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学
① 列表概括我国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的成就
天文:战国石申关于星宿的记述(原著已失传,但其内容在《石氏星表》中可见).
历法:《夏小正》;商朝的“殷历”(也就是今天民间的农历).
医学:《黄帝内经》(非自一人之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但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文学:《诗经》《论语》《离骚》
音乐……,就不请楚了
② 天文学和历法学的最基本知识哪一本比较好最好是阴历和阳历都讲的,谢谢啦咋
一般天文学的基础课本里有涉及,比如说《基础天文学》,《天文学导论》里面都有讲,相关的题目应该是‘天文测量时间系统’,我看文库里倒是有个比较详细的,你看看就能基本了解了。这可能需要一些基本的数学能力
③ 两汉 宋元时期的天文历法学成就各两例
两汉时期:1、汉武帝时期颁布《太初历》;2、东汉张衡制定“浑天仪”,用以观测星象.2、宋元时期:1、北宋沈括制定《十二气历》;2、元朝郭守敬制定《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精确度相仿.
④ 天文历法教学跟其他相比有什么特点
天文历法方面的教学主要局限于太史局。虽然局中设历生、天文生内、漏刻生等,也有保章正容(历博士)、灵台郎(天文博士)等教授者,但不像上述两种学校那样有严密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只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育机构。一般来说,局中各色学生跟博士学习古代和外来的天文历书及数学著作,昼夜在灵台(即相当于朝廷最权威的天文台)“伺候天文气色”,佐助有关的科研人员进行试验观察、记录天文现象、制作历书等等。其名曰官学,实际上却更多地带有私学的特点。特别是这类教育的师生比例悬殊过大,700多学生学习如此实践性强的专业却只有几个博士指导。基本上是采取博士讲大课和学生自学体验相结合的方法。天文历法教育较之前两学虽不很典型,但学生所学和国家所需基本对口,学生在边干边学中提高自己,到了一定年限即可“转正”,成为国家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和职工。
⑤ 阳历和阴历哪个在变为什么
都在变,只不过阳历变化小;阴历变化大。因为阳历有闰年,阴历有闰月。
原来,我国现在使用的历法是既有阳历又有阴历的混合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根据天文学家的精确计算,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便于计算,一年定为365天。365天又分为12个月: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为28天。这样,每年多下的5小时48分46秒隔4年就会多1天,历法学家又把多出的一天放在第4年的2月份内,这样2月就变成了29天,我们称2月28天的为平年,29天的为闰年。计算方法是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所以今年是阳历闰年。
阴历又叫农历,它是根据月亮圆缺1次的周期来计算的。这个周期为29天12小时44分。阴历l年也分12个月,为便于计算,阴历每月的天数只好定为29天或30天了,即全年的天数为354天。这样的计算方法虽然使每年月亮周转位置与历书相符,但与阳历的差异就会多达11天,年岁愈多差距也愈大,为了使天数与阳历接近,所以每隔2"3年就要增设一个闰月。假如不增设闰月的话,随着年岁的增加,便会出现寒暑倒置。
历法学家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就用闰月的方法来解决。但闰月的设置也有严格的规定,不是随随便便的,它与24个节气有关。历法学家把24个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类,分别和12个月安排在一起,每月月初的为“节气”,月中的为“中气”。由于阳历每年比阴历多11天,即阴历每年要推迟11天,3年就会推迟1个月,就会碰上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出现,所以历法学家规定以不含中气的月为前一月的闰月。今年假如不设闰月的话,五月就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了,根据这个法则,因此今年闰五月的道理就在此。根据计算,在19年中,一般会有7个闰月出现。
⑥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农学成果丰硕的原因
古代中国天文力学农学成果丰硕的原因是有很大的人力
⑦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尤为发达的原因
中国古代尤为注重农业发展,和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是古代最发达的。
同时,中国古代也十分注重对农业相关的科学的研究。
天文历法对农业十分重要,因为农业生产讲究农时。中国的天文立法阴历,也就是农历,明显就是主要为了农业生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