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传中华

道德传中华

发布时间: 2022-01-07 04:30:16

① 当今社会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当务之急恢复全社会的正气重塑诚信度,至于“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然后再说吧

② 如何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渗透中华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为此,我结合个人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初中思想品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相通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科教育,同时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四有”新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 “忠孝仁义礼智信”,结合现实来诠释,归根到底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所以两者的价值观本质上是相通的。二、结合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在我们学科教学中是有具体内容承载的。如单元主题《成长中的我》、《顺境和逆境》让学生学会自尊、自重、自爱、自信,战胜挫折;《同在阳光下》让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扬帆起航》教育学生爱校;《走进社区》让学生爱家爱社区;《在同一片土地上》让学生爱我们56个民族的大家庭;《自然的声音》教育学生爱自然保护自然;《公共利益》教育学生爱集体;《历史启示录》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它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财富论坛》、《又到两会时》、《国策经纬》让学生更爱自己的祖国,忠于祖国。《学会学习》其实是培养学生的“智”;《跨越代沟》教育学生要“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人与人之间》教育学生人与人相处要讲“仁义信”,讲文明礼貌,宽容待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诚实守信;《无序与有序》、《一念之差和一步之遥》体现了法律的重要性,作为公民应该守礼,现代最大的礼就是社会的规则,包括心中的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 三、重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要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中。初中思想品德文化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四个主题:一是“成长中的我”,教育学生懂得“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中的,“我”的衣食住行都有文化的烙印;二是“我与他人”,优秀传统文化和每个公民都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利益,我们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了解它,保护它,传承它;三是“我与社会”,我们要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我与国情”,教育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国家和家乡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七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社区考察”教学布置 “端午节民俗社会调查”;八年级下册可以结合教材“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进行“岭南民族融合及相互影响”和 “侨乡文化”教育;九年级可以结合“民族精神”教学进行 “玉林人文文化”教育、结合“小康社会”“两会”教学进行 “国情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配合学校定期举办地方民俗文化节,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设置“非遗”校本课程,让学生选修一项地方工艺,如舞狮、茶泡、木偶戏、刺绣等;可以在文化遗产日举行优秀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技艺比赛、对学生普及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知识;组织开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四、遵循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第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比较优秀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今天,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落后文化,消除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继承优秀文化就要坚持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善用各种资源,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式开展活动。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学科教育学习中健康成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③ 求中华道德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他很爱学习,也很尊敬老师。相传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专门去请教程颐老师。他们走到程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程老师正在休息,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
他们就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一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等候着。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站在大雪纷飞的门外,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里,心疼地
说:“外面雪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进屋?”
杨时望着程老师慈祥的面容,诚恳地说:“老师,您正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孟母为让他受好的教育,不惜心血三次搬家!
原来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搬家了。
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④ 论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传承的内容解析论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传承的内容解析,年轻群体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传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具体回答内容如下哦: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东方的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丰厚的文明古国之一。追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目前考古学的各类发现,都揭示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就是伏羲文化,及伏羲所创造的以《易经》为代表的“易道文化”。

⑤ 在伦理道德领域,如何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要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

首先,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坚持传统美德教育与环境育人结合起来。

再次,学校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制度育人结合起来。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活动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一: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立志振兴中华

二:勤学好问, 追求真理

三:尊长、知礼、孝敬父母

四:学习改革、发展、创新的献身精神

五:发扬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六:追求正义的浩然之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道德传中华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参考资料:人民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⑥ 现在人道德这么败坏 还有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看看现在老百姓说脏话多,谈什么传统扯淡

⑦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优良道德传统分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 “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⑧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我们应该:

一、将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

当前,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目的是用其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伦理文化的基因,对应着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重要来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二、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传统美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

这就告诉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当前,我们应站在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来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三、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

要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风尚。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需要不断推进、持续发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要有战略眼光,从民族繁衍发展和复兴强盛的高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要脚踏实地,着眼现实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发展。

(8)道德传中华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表现为:

一、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二、利义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是一种植根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神,进而扩展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仁爱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重”的思想。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用中华传统美德成风化人

热点内容
经营风险包括哪些经济法 发布:2025-05-01 02:05:11 浏览:981
司法考试2016年改革 发布:2025-05-01 00:51:19 浏览:429
劳动法实习规定 发布:2025-05-01 00:05:48 浏览:168
法院合同法警 发布:2025-05-01 00:01:21 浏览:182
中国法官协会成员 发布:2025-04-30 23:32:23 浏览:141
法院办公室先进材料 发布:2025-04-30 23:26:23 浏览:272
环卫工人有劳动法吗 发布:2025-04-30 23:11:12 浏览:682
北大国际经济法大纲 发布:2025-04-30 23:10:58 浏览:137
司法局签名 发布:2025-04-30 22:23:56 浏览:124
街道机关规章制度总则 发布:2025-04-30 22:04:22 浏览: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