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书籍

道德经书籍

发布时间: 2022-01-06 12:47:17

『壹』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或一群文化巨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竖立起一座座巍峨的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一种博大的胸怀,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针砭时弊,预言未来,他的话穿透时空,如雷贯耳,发人深省,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是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历史研究院院长,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是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动笔,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观事物是活的现象,语言文字是死的东西,因此,语言文字无法完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不想让自己言不达意的思想误导后人,只是在隐居的途中,过函谷关时,遇见星相学家、海关关长尹喜,在尹喜的恳求下,才勉而为之,留下五千个字,然后离去,这就是千古奇书《道德经》的由来.
《道德经》问世后,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士人,无不喜读,被奉为至宝,风靡两千多年,历久弥新,为它作解注释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一种理论,会产生这样多不同的理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老子在他迷一般的书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哲学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哲学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来这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一种被他称之为“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无形的(老子把它简称为“无”.)然而它创生万物、主宰万物、支配万物、驱使万物,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来的,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者的立场.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还发现宇宙万物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充满了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把事物的这一普遍规律归结为“反者,道之动.”一个“反”字,道出了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奥秘.
老子对事物的这种认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认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既然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我们就要把握这种转化,驾驭这种转化,凡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见好就收.这就是所谓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从认识事物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到认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再到把握、驾驭、利用这种的转化,构成老子辩证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骤.
由此看来,《道德经》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谈“天之道”,他经常从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用江海、山谷、木头、水、鱼、风箱、车轮、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规律,阐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
《道德经》一书,无不体现自然的精神,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全部来自自然的启示,《道德经》五千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那就是“道法自然”,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灵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向自然学习,以“天之道”指导“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老子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侯王”、“万乘之主”、“人主”等,所谓“圣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将相、明君圣主,他在书中,或谆谆教导,或严厉警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谓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国之不详,是天下之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此外,他还对历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驾驭国家和臣民的机宜,比如谦卑低调,礼贤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经》也是一封老子写给历代帝王的言恳意切的长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领导必读.
历史上,帝王们不仅爱读老子的书,有的甚至亲自批注解释,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流传下来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道德经义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经》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三、兵书
老子是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但老子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在“大同”到来之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备战争,研究战争.“以奇用兵”是他军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结,一个“奇”字,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兵书的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把《道德经》视为兵书是有道理的.
四、人类文明反思录
《道德经》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科学文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根源这一秘密,他预言如果人类的私欲继续膨胀,彼此之间继续争夺,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疯狂破坏,总有一天要毁灭于自己创造的文明.于是,他逆流而动,呼吁人类摈弃科学文化、道德礼仪,回归自然,回归从前,回归蒙昧.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跟“无为”不是“消极无为”一样,“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实质乃是“朴民”,目的是实现人类原始道德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还论及直觉思维、养生、选举、外交、刑法、建筑、教育等方面内容,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学之父
老子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历代统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里用的却是老子的一套,这就是所谓的“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以及后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无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像一棵参天古木,根,繁衍出孙子兵法;枝,延伸出韩非权术;叶,化作气象万千的楚辞汉赋、建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在它的枝干上还藤箩般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杂家、阴阳家、武师、炼丹师、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传人庄子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理论对手孔子把他比喻为龙;中国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战思想、荀子的天道论,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实际上,哲学,作为诸学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里得到启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老子不属于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学之父.
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日渐频繁,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认识和了解,当时来中国传教的利马窦等人,左手捧着《圣经》,右手举着十字架,要来开化“东方顽民”,当他们无意中打开中华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进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转而从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古籍的翻译,使得东方思想的阳光渐渐西移,照临欧洲大地,直接对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到:“欧洲十八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哲学,‘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卢梭一谈到自然,便使我们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大道,就如同我们一提起伏尔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卢梭和伏尔泰都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
德国三位著名哲学家对老子也有高度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他研究每一个命题,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他说:“老子哲学和希腊哲学共同组成世界哲学的源头”;尼采读完《道德经》之后,赞叹不已,说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谢勒说:“迄今的形而上学家,依其伟大性递减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论中国哲学》);
有人问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上,哪个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答说:“孔子、孟子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老子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
印度当代哲学家奥修把老子跟马哈维亚(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师)、摩西(犹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稣和释迦牟尼进行对比,唯独钟情老子,他说:“我谈论马哈维亚,我把这当作我的责任的一部分,我的心从来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数学了,没有存在的诗意,像一个巨大的沙漠,你在他里面碰不到一块绿洲,当我谈论马哈维亚的时候,我像一个局外人,他不再我里面,我也不再他里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里没有钟响,那不会是活的,如果我去谈论他们,那肯定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一件事情,他们过于算计了,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漏掉了对立面,他们是单一的音符,不是和声;我谈论耶稣,我对他有很深的同情,我愿意跟他一起受苦,我愿意替他背一会儿十字架,他不会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会失去欢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样,我们的路是不一样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几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谈论佛陀,我爱他,他非常美,绝美,美极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飞,没有留下脚印,你无法跟随他,你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我爱他,我从我的心里谈论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距离,这种距离永远保留在爱的现象里——我们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是在怎么近也有一个距离;我谈论老子就完全不同了,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就像谈论我自己一样——照出来的是自己的脸,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为一.”
因此,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文化有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影响.
六、艺术成就
《道德经》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写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也堪称一绝,无与伦比.
作为论说文,《道德经》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许多结论都具有几何定理那样确定性,不可动摇和辩驳,有正论,有反论,有归纳法、倒推法、类比法、演绎法 .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写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对仗、顶真,尤其是他的反问式排比,像层层叠叠的波浪,前推后涌,奔腾向前,最后砸在礁石上,又从礁石上翻转过来,溅起万千浪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写作艺术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体,用水比喻道德,用婴儿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鱼比喻治国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谦卑低调的胸怀,用弯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爱的风格比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在第十五章,为了描绘古代得道高人,他连续用七组形容词,形象生动,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就是《道德经》,它的美在于比喻,它的妙也在于比喻,奥修说:“比喻是什么呢?如果我有一种体验而你没有,那么我怎么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书,你是读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的不同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道德经》用字凝炼传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动.”的“反”字,“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来之笔,或内涵无穷,或耐人寻味,或形象生动.
《道德经》采用的是诗体语言,文章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时而如春雨落地,时而如秋风扫叶,时而如断崖流瀑,时而如长空霹雳……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韩解老
本书是笔者研读理解《道德经》的心得,也是一本关于解说《道德经》的书.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复、有强调、有呼应,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的过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章节都要放在整体上去理解,让它们互证,自圆其说,以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用《道德经》解释《道德经》,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道德经》的解说者数以千计,笔者认为庄子和韩非子对它的理解最为精到,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虽然有发挥,但其主要内容不离《道德经》的主旨,正如司马迁所言说:《庄子》就是一本《道德经注释》(明老子之术);韩非子专门写过《解老》、《喻老》,对老子教导帝王如何驾驭国家和臣民,也就是“权术”部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并结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终成法家大全(由此看来,司马迁把老子、庄子、韩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记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韩二人生活的时代离老子较近,他们对《道德经》文字的解读不存在“古今异义”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时,大部分参考他们的观点,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
纵观历史,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庄子的解说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因为庄子采用了意译;近代,翻译西方书籍的人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严复的《天演论》取得成功,受人青睐,也是因为严复采取了意译.由此可见,对古代典籍,采取直译,咬文嚼字,不是聪明的办法.庄子说:“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读书,关键在于理解语言后面的意义,而不在于语言本身.因此,笔者解说《道德经》,尽量采取意译,部分章节采用对话形式,参与对话的人物有真实的,如庄子、孔子、韩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虚构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庄子》)等,但情节基本是虚构的,许多人物不在一个时空,如柳下趾与老子,李白与老子,严复与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故事表达思想内涵,这纯粹是一种方便,读者不必在乎情节,借庄子的话说,我姑且说,您姑且听.如果说到您的心里去,博得您会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说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气和给我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观点,说服我,说到我心里去,那将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读文章后面附有“延伸阅读”,主要是一些庄子寓言、历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闻报道,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含义,增加阅读趣味.

『贰』 请推荐一本《道德经》的解读的权威书籍

如果对老子思想研究有一定功底,建议直接阅读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版》;如果想要了解《道德经权》的整体思想与治理应用,首推《以道莅天下》;此外,还可以参照陈鼓应的《老子评传》,王邦雄的《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

『叁』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呢

《道德经》是一部什么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

又比如,如果统治者带着去追求财富,那么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那些能得到财富的社会成员形成为社会中富裕的阶层,而那些无法获得财富的社会成员便自然而然的成为该社会的贫穷的阶层了。所以,由于统治者追求财富便使得社会分化成贫富两个极端了。有了分化便有了对立,这些被人为分化了的两组社会势力,并不能够长久地保持和谐相处,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矛盾和斗争,而且这个矛盾和斗争往往就是导致社会组织解体的原因。所以,只要社会中有权力,有财富,有有权者与无权者的对立、有贫穷与富有的分化,那么这个社会组织便总要有自我解体的那一天,社会便不可能长久保持太平清静了。那么相反的结论,人类只有消灭权力和财富这样的事物才能使社会进入大同的结论便自然成立了。

『肆』 老子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4)道德经书籍扩展阅读:

《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

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2、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3、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伍』 道德经心释的书籍目录

道德经心释(上册)
序言 老子他说
第一章 知与道
第二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三章 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四章 知其雄
第五章 知者不言
第六章 和光同尘
第七章 为无为
第八章 企者不立
第九章 慎终如始
第十章 无欲则刚
道德经心释(下册)
第一章 天下皆谓我大
第二章 道生一
第三章 知我者希
第四章 反者道之动
第五章 知不知上
第六章 昔之得一者
第七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八章 无用之用
第九章 道法自然

『陆』 哪本书是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经典

当代道教协会会长 任法融任道长的注解还是比较好的《道德经释义》还可以参照 河上公本原文加释文 比较好理解 现在道教公认的就是河上公本

『柒』 那一本关于《道德经》的书比较权威

《道德经》只有两个版本,一本是敦煌版,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道德经,其实都差不多,只是外表不一样而已;而另一版本是锦帛版的,是马王堆出土的,而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看看不错。

『捌』 有没有好的道德经的释义书籍,求推荐。

我读过许多人注解的《道德经》
我个人认为陈鼓应老先生释注的最好
书名:《老子注释及评价》,作者:陈鼓应,出版社:中华书局
希望你能读一读

『玖』 谁知道《道德经》属于哪方面的书籍, 请指教

普遍的看法《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书,它用老子的言论来阐述对世界的看法.
道家将《道德经》看做是本教的“圣经”,后世的所有经典都不能出其左右.
有一种说法姑妄听之,《道德经》是一本叫人修炼的书,就是练气功的指导书.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电话怎么 发布:2025-05-01 18:27:39 浏览:301
银行抵押法规 发布:2025-05-01 18:26:56 浏览:318
2018年劳动法公休假规定 发布:2025-05-01 18:22:26 浏览:604
中级经济法刷题 发布:2025-05-01 18:15:10 浏览:621
司法考试卷二考什么 发布:2025-05-01 18:10:39 浏览:361
二建法规章节 发布:2025-05-01 18:03:36 浏览:770
厦门司法鉴定费用法律援助流程 发布:2025-05-01 17:49:57 浏览:629
经济法基础多少页 发布:2025-05-01 17:36:44 浏览:328
2016在职法律硕士招生 发布:2025-05-01 17:34:54 浏览:669
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有 发布:2025-05-01 17:30:38 浏览: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