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生产
① 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和道德生产力
有关系
② 为什么说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回。不同的时代答、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2)道德与生产扩展阅读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③ 道德的产生与内容是由社会的什么关系决定的
生产关系中的生产组织关系 生产组织关系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各个部分,社会分工决定了社会阶层,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寻找自己位置以及与其他阶层的相处过程中产生了道德,道德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调整了社会各阶层以及各阶层内部的关系,道德的内容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④ 生产力发展和道德进步的关系如何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
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
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
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
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
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
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
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
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
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
上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论,认为商
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商品经
济的发展势必要以道德的退步或牺性为代价。因为,商品
生产必然产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私有意识膨胀这种道德
演化的“二律背反”。当前道德消极现象的出现,就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生产竞争机制的产物。有竞争就必然产生
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盲目性,有些人就会私欲膨胀,产生投
机心理,一系列不道德现象就随之出现了。所以,经济与
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
道德进步。(二)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协调论者指出,
冲突论者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错误。若把谋取必要生活
资料界定为谋利,并且以谋利为恶,那么人类经济发展史
就成了道德的退步史。与此相反,经济发展推动人类道德
进步是基本的历史趋势,道德进步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虽然不是绝对平行,在大体上还是同步进行的。道德归根
结底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作用,是
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望尘莫及的。就像商品经济是社会
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一样,道德消极现象是一种伴随现
象,不是可以选择的。它产生于自然经济下旧的封建道德
残余,也从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及其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中产生。并不只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在机制的必然产
物。所谓经济与伦理两难冲突的论点,夸大了道德的相对
独立性,这种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商品生产能促进道德
进步:自由竞争促进人们增强自主意识,形成独立人格;
等价交换强化人们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价值规律推
动人们增强主体作用商品经济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
着个性的丰富和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人们打破因
循守旧的保守思想,树立奋发图强和开拓进取精神等方
面都发挥了极大作用。(三)经济与伦理双向效应论。论者
认为商品生产的内在本性和运行机制对道德进步有双重
影响。它在推动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下,也会诱发出
某些消极的道德现象。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内存的特
殊优越性,可以有力地抑制商品经济共性可能产生的对
道德的消极影响,把负作用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并且认
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道德的双向影响并不是势均力
敌的。其演变趋势也不是同步的,而是正向效应日趋强
盛,负向效应日趋消弱。这不仅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
践上也是可行的。此外,有的同志还对外资商品和小商品
经济等多种成份对道德进步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二、关于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 大家认为,评价经济
发展是不是阻碍了道德进步,关键性的问题是衡量的尺
度。但对道德进步的标准却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生产
力标准。认为道德的进步性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
所要求的那种最先进的经济关系相适应。尤其是目前我
国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更应当把是否有
利于发展生产力做为检验道德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
(二)社会和谐标准。认为凡能调节好各种不同利益的关
系、维护社会安定、使社会公平、正义、人际关系和谐的道
德是进步的。否则便是道德的退步败坏。道德建设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还要为个人的完善、不断提高人
的素质、培养人们对集体的献身精神,从而使人与人的关
系达到和谐。(三)主体活动标准。认为主体性是人的一个
本质属性。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
的发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运动的健康展开
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应该成为判断道德进步的尺度。
(四)、道德质与量的标准。认为道德进步的尺度有质与量
两个方面。其质应是看在阶级社会里居于统治地位的道
德观念是否反映了先进阶级的利益要求,是离共产主义
道德更近一些还是更远一些。其量是看这个占统治地位
的道德观念的实践中贯彻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还有不少
同志提出了促进改革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标准、价值标
准、主客体标准、综合标准等。
⑤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是道德产生决定因素
首先咱们明确,第一,马克思说的劳动力商品是指,这个人是自由人,同时他只能靠出版卖劳动力生存,这权就类似当时的黑奴,很多黑奴在殖民地工作,他们本身的财富和资源大量的被殖民者掠夺,结果就是他们除了手里的圣经一无所有,他们是自由的,同时不得不靠劳动糊口,但是如果没有大航海时代,没有殖民地这些历史因素,没有低端人种和种族歧视这些道德因素,他们根本不会成为劳动力商品,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力商品包括历史道德因素
⑥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是什么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德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6)道德与生产扩展阅读
道德的认识论内容在不断加深。道德也是一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道德在识别社会关系、提供关于人的生活价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观知识方面,越来越成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严的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荣辱观,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地反思。长期以来,那些与道德相关的社会偏见、无知盲从在不断地被打破。这一切都是道德的认识论内容不断加深的结果。
⑦ 道德最终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这句话可以怎么理解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不知道谁说的,不知道出自哪,先学先卖吧,说说我的看法.
我认为它的观点是错的.
先说它的意思,是:利益决定了道德.用老百姓的话来详细解释,有两种情况.
(一)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出现了你垂手可得的利益,这个利益虽然合法,但是不道德,这时候这个利益你要不要?
比如说:父母都死了,留下一套房子,5个孩子分,平均分,每个人分1/5.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钱,日子过得非常好,都是好几套房子.只有老五没有房子,多少年来一直是租房子住,即使他现在分到那1/5也解决不了住房困难.如果从法律上讲,老五应该只能得1/5,可是从道德上讲,那4人应该都放弃自己的1/5,把父母留下的整个房子都给老五.这就看4人怎么把握了.
如果4人都放弃了自己的1/5,把房子全给老五,那么他们4人没有在利益面前放弃道德,那么题目说的这句话是错的.如果4人都拿走了自己的1/5,那么这句话是正确的.关键是,拿走还是放弃不是由1/5这个利益决定的,而是由心决定的,也就是由道德决定的,也就是道德决定道德,所以利益不决定道德,题目这句话是错的.
这是4人都有钱了的时候的道德,下面举一个没有钱的穷人时的道德.
(二)弱势群体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那么他因为自己生活困难去造假了吗,因为经济利益去害人了吗?这个你去看看造假的人以及往食品里打药的人是不是弱势群体就知道了.没有一个是弱势群体.你想,他如果肯造假肯害人,早就造假了,早就害人了,不会等到现在,不会等到成为弱势群体的时候才想到去做.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生活困难而抛弃道德.所以题目的这句话是错的,对有钱人和穷人都不成立.
⑧ 从根本上讲道德生产的根源是什么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⑨ 关于提高老百姓思想道德素质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道德低下,心胸狭窄,就不会把心思用在生产力上面,自会勾心斗角,投机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