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德主义
Ⅰ 道德绝对主义的危害
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又称结果论,是伦理学中的学说,指一个行为的对错要视该行为就总体而言是否达到最高内在价值(参阅价值学[axiology])来决定,即结果主义的道德推理取决于道德行为的后果。结果论最简单的形式又即古典的(或是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它主张一个行为的对错,要视就总体而言该行为的快乐抵消痛苦之后的净效应是否达到最高。简单地说,造成快乐的行为就是对的,造成痛苦的行为就是错的,而不管动机与否。其他不同于古典功利主义的形式,若非以各个等级事物的内在价值来判定(即G.E.穆尔的理想的功利主义、伦理的利己主义),就是看各类事物的结果是否恰当合适。结果主义相对于绝对主义。绝对主义(代表人物康德)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道德原则,即道德有一定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只需注重动作的意图,而不管结果如何。结果主义代表人物:边沁代表著作:《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代表理论:功利主义道德理论(任何法律的功利,都应由其促进相关者的愉快、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绝对主义:把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此过程必然转化为他过程,不承认绝对之中存在着相对。绝对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某一认识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无误的真理。绝对主义有时也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新黑格尔主义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别称。起源于17-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统治的国家形态。随着中世纪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渗透农村,以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城市开始发达,绝对主义农民对封建领主的反抗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依靠行会制手工业和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加深了同封建领主的矛盾。于是,国内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国王联合资产阶级,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和官僚机构,以此镇压农民的反抗,抑制封建领主相互间的抗争,改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统治体制,确立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在此过程中,通常是王权打破封建割据,促进国民的统一,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和扩大殖发地,通过国外市场和掠夺来积累财富。这个政治形态出现在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它不是被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就是在保存专制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两条道路必取其一。在日本,一种看法认为,明治维新建立的天皇制国家是绝对主义。自日本资本主义论战以来,围绕着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绝对主义形成的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Ⅱ 新道德和旧道徳的根本区别
旧道德指来以三纲五常(三纲指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新道德是反对旧礼教、旧道德,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因为儒家思想长时间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发起,旨在思想方面革除封建残余思想,所以把矛头指向封建思想的代表——儒家思想。
新道德是指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的资产阶级思想 文化。 原因:①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②为推进西 方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Ⅲ 如何构建新的道德体系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衰落,传统道德文化渐见式微和衰败,而新道德的建构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陷入无法避免的道德困境。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及现象比比皆是,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建设与现代文化目标相一致的道德文明,从而构建出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社会。经常乘坐公交车的市民会发现,公交车占座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终点站。公交车一开过来,等候的市民就成了“一窝蜂”,谁也不顾地往车上挤。先挤上车的市民,往往一个人霸占好几个座位,菜篮子、方便袋、雨伞等都成了占座的好东西。公交车上占座,不能当做一桩小事看待,而是一种陋习,而且占座很容易引发乘车秩序混乱,带来诸多安全隐患,让小偷趁机钻空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某些我们不曾在乎的小事恰恰反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整体道德的不足之处。一、造成现有道德体系缺失的原因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文明的印记。就连在八国联军叩开国门的时候,整个民族依然陶醉在厚德文明的气息里。直至近代西方文化逐步的冲击,我们传统的道德文明体系支离破碎,而新的、适应我们新时期发展现状的道德文明体系还没有建立。以至于生活中的某些陋习便被见诸报端,口诛笔伐,为有识之士所不耻,成外国友人所鄙夷。一、造成现有道德体系缺失的原因(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二)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在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下,任何一种活动,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撑,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或赞扬,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选择矛盾冲突在今天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文化和道德选择仿佛成为钱钟书笔下的那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爬出来,外面的人想挤进去。(三)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非道德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结合体。在现代变迁中,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相对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抬头和泛滥。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表现在道德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职业道德松驰和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商业活动中的见利忘义和以坑、蒙、拐、骗获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婚烟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宽容。甚至许多在新中国本来已经绝迹的罪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给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四)社会道德控制机制低效,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弱化。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保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社会道德的控制,一是要有社会舆论监督,二是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做好道德导向,宣扬具有时代精神文明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批评和谴责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悖反的封建道德遗毒,批判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良知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监督,它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来净化人格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境界,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执行着双重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人们做了正义牺牲和奉献,却得不到社会赞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惭愧。(五)道德教育扭曲变形。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人类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在道德价值整合度极高的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保证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双重价值标准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有时出现把相互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的现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间的巨大反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拒和抵触。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二、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注意事项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妨碍着21世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序发展。那么,在建立新的道德文明体系方面我们该注意哪些东西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说,归纳为“集地域之情,采众家之长”。(一)分清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现状都有差别,多民族在大融合的基础上又有差别,故而需分清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内部体系,只需制定一个总体的道德纲要,而非大一统的建立严格细化的具体内容。(二)我国的现状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的道德文明体系必然要求有其独特性,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平均不高,远没有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生活水平高,但我们制定的内容必须要有指导性和优越性。(三)在对待“众家之长”方面,也需要有所区别。1、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有了“以父为义,以母为慈,以兄为友,以弟为恭,以子为孝”的较为系统的伦常道德。至于日臻完备的道德体系,全于孔孟:孔子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孟子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之言;清代思想家颜元曾有“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的话。字字珠玉,铭记在心。这些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新的道德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对待少数民族的一些优秀传统上,我们也完全可以吸收借鉴。例如,伊斯兰教义中对妇孺老人的尊重;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对客人的热情等等。2、对待西方成熟的道德文化体系,我们要有选择的吸收。并不是说不吸收的部分是糟粕,而是不适应我们的国情,不符合我们的特点。例如西方人个性张扬,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是否要提倡,值得商榷。当然,西方社会中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这种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对现代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和时代主题的把握。因此,我们的道德选择,我们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确立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三、建立新道德体系的基础原则(一)人本原则。一切道德规范的构建都必须从人的特性出发,从人类社会的需要出发。是否满足个人的需求,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检验道德的唯一标准,是构建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二)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原则。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是最大限度地丰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欲望,否则这一切活动就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在构建新道德体系时必须坚持有利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原则,在落实这一原则时必须透彻地认识人的本质特性和新世纪社会特点,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原则。人们作为共生性存在的社会的一员,生存于人类社会突变的新世纪。工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物质,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极端个人主义、绝对自由观等,危害着人类的持续发展。这些变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构建必须肩负起维护和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重任。(四)鼓励人们极大地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原则。世界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历史,但由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物质不丰富、统治阶级为人类整体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而向人们贯施禁欲的愚民道德,这种愚民道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束缚了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鼓励人们极大地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五)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原则。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是新道德体系确立的重点亮点,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的整体意志,只有遵守这个原则人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持续发展,个人主体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实现。地球是整个生物世界所共同拥有,任何一个人甚至任何一种物类妄图独占都会受到报复,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应该在不损害社会利益为前提下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需求。(六)道德体系的层次性原则。道德体系的层次性,认为不同行业的从业人员应有不同的道德内容和水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应有不同的水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道德水准应随之提高。从事社会管理和社会导向的职业的人员的道德水准要比其它行业人员的道德水准要高,高层管理人员道德水准要比低层次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准高,尤其是官德应是最高尚的,是无私奉献的。(七)道德与法律相沟通原则。在人类社会里,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很大张扬,道德仅仅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护已显得无奈,特别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绝难于建立在个人操守之上。现如今,道德需要用法律来保护和强化。违反道德的多次叠加就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以至倾家荡产、生不如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这样才显得社会的公正。受到法律制裁是常违道德的必然报应,人们才相信恶有恶报是真理。这样道德才成为盛德,人们才去奉行道德。(八)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并列,国家利益服从人类利益原则。这一原则认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竞争,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才能持续。同时个人利益不能损害人类利益,否则个人利益就得不到保护。国家利益服从人类利益,否则国家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久之国家也要灭亡。同时国家利益也要照顾个人利益,只有照顾个人利益的国家才有活力,这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四、建立新的道德体系举措的思考(一)理论研究。新的道德建设必须依托道德理论科学研究,探索道德的科学体系,不断创新道德观念,认识陈旧的道德内容,废除束缚人类发展的陈旧道德,提出满足人类发展要求的新道德观念,创新道德检验标准。通过理论研究推进新道德体系和道德教育的建设。(二)机制完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构筑起强国的堤岸。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都要将这项事业行之有效地统领起来,曾经有人提出设“道德法庭”,这种提法虽说不够准确和妥善,但起码反映出一种社会伦理、心理上的需求和趋向。政府应该有这样一种职能机构,这样的机构应发挥作用,来调整、规范、监督、检查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淳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要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设置机构、开设学校,办学习班,制订道德规范,考核评价标准,精神及物质褒奖制度等。(三)重视教育。成人的公德教育刻不容缓,全社会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拉响公德教育的警钟——救救社会公德,教育者绝不能坐等自己被别人教育,而要主动学习,主动修养。我们不能等待先有一批达到理想人格的教育者,再由他们去培养被教育者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者的身教的重要性要引起高度重视。公德教育者同时又必须是示范者。一言一行可资效法,具有较高公德评论价值。成人要与学校中的学生一起补上公德教育课,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活性碳”,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污染的社会。(四)法律保障。封建道德的保障靠的是神的思想束缚和国家的暴力推行,在现在社会里人们的世界观得到很大的改进,在他们中再不存在神和上帝,如今只能依靠法律来作为道德的保障,要对违反道德操守的人给予惩罚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否则道德对人的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保障的道德最终不成为道德。(五)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使法律保障得到有效的实施,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性环节。社会管理不力,世风日下,理论研究成就就成了一纸空文,学校教育的结果就化为乌有。近年来出现的“学校一年功不抵社会一阵风”就是社会管理不善的恶果,社会管理不善将导致道德沦丧、社会无序,所以要建立社会评审体系和制度,整个社会对每个公民进行道德评价。一是定性评估道德操守;二是量化评价道德表现;三是自评、自省,倡导“三省吾身”,提倡长善救失和修养践履,促进每个公民的公德意识的强化。(六)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道德约束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里仍然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所以要认真利用好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等宣传媒体建设正确的道德舆论。要加强对影视、音像、网络、图书、报刊等文化产品的管理,要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严防不道德文化的传播。教化必先去其敌,这是古训。
Ⅳ 道德主义 历史主义
从道德主义的立场来看革命有两种,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暴力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版和轻视是非人权道的,几千人的命瞬间即逝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但从广义上讲是用少数人的生命去换的几亿万人民的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从历史主义立场来看革命是一种政治意图说好听点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说难听点就是某一个阶级发展起来后的对旧的阶级束缚的反抗和不满的必然结果,是新的阶级推翻旧的阶级的为一途径.
Ⅳ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德观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这个集体就是人民.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民.所以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Ⅵ 中国新道德观念教育背景
中国古典红木家具受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体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周礼.春官。司几筵》规定:司几筵主管五种几、五种席垫的名称、品质,辨别它们的用途,并依据不同的法则进行陈设。
印度小叶紫檀吉祥瑞兽龙龟
Ⅶ 新文化运动中提到的新道德即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1917年,胡适在专《新青年》属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胡适的主张,着重于文体形式的改革。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要求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一次革命。《新青年》从四卷一期起改用白话文,采取新式标点符号。一些新体诗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出现。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他陆续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一些犀利的杂文,出色地把反封建旧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Ⅷ 新道德观中猫狗是什么
兴欣道德观众猫狗讯科技狗。
Ⅸ 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是什么意思
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封建伦理道德 ,新道德内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