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大清律道德

大清律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1-05 16:53:33

⑴ “嫁卖生妻”被清朝官府明文禁止,在民间为何会屡禁不绝

买卖妻子,在清朝是不合法的。

《大清律》中明文规定:

若用财买休卖休,和娶人妻者,本夫、本妇及买休人,各杖一百,妇人离异归宗,财礼入官。

但在民间不少地区,这种情形却并不鲜见,它有个名称叫“嫁卖生妻”。

这并不是拐卖人口,而是在女方已有丈夫的情况下经买卖双方认可后进行,并有中间人为证。

官府也不是不知情,却大多不闻不问,甚至没有将其列为“县中恶俗”等地方恶习之中。

“嫁卖生妻”有悖伦理道德,违法的行为为何能长期存在,官府又为何不禁止,其中有几个原因,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另外一种情形就比较可恶了,是由于丈夫品行不端,一家人已无法正常生活,最后只得卖妻了事。

比如道光时期一个名叫文天伦的男子,与妻子帅氏育有一子。

但这个文天伦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时间一长家里的田地都被他卖掉换取赌资,连老婆吃饭穿衣都顾不上了。

到了道光二十一年,文天伦的家庭已无法持续下去了,于是由宗族文天泮、彭廷显为媒,将帅氏嫁卖给同乡的张松为妻,获得彩礼钱6000文。

⑵ 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几个问题

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
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严嘉:
主席:黎学平
时间: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来宾、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第四场,也就是最后一场初赛。
今晚的优胜队伍将会进入半决赛,他们将同昨晚的优胜队伍悉尼大学争夺一席决赛权。今晚将在我们的辩论群英会中较量的两支队伍是:剑桥大学和复旦大学。现在介绍双方辩论代表。
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剑桥大学的代表。第一位是汤之敏,经济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是孙学军,英语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吴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扬,社区医学第一年硕士生。(掌声)
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复旦大学队的代表。第一位是姜丰,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二年级;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级;第三位是严嘉,法律系四年级;第四位是蒋昌建,国际政治系硕士班三年级。(掌声)
今晚我们的评判团也有五位。他们是钟志邦博士,钟博士是三一神学院研究院主任;(掌声)第二位是许廷芳律师,许先生是新加坡广播局董事;(掌声)第三位是郭宝琨先生,郭先生是实践表演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掌声)第四位是魏维贤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掌声)第五位是张夏炜先生,他是国家艺术理事会资源及公关处处长。(掌声)
今晚我们的这个辩论和大家都是有关系的,那就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的立场是“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双方的立场是抽签决定的。现在我宣布“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第四场正式开始。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汤之敏同学表明观点和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汤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论题是“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谈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就是说,我们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判断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我问对方同学,要判断是非好坏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归根到底是看这个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起码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那么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谈一种道德,其结果使大家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还要不要这种道德?当然不要。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道德?有人说,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我问对方同学,人们定出行为准则是干什么的?定出行为准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再问对方同学,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对方同学,假如我们定出一种行为准则,结果是大家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找还要不要这种行为准则?当然不要。所以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饥寒时,能不能脱离温饱而空谈道德?当然不能。我问大家,对饥寒的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让他们解除饥寒。所以此时,我们最应该讲的,是能够帮助他们求得温饱的道德。饥寒的人最爱听的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他们解除饥寒的道理,而不是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如果你谈道德连温饱都不能保证,谈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历史上,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宁肯饿死。在那时,温饱是否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当然不是。伯夷、叔齐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范推广,姑且不论,我问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奋斗,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天下。让我再问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让我再来问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结果是天下人的温饱都没有保证,他们还会不会这样做?不会。他们这样做还有没有意思?没有意思。所以我们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汤之敏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一位代表姜丰同学表明观点,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

姜丰:谢谢主席,谢谢各位。刚才,对方辩友把温饱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还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比温饱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我方认为,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有理性的人类存在,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只要有理性的人类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谈道德。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第一,温饱绝不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古往今来,没有解决衣食之困的社会比比皆是,都不谈道德了吗?今天,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埃塞俄比亚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在国困民乏、战火连绵的索马里就不要谈道德了吗?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够谈道德,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无论是饥寒交迫还是丰衣足食,无论是金玉满堂还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够而且应该谈道德。
第二,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规范,由社会舆论和良心加以支持。众所周知,谈道德实际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弘扬和政府倡导三层含义。我们从个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坚持其品德修养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回,他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不仍然“言忠信、行笃敬”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时候,他还是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吗?说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经筚路蓝缕。李光耀先生就告诫国人:我们一无所有,除了我们自己。他强调道德是使竞争力胜人一筹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没政府倡导美德,新加坡哪里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呢?
第三,所谓必要条件,从逻辑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只需论证没有温饱也能谈道德。而对方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而这一点对方一辩恰恰没有自圆其说。
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生命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类之路;道德是路,引我们走向灿烂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从逻辑上阐发了我方的观点。接下来我方辩友还将从理论、事实、价值三方面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谢谢各位。(长时间掌声)

主席:谢谢姜丰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孙学军同学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掌声)

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孙学军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学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季翔:谢谢主席,各位好!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吗?我再次提醒对方辩友,你们今天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不管这种道德是保证温饱的道德还是保证不了温饱的道德。既然对方还没有从逻辑上理解我方观点,我就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道德规范。所以,不管人类处在哪一个阶段上,谈道德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礼记·礼运篇》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正是中国远古时代道德状况的生动写照。而《圣经·旧约》里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传说,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吗?有关贫困中人们谈道德的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证据在大英博物馆里是汗牛充栋的。想必对方对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从本质上看,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尽管在温饱的情况下可能给谈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这绝不是必要条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人们都在谈道德。达尔文在其环球旅行中发现,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饿死了,也不会独吞发现的一条小鱼,而是要与族人分享。他们有温饱吗?没有。他们谈道德吗?当然谈。正如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肤一样,人类也不能超出乃至摆脱道德。人类谈道德,在贫困时有贫困的谈法,在温饱时有温饱的路数。谈道德,既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言传身教,甚至特立独行。千万不可一叶障百,不见泰山。
第三,从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协调人际关系,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像对方所坚持的那样,在温饱之前都不能谈道德,都不去谈道德,而是用牙齿和爪子横决天下的话,那么人类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于洪荒蛮陌之中了,又何来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什么道德问题呢?
最后,奉劝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也不要对人类的历史视而不见。请对方举出实例,哪怕一个:人类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呢?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季翔同学。让我们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吴俊仲同学怎么反驳。(掌声)

吴俊仲:各位好!关于今天的辩题,我方的定义跟对方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对方没有针对我方的定义作出答复,只一厢情愿地在对方的定义上加强发挥而已。我们比较一下双方的定义又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温饱,我们提出的温饱是相对温饱的概念,所讲的饥寒只是指社会一般人、中产阶级的人的饥寒的定义,并不是对方讲的那个饥寒。所以我们并没有承认对方的定义。如果照这个定义来讲,饥寒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生物学的研究,长期饥寒,热量不足以维持生命,就会发生突变,甚至死亡。对方举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发展的时候,是饥寒的吗?大家都没有饭吃吗?
其次,谈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实践的规范。
大家都不能够实践的规范,不叫做道德。对方只举出圣人英雄的例子。正因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赞扬他,这是一种超道德的行为,这不是道德。(掌声)譬如说,一个医生冒着生命的危险,到瘟疫横行的地区去行医,大家赞美他。但是另外一个医生不去,大家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对方定义错误。(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话,大家不要在这里辩论,不要在这里听辩论,大家去索马里亚。(笑)关于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会,在资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会产生道德。如果十个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块面包,那可能产生道德吗?大家抢都来不及。
道德是这样产生的,必须资源、制度悉有。资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后要达到温饱,才能产生道德,分配后不能达到温饱,也不会产生道德,这是人类学的研究。从道德跟温饱的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道德的产生是人类形成社会之后才产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的和谐,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会,才能谈道德,才能谈道德和谐。所以谈道德必须以温饱为前提。在我方的定义来看,我们谈道德不能脱离温饱。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学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钱给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钱、我的全部收入给他。因为考虑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这些。如果再考虑一个饥寒的情形,一个小孩子衣衫褴褛,吃不饱,偷了我一块面包,我会用道德谴责他吗?不会。所以我方说:人的生存和温饱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会的需要去剥夺他就那么一点点生存和温饱。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会逼人。假如我们现在十个人投票,赞成说将对方的第三辩的财富充公,来满足大家的需要。(笑)这是公认的,这样是对的吗?(铃响)谢谢。

主席:谢谢吴俊仲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严嘉同学怎么反驳,时间三分钟。(掌声)

严嘉:谢谢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财产充公,能够为很多的人民谋福利的话,那我想,我会选择这样做的,因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声)今天为什么我方观点跟对方会出现定义上如此大的差别呢?是因为对方辩友将温饱这个衣温食饱的概念混同于了生存。
如果照此办理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温饱的人了,因为他们都不生存不活着了。(掌声)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不温饱的人存在啊。下面我从事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在贫困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谈道德。鲁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众学生“在陈绝粮”,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谈道德了呢?不!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实,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流变过程中,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北海牧羊的苏武,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到拒斥嗟来之食的朱自清,众多的志士仁人无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驳斥了认为只有在温饱过后才能谈道德的“肠胃决定论”。二次大战的时候,面对法西斯的疯狂空袭,英国民众也并没有放弃他们讲求道德的绅士传统。热爱祖国、伸张正义的信念使得众多尚处在不温不饱状态下的英国民众们顽强抗争着。面对着这些贫寒但是高贵的灵魂,来自英国的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告诉我们“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吗?
第二,即使温饱了,富足了,道德水准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时候甚至会倒退。中国就有句古话,叫做“饱暖思淫欲”,而古巴比伦王国、罗马帝国的由盛及衰,正是由于其举国上下,不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物欲横流的恶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坛丑闻却不绝于耳。
竹下登被贿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诱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终究未能取信于民。(掌声)
第三,对于尚未实现温饱的社会来说,谈道德不仅仅应该、可能,而且尤为重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理论,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与工业东亚的阐述,无不表明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进作用。在经济资源愈是匮乏的时候,良心和社会舆论就愈是应该而且可能承担它们的责任。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昭示了我们(铃响),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严嘉同学。现在是他们正面交锋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先让我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四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现在自由辩论正式开始。

季麟扬:我先请问反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样能算是这种道德在社会上得到推行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引《礼记·礼运篇》上面”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掌声、笑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掌声)

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掌声)

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
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嘉:《邱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掌声)

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你们认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在你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

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

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

孙学军:但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去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你十年前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食品)吗?(笑声、掌声)

吴俊仲: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为?请对方回答。

严嘉: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长时间掌声)

孙学军:难道我们能不顾温饱而只谈道德吗?请回答这个问题。

蒋昌建:对方还没有论证如果温而不饱该怎么样?减肥小姐可谓是温而不饱,那这个减肥中心不是按照对方的逻辑要变成拳击场了吗?(掌声)吴俊仲:对方已承认超道德行为不是道德,对方所有的论证与道德论证都已证明是错误的。减肥中心那里是温饱的,对方理解错误。谢谢。(笑声)

姜丰:对方讲的无非是温饱也能谈道德。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反对过了?问题是对方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请对方举例说明,哪怕是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

孙学军:请对方不要搞错。我方在一开始就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指我们谈道德不能够脱离温饱,对方能够对这个问题作出批评吗?
蒋昌建:任何理论应用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比解一个一次方程都简单。请对方不要回避我们的问题,举出你们的实例来。

吴俊仲: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立了。(哄笑声)其次,对方的解释依然是在饥寒的情形你可以对他进行道德要求,这可以吗?请回答。

季翔: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不然还要评判干什么?(全场大笑,掌声)

吴俊仲:对方没有任何攻击,难道就可以不成立吗?没有攻击,我就失败了吗?

姜丰:就是因为对方可攻击的地方太多了,我们攻击不过来了啊。(笑声)(正方铃响)

主席:(反方)请继续。

蒋昌建:对方把温饱等于生存的话,我们说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处于饥寒状态,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的话,人类社会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间恐怕不是在这里辩论了,而是在哪个阴曹地府里展开了。

严嘉:本该修身养性的和尚尼姑们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话,那恐怕是炼不成什么正果的。(笑,掌声)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发现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亚早就告诫英国人:“如果丧失天良,即使用钢盔铁甲包装起来,也是赤身裸体的。”

姜丰:荀子早就说过:“争则乱,乱则穷,”所以我们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更要谈道德,否则不就是越走越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温饱呢?

蒋昌建:对方认为贫困向温饱的追求过程当中,可以不谈道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所谓基本的理论,就是: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饱。(笑声)

严嘉: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不是“争则乱,乱则穷。”而是“争则乱,乱则饱”了。(笑声)

季翔:我方从来就不否认谈道德和温饱有关系,但关键是这个关系是什么,是谈了道德才能温饱呀。

姜丰: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我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实例来。

蒋昌建: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面抬竹杆——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学的教师,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师在修炼的时候,可谓是不温不饱,(铃响)但他还不是“佛心常清静,无处染尘埃”吗?

主席:对不起,时间到。非常精彩的自由辩论。经过了这个刀来剑往,字字珠玑的自由辩论之后,我们请反方第四位代表蒋昌建同学总结陈词,时间是4分钟。(掌声)

蒋昌建:谢谢主席,谢谢各位。经过刚才一番的唇枪舌剑,我的肚子的确有些饿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问题谈清楚。(笑声、掌声)
下面我总结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李代桃僵”,对方用温饱过来代替温饱,用温饱等同于生存来构建他们的立论基础。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方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扬汤止沸”,认为一个贫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温饱就可以了,从来不问用什么手段,我刚才已经说过,如果到麦当劳里面打砸抢的话,这难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温饱了吗?这显然又是荒谬的。对方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避实就虚”,对方始终告诉我们温饱能够给谈道德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没有说不温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谈道德。对方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指鹿为马”,把谈道德与谈道德的效果混为一谈。对方今天的论点可谓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相反,今天我们已经从逻辑、理论、事实上论证了,只要基于理性的人类存在就能够谈道德。下面我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我方的立场。
第一,谈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只要人类存在着,就能够谈道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能够基于自身的理性而谈道德。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温饱为基本前提而谈道德,恰恰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和崇高。
第二,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
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必然导致人类历史生活的毁灭。群体统一的行动是社会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统一的行动是要以谈道德为前提。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谈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的相对的稳定和有序,才能赋予整体人类活动的价值内涵。这是谈道德被历史和经验证明了的社会意义。
第三,谈道德是基于人们摆脱贫困的热望。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要谈道德的理念,更要谈在现实社会当中的人类该何去何从。环顾当今的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成千上万,他们怎么办

⑶ 大清律禁止兼祧两房各为娶妻,为什么还有人让小妾与发妻平起平坐

大清律禁止兼祧两房各为娶妻,为什么还有人让小妾与发妻平起平坐

民国时,有个大名鼎鼎的旦角梅兰芳,他那同甘共苦的发妻王明华的一对儿女得了天花都病故了,王明华却不能再生育,而且还因儿女的离去伤心成疾。

梅兰芳就想纳妾生子,可是他看上的美女小旦福芝芳不肯当妾,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用兼祧两房的名义娶两个妻子,让福芝芳不当妾,而是当妻子和王明华平起平坐。

兼祧两房的名义娶两个妻子合法合理吗?

大清律明确规定过:若兼祧两房各为娶妻,冀图生孙继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礼,止宜别先后而正名分,未便律以离异之条。兼祧后娶之妻,法律上应认为是妾,惟订婚之时,不知有妻,又不自愿为妾者,许其请求离异。至兼祧两房之义,愚民多误以为两房所娶皆属嫡妻,故将女许配。议礼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无庸断令离异,有犯应以妾论,情法俱得其平。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如果兼祧两房各为娶妻,想多生些孩子继嗣,是愚蠢的小民不知道嫡庶之礼,这种事必须禁止而定名分,不同意的就离婚。

兼祧后娶的妻子,在法律上应认为是妾,如果订婚时,不知道对方有妻子,又不想当妾的,可以许可离异。

至于兼祧两房的事,愚蠢的小民以为两房都是正妻,所以将女儿许配,但是礼义必须正名份,不能让嫡庶混淆,王法本来就是合乎人情的,所以判为离异。有再违反法按妾算,这是合情合法的。

以上已经说明兼祧两房各为娶妻是犯法的,后娶的就是妾。

从来兼祧两房只是一个人继承两房的财产,承继两房的香火,给两房的祖先祭祀,可以多生几个儿子,两房都有一个。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夫一妻制,没有一个人兼祧两房就可以娶两个妻子。结婚是按一男一女算的,不是按门户算的,只有女人嫁给男人,没有女人嫁给门户。

平时我们常说的古代一夫多妻制,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只有一个,小妾可以娶一堆。

封建时代看重传宗结代,正妻无子可以纳妾,但是也让正妻在家庭里拥有独一无二的主妇地位,妾就是生了儿子也要低头作人,不能和妻子平起平坐。

大清律上明摆着说,兼祧两房各为娶妻那是愚民不知嫡庶之礼的愚事。换句话说,就是自欺欺人想给姨太太正室地位的借口。

到了民国,虽然大清律不算数了,可是民国还是一夫一妻制,没有兼祧两房各为娶妻的法律。

民国不禁止纳妾,但还是按过去的规矩,妻妾有别!

男人纳妾已经是对不起妻子,如果让新人和同甘共苦又年老又无孩子的正妻同等地位,还要平起平坐,这明显的是新人占上风,当妻子的在家里就没地位了。

封建时代从皇帝开始,也只有一个妻子,一群妾,没有人能同时拥有有两个妻子,除非特殊的政治原因。

比如说晋朝大臣贾充(贾南风皇后的父亲),他的发妻李氏因家族犯罪受连累被流放,所以贾充休妻,娶了郭氏,但后来李氏的家族被平反了,李氏又回来了,所以皇帝开恩下旨,让贾充同时拥有两个妻子。

恐怕中国只有这一例拥有两个妻子的人,就是贾充,而他拥有两个妻子是皇帝特批,因为王朝的原因,并不是兼祧两房各为娶妻。

一山难有二虎,一国难有二主,一个公司不能有两个总经理,否则就要乱套,同样,一个男人不能拥有两个妻子。不尊重嫡庶之别,就会发生家庭悲剧。

象梅兰芳用“兼祧两房娶两个妻子”这种不合法、不合情理的借口让二房和原配平起平坐,实在是让妻子的地位受到挑战。

最后发妻王明华病重,一个人离家死在天津,而梅兰芳和二房福芝芳幸福美满地过完一生。

封建社会的嫡庶之别是过时的东西,被现代人看作“糟粕”,可是它却保护妻子的权益。而现在富人不按规矩纳妾,在发妻还健在的情况下,给小妾扶正,还不如封建社会的嫡庶之别呢!

现在社会再没人用“兼祧两房娶两个妻子”的借口给小妾扶正,可是却有发妻还健在,用葬礼的方式给小妾扶正的事。

这样的事,都出在由穷到富的暴发户名人身上,真正的豪门却不敢这样做。

女人不想丈夫纳妾,可以不嫁富人,可是穷丈夫发迹了,变成富丈夫,怎么办呢?辛苦陪丈夫奋斗就要落得被小妾欺负的下场吗?

这世界真可笑,所谓道德都是给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定的,不是给名人定的。皇帝可以娶儿媳妇,名人可以让小妾跟发妻平起平坐。

只有读书人和平民百姓,到处都是道德警铃,做一点违反道德的事就要挨骂,可富有的名人却不会,他们做什么缺德事都会有借口,都会有一群人给他们辩护。

⑷ 清朝时期,社会控制和政治熏陶有什么必然联系

历来统治阶级的政策在民间社会上的施行不单单是冷冰冰的教条化,每个朝代有自己特色的统治艺术和控制手段。清朝统治者想确立更开明宽和的开国气象,在政治教化和法律两个方面加快同中原政治的融合和重新恢复,推进满族政权的汉化。

统治离不开法律这个手段,通过法律控制社会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需要宗教、道德和教育的支持,而清朝人的统治艺术,则可以用"环环相扣,处处制约"来形容了。



因此,地方民情难以由平民径直达于官府,官府应办之事也无从直接施之于民。这就决定了必须借助第三种社会力量来沟通官、民关系。于是,具有功名等级身份而无官位的地方士绅便成为官府实施统治所依靠的主要力量。

平民阶层中还有细分地主、商人、农民。庶民地主多半是中、小地主,没有任何特权。虽然他们将土地佃租给农民,收取实物地租,或雇工经营,对佃农或雇工有一定的人身控制权,但他们与自耕农一样,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一样要承担国家赋役。



清朝的农民除了摊丁入亩,这个制度免去一部分赋税的好处,其他与别的朝代没有什么可比性了,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靠天吃饭的主。清朝的商人还要分民商、官商、皇商。中国在几千年封建思想统治下,商人的地位始终是处于贱民之上普通品种之下的。

虽然清代商人比前代商人的地位有很大提高,但与其他阶层相比,商人依然是庶民身份,没有特权,与其他庶民一样要承担各种赋役,甚至比其他庶民的赋税还要重。



三、清朝的社会控制和政治熏陶环环相扣

清朝统治者将吏治作为稳定统治基础人员方面的重要手段。对官吏队伍的严格管理与控制与重视官员的"政德"与"官德"、加强训谕、注重操守等结合起来,对违规及贪污官员严惩不怠。

只要官吏有坐脏行为,无论枉法还是不枉法,都要追究刑事责任。八个部分划分为四十多个门类, 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对官吏进行严密监察的专制网络,对清朝统治者加强对官吏的监控、防止和惩罚官吏违法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治者历来都把宗教视为控制民众的重要精神手段和维护现存社会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清政府加大了惩处力度,并连坐里长。其用意不仅在于扼制那些违悖王朝统治理念的思想的产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根绝与之有关的反王朝组织的存在。



清朝地方官员在教化工作上非常细致,积极落实保甲制度等等。吏治同政治教化结合使教化变成民众可以直观感受的政治实践,增强了民众和地方官员之间的联系,加大了底层对政治教化的接受度,从而使政治教化作为稳定机制产生了更好的效果,也确保了地方行政的平稳和高效。

清代由于统治的特殊性,对于政治情感的建立和培养更加敏感,十分在意营造与民同欢其乐融融的情感交流体验,希望在底层社会建立起忠诚和无条件信任的情感依赖模式。

从某种程度来讲古代民众尤其是小农对于皇权其实有很严重的依附心理,依靠强大的势力获得庇佑是一种审时度势后的功利性选择,所以底层社会也愿意对于政治教化表现出一定的迎合。



政治教化同道德伦理规范相结合,也有很多正面积极的内容,客观上对调整社会关系、培育民众素质、提高道德水准和促进社会安定有很大益处,所以民众对政治教化有所接受也是情理之中。

政治教化机制运行最大的变数就是处于权力结构最底层的社会民众,实现教化的理想化统治者最希望底层民政积极自我教化教育,逐级向上迎合的态势,所以底层进行的自我教化活动都是都是对政治教化顺从的表现。

宗法、族法和家法,这些都是底层的民众进行自我约束教化的产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族人犯错先要接受族长的审判,用族规进行惩罚教化。家法族规关系家族兴衰和荣辱,在教化上的体现多数在于多在于维系家庭内部的景观和秩序同国家要求的模范家庭、宗族样态相符合。



政治教化作为稳定机制在清代统治体系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某些地方还实现了加强和创新,比如吏治与教化的更紧密结合、在教令法律化方面的加强,做到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关系。

清朝统治者在政治教化机制下通过"软控制"重新实现统治秩序的确立,民众恢复了自己的身份定位,快速融入新统治权威下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当中。

⑸ 大清律例对官员的奇葩禁令,迎娶哪两种女人将被严惩

第一种就是在府、州、郡、县任职的官员不能迎娶当地的女子为妻或妾。第二种就是任职官员及子孙后代不能迎娶乐籍娼家之女。这只要是违反了就会被职降级,还要承受廷杖之刑,最后还是要被离异的,如果有彩礼的,则彩礼会被没收充公。

乐籍娼家之女一般是罪犯的家人,他们社会地位低贱,不得参加科举,世代为娼,不得更改。也许这就是对犯人的惩罚,官员及后代荫袭官位均不允许娶乐籍娼家之女为妻或妾,违者廷杖六十,父辈荫袭的官员则被降级处罚,同样的娼妓也要受到廷杖处罚。为了规范官员的的行为所以政府只能出台这些律例。

⑹ 国难时期造谣发财者按大清律例怎么处理

按大清利率大清理自当斩鸭也没人敢动我,现在这个没人管是不市场经济吗?有人愿打愿挨嘛。

⑺ (原创)浅析经典之一: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二孙学军:对方同学刚才说,温饱比道德更重要。她还说,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但我们大家都知道,不吃饭,我们怎么活着?不活着,我们怎么谈道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和道德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化的问题。这不仅包括达到温饱后谈道德的问题,它还包括在达到温饱之前、处在温饱的不同层次上谈道德。在达到温饱后谈道德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事实。但在温饱前,如何处理好温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而对方恰恰忽略了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温饱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条件。人类社会要繁衍、要发展,它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维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们讲道德的时候,不能脱离人民的温饱。对方似乎在讲,一个社会只要有了道德,经济社会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饱了。这很可笑。这是一个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认道德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但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温饱对于每一个人与每一个社会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提出,谈道德不能与温饱相脱离。 建设一个国家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吃饭,是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如果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的过失就不是更大了吗?从现实看,一个国家只要坚持道德与温饱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对方从中国大陆来,对中国十几年来的经济变化所取得的成绩,一定是感触颇深。世界上对这个问题很是有目共睹。这些成绩都是在中国政府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国政府还像过去一样,像文革时期一样,只顾道德建设,而不讲经济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中国会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二辩在关键概念“温饱”上还是和一辩保持了同一,在必要性的认可上也坚持了不生存如何谈道德的观点,但是在接下来问题上却和自己的队友产生了偏离:他提出了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关系,我们姑且不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个人温饱是否可以等同,即使可以等同的话,那么他提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两手抓两手硬的关系,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两手抓两手硬”这个词说明的显然是两者可同时存在的关系,如果这样说,是否也可以引申为:谈道德与温饱是两手抓两手硬,两者的产生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并存。这种偏离 姑且不论构成了自相矛盾,也暴露出正方整体对理论体系的认可统一性较差,而容易导致主攻方向的不一致。这种偏离对一支队伍而言显然不是好消息,那么接下来他们的队友又表现如何呢?

⑻ 伦理道德水平的维持是否需要温饱

知乎用户你是在浪费你的才华

29 人赞同

转自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长,慎入) 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 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 主席:谢谢严嘉同学。现在是他们正面交锋,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让我先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4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显示全部

转自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长,慎入)
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
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
主席:谢谢严嘉同学。现在是他们正面交锋,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让我先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4分钟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现在,自由辩论正式开始——
正方季麟扬:我先请问对方同学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固然是圣人。请问,在座的四位有几个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复旦大学里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得到,这种道德在社会上能推行得了吗?第二个问题:我们李光耀总统当初在新加坡推行道德建设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同样发展了经济建设?不然,哪会有今天丰衣足食的新加坡社会?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请教对方二辩,您的《礼运•大同篇》上边“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请问“皆有所养”是温饱还是道德?请回答。
反方蒋昌建:首先指出对方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李光耀是总理,而不是总统。(笑声、掌声)我方认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贫困的社会中有没有道德?(掌声)
正方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去惩罚他吗?
反方季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掌声)
正方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他的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很虚伪的做法。(掌声)
反方严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的?(掌声)
正方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了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这些。谢谢!(笑)
反方季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掌声)
正方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在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也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例子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反方严嘉:《邱吉尔传》这样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笑,掌声)
正方季麟扬:对方同学一直回避一个问题,你们总是举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为,告诉我们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请问对方,那么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内,有几个人做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个人是欧阳修?有几个人是笛卡尔?有几个人是范仲淹?
反方姜丰:既然对方辩友不喜欢谈仁人志士,那我们谈谈普通人。刚才的对方三辩讲到一个小孩子的例子,那我问对方辩友:如果你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就不谈道德了吗?(掌声、笑)
正方吴俊仲:对方是基于道德已经在心里的概念,你设身处地地想,你饿得什么都没有了,你也要谈道德,这是人道的吗?这公平吗?谢谢!(笑)
反方蒋昌建:对方认为,教唆一个人追求温饱,这就是最道德的。我们教唆一个贫寒的人去抢麦当劳,看样子是最道德的喽?(掌声)
正方孙学军:我们的这个同学可以在他饥寒的时候帮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怎么帮助呢?我们讲问题要讲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件都要从结果考虑,如果他根本就达不到什么功效,他何必做这件事情呢?
反方季翔:我方从来不反对温饱时也能够谈道德。但是,今天对方讲道德,就因为十年前你吃过一碗“莫莫咂咂”(注:马来西亚的一种流行食品)吗?(笑,掌声)
正方吴俊仲:对方一直回避这样的问题:超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道德?请对方回答。
反方严嘉:超道德当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那么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大概就得改成:“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二者皆可抛”了?(笑声,长久掌声)
正方孙学军:难道我们能不顾温饱而只谈道德吗?请回答这个问题。
反方蒋昌建:对方还没有论证如果温而不饱该怎么样?减肥小姐可谓是温而不饱,那这个减肥中心按照对方的逻辑不是要变成拳击场了吗?(掌声,笑)
正方吴俊仲:对方已经承认所有的超道德行为都不是道德,对方所有的论证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减肥中心减肥小姐她是为了健美,那里是温饱的,对方理解错误。谢谢!(笑)
反方姜丰:对方讲的无非是温饱也能谈道德,这些我们什么时候反对过呀?问题是对方所要论证的是: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请对方举例说明,哪怕是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
正方孙学军:请对方不要搞错,我方在开始就说:“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指我们谈道德不能够脱离温饱。对方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批评吗?
反方蒋昌建:任何理论应用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比解一个一次方程都简单。请对方不要回避我们的问题,请举出你们的实例来。
正方吴俊仲: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立了。(哄笑)其次,对方的解释依然是在饥寒的情形下你可以对他进行道德要求,这可以吗?请回答。
反方季翔: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不然,还要评委们干什么?(全场大笑,掌声如雷)
正方吴俊仲:对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攻击。没有攻击,难道还不能成立吗?没有攻击难道我们就失败了吗?
反方姜丰:这是因为对方可攻击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攻击不过来嘛!(笑声,掌声)(正方铃响,时间到)
主席:请继续(指反方)。
反方蒋昌建:对方把温饱等同于生存,我们说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处于饥寒状态,那么,按照对方逻辑,人类社会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间恐怕不是在这里辩论了,而是在哪个阴曹地府里展开了。
反方严嘉:本该修身养性的和尚尼姑们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话,那恐怕是练不成什么正果的。(笑声,掌声)
反方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发现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亚早就告诫英国人:“如果丧失天良,即使用钢盔铁甲包装起来,也是赤身裸体的。”
反方姜丰:荀子早就说过:“争则乱,乱则穷。”所以我们走向温饱的过程当中,更要谈道德,否则越走越穷,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温饱呢?
反方蒋昌建:对方认为由贫困向温饱的追求的过程当中,可以不谈道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理论,就是: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饱”。(大笑)
反方严嘉:如果这样的话,那恐怕不是“争则乱,乱则穷”。而是“争则乱,乱则饱”了!(大笑)
反方季翔:我方从来就不否认谈道德和温饱有关系。但,关键是这个关系是什么?是谈了道德才能温饱呀!
反方姜丰:对方辩友一直是“坐飞机扔炸弹——空对空”。讲来讲去,我们问了那么多遍,他们也没有给我们举出一个实例来。
反方蒋昌建:对方辩友回答我方问题,向来不是“小巷里边抬竹杆——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学的老师,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师在修炼的时候,可谓是不温不饱,(铃响)但他还不是“佛心常清静,无处染尘埃”吗?(掌声)
主席:非常精彩。经过了这个刀来剑往,字字珠玑的自由辩论之后,现在,我们请反方第四位代表蒋昌建同学总结陈词。时间是4分钟。(掌声)
反方蒋昌建:谢谢主席,谢谢各位!经过刚才一番的唇枪舌剑,我的肚子的确有些饿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问题谈清楚。(笑声,掌声)
下面,我总结对方的几个基本错误。对方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李代桃僵。”对方用“温饱过”来代替“温饱”,用“温饱”等同于“生存”来建构他们的立论基础。这显然是错误的。对方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扬汤止沸。”认为一个贫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温饱就可以了,从来不问用什么手段。我刚才已经说过,如果到麦当劳里面打砸抢的话,这难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温饱了吗?这显然又是荒谬的。对方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避实就虚。”对方始终只是告诉我们温饱能够给谈道德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没有说不温饱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谈道德。对方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指鹿为马。”把谈道德与谈道德的效果混为一谈。对方今天的论点可谓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相反,今天我们已经从逻辑、理论、事实上论证了:只要基于理性的人类存在就能够谈道德。下面,我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我方的立场。第一,谈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只要人类存在着,就能够谈道德。“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能够基于自身的理性而谈道德。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以温饱为基本前提而谈道德,恰恰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伟大和崇高。
第二,谈道德是基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选择。人类如果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谈道德。否则,必然导致人类历史的毁灭。群体统一的行动是社会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统一的行动是要以谈道德为前提的。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谈道德,才能保证社会的相对的稳定和有序,才能赋于整体人类活动的价值内涵。这是谈道德被历史和经验证明了的社会意义。
第三,谈道德是基于人们摆脱贫困的热望。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仅要谈道德的理念,更要谈在现实社会当中人类该何去何从。环顾当今的世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们成千上万,他们怎么办?不谈道德了吗?对方能够设想一下,在纷争四起的社会条件下,丧失人伦能够促成繁荣富强吗?相互残杀的鲜血能够浇灌出温饱的果实吗?显然不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贫困向人性发出强烈挑战的时候,就更要谈道德!
第四,当人类迈向未来世纪的时候,更要基于人的理性来谈道德。当今的世界,环境、人口、饥饿、战争等等的问题都存在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当中,他们不谈道德了吗?不谈的话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呢?从罗尔斯到唐君毅,又有哪一个伦理学家不告诉我们要呼唤人的道德感与责任感呢?我们、你们和他们难道还要让自己的心智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对道德的沉默来拯救这颗越发脆弱的星球吗?谈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哥尼斯堡的一位名叫康德的老人说过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谢谢各位!(长久掌声)
主席:谢谢蒋昌建同学的总结陈词!最后,我们请正方第四位代表季麟扬同学总结陈词。时间也是4分钟。(掌声)
正方季麟扬: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想对方辩友一再提到在饥寒的时候也能够谈道德。但是,请注意,在这个时候您所谈的道德如果不能够帮助人马上解除饥寒的状况,您还能够谈这个道德吗?您现在肚子饿了,您还可以坐在这边继续谈,那是因为您已经吃过晚饭了。晚饭吃过再饿了也没关系,下餐还有得吃。这不叫饥寒哪!这您还是有温饱的。如果您已经三年、五年长期处于饥寒状态之下,今天你哪有这个地位、身份和心情坐在这个台上跟我们大谈道德呢?无论道德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或者是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为准则,今天我们要谈道德必须承认在人类生存的条件下谈才有意义。而人类求生存最基本最起码的需要是什么?就是温饱。温饱确实是人类为求个体的生存,为了延续种族的生命而最基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看温饱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温饱是一种连续的变量。也就是说从三餐不济到丰衣足食之间有许多层次的温饱。对方同学借助于简单的二分法,将天下人分为:有温饱,没温饱;有道德,没道德。这么简单的分法,怎么能够把道德和温饱的关系讲清楚呢?所以,我们建议,我们要检验道德和温饱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道德与温饱是一个连续的变量。我们必须看它们相互之间变化的趋势以及相对的关系。我方刚才已经充分论证了,我们社会要谈道德,就是要使一项道德能够在社会上推行成功。道德不能实现的话,光谈有什么用呢?你饥饿的时候很想谈道德,但是,你做不到啊!我方的论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我们从逻辑关系看,人的温饱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小娃娃刚生下来,他就想吃想有温暖,但是人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形成之后才产生的。而道德的目的呢也是为了维持这个社会的和谐。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还怎么谈道德呢?所以,谈道德不能离开温饱这个前提。
第二,从政府施政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道德建设当然是重要的,也唯是因为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建筑在坚固的磐石之上,所以,我们主张道德的提倡必须与经济建设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三餐不济、衣衫褴褛的人们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恐怕不切实际。
第三,对于饥寒的人,我们也认为他们应该也可以谈道德,但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将心比心,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谈的道德更应是能帮助他们解除饥寒,再进一步过上好日子的道德。从这个角度看,温饱仍然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最后,让我们从整个人类需要繁荣发展的最高原则来看,少数人或许为了个人的理念可以鄙视甚至放弃温饱这个最基本的需求,但是,整个社会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能够实践像颜回那样仁人志士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那是一种超道德行为,并不能够被视为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道德。所以,综合以上的论述,对方一直在强调少数人可以做到的道德,但是,那并不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所以,从我们社会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从政府施政的角度,无论是从逻辑关系,无论是从饥寒人所需要的道德,或者是从整个人类繁荣发展的趋势……(铃响)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季麟扬同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在面包和道德之间要如何选择呢?让评判团的先生们去决定吧。(休息)
主席:在成绩揭晓之前,先让我们邀请评判团的钟志邦博士给我们分析今晚的赛情。钟博士请——
钟志邦(三一神学院研究院主任):主席,正反两方队员,各位观众。我现在代表今晚的评判团在这里做一个非常简单的评论。我们今晚的辩题是,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论题在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平衡的,因此,论题本身并没有对任何一方特别有利,或者有弊。
正方在开始的时候,第一位队员气势很大,非常肯定、非常有把握地表明了自己一方的立场、观点,有理有据。可惜的是,正方没有能把这种气势这种非常难得的辩论技巧持续下去。而正方从开始到末了实际上并没有否定道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他们只不过是从各个方面强调说“不能离开温饱而空谈道德”,这一点对反方来说并不容易回应。意思就是说正方一直在强调温饱和道德的关系是先后次序的问题,温饱是先决条件,先温饱而后谈道德才有意义。
正方也非常有力地反驳了反方的一个论点,反方引证了历史上不少的事件和人物,说明历代以来有不少的伟大的人格是在不温饱的情况下而建立起来的,这是反方的一个很重要的论点。但正方在回答的时候说: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但是这些人,这些道德崇高的,在不温饱的情况之下建立起人格的人,毕竟还是少数的。因此,不能够佐证这个辩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方也许有一个弱点,就是在辩论当中,没有很有效的重复地把这个温饱和生存分清楚,这使得反方有机可乘。
反方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问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位队员说,历代以来不是有很多社会达不到温饱吗?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不温饱社会的人就不谈道德了呢?当然,历史的见证对他们有利,这一点使得正方不容易反驳。反方也在整个辩论的过程当中没有否定温饱的重要性,他们只是重复地强调:“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那就是说人类在还没有达到温饱的情况之下还是可以谈道德的,并且,必须继续谈下去。反方也举了不少例子,刚才已经说过了,历代以来的确是有不少人是在很坏的情况之下,在不温饱的情况之下,建立起非常崇高的道德人格的,并且,反方第一位同学还引用雨果的话说,“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反方始终以道德为前提,认为只有道德才能真正使社会安定,最终才能保证人的温饱。反方也非常有力地引用了古代的罗马帝国,以及现代的日本说明人类温饱之后是可以走上道德沦丧的道路的。在辩论技巧这方面,风度和幽默感这些方面,我们发现有好几位队员都有相当突出的表现,引经据典,上下古今,妙语如珠,出口成章,使得我们真是招架都来不及。在整队的组织、合作跟配合这方面呢,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反方的确比较强。
最后,有关今晚在这八位队员当中,有比较突出的表现的,我们一致认为,反方的第四位蒋昌建同学以及反方的第三位严嘉同学有很好的表现。(掌声)正方呢,我们认为,第一位汤之敏同学,开头的表现非常突出,如果他以及其他三位队友都能够这样持续下去,那么,今晚的情况会可能不太相同。(笑)总的来说,我们评判团认为今晚的辩论水平很高。我们感觉到非常欣慰。现在,我就把评决的宣告交给主席。(掌声)
主席:谢谢钟博士。
各位来宾,接下来我宣布今天晚上的成绩。评判团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一致同意,反方复旦大学获胜。

⑼ 大清律例对官员的奇葩禁令,迎娶哪两种女人将会被严惩

拿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大清法律,里面有着很多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奇葩规定,其中就规定了,官员们不能和两种女人结婚,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一种女人是管辖范围内的民间女子。规定中说各个王府各个州各个县的地方官员不能够娶所在地方的民间女子。

但是,虽然法律这么严厉,当时依然有人要以身试法。这条规定相比上一条规定来说,好理解一些,毕竟从古到今,人们对官员的道德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假如官员的道德都不好,那么他怎么能够做好他的工作呢。假如官员都贪图美色的话,那么会有损官员的形象,有损朝廷的形象,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⑽ 大清律例对官员的奇葩禁令:迎娶哪两种女人将会被严惩

《大清律例》明文规定,官员不能与两种女人结婚,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第一:辖区范围内的民女。

《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凡府、州、县亲民官,任内娶部民妇女为妻、妾者,杖八十。若监临官,娶为事人妻妾及女为妻、妾者,杖一百。女家并同罪,妻妾仍两离之,女给亲,彩礼入官。”



按《大清律例》的规定如果有官员迎娶乐籍娼家为妻子或者小妾,要杖打六十大板,,并迫使其离异。并且如果官员家子孙迎娶乐籍娼家为妻子或者小妾,也要受到同样的处罚,且要降官职叙用。

例:清朝宗室德英额好色,一日外出,看到一个沿街卖唱的歌女色心大做,将其买回家中当小妾,上级得知之后杖打其60大板,重点是德英额并非是政府的文武官员,对其进行了同样的处罚,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律例》的严格。当然就这条规定的本质而言,是对政府官员的严格要求,提高还原的道德水准。也是保护官员形象,有理由形成严肃的官场。

热点内容
向什么部门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02 00:50:01 浏览:370
劳动法可以6天制吗 发布:2025-05-02 00:44:42 浏览:327
锅炉机房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2 00:44:03 浏览:870
企业公司日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02 00:43:52 浏览:838
电商法最字 发布:2025-05-02 00:27:31 浏览:734
我国法律立法原则 发布:2025-05-02 00:08:37 浏览:602
合同法要约和承诺案例 发布:2025-05-01 23:52:23 浏览:88
学校法律顾问聘书 发布:2025-05-01 23:43:30 浏览:466
群租房合同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01 23:26:10 浏览:134
人力资源部怎么规避劳动法 发布:2025-05-01 23:19:53 浏览: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