:写给男朋友的第一封情书 很适合,嘿嘿,下面是地址,你自己看适不适合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5/538368.shtml
第二本:穷爸爸 富爸爸 算是励志的
http://wenku..com/view/84430b0abb68a98271fefac5.html
第三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经典中的经典,一定要让他看完哦)
http://book.qq.com/s/book/0/17/17197/
第四本: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http://wenku..com/view/cd30c62f0066f5335a8121ed.html

以上都是不错的书。
你的道德经也可以哦

Ⅳ 道德经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而现代人讲创意,创意多无常,那是不是创意为凶有没有这方面说法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只要创意不违背常理就行吧

Ⅵ 有关老子的思想概述,要有点创意哈

三个字:道无为!慢慢悟

Ⅶ 论述题:试述老子的《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

老子阐述大道到完成,超越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把认知和所欲提高到自然宇宙上,对于全世界各国而言必然有所震撼。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老子从一到十六章一气呵成,最终实现大道进入永恒的自然社会。老子以现实世界的心态来观测自己的大道,认为不可思议,高的无法攀登的高峰,故曰:“太上”。
对于“太上”的解释人们往往局限在君主身上,所缺乏的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缺乏对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的至真、至善、至美三合一的真人世界的认识,造成误解。河上公注曰:“谓太古无名之君。”跟随而来的解说多见于“太上”系指最好的、最高明的统治者。因此,把本章认为是社会政治观,最原始的公社时期成为榜样,对一无所知的社会还盲目崇拜,低级与高级就没有分别了,这不是完全否定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吗?

原始公社没有科技力量去建设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只是因缘而生处于对物质世界蒙昧时期,大脑处于无知识可填充,也就不存在高明不高明和有至高无上者,传说广成子是至道之人,但无法使道生。老子懂得大道也是无法使道生,是人类社会不具备道生的条件,我们何必把建设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推到君主身上呢?本来没有样榜的,非树立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来,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庄子·天运》云: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道不能献于君主,君主又如何拥有道呢?说明道与君主毫无关系,当然与政治观也毫无瓜葛,君主若提倡仁、义、礼的政治观念,自然不是道的内容,仁、义、礼所取得的政绩也是人文的功劳,人类社会各君主的故事,只是因缘而生,因故而灭,都与“道”有区别。至今世界所拥有的知识和学问,可以献之于君、与之于人,知与行是完成一件事,这件事是国家、团体、个人的、而没有完成“大道”,“大道”还等待全人类来完成,是活着的人完成,不是等待后人去完成的。人类社会文明与生命复归正性及宇宙复归于无极而集合性的圆满,是不能由人类社会文明替代生命、宇宙文明,三者的区别一定要有,但不能分割它们。

人们把《道德经》歪曲和强行往自己学到的知识堆里套,如果真能可以套起来,还不于把自己的知识更完善一些,何必扎进《道德经》又高谈阔论自己的东西,这不是掩耳盗铃吗?全世界哲学已经有了扎实厚厚的基础,应用到各领域取得了丰功伟绩,如果把《道德经》实际有用的东西变为哲学,我去学哲学或许有用的多,那么《道德经》只是跟不上潮流的文化,属于一小片的知识而矣,在创意、梦想迅猛发展的社会,不淘汰也不屑一顾,中国传统文化就糟糕透了,各国又怎么看待中国祖先呢?

中国《周易》的上卦和下卦组成六爻卦,第五爻为九五之尊,第六爻为上爻,君主的父亲被赐封为太上皇,因此“太上”就不能理解为君主。《周易》乾坤两卦有用九、用六也。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文化又怎么叫他人尊重你,中国人关心中国文化是光荣的职责,中国的《周易》被冷落,已经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可是《周易》至今还再冷落中,真有悲叹之感!话说回来,上爻以事物而言,是极限的位置,而老子的大道讲到极限的极限,具有石破天惊之震撼,老子用“太上”喻之宇宙文明、物质文明、生命文明最高境界,是情真意切的。

“外无正而不行”这句话一语说破了“道”,五十八章有句:“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是什么呢?有正“道”则行,“清静为天下正”,才有了“静曰复命”,就是自觉圆满自我的自然观。

老子相信自己也相信人类,认识自己是从物理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没有一句脱离实际的神话,故曰:“下知有之”。“下”字,是代表全人类(生命世界)。但老子很清醒的认识到这个矛盾又现实的世界,必然持有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不会永久的,但“侮之”者(国)对《道德经》是排斥的、抵触的,争论不休的状况是存在的,大道的思想太远大,是全人类共同创造未来社会,而各国以自为方,信心不足和不信必然存在。故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本章关键是“悠兮其贵言。”老子阐述有限世界转化无限世界必然性,从无限世界建设自然社会的整个过程,人类能悠闲重视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进步的运动客观规律,掌握适度必然会“功成事遂”,不用刻意去神话和虚构,而“誉之”、“畏之”、“侮之”根本不起作用,信者不信者持怀疑态度,否定态度也自然消失,故曰:“百姓皆谓:‘我自然’”。然而,这句话有针对全人类的精英阶层,也是在说百姓都知道,精英阶层更知道我说的大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是老子代人类做自我检查与批评,自我鼓足勇气挣出枷锁,自然完善自我(全人类)脱离苦海,向富饶、自由、如意、平和彼岸航行。

Ⅷ 求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评论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史书关于老子的记载不很清楚。司马迁的《史记》一说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就是孔子曾向他问礼的老聃;一说他可能是周烈王时见过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又说他可能就是老莱子。教材取前一种说法。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臭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既在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老子思想有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变称《老子》、《老子五千文》。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来看,该书大约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保留了老子的主要思想。全书5000余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故称《道德经》。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因此又称《德道经》。道经侧重讲哲学,德经侧重讲政治和军事。 老子,古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位伟人。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千百年来的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荦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己跨越千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长期以来,人们把春秋战国时期当作是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华民族精神思想的蕴蓄磨砺期。在那个现实生活相对混乱动荡、思想领域却极其活跃繁荣的年代,流传至今的中国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时的诸子百家可谓是这种精粹孕育成形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百川汇流、冲激跌宕的时代现象。老子、孔子、列子、鬼谷子、荀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等等如灿烂星空,相映生辉。其中老子、列子、鬼谷子等三数人后来考证较少。尤其老子,创道家学派,开文化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然而,其人其事仅仅在后世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点点的碎片,而且其中大半还是他人转述摘载或者象《神仙传》之类讲仙阐道的稗官野史虚幻夸大了的。老子,至今在后人的心目中依然迷蒙着奇幻的光彩。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简直就是对儒学理论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意:失魂落魄。)我们且不论这件事情有多少可能性,只说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义,实际上一直和儒学及后来的佛学一起熏陶冶铸着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远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工程、艺术乃至千百年来无数彪炳一代的名人为人处世、宦海沉浮。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诸如屈原、李白、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影响的痕迹更为鲜明,进而言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心理素质。据传,老子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是后世较近接触这位神秘历史人物一个比较明晰的途径。 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据说做过周朝的史官,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后出关赴秦讲 学,死于扶风。孔子的学说受老子的思想影响也颇多,但多数在后世的流传阐释中湮没了或被故意统一到儒家学派里了,譬如“忠恕”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乃至儒家“仁”学里的许多说法等等。后代阐扬老子学说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距老子故乡不远的商丘东北一个叫蒙的地方人庄子,他使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在“齐物我、等贵贱”、“天人合一”的逍遥自在中弯入了宿命的荒野,却也由此走入疲于战乱天灾、等级差别和迷惘是非生死的红尘俗世,走上一切不甘于俗世忧患纠葛又企盼脱尘出俗的人群心灵祭坛,走上影响千余年中国社会左顾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烟雾弥漫的空灵苍穹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子从此成了一个如西方世界耶稣一样“三位一体”的“三清化一”神仙鼻祖。他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导者和解脱者,又是许多神仙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老仙。中国古代泛滥成灾的传说故事里,老子都是天地间第一个由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人们后来按照俗世社会的构架建设了云霄之上的神仙社会以至天宫玉阙,构想了代表各阶层人群意念、成群结队的神圣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住于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宫太上老君。 在神仙世界,他既是众多神仙顶礼膜拜的神祉和白日升天的教引祖宗,又是无职无权、逍遥自在却具有无上法力的天仙。在红尘俗世,老子更是成了那些备受阶层利益挤轧、疲于生活生理奔命以及厌倦名利的人顶礼膜拜的神祉、竭虑追求的偶像,成了中国至今绝大多数人参悟人生俗世的一份心情。 从古迄今,在中国每一个时代,每一种阶层,每一类人群,每一处地域,几乎都有关于老子与神仙的传说故事,他们各有不尽相似的理解,但老子确实无处不在,因为他确切的说己经成为中国人传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中国人有了老子才得以成为中国人。 我所了解的老子和《道德经》 一、关于老子的生平 对于老子的生平,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即使是见识渊博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为老子写传也只能模棱两可地采取了很不确定的说法,其中还掺杂了若干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今天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老子的籍贯在楚国苦县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鹿邑县,还有就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大约生活在前571至471年之间,可能做过周朝的守藏史,通俗一点地说,他曾经在东周王朝国家图书馆供职,掌管史册典籍,相信这一段经历对他思想的完善、人格的升华都有不小的帮助。在中年的时候,他因为受到王朝贵族的迫害,逃居鲁国数年,历史上说的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大致发生在这一期间(也有说孔子是到周朝向他请教的)。在天命之年,老子因为战乱失去官职,离开东周去秦国,西行途中经过函谷关,守令尹喜请求他为自己写一部书,老子写下了大约五千字的文章给他,这就是今天的《道德经》,老子西去后,就一直在秦国隐居,不为世人所知。 二、关于“道”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指导思想是道,道本身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手段乃至规律等等,一般以为,老子的道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物质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二则是指物质世界的本体、实质,或者说自然界、宇宙的自身。比如说,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51章》下同),就是说人的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都要遵从自然的规律。另外,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可以认为这里所说的道也有宇宙本体的意思。 由此可见,老子的“道”的观点是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显然具有相当进步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也必须看到,老子对什么是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道,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并没有作出一个完整、明确的解释,这就像一个向导告诉人们要向东走,却不告诉人们哪里是东或者如何判别哪里是东一样,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混乱状态,更使自身的学说有被人篡改、利用的危险。当然,这种缺陷的根源不在于老子本身,而是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换成任何人估计也不能作出一个更圆满的解释。 老子在《道德经》的一开头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文中又把“道”描述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起后”(14章),一方面承认道是实在的东西,可以迎之、随之,另一方面又认为道是看不到、听不见、讲不出的东西,本身多少有些矛盾,在承认物质性的同时又带有不可知论的色彩(这一点被后来的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全篇开头那一句,既然“道,可以说得出的,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可以叫得出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名”,那么,你老子还写《道德经》做什么?你在文章中反复论述的“道”究竟是不是道?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个问题。 三、关于“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的政治思想的一个总结,他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意思是说,天地对万物冷漠不仁,无所恩爱,无心干预万物,任凭他们自生自灭;圣人(一般解释为执政者)对百姓也没有什么恩爱,任凭他们闲散自在,随其作息。之所以会得出这样今天看来似乎荒谬的结论,和老子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春秋末年,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变革的动荡时期,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突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斗争激化,诸侯之间战乱无绣无止,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战争的惨烈、自然灾害的频繁造成人口的极度匮乏,从《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就可以看出,许多统治者甚至允许青年男女自由在野外结合,生下来的孩子可以由政府抚养,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增加人口。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老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小小的官职到最后也被迫失去,沦为庶民,他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混乱与黑暗。他认为统治者的强制妄为、为一己私利而不惜加大对下层民众的剥削掠夺和刑罚镇压,无疑造成和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病,使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以人道顺应天道,修养生息,任百姓自我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换成今时今日的市场经济,那就是国家放任经济生活不加干预,回到资本主义完全自由竞争的时代,那么上个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或者说,国家不管理社会事务,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暴露出的问题不闻不问、装聋作哑,那么国家还具有国家的职能么?还能称之为国家么?从这一点来看,老子的政治、经济思想还有很不成熟的一面,他追求的是原始社会的生活状态,看不到阶级性的一面,或者说,他只看到百姓困苦是因为统治者的一己私欲造成的,而没有认识到那是阶级压迫、统治的表现形式,这样就更谈不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了。 当然,老子的政治执政理念中也有先进的一面,他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在《道德经》里并没有对这句话做过多的说明倒是在下面找到了解释--《诗经·桧风·匪风》毛传:“亨(通“烹”)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亨鱼则知治民矣。”意思是说,烹小鱼不能老是翻动,翻多了就要碎,治理国家不能频繁地扰动人民,否则百姓就会混乱。在这里,老子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国家政策稳定性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了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朝令夕改,只能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混乱的境地,使百姓陷入一种盲从的危险。从这一点来看,老子无疑是走在时代前列的。 四、关于老子的认识论 客观地说,老子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是比较轻视感觉经验和实践活动对认识过程的重要作用的。他甚至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章),片面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凡事都不必亲自体察,完全可以推想而知,实践多了、久了,只能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起到负作用,所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这显然是荒谬的,即使就老子本身而言,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经历,怎么可能写出《道德经》中的许多见地?不经历战乱,安知顺其自然的重要性?不亲历苛捐杂税,安知无为而治的重要性?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56章),提倡要塞住察觉外物的耳朵、眼睛等一些感官,禁闭驰向外界的欲望之门,只要靠“致虚”、“守静”就可以认识道,认识世界,显然,他把理性认识绝对化了,把感觉经验排斥到了极其轻微甚至应该扼杀的地位,从而使自己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境地。事实上,就他自身的活动而言,都没有完全遵守自己的观点与要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违背了,既然要“塞其兑”,那又写什么《道德经》?让后人自己去“致虚”、“守静”领悟真理好了;既然“其出弥远,其知弥少“,那又何必千里迢迢移居秦国?既然感觉经验会起负作用,那干脆吃哑药、刺耳目、砍掉手脚做“人棍”好了,岂不是可以一心一意不受外界干扰地去“涤除玄览” “致虚”、“守静”了?

Ⅸ 道德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老子(春秋生卒年不详)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著名哲学家尼采

老子,春秋时期颇有声望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并称他像龙一样高深莫测。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道德经》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数千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因而,《道德经》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开宗典籍,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基本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自然”、“无为”等概念也都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道德经》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

《道德经》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在中国人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另外,作为最早流传至西方的中国经典之一,《道德经》还享有世界级的声誉。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对老子的思想深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当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等,都研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道德经》是一本必读的书。

热点内容
财产刑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02 06:41:02 浏览:222
经济法法律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发布:2025-05-02 06:29:55 浏览:347
尹田关于合同法的理解 发布:2025-05-02 05:52:57 浏览:16
行政法中是否承认类推解释 发布:2025-05-02 05:50:12 浏览:782
民事诉讼法全文2013年1月1日 发布:2025-05-02 05:43:44 浏览:29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 发布:2025-05-02 05:07:33 浏览:580
离婚案能法律援助吗 发布:2025-05-02 05:06:49 浏览:588
施工方擅自停工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2 05:06:04 浏览:447
泰安苏律师 发布:2025-05-02 05:04:29 浏览:586
刑事诉讼法上缴法条 发布:2025-05-02 05:03:03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