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道德约束
Ⅰ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拿起道德来约束别人,关于保护某某动物
这种人是喷子,是道德低下的人,以彼之污证己之清,根本没有切实的正义感,只有显得自己正义的虚荣心,龌龊至极!!!!!!!!
伟大的楼主,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务必点“采纳"哦!感谢合作!O(∩_∩)O~
Ⅱ 约束思想的叫法律,极端约束行为的叫价值观是否正确
准则的大问题. 何谓道德;简单讲道德就是便是判断一个人当遇到善,恶与是与非对立的时候,瞬间思维后, 人们自然选择作为或者不作为,行为正当与否的结果.道德其实就是一个遮羞布,人的一切丑陋行为如果 止于道德乃是一个具有良知的人. 人的一切丑陋行为与道德背道而弛,该为而不为之此乃无道德之人必为社会唾弃.说道底 道德往往延续着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树立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规范.道德也就成为广泛的约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人是否具有社会道德不是先天产生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小悦悦的离世,人们悲痛之余感觉到道德的力量不能够唤醒人的良知,于是便提出要用法律来制止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问题是法律真能够替补道德的作用吗?起码现实社会是不行的,也没有证据显示这样做会得到广大的民意支持. 法律的作用就是刚性的约束人的行为规范.违反法律,威慑性的后果,轻则失去人身的自由,重则剥夺人身的财产和生命. 法律的产生是基于经济发展而来. 简单的道德约束有时候的得不到某些人遵守,就需要一个国家机器来约束以及制服那些超越道德规范行为的人. 法律虽然可以强制人的某些行为规范.但是,一方面它不可能代替道德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律也只能对超越了社会公认道德行为准则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道德,作为一个精神思想范畴,他的内在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修养,即人内心的内涵是可以从对外部世界的知与行的行为特征上面反映出来.法律内在表现即内涵是法律条文,人的社会行为广义的讲都要符合法律的刚性规定。那么人在实践对待社会是,非与善,恶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比如应该作为而不作为,只要不是违反法律条文,更多的层面就属于道德的修养和自律,应该讲人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对社会负有的责任肩负某种义务和责任,该作为而不作为,只要他的行为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也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法律是不能够处罚的,这是人的自由选择权利.只是在道德层面有义务实行的行为而不去作为.任凭事情完全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发生.社会舆论会给这类人群施加道德的压力. 而将法律代替道德来强行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将会达到相反的结果.道德的力量将会消亡. 既想道德的力量发挥作用又想用法律的威慑维护道德的基础,就要在建立一种健康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生存环境,让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民族的主流,人与人构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充满和谐的声音.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历史发展需要.显然这些目前社会都还不能够完全做到. 今天的主流社会尽管人民内心深处是充满了道德和正义的声音,君不见做好事,舍己救人的英雄感人事迹同样每天也是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虽然好人的事迹也得到宣扬,但是,道德的滑坡,或者被舆论引导的害怕做好事引起的时间金钱成本付出不成正比,仍然是当前很多人想做好事难出手的心理负担. 人们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无道德的人的行为,有着引起群体效应的后果.两种对立的善 恶思想交锋其实背后就是对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观急遽风险的挑战.而要清除产生这种现象的土壤势必要求对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舆论,教育环境作出某些调整.同时也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是事实吧. C 没有钱,肯定是不能够上学读书,或者讲差一点钱学校老师是不是要摆着一张臭脸让你难堪难受?D没有钱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办不成?虽然不能够讲绝对,相对的概率基数也是蛮大的. B 社会缺乏一个广泛的公平竞争环境是事实吧,各种国家 而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又直接与老百姓的切身经济利益有关,大概不能够讲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后关联,
Ⅲ 你如何看待道德绑架行为
我记得有个印象很深的事情:
公交车站到站后,上来了一位老人,老人上车后才发现自己忘带钱了。所以对司机说自己没钱,希望师傅能通融一下。
本来也是两块钱的事情,司机想着老人家也确实是忘了,于是打算着帮老人出这个钱。
这时候,后面的乘客发话了:“司机,才两块钱啊,就算了吧,老人也不容易。你就当做做好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老的那天,对吧。”
其他乘客都点头表示赞同,但公交车司机接下来对这位乘客说的话会让全车人都傻了眼。
司机回应到:“两块钱确实不多,老人也确实是特殊情况,我也没准备向他要。但事情要说清楚。要不要那两块钱是我的事,如果你想当好人,你就帮老人把坐车的两块钱出了,不愿意出,就不要用你口中的善良和道德来要挟别人。你想的倒也挺美,不愿意帮老人出这个钱,却跑出来装好人。钱我可以不要,但这个好人我自己会当。”
司机的话一说完,全车人都沉默了,仔细想一想也确实是这样,人家司机都已经让老人上车了,这位乘客却自己跳出来再用道德来“绑架”司机一次。
师傅随后让老人找个位置坐,并表示这两块钱自己会补给公司的。
这个事情让我印象很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是为了审判他人。
如果你想做好人,就请付出行动,不要只停留在嘴上,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绑架别人。
正如尼采所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最后,分享一个以前看的段子: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坐在爱心专用席上,旁边还有一个座位。然后车上来了个老太太,带着他的孙子,大概十七八岁。
老太太让孙子坐在空位上,自己站在年轻人旁边,一直盯着他。年轻人受不了,就给老太太让位了。
后面的大爷看到这件事,也站了起来给年轻人让位置,年轻人连连摆手。大爷说:“下个站就到了”,年轻人一听也就没什么负担,坐了大爷的位置。
然而大爷并没有准备下车,而是站在老太太的孙子旁边盯着他。老太太的孙子受不了,也给大爷让位了。坐在后面的年轻人,看到大爷回头过来给他比了个“耶~” 你大爷毕竟还是你大爷!我以后也要做这样的大爷!
Ⅳ 自媒体下的道德约束机制
核心阅读
由于自媒体传播具有公开性,因此遵守公共舆论场的秩序和规则是十分重要的。自媒体在享有通讯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选择权等时,也理应承担道德上的
责任和义务。作为自媒体用户,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信息传播的自律能力,做到在制作或传播信息时心中有一杆秤,避免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不应忘记自身承担的道德义务
近年来,随着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到来,传媒不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我在现场”也已成为信息传播和共享的主要模式。当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
练的人在突发事件现场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不可否认对事件的发展与解决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伦理失范现象。自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自媒
体传播者的自律能力,并构建起一定的自媒体传播伦理规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伦理失范现象堪忧
今年招远“5·28血案”发生后,一些现场血腥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不断扩散。视频中,犯罪分子气焰嚣张,手段残暴,就餐女子被打倒在地,惨叫声让人不寒而栗。
近年来,一些公共场所的恶意伤人事件、马路上的车祸事件,或是在受灾现场、爆炸现场,很多现场细节性描述、图片及视频,都是由在场网友通过微博、微信
等自媒体最先发布,并在自媒体环境下不断复制转发,随后大众媒体跟进。当暴力突发事件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很多自媒体用户凭借自身技术和传播特性,一跃冲上
事件发布的前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恐怖、血腥的细节、镜头,带给人感官上极大冲击,达到震撼人心的宣传效果,但也会让受众心理上感觉不适,留下不快的记忆。另
外,事故“原生态”地播出,没有体现出对被拍摄者生命的关怀,容易引起受害者家属的沉痛记忆,无异于对他们的“二次伤害”。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血腥、暴力
的“现场直播”还会给社会平添极端的负面情绪,甚至效仿犯罪。而这些都波及媒介传播伦理问题。
伦理失范原因分析
自媒体用户缺乏道德约束。与大众传播不同,自媒体传播者大多为非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媒介素养教育,没有统一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媒体信
息发布无门槛,他们仅仅需要简单的注册申请,就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面对暴力突发事件,他们拿起手机、照相机或摄像机将情况“记
录”下来并传播出去时,自然难以遵循传统的职业伦理,也很少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
自媒体及一些非新闻网站缺乏“把关人”监督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虚拟空间缺乏对传播内容有效地审查、监管和约束。现实中,突发事件又常能引起
“轰动效应”。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决定了自媒体经营者及一些网站第一时间把类似事件新闻放到重要位置,轻视甚至是忽略了对其内容的审查。
自媒体博客 http://zhanxincheng.com/
一些传统媒体盲目跟进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传统媒体的网站、微博,甚至一些传统媒体自身,一窝蜂跟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负面效应,助长
了不良习气。比如,一些传统媒体依赖“在场”公众拍摄的业余图像和视频进行传播,为了收视率、点击量而放松了对自我传播伦理规范的约束。
构建自媒体传播 伦理规范
自媒体时代,要消解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需要构建起自媒体传播伦理规范,需要自媒体用户、经营者、传统媒体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共同探索与努力:
一、加强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
作为自媒体用户,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信息传播的自律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各种学习,自媒体用户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清楚地判断什么样的信息
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什么样的信息可能会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做到在制作或传播信息时心中有一杆秤,避免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二、传统主流媒体有效舆论引导
作为传统媒体,就新闻伦理而言,在如何处理暴力突发事件血腥、恐怖的细节和画面等方面,经过多年探讨与争鸣,已形成一定之规。面对自媒体对传播生态的
诸多改变,传统媒体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自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建立。首先,要严守媒体及民众所公认的传播底线,不渲染类似血腥、灾难、痛苦的画面,避
免二次伤害的发生。其次,在对暴力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和手段,不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使受众从悲剧中获
得理性的思考。再次,借助自身传播资源和优势,加大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认知能力和对网络中各种事物的思辨区分能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规范管控
作为政府,要建立制度化的网络治理模式,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考虑自媒体这一平台的特点以及导致其伦理失范的原因,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
的网络公共道德行为规范,并开展相关网络道德教育宣传,从而避免或减少自媒体传播中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同时,采取防火墙等技术及时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或
过滤,并建立网络实名制及相应的行业规范。
Ⅳ 自媒体下的道德约束
核心阅读
由于自媒体传播具有公开性,因此遵守公共舆论场的秩序和规则是十分重要的。自媒体在享有通讯权、信息传播自由权、信息选择权等时,也理应承担道德上的
责任和义务。作为自媒体用户,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信息传播的自律能力,做到在制作或传播信息时心中有一杆秤,避免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不应忘记自身承担的道德义务
近年来,随着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到来,传媒不再是新闻记者的专利,“我在现场”也已成为信息传播和共享的主要模式。当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
练的人在突发事件现场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不可否认对事件的发展与解决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伦理失范现象。自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自媒
体传播者的自律能力,并构建起一定的自媒体传播伦理规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伦理失范现象堪忧
今年招远“5·28血案”发生后,一些现场血腥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不断扩散。视频中,犯罪分子气焰嚣张,手段残暴,就餐女子被打倒在地,惨叫声让人不寒而栗。
近年来,一些公共场所的恶意伤人事件、马路上的车祸事件,或是在受灾现场、爆炸现场,很多现场细节性描述、图片及视频,都是由在场网友通过微博、微信
等自媒体最先发布,并在自媒体环境下不断复制转发,随后大众媒体跟进。当暴力突发事件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很多自媒体用户凭借自身技术和传播特性,一跃冲上
事件发布的前台。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恐怖、血腥的细节、镜头,带给人感官上极大冲击,达到震撼人心的宣传效果,但也会让受众心理上感觉不适,留下不快的记忆。另
外,事故“原生态”地播出,没有体现出对被拍摄者生命的关怀,容易引起受害者家属的沉痛记忆,无异于对他们的“二次伤害”。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血腥、暴力
的“现场直播”还会给社会平添极端的负面情绪,甚至效仿犯罪。而这些都波及媒介传播伦理问题。
伦理失范原因分析
自媒体用户缺乏道德约束。与大众传播不同,自媒体传播者大多为非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没有接受过专业媒介素养教育,没有统一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媒体信
息发布无门槛,他们仅仅需要简单的注册申请,就可以在自媒体平台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面对暴力突发事件,他们拿起手机、照相机或摄像机将情况“记
录”下来并传播出去时,自然难以遵循传统的职业伦理,也很少考虑这样的行为是否符合传播伦理规范。
自媒体及一些非新闻网站缺乏“把关人”监督机制。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虚拟空间缺乏对传播内容有效地审查、监管和约束。现实中,突发事件又常能引起
“轰动效应”。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决定了自媒体经营者及一些网站第一时间把类似事件新闻放到重要位置,轻视甚至是忽略了对其内容的审查。
新成博客 http://zhanxincheng.com/
一些传统媒体盲目跟进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些传统媒体的网站、微博,甚至一些传统媒体自身,一窝蜂跟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负面效应,助长
了不良习气。比如,一些传统媒体依赖“在场”公众拍摄的业余图像和视频进行传播,为了收视率、点击量而放松了对自我传播伦理规范的约束。
构建自媒体传播 伦理规范
自媒体时代,要消解自媒体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冲突,需要构建起自媒体传播伦理规范,需要自媒体用户、经营者、传统媒体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共同探索与努力:
一、加强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
作为自媒体用户,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信息传播的自律能力,是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各种学习,自媒体用户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清楚地判断什么样的信息
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什么样的信息可能会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做到在制作或传播信息时心中有一杆秤,避免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二、传统主流媒体有效舆论引导
作为传统媒体,就新闻伦理而言,在如何处理暴力突发事件血腥、恐怖的细节和画面等方面,经过多年探讨与争鸣,已形成一定之规。面对自媒体对传播生态的
诸多改变,传统媒体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自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建立。首先,要严守媒体及民众所公认的传播底线,不渲染类似血腥、灾难、痛苦的画面,避
免二次伤害的发生。其次,在对暴力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和手段,不仅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应该如何”的问题,使受众从悲剧中获
得理性的思考。再次,借助自身传播资源和优势,加大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提高网民的认知能力和对网络中各种事物的思辨区分能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规范管控
作为政府,要建立制度化的网络治理模式,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考虑自媒体这一平台的特点以及导致其伦理失范的原因,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
的网络公共道德行为规范,并开展相关网络道德教育宣传,从而避免或减少自媒体传播中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同时,采取防火墙等技术及时对不良信息进行处理或
过滤,并建立网络实名制及相应的行业规范。
Ⅵ 什么是道德绑架
所谓的“道德绑架”,可能是在用圣人或超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用美德来要求道德义务,主要是源于群体思想觉悟低,资源分配不均匀所产生的不平衡心理。 比如,要求一个军人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要求一个富人掏钱支持希望工程,这尽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不掏就要谴责,这也是道德绑架,因为这并非他的道德义务;要求一个人代表团体去随机抽奖,如果抽不到就是损害了团体利益就要受谴责,这同样是道德绑架。“道德绑架”之所以发生,除去人的精神结构不谈,根源就是道德判断的逻辑混乱。
观点一(保守主义):但是,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底线都没达到,连道德义务都没尽到,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尽道德义务的要求对他进行道德判断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相反是在捍卫作为一种“公共善”的道德。那些把什么都称之为“道德绑架”的人,等于连这样的道德底线和道德义务都要取消。
观点二(自由主义):“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宽容”、“理解”、以及“尊重”。其存在不同于并高于法律,没有任何强制性和规范性,是一种对模糊的“善”与“美”的渴望与追求,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且不论社会对“道德底线”和“道德临界点”的所在并没有一个很好的定性——“道德底线”正因为“道德”本身并不存在“义务”属性,“道德义务”一词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本身不应存在。
观点三(以偏概全):这种情况部分人不会对其子进行教育而是责骂或讽刺,尽管知道做的不对却不用正确方式引导,比起“道德”来说更愿逞一时口舌之快,用道德的正面来否定别人的经历见闻至使其更加偏激。
案例
2006年9月,为了筹集孩子“神经干细胞移植”所需的4万元手术费,一位母亲向王菲、李亚鹏夫妇发出求助信,这封信刊登在了报纸上。
2006年3月,北京地铁车厢里,一个身披袈裟的男子扮成“唐僧”,号召乘客转告李宇春、徐静蕾等名人向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献爱心,得到媒体广泛报道。
Ⅶ 什么是"极端"自由主义
一楼对自由主义的认识有些片面,我补充一下,说的不对请指正:
自由主义、反动主义、保守主义是三种迥异的政治倾向,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反抗传统;解放人性”,在三种思想中最具进步性和革命性,但是由于人性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所以一味的追求自由主义,很可能引发动荡和混乱,甚至导致社会的毁灭。
首先,自由主义只是一种纯粹的理想,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只能达到相对自由,而无法实现绝对自由,极端自由主义者就是致力于实现“绝对自由”的一群人。如果一个国家由极端自由主义者掌控,他会集中很大精力关注平等,完善制度上的缺陷,同时倾向于绝对民主,然而问题是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缺陷,不平等现象无法消除,所以他们不可避免的花费大量时间为各种问题吵得喋喋不休。
当法律上的问题以解决后,他们又会谋求伦理道德上的破旧立新,在宗教上谋求多元化,这些措施毫无疑问会对传统社会长生巨大冲击,宗教政策的非理性宽容只会造成龃龉和仇视。众所周知,一个社会进行变革是有风险的,过度的变革让人无法适从也难以安心生产,而道德观念的束缚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极端自由主义过分释放了团体对个体的约束,导致的是社会观念的解体和崩溃。而人类文明是建立在相互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社会观念的崩溃必然导致文明的倒退和衰落。
Ⅷ 在道德作用问题上,要反对哪两种极端的看法
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
1、道德万能论:
道德万能论是一种道版德极端看法,道德万能论的根本错误在权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道德无用论:
道德无用论其实是一种“一刀切”的片面观点。说明了人们不能辩证地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有何作用。
(8)极端道德约束扩展阅读
总之,凡是反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道德,就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在道德社会作用问题上有两种倾向。
“道德决定论”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人们的道德作用特别是个别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可以决定历史的进步,或者把道德说成是医治社会弊端的唯一良方。“非道德论”或“道德无用论”则根本否定道德的作用,甚至否认道德的存在。
Ⅸ 如何看待道德绑架行为
道德绑架同理,这种逻辑也是漏洞百出很可笑的,但是一般不会和这样的人去辩论。不听任回何话就给人盖上了答标签定论、逻辑完全不同、对我人品都充满了不满的人,解释有用吗?无论是说你圣人还是说你小人,在他们心里和你已经是不同境界,已经没有交流的必要了。他们需要的不是解释,不是事实,仅仅只是让人无话可说的、自己取胜了的快感。 我不知道这段补充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评论,不过在我还没发出这段话之前已经收到了“这不是传说中的圣人婊”的评论了,于是我又认真看了一遍自己的原答案,好吧,我是真的不知道现在对“圣人婊”“圣母婊”都是什么定义了,哎。 说句比较直接的话,我不介意大爷大妈们有什么言论,即使不对,未来的社会也不属于他们了。在没有对当前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拥有未来的人何必跟就要过去的人计较?如果我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还可以给我的下一代好的影响,那么或许再过一二十年我们就不必再讨论这样的话题,下一代也不会面对“友善只会收获轻视,无赖才被重视”这样畸形的状况。但如果我们都用反道德绑架的方式去对抗道德绑架,过个三四十年我们的子女大概就要在知乎上问(如果知乎还在)“怎样看待反道德绑架”了,想想还挺忧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