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道德
1. 媒体职业道德有哪些实践途径
⒈增强社会责任感,立足行业自律.
将传媒工作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立足于行业内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道德意识的内化而形成;
⒉出台专门规范记者行为的法律法规.
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职业规范,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从而提高传媒职业规范的水准。
⒊加强新闻学教育,培育高素质的记者队伍.
首先,新闻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职业道德的教育;其次,新闻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着重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品进行考察,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业务能力的高低。4.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
2. 如何理解追求公正,媒介的道德指向
媒介的道德指向
维护追求公正是记者的主要职责和义务
也是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指向。
3. 媒介专业人员的道德规范该达到什么程度
媒介专业人员的道德规范
应该符合职业道德要求
符合社会公德要求
4. 媒介人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媒介的社会责任的关系
我们的幸福寄托给了媒人,而媒人只为了金钱变得不择手段,以假的信息来骗取钱财。所以媒人为了促成婚姻而使用大量虚假信息导致夫妻感情不和谐导致了后来的必然结果,媒人的错误是最大的。
5. 中国媒体的道德问题
中国现在的媒体对真正启发教育性的东西亳不再意,对那些八卦新闻特钊推波助澜。
6. 你认为如何理解:追求公正-媒介的道德指向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说的是两者的联系。两者都是社会规范,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说。 道德是内心的法...
7. 媒体人的道德素养是什么
是传媒人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要求以及提,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版主权要包括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
(一)职业道德
(二)职业思想(意识)
(三)职业行为习惯
(四) 职业技能
(五)职业作风
8. “媒介批判”是指什么
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简单说就是批评媒介。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批评的定义是什么?据批评学者考证,“在各国的语言里,批评二字都包含有批判、评论、评价、审查、鉴定,甚至非难、非议、挑剔、吹毛求疵的意思。从本意上讲,批评就是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即分辨与选择;二是断,即价值的认定。”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是非、对错、好坏、正误、美丑、善恶或者在这些两分之外的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的定义。
1、“顾名思义,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自身作用”和“理性思考”有点含糊。
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把大众传媒等同于大众文化,视野窄。
3、“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要素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
我们取第一个定义,但作一点修改。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中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包含着价值判断。
台湾媒介批评理论家黄新生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媒介批评的三个基本取向。
1、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他认为传媒并不中性、客观,是掺入社会成员主观意志和观念的东西,本身包含某种意识和目的。因此,在批评时,要对它进行价值判断,揭示其中隐含的观念。
2、媒介批评倾向于批判的取向。批判是否定性思考、是揭发、是拆解和推翻现有的不合理的思想和观念。不是顺从的肯定的思维,而是站在怀疑、质疑的立场。怀疑是思考的起点。
3、媒介批评以诠释作为取向。批评家要把隐藏在各种影象或者话语背后的东西剖析和揭示出来。要解释它的内在意义。
媒介批评的对象:
1、新闻媒介:包括纸质媒介——报纸期刊;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批评侧重于宏观的媒介现象、媒介行为、媒介产品和媒介从业者。
2、媒介现象。指与媒介文化有关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媒介本身的一些发展现象,比如周末版现象、都市报现象、电视频道专业化现象等,也包括媒介文化辐射产生的社会影响。比如媒介中暴力文化、色情文化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
3、媒介行为。也指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介为主体的一些社会活动。比如,报纸经常发起的对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捐助活动等。媒介发起的各种大赛以及其他活动。比如凤凰卫视的千喜之旅。1997年绰号“小黑子”的台湾著名特技人柯受良飞黄。凤凰卫视借助这次成功的策划活动一举在内地打响自己的名头。另外比如CCTV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等。
4、媒介从业者。对他们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职业特点等作的分析。
5、媒介产品。指媒介采制加工的媒介产品。艺术类的和非艺术类的。电影、电视剧,新闻、广告、MTV。
1999年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办法中,将评选对象列为20个。仅仅指新闻类。(书上22页)媒介产品的类型分的越来越细。比如实话实说的归类问题。谈话类还是评论类。
9. 现在的媒体还有没有道德
也就闹着玩的,最无语的有些马子都整天屌丝屌丝的在网上喊男人,脑子不清楚了吧,那是男人闹着玩,再怎么屌丝也没你喊的份。 ...
10. 该不该鼓励媒体道德审判(辱母案想
媒体记者是人,只要是人都有情感,都有倾向性——“不平则鸣”,正义感本身就是情感,被不公正激发出来的正义感就是倾向性——记者对法院不公正裁判的鞭笞与道德审判就是合理的、正当的倾向性,社会需要这样的倾向性来维持社会公平,媒体记者报道中的倾向性和客观性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媒体记者报道中的倾向性不等于改变基本事实,媒体记者的倾向性和尊重事实并不矛盾。如果报道中有歪曲、捏造事实,那就是不实报道、虚假报道,而不是倾向性。要求记者报道没有倾向性不可能,把“倾向性”报道和“欺骗”划等号这个逻辑不成立。司法审判和舆论审判的关系后面,是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与民主相对称的是法治,但只有真正的民主,才有完善的法治。否则,法律只不过是既得利益者手中的工具。民主包括民主选举与民主监督;而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必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民选不普及、司法体制不健全时,舆论监督更显重要。如果说,公开是公平—公正的前提,那么媒体监督就是法治建设的必要环节。正像只有蝙蝠害怕阳光,只有贪官才害怕记者——目前只有记者才有老百姓不具有的能耐使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把网络媒体视为表达民意的直接通道,媒体监督甚至可以说比现有司法体系更为群众所信赖、所依托,群众把媒体监督、特别是网络媒体监督视为维护社会公正的真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另一方面,当广大人民群众对媒体监督寄予厚望时,也更应该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媒体运作与媒体炒作区别开来。媒体监督与媒体商业化运作两者间不但不矛盾,而且互为前提——人心向善向美、趋善避恶、疾恶如仇的本能和人民大众对重大事件渴望真相的冲动,完全可以把媒体与记者的正当利益,同媒体监督的新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但如果媒体把商业化运作异化为商业化炒作或“有偿新闻”,失去了“新闻”的客观性、“媒体监督”的可信度,那么对于媒体自身效益将是一大损失。只有树立媒体的诚信品牌,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才能一路走好。而媒体诚信品牌的内涵,就是实事求是与科学精神。民主与法治互为前提,法院审判独立与媒体舆论监督互为前提,法律审判与道德审判互为前提。民主与法治、法律审判与道德审判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媒体监督不等于舆论挟持;法律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不等于法律跟着大多数人的感觉走。诚然,法律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法律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利益、深层的而非肤浅的利益、长远的非眼前的利益、整体的而非局部的利益。怎样使法律代表大多数人真实的、深层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呢?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如果法律跟着大多数人的感觉走,用大多数人的感觉决定法院审判,那么很可能所代表的只是大多数人虚假的、眼前的、局部的、肤浅的利益,而牺牲了大多数人真实的、长远的、全局的、深层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