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失却

道德失却

发布时间: 2022-01-07 02:32:49

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意思!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1)道德失却扩展阅读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

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㈡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理解:


上德之人已经把德融入他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们的内心与举止协调统一,非常自然,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所以这样的人是真有德。下德之人没有把德完全的融入到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举止中去,但是他们又希望让别人认为他们有德,进而刻意按照德的标准做事,那种违心做作的样子,让人觉得虚伪,所以他们不是真的有德。(从下德变为上德,首先要发现并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然后扭转自身底层的思维观念,克服原有观念,并有意识的利用新的观念去做事,坚持,便可改变。)



上德之人不会有意去故意表现德,他们举止自然合德,却并不会认为自己有所作为。


上仁之人努力使自己行仁行善,而只觉得自己的仁善是应该的,并不觉得有所作为。


上义之人怀揣着帮助别人的心去行义,觉得自己对社会对帮助过的人是有点作为的。


上礼之人行礼时,内心真诚且恭恭敬敬的对待别人,一旦别人无视他周到的礼貌,他就会感到被侮辱,直接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还礼。


所以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那些有道之人都消失了,人们就开始推崇有德之人;当有德之人也消失了,人们就开始推崇仁爱之士;当那些仁爱之士都消失了,人们就开始推举行义之人;当行义之人都消失了,那些有着周全礼数的人就会被推举。


所谓的礼法,其实就是忠信淡薄和衰败的产物,是害人吃人的工具、更是大动乱的元凶。


社会动乱之时,那些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只不过是认识了道的浮华而已,但这却是整个社会认识到自身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要把自己置身于敦厚的状态,而不要浅薄;置身于实在朴实的品德中,而不要立身于所谓的华丽之礼。


所以要舍弃浅薄与浮华,立身敦厚与朴实。


注释:


是以,所以、因此。无为中的“为”,(仅凭主观意志的)有意去做。以为,以之为。


仁,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攘,捋起。


扔,牵引、拉。信,守信用、信任、诚实。薄,少。首,开端。识,识别。华,浮华。


愚,愚昧、愚蠢。始,开始、起源。处,置身、引申为处理。


厚,忠厚、丰厚、多。实,殷实。取,捕取也《说文》。



译文:


上德不刻意德,所以有德;下德不失去德,所以无德。


上德自然而为却不觉得有作为;上仁作为仁而不觉得有作为。


上义作为义而觉得有作为,上礼作为礼然而没有得到回复,就捋起手臂而拉他。


所以失去道而后就是德,失去德而后就是仁,失去仁而后就是义,失去义而后就是礼。


礼这个东西,忠信的少,却是作乱的开端。


预先识别的人,道的浮华,却是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置身它的忠厚,不处在它的浅薄;置身它的殷实,不处在它的浮华。


所以剔除那个选取这个。

㈢ 社会上哪些因素会导致人们对道德底线失去敬畏

做人都是要有底线的,男人有男人的底线,女人有女人的底线,底线一旦丢失,没有底线的人最可怕,那么 人一旦没有了底线会是什么样子;

而“瘦肉精”还不是猪吃进去的唯一的“料”。中国青年报记者从一些养猪从业者、饲料供应商和专家那里了解到,重金属和抗生素也是猪粮中不能缺少的“配料”。

通过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我们不能不承认:许多人内心深处不只是没有了社会文化理想和崇高价值,不只是失去了良知良能,而且没有了“人之为人”的起码品质,民族文化最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底线正在亵渎和嘲解中失落。

㈣ 一个人经历了什么才会失去道德底线

我认为是过渡的贫穷吧,连肚子的填不饱,也就不会太在乎道德的底线了。

㈤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译文: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5)道德失却扩展阅读:

句子中的意义:

一、对立统一的思维

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二、逆向思维

春秋时期,儒家提倡仁爱、礼义和忠孝,认为只有仁爱、礼义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会,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老子采用逆向思维,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纷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认为,仁义、孝慈、忠义恰恰是社会风气坏的表现,是大道被破坏的表现。

三、不争思维

老子曰: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你的不必争,不是你的不用争。老子认为,聪明人能在最恰当的时候示弱隐强,做出退让。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不争,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败之地。

㈥ 中国当前的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有哪些

1、失去中国五千年积累的道德传承;2、对外来所谓文化崇拜;3、不知道道回德是生命答根本基因;4、没建立道德教育长效机制;5、不懂中国文化不认中国文化不用中国文化。6、道德和文化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定义完全不明不清。7、对老子道德经注释解读应用境界层次不明。8、真讲道德受到大笑之,层层堵截。9、人文环境受到破坏。10、道德只浮在表面形式宣传,没落实到实处等等!

㈦ 老子有句叫,“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什么意思怎么样理解

抱歉啊
发现弄错了
重新给你翻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这是什么意思呢?
道作为产生一切的本体它本身不是再从什么东西而获得的(“德者,得也”),所以叫“上德不德”;因为它不是从比它更基本的东西获得但却能够产生出其它东西,所以说,“是以有德”。“下德”指从“生生”的链条中由上而获得,如果失去了,就叫“失德”。由于“下德”是获得的,因而,也会失去,这是道的运行特征。如果“下德不失德”,由道而德,及其下德的得失变化所体现的道也就不存在了,从而由道而德的“生生”也就没有了,亦即“是以无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句是讲由道而德的形上学中,上德与下德的关系问题。
看我这么累
要给我啊~

㈧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什么意思只要个人理解,不要所谓的权威翻译。

释义: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

原文节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白话释义:道德高尚者,并不以为自己有德;道德底下者,不承认自己无德,所以没有德;道德高尚者,并不刻意做作,只是行事皆遵循道的规律;道德底下者,处处表现出有德,而自认为有道德;上仁之人有所功成,无心自居。

上义之人有所功成,有心自居。上礼之人有所功成,无人与之相应,则以臂拖拽以令人强从。故失道矣,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之未落后的产物,失去礼让,则容易发生祸乱。能认识到礼前面的这些规律。即取道之精华,而礼这个东西却是愚笨的人认识大道的起始,所以大丈夫处在这些规律的敦厚之上位,不居处在这些规律的浅薄之下位。

处其厚实之处,不居其浅表,故去彼取此,只保存敦厚的精华,舍去不好的浮华。

(8)道德失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㈨ 做人的道德观减弱失去底线了

这些人,无论是否受到过教育,都表现出同样的症候:
不懂得何谓公序良俗,对人的共情无感,不知做人的底线为何物。
缺乏共情、反社会人格,这样的人我们在美国电影里见到很多,比如《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就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能做,这样的价值判断,在这些人的心里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现实社会中,有反社会人格倾向的人形成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从小缺乏有效的道德良心教育。
钱理群曾经说过,现在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像高铁占座男这样的人,也许学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明显没有学会任何道德、良心、责任、共情。
在医学上,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预防,往往建议要注意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是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
可惜这一点,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中比重很小。
孩子们学的最多的是数学和英语,做题和考试,学校并没有专门教孩子们这件事:
人为何为人。
但关于“做人”这件事, 哲学家们已经说了几千年了。
自古以来,先贤们就对人之所以为人,有着各种说法。
也许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道德和善良可以超越物质和欲望,使人获得终极的幸福?
那是因为很少有人告诉我们,道德法则为何物。
在道德混沌的时代,无道德、反道德的人多起来,也就不奇怪了。今天可以高铁占座,明天殴打孕妇,如果整个社会都不反思,那么总有一天,那些缺乏共情心的人会越来越多,做出更可怕的事。
微博上隔三差五爆出的各种社会案件,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是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且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㈩ 道德失去,财富远行;道德好财富将至的名言是什么

儒家的思想中以德为本,财为末。

其中《大学》言: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孟子译注》言: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注释】
①要(yao):即“邀”,求取,追求。
【译文】
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 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

热点内容
吉祥号码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1 15:10:19 浏览:652
中国劳动法法条 发布:2025-05-01 14:44:21 浏览:270
泰安招聘律师 发布:2025-05-01 14:44:12 浏览:719
万州法学科研 发布:2025-05-01 14:30:51 浏览:853
公路实施条例 发布:2025-05-01 14:30:04 浏览:578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01 14:15:56 浏览:589
共享单车买卖违反经济法 发布:2025-05-01 14:15:50 浏览:445
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电话 发布:2025-05-01 14:15:19 浏览:518
对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的研究和建议 发布:2025-05-01 14:13:46 浏览:304
法官怒斥当事人 发布:2025-05-01 14:09:08 浏览: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