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圭臬
① 假如说自己最好的朋友伤害了你,你会怎么办
我觉得如果不是故意的,不要斤斤计较,谁做事也不敢说全是正确的,何况是朋友呢。当朋友发现自己错了,下次他是不会再这么做的。如果反复伤害你,他就不是真朋友了,这种人要保持距离。
② 现实社会诚信吃亏的例子!辩论赛
近日,国务院有关部门一项调查显示:近五成企业家认为社会诚信环境缺失是导致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三成的企业家认为“在目前阶段,讲诚信的企业往往吃亏”。
无独有偶,本月初,上海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近五成未成年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
两个“近五成”、两个关键人群对“诚信”的怀疑态度,令人堪忧。
翻开近期的报纸,种种违背诚信的新闻旧闻乱花迷眼——广东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名单,人数高达千人以上;为了“肉质鲜嫩”,餐馆竟用去污粉处理牛肉;公费留学生学成后,却违约不愿回国效力;一只“年画老虎”,让一个炒更农民和堂堂林业部门陷入诚信危机;十余架飞机无故“倒飞”,航空公司公然坚称“天气原因”使然……诚信失范有如瘟疫,散布于社会的很多角落。
上观历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仁义礼智信”被视为道德圭臬的传统中国,“信”,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交往原则和道德准则。这种“信”,与今天商业社会中的“信”相比,内涵有所重合,却又不尽相同——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制度约束,以及在这种制度约束下培育出的个体自觉。
而在数千年的帝王社会中,社会强调的“信用”,却从未由道德倡导转变为制度化的准则。其一,在“重农抑商”的长期坚持下,泛儒家化的中国农业社会里,从未发育出完全的商业形态,也就缺乏一种紧迫的对近代商业诚信的现实需求。其二,民众与帝王(政府)的权力授受关系从未以契约的原则得以确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让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从根子上就是虚妄的。从而导致千百年来,一方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道德倡导居庙堂之高,另一方面“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反道德宣言又大行其道。
细看现实。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诚信生态虽嫌发育滞后、过于偏重于道德层面,但仍然对泛儒家化的中国社会起到有效的调节;则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的这三十年里,毋庸讳言,转型期的中国,已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种诚信失范和诚信真空——一方面,在商品和利润的冲刷下,传统的、道德层面上的诚信原则被很多人抛诸脑后,为博取超额利润、攫取不义之财而不讲信用、甚至恶意欺骗;另一方面,新的、与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诚信体系尚未建立,面对全新的、更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传统的诚信守则更多地面临诱惑和考验。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更多人、在更多时候被抛到“守信VS失信”的十字路口。
市场经济社会本质就是一个信用社会,“诚信”是一切交往、交易的前提。转型期的中国,虽然对少数人、在短期内而言,失信的收益很高、而成本很低;但对于全社会、长期而言,诚信失范和缺失,带来的却不啻于灾难。
乐观的是,在中国的积极转型中,社会观念的整体跳跃,虽带来断裂和迷失,也潜藏着“升级”的力量。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中国社会的暂时性诚信失范,必将自我调整、自我修正,走向制度化的重建——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垂范、倡导和建章立制,将起到异常关键的作用。(徐锋)
③ 最近读史发现,古代那些所谓奸臣大多都是能臣。这是为啥呢
古人有句话叫“大忠若奸”,还有更通俗的说法叫“貌似忠良”,其实这都是已经露馅的,而更多时候,判断一个人是“忠”还是“奸”,绝非靠道听途说或耳濡目染所能给出理性判断。
例如我们熟知的严嵩和魏忠贤都不是好人,然而严嵩和魏忠贤都长相温柔敦厚,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而海瑞、包拯这些诤臣、清官却长得非常磕碜。
两相比较,自然给人感觉奸臣很有能力。又譬如乾隆崇信的和珅,后者是个理财能手,能将国库亏空搞得貌似收支相抵,这种瞒天过海的本事,绝非寻常人等所能达成。
其实道理很简单,奸臣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如李林甫就知道李隆基只想着和杨贵妃男欢女爱,厌恶政事操劳,所以就乐于大权独揽,让皇帝做甩手掌柜……
大概奸臣们都是拿捏住了皇帝的心思,所以投其所好,这样也就大权独揽,刚好也让皇帝得偿所愿,如此这般也就自然给人以“能臣”的印象了吧。
④ 以学习雷锋精神,践行北京精神为题的征文2000字左右,急急急
网上抄的文章,基本上会被毙掉,最好是借鉴,看看自己的组织能力,反正不要抄整段就好了,希望别退稿哦
⑤ 圭臬的读音是什么
“圭臬”的读音是“guīniè”。
“圭臬”是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
“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
“臬”箭靶子。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圭臬是汉语词汇,意思有三:
(1)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
(2)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作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
例如:四维八德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圭臬。
(3)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圭臬
⑥ 求清明祭文一篇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惨烈而深重的苦难,其中又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我国东四省;1937年又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以一个几乎无国防、无重工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承清朝中叶以来的百年积弱,再加上民国以来二十余年军阀混战的涂炭,独自抵抗几十年来处心积虑图谋灭我的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而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批民族败类,屈膝投敌,为虎作伥,天良丧尽,人格荡然。
好在中国还有她的脊梁。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杀戮面前,成千上万优秀的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枪炮,保卫神圣的家园。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粉碎了日本征服中华的迷梦,唤回了憔悴的国魂,昭示了庄严的国格。他们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沧海同深的志量,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或则沥血孤营,或则横刀敌阵,或则裂身银汉,或则碎首沙场,莫不以战死为荣,以偷生为耻。死事的惨烈,慑匪寇而泣鬼神;人格的崇高,动苍穹而震寰宇。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内部一直深深蕴藏着的一股不畏强暴、不甘屈辱、异常顽强而深厚的生命力量。正是这种异常顽强而深厚的生命力量,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是国际性的。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在中日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并使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由此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这一切,都与抗日英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说到抗日英烈,就不能不提到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民族的忠诚信念和深挚情感作为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一直激励着亿万劳动人民和无数英雄豪杰,以艰苦卓绝的开发劳动和忠贞不渝的献身精神,为祖国为民族的伟大事业前仆后继,奋斗不息。在民族患难的时代,这种爱国豪情就表现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它可以砥砺人们“血战到底的气概”,坚定人们“光复旧物的决心”。可以说,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它是民族尊严的体现,是爱国主义的精髓。正因为中华民族屡遭侵扰,饱经外患,所以她才最需要气节,最崇尚气节,把它奉为立身立国的政治原则,把它视为做人处世的道德圭臬。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否需要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只不过,我们要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以不同于战争时期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它更多的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奉公守法、敬业爱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郁达夫有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这些伟大的抗日英烈:张自忠、左权、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高志航……以及所有为保家卫国而流血牺牲的抗日将士。
⑦ 为什么说湘军是具有浓厚的理学精神的军队请举例说明
因为它的统帅是一批理学信徒
湘军将士之所以听从曾国藩的指挥。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如他见识远大、高人一等的战备眼光使人折服,如他的政治地位具有领衔奏事保举官员的权力而使人随从,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道德践履,是他的以德感人。对此不论是曾国藩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人,都有颇为一致的评论。如作为曾国藩幕府中的“通今之才”容闳。他在《西学东渐记》中评论说:“曾文正为中国历史上最着名人物,同辈莫不奉为泰山北斗。……平定此大乱,为事良不易,文正所以能指挥若定,全境肃清者,良以其才识道德均有不可及者。”
世界上对人征服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力控制,威逼加利诱,它凭藉的是权势;一旦权势衰退,这种征服便化为乌有。另一种是内心征服,使人心悦诚服,它凭藉的是高尚人格,是道德感动。曾国藩以他的道德践履和高尚人格去感动湘军将士,使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指挥。湘军将士特别是那些学养深厚的将士,无论心腹与否,无不奉曾国藩为道德圭臬。李鸿章、容闳、薛福成、黎昌庶这些心腹知己自不必说,即使与他有隙甚至交恶的李元度、左宗棠也莫不如此。曾国藩逝世,与之交恶的左宗棠挽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勿负平生。”李元度数次为曾国藩所参,曾国藩逝世,他长歌当哭,撰文祭曰:“生我者父,知我者公。公之如我。地拓海容。”郭松林的一首挽联则更具体地表现了曾国藩以德感佩湘军:“伟业冠古今,满而不溢,高而不危,统求国计民生,先忧后乐;荐贤遍天下,功则归人,过则归己,若论感恩知己,异口同声。”
以德感人,这种征服是情感的征服,是内心的诚服,这种征服后来被生于韶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称为“大本大源”。正因为它是“大本大源”。所以是最强大的、最持久的。曾国藩“德业文章,炳耀环宇”,不仅在当时“虽妇孺亦感佩其为人”;(龙梦孙《曾文正公学案序》,《曾文正公学案》)即使在今天,其高尚人格也使人感动至深。曾国藩以德御军。其高尚人格的道德践履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述之,主要是“忠、恕、廉”。
忠是理学最高的道德准则。理学认为。道德伦理是理的体现。理,“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刘元承编《二和遗书》卷十六)曾国藩发挥说:“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则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曾国藩全集》第14卷第133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忠无疑是他践履的最高道德准则。早在京官时期。严格深厚的理学修养就使他从谋求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升华到了谋求国家发展挽救清朝倾堕的境界,冒死上“三疏”,为国忘身忘家就是明证。太平天国爆发,清帝国风雨飘摇,是忠使他以一介书生投入血与火之中,组建了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殊死斗争。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对清帝国的忠集中体现在“三个不顾”。
⑧ 功利心强的人的特点
1、争强好胜
在职场上,你没有上进心可谓一文不值。可是,上进心≠争强好胜的功利心。往往太强的功利心会迷失人的本心,从而隐藏内心,变得有城府。
2、善于察言观色
会察言观色人一般都是有机会观察别人,也就是一群人中间说话说的少的人。这种人往往会不动声色的了解你的习惯,说话方式。要么不说话,要么语出惊人。他们考虑的问题一般都很全面,甚至是可以结合很多人的观点来分析。
(8)道德圭臬扩展阅读
功利心太强的人,目的性很强,做一件事情,如果70%的程度就可以达到目的,那么一般都不会做到100%。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原因是他们做事的动机大都来自于外部动机,而非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也称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事情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不需要外部诱因来使行为指向目标,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打个比方,你本身爱好画画,想画好,不管有没有钱赚,你都会画好,也愿意画好,做这个事本身就很满足,这就是内部动机的力量。
外部动机也称外在动机,是指由于外部诱因所产生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于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功利心强的人,关注点在自己认可的“结果”上,至于事情本身是不是做的完美,他们并不关心,结果过得去就行了。而很明显,内部动机强的人,往往才会将事情做到极致,结果过硬。
⑨ 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是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钢琴家的脚 陈 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小题1】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
【解答】
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他的人生准则而已,再谈这种道德规范对他的作用。
“道德规范”实质上指清贫自守(安贫乐道、以清贫自傲)的人生准则(情操、境界等)。(2分,如果答“视富贵如浮云”或“颜回安于贫困的生活”得1分)这种道德规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是做人的根基(基础、精神支柱等,意思答对即可)。(2分)
①傅聪能保持中国文人的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正是傅雷“道德规范”教育的成功。②傅聪能走向世界艺术顶尖,是因为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功底,这是傅雷艺术熏陶的成功。③傅聪的艺术之路通向了自然,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他的艺术活力,这正是傅雷“崇尚自然”教育的成功.
(1)一反大家对钢琴家惯常的关注点——“手”,用“钢琴家的脚”为题,视角新颖(1分),能激发阅读兴趣(1分) (2)以“钢琴家的脚”为题,能引发对钢琴家艺术、人生之路的关注和探索(1分),从而突出“钢琴家只有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上才能站稳走好”这一中心主旨(1分)。所以这个标题是全篇的“文眼”。(4分,意思答对即可。)
肖邦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波兰被德国占领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关山阻隔,有国难投,时刻处在痛苦的心境中,因此他的乐曲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无法割舍的爱。傅聪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特别对李白、李后主的词有深刻的理解,再加上他具有和肖邦类似的人生遭遇,因而加深了他对肖邦乐曲的理解,懂得了肖邦的灵魂,故他的演奏能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