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每个学期为多少节课
小学一、二年级每期38课时; 小学三至六年级每期50课时左右。三至六年级学生应用作业本,课外有一定的书面作业,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认识。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评价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测评现场
没有试卷、没有答题纸,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测评?芦淞区第三小学进行了尝新,研发了一套“道德与法制学科表现性评价现场测评系统”。
对价值观成绩不满意 可申请再考
2019年12月30日下午,南方第三小学开展了四年级道德与法制学科表现性评价现场测评活动。
评委除了学校教师外,还邀请了学生家长。现场测评包括“我来露一手”“答题我能行”“环保小达人”“寻找智多星”“爱心加油站”五项内容。
测评过程中,学生们在现场完成剥豆子、剥大蒜、折衣服,去校园捡三种不同的垃圾进行分类,给帮助自己的人写感恩卡,扫描二维码“挑战答题王”等活动任务。
该校校长黄新说,除此以外,还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考察,主要通过网上测评。学生如果对自己成绩不满意,可以再次申请考试,一直考到自己满意为止,“如此一来,正确的价值观就慢慢形成了。”
为什么这么测?
2018年,南方第三小学成为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驻点教研校。经过一年多探究,该校探索出了一套“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上述测评,是对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评中五个维度中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维度的再次研究与开发。
黄新介绍,该评价系统是基于教材的目标对学生道德素质、法治观念、环保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几个方面来进行表现性的评价,分为课堂评价、网络评价与期末评价,可采用作品展示、技能考核、自我评价、行为观察、日常观察、价值判断等方式。
据悉,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业综合评价,日常评价占综合评价的60%,期末测试占综合评价的40%。
市教科院工作人员余民说,这样的考核具有可操作性,有领先性和创新性,也有可推广性。
内容来源:株洲新闻网
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3. 道德与法治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1、树来立自信心,懂得做源人要自尊、自爱、自觉抑制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2、体验家庭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呵护,热爱自己的家庭和长辈,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具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尊重理解他人的生活态度。
3、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热爱祖国,感受人民与军队的鱼水之情,懂得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体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
4、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认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形成热爱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行为与习惯: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抑制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2、能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尽力为父母分忧,正确处理与长辈的矛盾。
3、逐步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4、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爱好,加强某一方面的练习,培养一项文化特长。
(三)知识与技能:
1、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
2、学习关心、照顾家人的具体做法,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和父母长辈之间的矛盾。
4. 202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什么
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5.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
一是让自己树立法治意识,让自己自觉学法知法用法;
二是道德其实也是规矩回的一方面,守道德答也就是守法的原始阶段,所以德育其实也就是法治教育了,上好了德育课也就是上好了法治课;
三是超出道德也就是进入了法律调整范畴,所以守好德就是守法的关键,所以在上好德育和法治课时多采用案例教育法,用事实来教育好守德就是守法的观念;
四是请相关法律工作者到学校讲授安全也会是不错的方法。
6. 怎样上好一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1、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 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
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7. 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博客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内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容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8.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促进学生成长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比如每周的升旗仪式、班队会、晨会等,学校组织每月的法制知识讲座,还可以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鼓励学生观看电视中《道德观察》《法治在线》等法制节目,并对学生产生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随时组织活动进行学习。班会活动是对学生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要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召开不同的班会,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坚持每周准时开设,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感恩教育、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实现理想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思想得以升华,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道德与法制课的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把道德与法制相结合落到实处,让我的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法制的社会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