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道德
㈠ 中国道家极玄心宗至高武学-极玄心咒怎么修炼
道祖传下道德经,并未有修炼之法,何来至高武学?
若想学道,静诵黄庭,多读道德经即可,虽不可的长生,却可修心养性
㈡ 求一副新修祠堂大门对联,要求上联是新字开头,下联是田字开头,谢谢!
其实,新~田,词性上不对仗。只能把田当修饰词用,可以算作宽对。
△新祠敬祖传道德
▽田地藏魂振家声
(古韵)
㈢ 传统伦理学以什么为中心
我不是专业人士,仅仅凭借我看过的入门级教材谈西方伦理学,谈错了请专业人士纠正。
西方入门级伦理学是用思辨性的方式分析道德问题。下面贴出《伦理学与生活》一书的部分目录:
第十二章 说谎、欺骗、背约与偷窃
12.1 非结果论的与结果论的观点
规则非结果论的观点
结果论的和行为非结果论的观点
12.2 说谎
反对说谎的理由
赞成说谎的理由
温和观点
研讨实例
12.3 欺骗
反对欺骗的理由
赞成欺骗的理由
研讨实例
12.4 背约
不言而喻之契约
一种不诚实
人的诺言
反对背约的理由
赞成背约的理由
研讨实例
12.5 偷窃
反对偷窃的理由
赞成偷窃的理由
研讨实例
主要伦理学理论的相关观点
——————————————————————————
由此可见,这本伦理学教材的意义不在于向你灌输特定的道德理念,也不是指望你当个好人,而在于让你学会思辨性的思考道德伦理问题,能够用犀利的大脑去解析自己与别人的价值观在逻辑上谁漏洞更少、更强悍。(伦理学问题其实是最适合拿来当辩论赛题目的,比经济、政治类话题更合适,因为伦理学谈的是“应然”而不是“实然”)
㈣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有哪些
一般说来,具有实践特性的学科都以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圈定相对稳定的知识范围。所以,理解一门学科,关键要看它研究的社会生活领域究竟是什么,而不能单从名称出发去简单理解。
应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自己的伦理学,只是它的表述方式有自己的特色。有关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明白的表达,即“人伦之理”。汉代开设的“大学”“小学”教育,虽然是按适学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但就其教育内容和宗旨来说,它不仅是祖传的伦理道德礼仪教育之学,而且作为“治国理政和育人之道”就是学习并践行伦理、道德、礼仪的伦理学或品德学。朱熹在作《经筵讲义》时,确切说明:“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所谓“大人之学”,主要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谓“小子之学”,就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前者是学道,即穷理治世,后者是学文字和应对礼节。虽然所学内容和学问层次颇为悬殊,但都在伦理、道德和礼仪的范围之内。古代设立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则要培养如荀子所说的“成人”——“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成人”就是有觉悟能担当的成熟的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除去偏于个人物欲之蔽的脾性,复其善性而尽其人伦之理的理性。不难理解,所谓“大学之道”,其主旨就是使人从小到大,逐步通晓并践行“人伦之理和为人之道”。这“人伦之理和为人之道”,就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宋明时期的伦理道德之学已成熟为独特的中国哲学)。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先贤曾把圣人的言论、所学汇集起来称之为经典,如早期由孔子、孟子讲学记录汇编而成的《论语》和《孟子》。在他们之后出现的许多传世经典,也都有这个特色。如战国时代荀子的著作,就是结合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对治国理政、人伦道德和礼仪文明分别讨论。这种把伦理道德和礼仪融入现实的社会生活领域展开讨论,是中国特有的探讨“道”的一种方式。
荀子在《解蔽篇》中对“道”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于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曲解地论道,限于一隅之见,便不能提高对道的认识。不仅自己思虑会乱,若是用来处事还会蛊惑别人,危害事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荀子接着就强调“衡”的作用:“何谓衡?曰:道。”(注:道,谓礼义)这个“衡”既指恒定的价值目标,又指根本的判断标准,而用“衡”的关键在于“治心”。“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那么,“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一而静”。所以,中心在于“治心之道”。对心应导之以理,养之以情,不为物所引,则能定是非,决疑惑。而“治心之道”就在于“辟耳目之欲”,做到自强、自忍、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