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佛学

法学佛学

发布时间: 2022-01-07 08:04:31

⑴ 盖茨学法学,乔布斯学佛学,跟IT有什么关系

根据净空法师解答此类问题;
佛学首先教育人们道德,做人的道德标准。科学的发展如果脱离了道德,就是杀人武器,社会混乱的强大力量。
因为中国古代有孔子等道德教育,而外国没有,几乎没有道德文明的教育,一个人能遵守纪律不是靠法律,是靠教育,靠道德。
没有道德基础的IT发展,就是培训犯罪分子的培训中心。

⑵ 佛学经典书籍

《心经》和《金刚经》

佛教可以分为有宗和空宗,空宗即是般若部。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二年在说般若经,可见般若智慧的博大精深,《金刚经》是从600多部大般若经中提取的精华,而《心经》则是佛教般若经典中的经典,是将5000多字的《金刚经》浓缩成200多字的经典,也可以说是佛经的心脏,故称《心经》。学佛是从“有”到“无”,由“色”到“空”的过程,大彻大悟后最终将归到般若智慧上去,也就是空宗。但是完全觉悟后,就没有有宗和空宗的区别了,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经和佛法也一样,本身都是我们“悟”和“觉”的工具,如果你都“悟”了,还守着这些佛经干什么,就像坐电梯,你都上到二楼了,心里还在惦记着电梯,那你坐电梯是为什么,是为坐电梯而坐电梯,还是为了上楼而坐电梯。同样,坐船是为了过河,而不是为了坐船而坐船。佛法就像是电梯和船,是工具和方法,故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颂中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心经》建议背会
《金刚经》如果读的不太懂,建议读一读宣化上人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这本书真的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浅显易懂,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我是看了好几个《金刚经》 释义的书,个人觉得这本最合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世上最难得事莫过于学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真真切切是如此,关键还是坚持,佛法其实是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智慧,就像哲学一样,好像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很多人很难坚持下去。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我们要“觉”,要从“迷”到“觉”,不懂道理就是“迷”,悟了以后懂了道理就是“觉”,其实我们生活中分分秒秒都在觉,有时候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觉,只是我们不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的圆满的觉悟,永远没有迷的时候,这就是差距。
其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说过,“一日三省吾身”。为什么一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呢,其实就是觉后还会迷,迷了再觉,反反复复,人的一生都在“迷”和“觉”中徘徊。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只是听了五祖弘忍大师念了一句《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彻大悟的人,世间恐怕只有他一人而已,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既没有慧能大师的善根,也没有他的慧根,还没有他的福德,所以我们是不可能顿悟,然后就大彻大悟的,因此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一日三省吾身”吧。
另外,学佛最重要的是“受持”,道理懂了固然好,可是从来不去实践,那就是“口头禅”,光说不练,没有意义,还不如那些不学佛,但是每天却按照佛法来实践来生活的人,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持而已。
不管学佛教也好,学基督教也好,学伊斯兰教也好,学道教也好,学儒教也好,学所谓的世俗的哲学也好,或者其它各种宗教和学说也好,最终的目的是为什么了?
我个人认为,是为了“活的明白”,人生短短几十载,韶华易逝,光阴难续,不要说有是什么前世今生和来世,只为此生此世活的明白,便无有遗憾了。

既然佛教的空宗这么好,还要学有宗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经典是讲有宗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所在,因为每个人的善根、慧根和福德不同,所以每个人理解佛法的方式也不同,故释迦牟尼佛通过“八万四千法门”来向众生说法,希望不同根基的众生都能够大彻大悟,最终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就像是从上海到北京,每个人去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坐飞机,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汽车……,因为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喜好不同,所以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到北京。固然坐飞机又快又好,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得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坐的,演员葛优是从来不坐飞机的。
就像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你非要她读《心经》,读《金刚经》,可是她不识字,也理解不了,那还不如她每天只念“阿弥陀佛”好呢,有倒是心诚则灵。
所以,释迦牟尼佛通过有宗和空宗两种派别,给予众生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共修佛法,同证菩提!

有位庙里的住持说的好,到庙里来的人,烧香的烧香,磕头的磕头,拜佛的拜佛,打坐的打坐,修禅的修禅,得道的得道,开悟的开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法无高下,诸法平等,每个人都不要说别人的修行没有自己的修行好,看不起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但凡有此念的人,佛法学的再高深(本质上根本没懂佛法),也是白学了,呵呵!

共同修持(读诵受持),同证菩提!呵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呵呵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其中有些话不太正确,所以秉持怀疑精神,参考参考便罢)

⑶ 法律可否与佛经一起来完善

完善的法规约束+佛经的思想指导(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完美的国度。

百年能否完成,要看众生的福报。

⑷ 我参悟出来佛教的真谛了,就是经书倒着读理解,和看!佛法无法,就是法无法佛,真谛就出来了!

净空法师---佛经没有意思,你想什么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想错了,佛哪有意思?



你要真正懂得如来真实义,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如来真实义就在面前,你才真正能懂,所以不可以落在意识里头。

1 《开经偈》里头,“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不二法。你要懂得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就真正懂得如来真实义;如来所说的,你还要去分别,还要去执着,还在里头打妄想,你是凡夫,你不解如来真实义。

2 我常常讲,佛经没有意思,你想什么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想错了,佛哪有意思?你要真正懂得如来真实义,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如来真实义就在面前,你才真正能懂,所以不可以落在意识里头。

3 世间法学容易,佛法难,难在哪里?难在你放不下。你真能放下,不难;不能放下,真难。能真放下的,你才懂得如来真实义;你不能放下的,你就是读遍《大藏经》,你也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那个意思,都是你的胡思乱想,绝对不是佛的意思。

4 我在以前教学的时候常说,佛经字字句句没有意思,可是字字句句又有无量义。你要认为这个佛经有意思,错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到什么时候你才能看到佛的意思?自己完全没有意思,你就看到佛的意思。

5 佛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随着你功夫的浅深,你功夫深你看得深,字字句句看得深、看得广;你功夫浅你看得浅,这个道理,懂的人确实不多,为什么?没有入境界。

6 佛法是不二法,佛法没有对立、没有矛盾,佛法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佛法是一如的,你必须把自己内心里面的对立和矛盾消除,你才能解如来真实义,为什么?对立是二法,矛盾是二法。但是无论怎么说法,要放下,不能不放下!放下多少,各人不一样,总而言之,你多放一点,对你自己决定有好处。

7 我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勉同学,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嗔痴慢,为什么?无量无边的罪业,都是这个东西造成的。如果不肯放下,没救了,谁都帮不上忙。

8 你愈是能放下,你的心就愈清净,愈接近性德。明心见性没有别的,就是放下。如来的心是清净的,我们自己心清净了,才能体会到如来真实义。自己心不清净,怎么可能懂得如来真实义?那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⑸ 感觉所学的佛法用处不大该咋办啊

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地点以及在家里、在闹市,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与人接触,处处是“佛法”,处处是道场。人人平等,人人又因慧眼慧心慧根不一样,接受能力受局限,所以“感觉所学的佛法用处不大”也是正常的。不用急,平静下来,慢慢学佛学“佛法”,必有成绩,必成佛。

⑹ 儒学,道学,佛学,法学都在解释些什

儒学是学做人,道学是学社会,佛学是学修生,法学是学治世!

⑺ 学习佛法,影响自己学习吗

看来你对佛法的认识上还有一些偏差
正确的学习佛法只会对你的学习有好处
没有坏处
佛法的宗旨是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我害怕学习佛法中,又把自己的学习拉下了”这样的想法本身就违背佛法的宗旨
我告诉你什么是佛法
很简单
举个例子
吃饭的时候吃饭
睡觉的时候睡觉
有效的时间作有效的事情
这样
你能吃得好
也能睡得好
什么事情都能做好
如果说你睡觉的时想着吃饭
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
那你吃不好也睡不好
就像你一样
学习的时候专心学习
学佛法的时候专心学佛法
这样两样都能学好
你要是学习的时候想着学佛法
学佛法的时候想着学习
这不是三心二意嘛
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
这个看你自己的安排了
该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想得太多
想得太多就是消极
消极的心态做什么都做不好的
佛法是教人积极的做事
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样
佛法教人持之以恒
坚持积极的心态做事情
相信你做什么都会做的很好的

⑻ 佛教可以说是心性的法律吗

不是这样的概念。佛教中的知识并不是像法律一样来管理约束惩罚人的。那样是迷信的理解。佛教中的佛法佛经,其实都是阐述精神世界的生灭,变化,规律及根源的。就是说精神世界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变化的?遵循什么规律?根源是什么?等等。所以,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开自己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带来的种种烦恼困惑。就像物质科学是为了解开物质世界的起源过程,形成事物的过程,变化的过程等等一样的道理。世间物质科学知识不是物质的法律,同样,佛教中的知识道理也不是心性的法律。

⑼ 有没有有能力的佛家师兄

阿弥陀佛

不要把佛教有能力当成是会法术了。佛教有能力是能持戒,勤修戒定慧,一门深入

净空法师---在家同学要注意:哪一个人能守戒,我跟他学;不能持戒,不跟他学。用这个做标准。

【解】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

喜欢说,那别人得喜欢听。怎么样能叫别人喜欢听?持戒,要清净。持什么戒?“三皈”、“五戒”、“十善”就行了,保证跟你接触的人对你都很欢喜。“三皈”是榜样,我跟谁学?跟佛学,跟法学,跟比丘僧学。这个里头要注意的,比丘僧要戒德清净;戒德不清净的,我不跟他学,就对了。

在家同学当中要注意:哪一个人能守戒,我跟他学;不能持戒,不跟他学。用这个做标准。

我们净宗早年在美国成立“净宗学会”,这个建议是黄念老要求我的。“净宗学会”这个招牌是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发起的,但是没有组成,没有真正组成。真正组成第一个是在加拿大温哥华,第二个在美国旧金山,第三个是洛杉矶。我早年在美国到处讲经,美国跟加拿大总共有三十多个“净宗学会”。

“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缘起”,“缘起”里面提出“持戒”,我用了五科,五个科目,这就是“持戒”,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第一,“净业三福”,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修学佛法,不管是哪一个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共同的、没有例外的、最高的指导原则。佛说的三世诸佛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修成的,这“三福”就是三条。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头一条一定要做到,人天福报。“戒德清净”,你能把这四句做到算是清净,你不能往生,决定不失人身,六道里头你来生还是人道,说不定到天道去了,人天道。这是学佛的根本,最低限度要保住不失人身,这四句要做到。

“孝亲尊师”这里头有十善业。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对在家居士的。

第二条是入佛门。入佛门,“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足众戒”,这个“众戒”简单的说就是“五戒”、“十善”。

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小乘没有“发菩提心”,大乘要“发菩提心”。

五科这是第一个科目。

第二个科目:“六和敬”。佛法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就叫“僧团”。僧团里头最重要的是团结,家和万事兴。团体不和是灭法、是破坏佛法,团体一定要和。别人不跟我和,我要跟他和,他要不能接受、排斥我,我只有走路,我不干扰他们,不能破坏他。

这六条戒:第一个,“见和同解”;第二个,“戒和同修”,就是戒律;“身同住”;“口无争”;“意同悦”,法喜充满;最后“利同均”。十方供养每个人都有份,不是专门供养哪一个人的,人家供养我,我要知道这个供养十方出家人统统有份,“利和同均”。这是第二个科目。

第三个科目,“三学戒、定、慧”。我们依什么来指导我们修行?持戒;修定;开智慧。

第四个科目,“菩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最后一个科目“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到“普皆回向”。

五个科目这是属于“戒”。我们不要学很多,这五个科目我们都做到,“戒德清净”就够了,决定得生净土,我们的目标是到极乐世界。

“定”,持戒就能得定,定就能开慧,这是讲“戒德清净”。能够把这五条做到,我们想想,谁不尊重?!谁不欢喜?!自己法喜充满,带给大家的是欢喜,你说法别人相信,别人喜欢听,道理就在此地。

如果没有戒行,你说得再好,别人听了也很欣赏,但是怎么样?对你半信半疑,是不是真的?有没有骗我?不能叫人断疑生信,没有“戒德”。“戒德”是叫人生长信心。如果有定功,别人对你尊敬要加倍,你教人自自然然有吸引力,能够帮助人,能够成就人。所以“菩萨戒德清净,故所言说,能令闻者,心悦信伏”,我们要学,要非常认真的学习。

⑽ 什么是法学儒学道学蝉学

法学(英文:law,science of)
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又称法律学或法律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法的产生、本质、特征、形式、发展、作用、制定和实施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特殊的科学,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法学肯定法律对于社会的制约和调整。从而,法学成为教育全体人民遵纪守法,具有特殊的价值。
法学思想最早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一词,在中国先秦时被称为“刑名之学”,自汉代开始有“律学”的名称。
在西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Ulpianus)对“法学”(古代拉丁语中的Jurisprudentia)一词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和非正义之学。
现代的法学,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学。但是关于法学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涉及价值论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的问题。

儒学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有些人认为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道学
中国人把哲学叫做道学..就是西方人的哲学拉
1.儒家的道德学问。
2.道家或道教的学说。
3.唐宋两朝以培养道教徒为目的的专门学府。
4.道教的法术。
5.指佛教徒和儒生。
6.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流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被改称理学,则是在南宋时期。《宋史·道学传序》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两宋时期,道学(理学)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讳开祖)。王开祖“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首创“道学”一词。北宋程颐,张载。南宋朱熹,陆九渊,张栻。
7.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未有将儒家学说称为“道学”者。《宋史》立“道学传”,遂致“伪道学”之消。自明代李贽至清末皆有人揭露将宋明理学称作“道学”之伪,指出仅有老子、庄子的学说才是真道学。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胡孚琛指出,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是中华民族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今再从新的侧面,提出道学八大支柱的框架。

【 禅学 】 《 佛学大词典 》
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即在文字言句上讲禅或加以解释之书。

(术语)禅家之学。见性成道之法也。

热点内容
关于道德绑架的小故事 发布:2025-09-16 23:22:34 浏览:638
民法典29 发布:2025-09-16 23:17:49 浏览:652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1021题库 发布:2025-09-16 23:07:34 浏览:938
立法投票在哪 发布:2025-09-16 23:03:11 浏览:127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撤回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23:01:05 浏览:824
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方面法律规定 发布:2025-09-16 22:53:41 浏览:626
三班倒人员工作时间劳动法 发布:2025-09-16 22:49:42 浏览:765
东莞劳动法夜班工资标准 发布:2025-09-16 22:36:05 浏览:566
黄平法学院 发布:2025-09-16 22:30:16 浏览:247
美国同性婚姻法什么社会问题 发布:2025-09-16 22:16:09 浏览: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