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大与小

道德经大与小

发布时间: 2022-09-19 15:43:54

Ⅰ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一章:我有三宝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一章全文如下:

本章前六句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下段,后三句对应第七十三章上段。本章文本以帛书乙本为底本,并参照帛书甲本、楚简本、汉简本等对底本作了校订。

本章是前两章的续篇,三章三位一体,系统阐述了什么是“公平公正”原理。前两章老子分别给出了“公平”和“公正”的定义。“公平”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亘无名”,指道视宇宙万物都是服务于整体的“无名之仆”,只要个体不损害整体,道将恩泽均摊。“公正”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亘无为”,指道针对“不公”所采取的纠错行为;个体利益损害了整体利益被视为“不公”,道将“贞之以无名之仆”就是“无为”。

然而,前两章老子仅仅陈述了什么叫“公平”和“公正”,并没有说明“公平公正”将通过什么方式来贯彻落实。本章揭开了这个谜底,阐明了“公平公正”原理的运作机制。

道对宇宙万物的驾御全基于一个“滋”字,“滋”即“养”。道不仅生万物,更重要的是养万物。道养谁,谁就生,道不养谁,谁就亡。

道“养”与“不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公平公正”原则。“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此,两者或利或害。”这是说,天生天杀的唯一标准,取决于对宇宙生态是否有利,有利则“公平公正”,天赐其生;有害则“不公不正”,天赐其死。

“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向我们展示了道的生杀机关,阐明了道是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原则贯彻落实的。然而本句在传世本《道德经》中已是面目全非,“用”变成了“勇”,“枯”变成了“活”,且“敢”字的含义也一再被人误读。不仅如此,此句在传世本中还搬了家,使老子本章的结论不翼而飞,逻辑残缺不全。

本章的主题是“我有三宝”。“三宝”是道驾御宇宙的三大准则,决定了万物的生杀,绝非人可以胜任。将“我”读为“老子”或“圣人”,又将“三宝”释为人的三种品格,是传统老注的共同误区。此外,传世本以“慈”、“俭”替代了老子原文中的“滋”、“佥(qiān)”,以儒家的“仁爱”、“俭啬”偷换了老子的“公平公正”原则,老子思想被彻底歪曲。

《道德经》传世两千余年,老子的核心思想“公平公正”原理却鲜为人知,与战国后人对老子的误读密不可分,而本章的误读和篡改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还原版与传世本对比可知,本章几乎句句与传世本有别。老子系统的逻辑演绎,深刻的价值内涵,在传世本中早已荡然无存,“公平公正”原理也化作青烟飞至九霄云外。

“三宝”是道的顶层设计,环环相扣,以确保“公平公正”原则的执行

老子说,道有三大法宝,用于治理宇宙生态,并确保生态和谐有序,长治久安。

本章涉及到多个不常见或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用法,不以澄清不足以正确领会老子真义。首当其冲的便是“寺”字。

“寺”最早见于西周,写作“上之下又”。“之”,老子用作“治”。“以正治国”,楚简本和帛书甲本均作“以正之邦”,帛书乙本和汉简本均作“以正之国”,“之”读作“治”。杨树达认为,“寺”从“之”声,当读作“之”(《积微金文说》),可从。所以,“寺”最初的含义有治理的意思。大约至战国早期,“寺”下面的“又”演变成了“寸”,“寸”有法度的意思,赋予了“寺”依法办事的内涵,“寺”的含义随之逐渐从治理演变为府庭,如“大理寺”。而“寺”作为治理的动词用法从此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寺”在古文中通“持”,持有;通“侍”,侍从;通“诗”,诗歌;通“恃”,依仗。所以,此句传世本读作“持而保之”,汉简读作“侍而葆之”,而帛书甲本读作“市而(王呆)之”则是取两字读音相同。然而,这几种解读均非老子本义。

老子的本义是,“寺”作“治理”解,“寺而保之”就是用“三宝”来治理宇宙生态,从而使生态保持和谐有序,长治久安。之,代指宇宙生态。

相比较,“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句中“有”、“持”、“保”三个字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拥有”,“持而保之”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显得可有可无,这显然与老子简明而富于内涵的文风不符。

老子说,道治理宇宙的三大法宝是:一,我养你;二,大家都一样;三,不许搞特殊化。

“滋”,滋养,指道养育万物。道将“我养你”定为治理宇宙生态的第一法则,是因为它是后两条的基础,道是通过“养”与“不养”来确保后两条实施的。

“滋”,帛书甲乙本中作“兹”,“兹”当为老子原字。“兹”通“滋”。传世本将“兹”通“慈”是典型的以儒解老,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曲解。

“佥(qiān)”,本意众口如一,引申为大家都一样。“一样”不是指功能和作用,而是指地位和权利。宇宙生态中万物的作用有大有小,但绝不论功行赏,个个都是整个生态的“无名之仆”,天地也不例外。

“佥”的造字体现了“一样”的内涵,楚人的写法是“上佥下曰”,“佥”,从亼(众)、从吅、从从,下面一个大“曰”,表示众人口中说出的话都一样:

“佥”,帛书甲乙本作“检”,传世本作“俭”,流行的解读是“检”通“俭”。后人以所谓“俭即无欲”偷换了老子的“公平公正”原则。

“不敢为天下先”,指道“不敬”为天下先,“敢”是“敬重”的意思,不作“有胆量”解;“为天下先”指谋求超越了天下人的权力、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

“不敢”的主语是“道”,“为天下先”的主体是“人”。常见的误读是将“道”与“人”混为一谈。道创造了世界,整个世界都属于道,无需道去谋求。道是超物,凌驾于万物之上,谈不上道与人相争。所以,“为天下先”的主体不可能是道,只能是人。如此也可以反推出“不敢”即“不敬”的意思。

“为天下先”为什么不能敬?因为它破坏了“公平公正”原则,是“不公”的始作俑者。

-----------------------------------------------

这里插入一段,对“敢”字的用法再作几点说明:

“敢”作“敬”解即使在古汉语中也不多见,但在《道德经》中却体现了这一用法的一致性。《道德经》中所有“敢”字都是“敬重”的意思,唯有“敢”作“敬”解才与老义相通。

“敢”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上中下结构,上为“倒豕”,代表祭祀用的牺牲,象征天帝的化身;中间是个“中”,下为“双又”,表示人双手举着牌位冲着牺牲的头祭拜。整个字就是敬奉上天的意思。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根据《说文》“敢,进取也”而将该字解读为人手持猎叉刺向野猪,值得商榷。猎叉之说,大有子虚乌有之嫌。

“敢”字的含义在西周中期发生了变化。西周早期的“敢”字,仍保留了甲骨文的喻义,牌位被口替代,双手简化为一只手,倒豕也作了简化,象征口中念念有词,在敬奉天地:

到了西周中期,口与倒豕连为一体,成了左右结构,字的喻义变成了人兽相对,派生出了“有胆量”的含义。战国前后,左边演变成了上爪下古,左右相对,有了人面对旧恶势力图谋进取的意思,即《说文》所指“敢,进取也”:

上古文献支持上述推测。《尚书·盘庚》是历来公认的古篇,创作年代虽有各种争议,但多数认为是殷商时期的作品,再晚不会晚于周朝初年。《盘庚》一文中共出现“敢”字六次,每个“敢”字都作“敬重”解,无一例外。相比,《诗经》中的“敢”字基本都作“有胆量”解。

下文是《盘庚》中的两个例子(《尚书》的断句、释义多有争议,下文与流行的断句、释义不同):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意思是,望你们抛开私心,为民办实事、积真德。至高伴随友爱,伟大崇敬高尚。只要你们行善积德,毒蝎猛兽也无法将你伤害。“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至,至上;于,广大;婚,匹配;友,友爱;丕,大也,作伟大解;敢,敬重;大,大德;言,语气助词,相当于“焉”。

“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意思是,我不任用贪婪之徒,而敬重举用造福民生之才,只要能养育百姓,使民安居乐业,我都将视其功勋,委以重任。“敢恭生生”:敢,敬重;恭,举用;生生,让生命得以生存,即造福民生。

再举一列。《尚书·汤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意思是,我敬畏上天,不敬是不行正道。“敢”依旧作“恭敬”解。

-----------------------------------------------

老子说,我养你是手段,驾御宇宙万物才是目的;大家都一样是手段,广为接受并源远流长才是目的;不敢为天下先是手段,打造成事长才是目的。

“用”指驾御万物。道通过“养”或“不养”实现了对万物的绝对操控,这便是“滋”的妙用。

“用”,其他版本均作“勇”,系误读。楚简《老子》中,“用”均写作“甬”,后人因不解“滋”的妙用,加之将“敢”误解为胆大,从而误将“甬”与“勇”相通。

“广”,不仅指广为接受,还有能长久的意思。“大家都一样”不光能获得全票通过,而且能持之以恒。

“成事长”是道的代理人制度设计。“大家都一样”不否定“要有领头羊”,但领头羊决不能公权私用,不许搞特殊化。道要塑造的“成事长”与“圣人”是同义词,多劳而不多得,有能耐而不因此讨价还价。道之所以有底气提出这样的用人标准,是因为“对立统一”原理决定了这样的人一定存在。

“不敢为天下先”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部选拔标准。多劳而不多得是对市场经济的彻底否定,以至于今天的许多人恐怕都难以接受。但这正是老子价值观的核心,是其与千百年来人们已形成的传统价值观的分野所在,需要细心体会方能理解。老子的“三大法则”强调,要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就需要将那些有能力而又乐于奉献的人筛选出来,作为社会各层次的代理人,否则就违背了道的第三条法则。问题是我们又如何筛选,老子并没有给出答案。

“成事长”,帛书乙本作“成器长”,但帛书甲本及韩非子《解老》引文均作“成事长”,其他版本则省去了“成”字,多作“器长”。“事”与“器”皆为物所生所成,“事”的概念更为宽泛,涵盖了“器”,故“成事长”更为恰当。

老子说,滋是用的基础,佥是广的前提,后是先的条件。若我不养你,便无法驾御你;没有公平,便难以推广;没有无私奉献,便不可能造就真正的领袖;换种做法根本行不通。

这里,“今”是假如的意思。“且”作“取”解。“死”指行不通,不是死亡的意思。

死,一语中的,点出了这套规则的奥妙所在。“我养你”是前提,有“养”才会有“不养”,“养”是推行“公平”的原则,而“不养”则是对“不公”的制约。“不许搞特殊化”限制了公权私用,唯有乐于奉献,不谋私利,才能授之以公权而成为“成事长”。环环相扣!

“养”的妙用——有礼有节,能进能退,精准发力

前一部分,老子介绍了三大法宝的概念,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以及由此得以实现的目标。这一部分,老子着重介绍“滋”在宇宙治理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取舍的判断标准。

老子说,“滋”时刻守护着宇宙生态的“公平公正”,一旦发现“不公”将立即对其实施精准打击,且无邪不克。以攻为守,“公平公正”必然固若金汤。

“弹(tán)”,打击,指道对“不公”毫不留情,坚决治理,还天下以“公平”。“弹”有瞄准的意思。后面章节老子提到:“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善谋,是善于谋求,一抓就准,说的就是精准打击,使“不公”无一漏网。

传世本此句作“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将“慈”作为主语,意思是“慈爱”是战无不胜的武器,逻辑上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老子之所以写作“以弹则克”,是因为道与物的关系,是超物与物的关系,彼此间不存在较量,故谈不上“战争”,物的唯一选择就是服从道的意志。

老子说,天要养谁,便会将谁浸泡在生命之泉中,让生命充满活力。“焉”,于是。

“聿(yù)”,养之意。古人有聿女即养女一说。“聿”在帛书甲乙本中均作“建”。后人感觉“建”在此逻辑欠佳,又将“建”改成了“救”字。其实,“聿”、“滋”相对,才是老子的本意,逻辑上完美无缺。

传世本名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在楚简《老子》中写作“善聿者不巢,善保者不兑(yuè)”,“聿”即“养”,“兑”以音通“穴”。整句意思是,善于养育者没有自己的家,而以天下为家,养的是天下;善于保护者没有藏身之地,不保自身,也不保自家,保的是天下万民。

“聿”作“养”解在古文献中有所体现,但往往被人们当作语气助词或释为它意。《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无念尔祖”是“尔祖无念”的倒装,“聿修厥德”便是“修养其德”。整句意思是,要想让祖先不挂念(对得起祖先),就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德行;要永远胜任上天赋予的使命,唯有为子民多谋福利。但毛亨在解读此句时,却以“无念”就是“念”为逻辑,又将“聿”读作“述”,作“遂”解,郑玄、孔颖达亦为之附和,殊不知“聿”乃“养”也。

老子说,天的好恶谁能知晓?其实很简单,天敬之则赐其甘露,天不敬之则令其枯萎。天之所以如此区别对待,是因为前者对整体有利,而后者则对整体有害。

这里的“敢”仍然作“敬”解,指道所敬重的事,也就是符合道的标准的行为,而“不敢”则是违背道的标准的行为。道有明确的是非观,这一是非观就是“公平公正”,除此之外,道没有任何其他价值判断。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就是“杀”字的用法。“杀”,这里作“收获”解。

《礼记·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讲述的是一年三次的天子狩猎,诸侯及士大夫众卿陪同。狩猎的礼仪是,天子优先,斩获猎物便放倒天子的旌旗,诸侯便可开始打猎,之后是大夫,最后是百姓进场。这里,“杀”指获得猎物,强调的是收获。

现代汉语中,“杀”也有“收”的意思。草书中收尾的一笔,称为“杀字”。影视作品完成全部拍摄工作,进入最后的制作成片阶段,称为“杀青”。

“杀”,有一体两面的特征。“收割”对于人来讲,是获得收成,而对于庄稼来讲,则是遭到灭杀。“打猎”也是如此,打到猎物,对人而言是“获”,对猎物而言是“亡”。从造字上分析,楚人的“杀”字,从禾从木从攴,像是人用工具在敲打树上的果实,更突出人的“收获”:

而秦篆的写法则不同,从×从木从殳,像是植物被削去了脑袋,更突出物的“灭亡”:

随着文字统一,秦篆替代了楚篆,“杀”的这层“收获”的意思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此句帛书甲乙本均作“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栝”,而北大汉简作“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枯”。由此推断,老子原文当是个“枯”字,“栝”为“枯”之讹。而“勇”则是因为后人对“敢”与“杀”的连续误读,导致又将“用”错当作了“勇”。

战国后人因没有领悟老子的“公平公正”原理,从而认识不到老子这是在阐述道治理宇宙的生杀机制。“杀”是放生,而“枯”才是杀生。后人彻底颠倒了彼此的关系,将“杀”视为死,而将“枯”改成了“活”。阴差阳错,造就了逻辑上似是而非的千古名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不同于“此两者,或利或害”。前者中的“此”作“如此”解,表示因果关系,而后者中的“此”是代词,可有可无,通常老子会选择将其省略。

“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此,两者或利或害。”本章在此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敢”与“不敢”是道的是非标准;“杀”与“枯”是“滋”的机关所在;万物生灭,全在道的一念之间;而道的唯一取舍标准就是“公平公正”原则。

本章勘正说明

1. 章节相关章节重组

本章由王弼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后半章与第七十三章前半章重组而成。王本第六十七章开篇三句说的是道的大小之辨,阐述的是大与小的辩证法,已被纳入还原版的“道可左右”章。而后面六句则全是在谈“三宝”。前后两部分并无直接联系。相反,第七十三章的开篇三句,却是对道生杀机关的最终揭秘,是“三宝”治理机制的点睛之笔,与第六十七章对“三宝”的阐述密不可分,故将两者整合为一章。

第七十三章并入的三句中,“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问,“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此,两者或利或害。”是答,王本中两者的顺序刚好颠倒,并入时相应作了纠正。王本第七十三中另有一句“是以圣人犹难之。”此句是王本第六十三章中“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的重复,谈的是圣人之道,与上下文的道论无直接关系,故被删除。第七十三章最后两句,是老子对天道的总结,相对独立于“三宝”,被并入与之关系更为密切的王本第七十七章。

2. 关键词考证

“夫”,帛书甲乙本及各传世本均将其断在上句“久矣其细也夫”。蒋锡昌认为“夫”实为发语词,当属下句,还原版从蒋说。

此句帛书甲本作“我恒有三宝葆之。”帛书乙本作“我恒有三(王呆),市而(王呆)之。”北大汉简作“我恒有三葆,侍而葆之。”各传世本多作“我(吾)有三宝,持而保(宝)之。”由此推测,老子原文很可能是“我有三呆,寺而呆之。”第一个“呆”通“宲”,“宲”是“宝”的异体字。第二个“呆”通“保”,保障的意思。

“恒”字,其它版本均无,当系后人添加。帛书甲乙本对“恒”之情有独钟,一旦兴起,便加之于老子文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有无相生”一段,帛书甲乙本写道:“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结尾硬是活生生塞进个“恒”字。

“寺”上文作了详细介绍,这里不重复。

此句老子原文当作“一曰兹,二曰佥,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帛书甲乙本及北大汉简作“兹”反应了原貌,各传世作“慈”,是对老子本意的歪曲。“兹”通“滋”,意为“养”,与本章义理相通。

“佥”,帛书甲乙本作“检”,北大汉简作“歛”,各传世本作“俭”。三个字都是对老子原文的误读,未能体现公平以待这一思想内涵,而是以儒家的“俭啬”偷换了老子“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观。

此句,帛书乙本作“夫滋,以单则朕,以守则固。”据此推测,老子的本字应该是个“单”字,后人将“单”误读为“战”,“战”与“胜”相对,从而有了“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实际上,“单”通“弹”,指道针对“不公”作出的精准打击。

帛书乙本的这个“朕”字,帛书甲本作“胜”,两者都是对“克”的误读。“胜”与“克”在今天可谓同义词,但此处两字的含义却不尽相同。若仔细辨别,楚简中“胜”与“克”的写法其实并不一样。“克”楚简写法是上中下结构,上从大,中从几,下从力:

这个字上面是个“大”,两条胳膊上各有两划,应该是象征身披铠甲,中间是个几案,下面的“力”则象征战败的一方俯首称臣。“大”和“力”之间隔着一个“几”,所以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主体。这应该是楚人的“克”字。

而“胜”字,楚简《成之闻之》中共出现四次,前三次是“胜任”的意思,最后一次是“斗败”的意思。四个“胜”字的写法都是上下结构,上从大,下从力:

这个字中间没有“几”字,故“大”与“力”均指同一主体,表示因力量强大而胜出,而无心于对方是否臣服。这应该是楚人的“胜”字。

如今学界将此二字皆隶定为“胜”字,恐不妥。两字的混淆可能自战国中期就已出现,楚简《老子丙》中“君子居则贵左”一章中的“胜”字就写成了“克”字。此章出自战国后人的嫌疑重大,或许只是后人不精楚篆的个案,又或许是当时的普遍现象,此时人们便已“胜”、“克”不分。

天将聿之,焉以滋垣之。

帛书乙本此句作“天将建之,如以兹垣之”,帛书甲作“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两句中的“建”字当同为“聿”之误。“聿(养)”与“兹(滋)”对应,是谓“滋养”。“垣”,本意围墙,这里比喻被生命的营养所包围。连接词“如”是“女”字的派生,“如”、“女”两字都是对“焉”字的误读。楚人的“焉”写作无“宀”的“安”字,比“女”字仅仅多了一个“点”,“焉”作“于是”解:

附一:王弼本《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附二:王弼本《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Ⅱ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的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原文节选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越方正的越没有棱角,越大的器具越晚完成,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人的听觉是有范围的,超出范围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小于范围听不到,大于范围也听不到。宇宙的形状无法用人的所见所闻去描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

(2)道德经大与小扩展阅读: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用这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虽然是动听的,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Ⅲ 怎么用辩证法解释"有大仁者必有小毒,有大孝者必有小逆"

易学之太极既代表特殊的东西,也代表普通的东西,太极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太极模型中包括了始终、安危、吉凶、因果、长短、曲直、黑白、祸福、雌雄、合闭、刚柔、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有限与无限、可能与现实、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等等。因此,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都是相悖的、相对的、相反的。 这就寓意着大小相悖原理。
《庄子•天下》记载了惠施关于“大小”所提出的论题: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惠施认为宇宙是一,宇宙是唯一的、整体的、统一的宇宙。关于大小的区别,本来是相对的。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是最大的,毫末是最小的,这被认为是大小的两个极端。至大没有极限,至小没有极点,这就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明了宇宙的无限性。无外和无内虽然有大一和小一之分,但归根结底还是一。有外就未必是一,有内也未必是一。只有无外与无内的统一,才真正是彻底的无限的一。大一和小一不过是一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真正无限的一。大一和小一是就一之无外的无内来说的。大一和小一的统一,正说明宇宙是无限的一,“即无限的宇宙是唯一的、统一的宇宙,同时也说明宇宙是整体性的宇宙。”:[1]宇宙即是无限性的也是有限性的。
宇宙是一,说明宇宙是唯一的、统一的。但这种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异的统一,而是包含着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统一中有杂多、有差异。整个统一的宇宙及其无限多的层次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同和异的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2]惠旋区分小同异和大同异,涉及到了事物的类和属、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推演关系。同类事物有共同性,这是大同,也就是属中之同。小同从属于大同,因为不同属之间有共同性,因而属于同类,这是普遍性。但同类中的不同属又各自有特殊性,小同对大同来说就是特殊性,所以表现为不同的属。这是大同与小同之异,也就是:“小同异”,亦即类和属、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因为大同和小同是可以推移的。大同向下可推至小同,而小同对其所从属的大同来说又成为小同。如此反向推类,向上可以推出万物都是一类,都有共性,这就是“毕同”;向下可推出万物都是个别存在,都有个性,这是“毕异”。“毕同”与“毕异”就是“大同异”。这说明宇宙万物既是同一的,又是有差异的。[3]
惠施的“小同异”和“大同异”的观点还可以作另一种诠释。《吕氏春秋•有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如果从这一角度看,惠施的“小同异”和“大同异”的观点又涉及到了事物和宇宙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宇宙中的万物,犹如一人之身,都是整体性的一体,而整体性的一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从属于整体,形成事物的整体性,这是“大同”;构成整体的诸部分又各有差异,这是“众异”。但在一个整体中,“众异”的各部分自身又是同一的,这是“小同”。“大同”是整体性的一体之间,“小同”是众异的部分自身之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是“小同异”。整体和部分是可以推移的。任何一个整体对于它所从属的更大的整体系统来说,也就成为部分。而任何一个部分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它是由部分组成的。所以“大同”与“小同”和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就宇宙的统一性、整体性来说,万物是同一的,同属于整体,因而是“毕同”。从宇宙的多样性、层次性来说,万物是有差异的,是互相区分的,因而是“毕异”。[4]
惠施关于“大同”、“小同”、“毕同”、“毕民”的提法,并不是排斥异、否定异,也不是把同和异绝对对立起来,而是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与异是互相包容的。所谓“合同异”实际是把同和异统一起来。若只有同没有异,就谈不上“合同异”,谈不上把二者统一起来。“但是惠施所关注所强调的是宇宙万物的一体性,‘小同’从属于‘大同’,‘毕异’从属于‘毕同’,也就是以同合异。这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观点,是以万物的‘毕同’为基础的”。[5]
庄子认为∶“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蛲蛭锬�淮螅灰蚱渌�《�≈��蛲蛭锬�恍?amp;rdquo;。(《庄子•秋水》)所以也可以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筹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管子•心术》说:“道在天地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是太极是气是世界的本原。道无穷大,又无穷小。宇宙很大很大,想象多大就多大,乃至无穷大,“其大无外”。粒子想象多小就有多小,直至无穷小,“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浑然太极之理无外不在。太极模型,无论多大的太极宇宙都可以论大小,尤其有阴阳之分,有中则必有边缘,有周期始末,也就是大千世界。“我们这个阳性的大千世界——从一滴水到各层星系,在无穷大的无极宇宙前皆成为微不足首的无穷小,即由‘无穷多’的无穷小太极体系,组成了一个‘无穷大’的无极宇宙本源。这含义实际上就是佛学中的“四大皆空”。[6]阳性世界有大小之分,阴性世界无大小之别;空间有大小尺寸,进入时间隧道则不分大小。
唐•法藏在《华严策林》中说:“大必收小,方得名大;小必容大,不得称小。各自无性,大小所以相容,……是知大是小大,小是大小。小无定性,终自遍于十方;大非定形,历劫皎于一世。则知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纳于毛孔”。法藏体认到了大小差别的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正确指出了孤立的大小并没有确定的规定性,因为大与小总是相互对待而规定的。法藏认为:“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华严经义海百门》),因而“大小随心回转”(《华严经旨归》),“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别”。(《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清·回族思想家刘智认为:“小非小也,小之中有至大”;“天地万物无一定之大小也,彼大于此,则此小,彼小于此,则此又觉其大矣”。所以,大小随太极之心而转,甚至太极宇宙实在没有大小可言,只有两个极端概念而已。
太极宇宙是由无穷多的无穷小组成的,故谓“道”,应为道生一。太极从开放到闭合,从闭合到开放,要掌握好度,度就是一把金钥匙,个人有个人的度,个人有个人的成就。“能周小事,然后能达大事;能积小物,然后能成大物”。(《关尹子•九药》)“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拿破仑语)善于做小事情,才有可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淮南子•缪称》说:“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君子不认为小善不值得做而舍弃它,积累小善才能成为大善;不认识小善无伤大雅就去干,因为小不善积累起来就是大不善。所以君子常常反省自己,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小善渐而大德生”。(宋•董晞《聱隅子•道德篇》)
《资治通鉴•汉纪九》说:“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在许多小的事情上尽心努力,才能干出大的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他的美德才能显耀。然而大小往往是相悖的。“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居安恋危,值利思害”。(《新唐书•陈子昂传》)善于治理国家的英才,往往谋划大事而不拘泥细微末节。致力于德政而不致力于刑政。处在平安的环境中却想着可能出现的危险,当遇到有利可得时则想着可能带来的危害。所以“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圣人去小取大”。(《吕氏春秋•权勋》)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即使圣人,也有缺点和过失。“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闲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淮南子•汜论训》)“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为累乎?”(汉•王符《潜夫论•论荣》)一个人如果有大的美德可行于世,则其在言行方面有点小毛病,也不应求全责备,弃而不用。应“不以小疵妨大材”(《汉书•平帝纪》),不能由于小的缺点而影响大才的使用。所以“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汉书•陈汤传》)评价有大功的人,就不宜记录他的小过失。举用有杰出才干的人,就不应计较他的小缺点。所以,“大羹必为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为,良工必有不巧”。(《论衡•自纪》)
程颢《论王霸札子》云:“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治”。这是说,事情有大有小,有先有后;注意了小事情而忽视了大事情,把本来以后办的事情提到前面来,而把应该先做的事情却推迟到以后,都不符合治国的需要。“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史记•李斯列传》)“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列子•杨朱篇》)将要治理大事的人不治理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成就小功。特别贤明的领导者不去做小事,大事才能去做。所谓“大明不小事,作壁上观乃理事也”。(《吕氏春秋•申分》)“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疱不豆”。(同上《贵公》)当大官的不应该在小的地方耗费精力,不应该耍弄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的木匠不一定亲自动手砍削,高级的厨师不一定亲自排列食器。
(《荀子•天论》)云:“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最能干的人在于不去做他不能做的事;最聪明的人不去考虑他不能考虑或不该考虑的事。“大智大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六韬•发启》)有大智慧的人,人们往往看不见他的智慧;有大谋略的人,人们往往看不见他的谋略;有大勇敢的,人们往往看不见他的勇敢。[7]所以“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北史•太武五王传》)经营伟大事业的人,决不计较小的名声;筹划远大目标的人,决不被眼前利益所束缚。真正伟大的领导人肯定是理想大、志向大、心胸大、度量大、气象大、计划大、规模大、行动大。伟大的领袖必定有头脑、有爱心、有胆识。
老子说:“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不为主,是名于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君子淡泊名利,无私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附于他而不自以为主,可名于大。所以君子一旦为王,则“抱道执度,天下可一”。圣王治理天下,则必王道乐土,国富民强,长治久安。夫“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治理大的国家,就像烹调小鱼那样,既容易也不空易。有道之君,如欲治之,则像烹小鱼,无论大小均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可胡翻乱动,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散乱。“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8]
大以成其大,小以成其小,大小既互相相反,又互相统一。“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秋水》中国国土面积很大,但目前还相当贫穷落后,是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但富裕发达,已成为现代化国家。如果中国自觉地以新加坡为学习的榜样(而不是以德、法、澳、加、美等为学习的榜样。比如,在中国怎样实现法治?答案是“咨询型法制”。其蓝本就是香港特区和新加坡,他们是华人社会治理得很成功,但又缺少民主的例子,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复兴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希望。那里有小政府,政府与“乡绅”即社会咨询委员会的“共治”,有法律下的个人自由,有文官为主体的共和,有世俗的政府,“王者无外”包容了各类民族和种族,有独立的法院,真正实现了超党派全民政府。这种政治体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与专制不同,咨询型法制不是人治,也不是党治。与西方民主为主,法制为辅的体制也不同。咨询型法制是以法治为主,民主为辅的体制。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官制度是其核心。民主制的核心是议会,而不是独立法院。“资本主义”并非只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是上层建筑,并不是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能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出来或生产不出来。“资本主义”不灭的真正原因就在于通过国家强制,以利息税、遗产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了财富二次分配体制。它让市场竞争下的弱者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和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学习、借鉴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成功的经验,那么,中国再经过数十年或一百年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大新加坡”式的,美丽洁净,繁荣富强,高度文明的花园式国家,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大与小并不仅仅是各自孤立的、独立的、对立的,而且是互相包涵、包容、包括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大,广大、宏大、博大;小,微小、渺小、细小。所以,有大真者必有小假,有大善者必有小恶,有大美者必有小丑;有大智者必有小愚,有大勇者必有小怯,有大功者必有小过;有大忠者必有小奸,有大孝者必有小逆,有大义者必有小叛;有大成者必有小缺,有大仁者必有小毒,有大礼者必有小失;有大道者必有小术,有大德者必有小错;有大悟者必有小迷;有大信者必有小伪,有大福者必有小祸,有大贵者必有小贱;有大富者必有小贫,有大权者必有小落,有大勤者必有小懒;有大清者必有小浊,有大明者必有小黑,有大亮者必有小暗;有大刚者必有小柔,有大强者必有小弱,有大坚者必有小软;有大喜者必有小悲,有大笑者必有小哭,有大欢者必有小忧;有大起者必有小落,有大才者必有小疏,有大显者必有小隐;有大香者必有小臭,有大甜者必有小苦,有大恩者必有小怨;有大开者必有小闭,有大合者必有小离,有大爱者必有小恨;有大音者必有小声,有大实者必有小虑,有大升者必有小降;有大神者必有小鬼,有大仙者必有小妖,有大佛者必有小魔……(反之亦然,而有“中”则必有“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大魔得大道,中魔得中道,小魔得小道,不魔不成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大失大得,中失中得,小失小得,不失不得。
真善美与假恶丑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袁世凯是真实的,但不善也不美;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丑陋的,但却是善良的,美的(心肠好);有毒的蘑菇是真的、美的、却是恶的;范曾“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很善、很美,但却是假的;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很真、很善、很美,但未必没有假、没有恶、没有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真的未必善、未必美;
善的未必真、未必美;
美的未必真、未必善;
假的未必丑、未必恶;
恶的未必丑、未必假;
丑的未必假、未必恶。
真善美中未必没有假恶丑,假恶丑中也未必没有真善美。
真善美与假恶丑是互相交错地融合于太极模型中。

Ⅳ 为何老子的《道德经》只停留在理论而无实践

道家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源头之一。人必须先有思想,再将思想付诸于实践,知行合一,方能成功。 说起思想,就不得不提起《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东方圣经”的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之一,更是被誉为人类最古老、最系统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学”。但是有人评价老子的《道德经》只停留在理论而无实践,下面具体分析一下:三、《道德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想,获得了“思便”的智慧。譬如,《道德经》里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就是,当天下人都知道美,这就变成了恶;当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就变成了不善。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都告诉我们要分辨善恶美丑,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了善,反而成了不善呢?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才有所谓的美丑、善恶、是非,这其实就是所谓的二元对立思想。但如果在“道”的世界里,摒弃了这种虚妄的分别心,那么就无所谓美与丑,大与小。

Ⅳ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反映了什么哲理

哲理: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耐性,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意思:九层之台是一层又一层积累的高台;起于累土,“累”是集聚的意思,就是那么高的高台也要由一点一点的土集聚起来。

读音:jiǔ céng zhī tái qǐ yú lěi tǔ

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那合抱粗的大树,成长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台,由一块块细土垒成;那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5)道德经大与小扩展阅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习近平古文新用:

在印度尼西亚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表明国家间的和睦友好,“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而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这句话用来说明基层工作创新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钟爱这句话,正是因为其中充满了大与小、多与少、成与始的辩证思考。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正如愚公移山的典故,一筐土一筐土地搬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就总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Ⅵ 《道德经》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如何解释

释义: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人。

(6)道德经大与小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二、赏析

本章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其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Ⅶ 《杨一丰道德经解读》:《道德经》第五十五章~第六十三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 ( chài)虺 (hu ǐ )蛇不螫 ( shì )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 pìn)牡之合而 脧 ( zuī) 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 shà)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 心使气曰强 。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读】

一个品德深厚的人可以包涵和容纳一切,就好比是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有毒的昆虫和蛇等不会攻击他,凶猛的野兽不会伤害他,食肉的鸟类也不会袭击他。

他的骨骼是富有弹性的,筋是柔软的,两个大拇指轻轻地握在拳头里使得气息稳定而牢固,在还没有知道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和合之前,自身是一个整体的运作,这时候精气神是最丰满的。

整天没有眼泪地喊叫声音却不沙哑,这是神意和身体和合的最佳状态。

做到这种神意和身体和合的状态,就是生命平常且稳定持久的状态,这也是益于生命充满吉祥的身心状态。做到这种平常且稳定持久状态的人,就是活得明白且通透的人。

用心意去控制气息可以使人暂时变得强壮,但是强壮之后会很快开始变得衰老,这是不符合道法的修炼,不符合道法的修炼方法会让生命早早结束。

培养自己做人的品德与涵养,向婴儿学习,以达到接纳一切的容许和广阔状态,没有分别心,对待一切都是同样的态度,也不执着什么,也不担忧什么,事物来了则应之,过去了也不留念,只是活在当下,这就是能够承载一切的深厚品德。

容许和接纳一切的发生和存在,对待所有的人、事、物都是同样平等的态度,放下聚焦,放下担忧。

一切过去的事情,过去了就把它放下,不再留念,保持临在,活在当下。这种像是婴儿一样的状态,也是最安全的状态,既不会被具有伤害性的能量所攻击,也不会被具有攻击性的能量所伤害。

通过正确的功法修炼,可以让一个人的身体内部阴阳调和,相互促进,从而精神饱满。一个身体内外调和如一的人,一个神意、气息、骨骼、肌肉、脏腑、血脉都调和如一的人,日常的工作也不会容易劳累,因为身心处在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之中。

如果刻意地修炼气息,想要以此变得强大强壮,付出的代价就是身体会提前衰老,这些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只会让自己早早透支结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解读】

因为知道的全面,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可言说,而言说者恰恰说明其所知并不完整和全面。所以有时候,知道的越多说的就越少,说的越多就证明知道的就越少。

封塞身体感官对外的交换与追逐,关闭身体的出入口,打磨掉尖锐棱角的部分,松解开纷扰繁杂的各种纠缠,与虚空中的各种光融合,与外在的微尘同体共频,这就是与大道同体同在的生命状态。

所以这样与大道融为一体的生命状态,既无法得到个具体的什么,却也离我们特别地亲近,因为难以达到这样的生命状态,所以离我们也特别疏远。

虽然难以达到这样的生命状态,却时刻也被其所利益,那些感受到伤害的也是因为没有活出这样的生命状态。

因为难以得到,所以也显得珍贵无比。因为实在太难以得到,也被怀疑和轻贱,所以这样的与道融合的生命状态,也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生命状态。

沉默里有时包含着更多的内容表达,聆听沉默会让人听见更加清晰和全面的信息。

一个人越是看见的更多,越是听见的更多,越是了解的更多,就越是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事实;反之则会陷于个人头脑的猜测与想象而脱离实际的繁琐表述。

节制自己的感官欲望,减缓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样就能够转化自己的惯性和习气;能够转化自己的惯性和习气,就能够放下自己的尖锐与浮躁,继而可以解开自己内在的纷乱与烦扰,当自己变得平静与圆融之后,便可以与外界的光彩万物相融合,最后会感受到与一颗尘埃之间的同体感,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感,感受到所有生命的既平凡又伟大,这就是活在道中的生命状态。

既不会过分地与某人亲近,也不会过分地疏远某人;既不会被利益所引诱,也不会被危险所伤害。既不需要被外界看得高贵,也不害怕被外界看得低贱,这就是天下最宝贵的道德品质。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解读】

以正直守信来治理国家,以计谋策略来用兵作战,以不制造事端的态度来获取天下的安定与和平。

我是怎么样知道这些原理的,是怎样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就是以这里所讲的。

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有很多人们所忌讳、不可冒犯的文化、条规、制度等,那么这里人民的生活就会普遍拘谨、不富裕、没有生气和没有创造力。

当一方民众的身上,都有很多厉害的武器,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滋生出很多冲突矛盾,国家的政权也会慢慢走向没落和衰败。

当人们拥有很多技巧、花样、手段的时候,各种奇怪的器物就会被制造出来,那些脱离本真的事情也会被人为变得越来越多。

法律、命令、制度越是违背人性、脱离实际,细致、全面彰显的时候,人们钻空子的意识和行为也就越是进步增长,同时被森严制度所逼迫的强盗和小偷也就越多。

所以那些伟大的君王和治理者们曾说过:当我不去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而有所作为的时候,那些百姓们就会自己化解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当我自己追求和喜好平静安定的时候,百姓们就会自我调整归于正直和善良;当我自己不去干扰百姓,不去和百姓争夺利益的时候,百姓们自己就会变得富裕起来;当我自己活得知足,对百姓们也无所欲求的时候,百姓们就会自己归于真实和自然。

做人正直,做事讲究技巧方法。

当一个环境或一种文化让人们内在的意识对自己设限和要求很多的时候,那么人们在生活当中的各种忌讳和阻碍就会很多,这些会导致生命的匮乏和生机缺少。所以不要去对其他的生命,做过多的限制和要求,也不要去制造和传播对他人有所束缚的思想理念。当我们从意识层面跳出和跨越那些日常的各种忌讳和障碍时,就可以更加完整地看待和服务生命。

内在处于放下期待的状态时,整体的力量会最大限度且没有阻碍地利益每一位参与者。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 ( 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读】

如果治理或政策偏向于让人不知不觉、隐蔽和宽容,那么人们就会活得淳朴自在;如果治理或政策过于严苛、繁琐细致,那么百姓们就会活得匮乏、缺少自由和对生命的享受。

所有灾难的、不幸的、坏的事情旁边都倚靠着幸福的、幸运的、好的事情,所有好的事情背后都伏藏着坏的事情。

谁能知道,事情在祸与福两个极端间的相互转化?其实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好坏。

正确的过头了、过分了,就会变得奇怪、不对劲;善的、好的过头了、过分了,也会变成不正常,妖里妖气。

人们迷失在单纯的区分好与坏里,随着时日的持久,已经变得非常固执。

所以那些活在大道中的智者们,为人方正,却不割裂区分外界;做人廉洁,却也不伤害彼此;为人耿直,却不放肆而忽视尊重他人;做人自己发光,却不傲慢压制他人。

越是把自己收敛起来,越是退守,越是把自己放在末位,越是容许一切的发生,所有的参与者们就越是能够放松,就越是能够自然地呈现出系统的事实与真相;相反,如果越是积极主动地干预,越是彰显自己的能耐,越是有企图心、目的心,那么这些参与者们就越是放不开,越是有所顾虑和掩饰,越是显得局限。

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好的里面总是隐藏着坏,坏的里面也同样隐藏着好,所以我们要以动态移动的眼光、全面地来看待事物;以知足的、适可而止的、有警惕意识和预防意识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情。好的事情过了头、走到极端,就会变成坏的事情,可是人们往往迷失在不知道好与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盲目状态里,只是单纯地执着于美好的事物,或者逃避不美好的事物。

学习活在大道中的圣人那样,做人有原则、善良,却不会因此而否定排斥他人;能够接纳更多的不同,而不是将更大的整体分割成一个个的对立;自己做人节约、自律,却不会因此而指责攻击他人,能够理解并容许他人不同的生存方式;自己做人正直、真实,也不会因此而在他人面前放肆、不尊重他人,也不会忽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界限;自己活得光彩、有身份地位和财富,也不会因此而在他人面前傲慢,不会有相互比较的优越感,更不会在无形的精神层面去压制或贬低他人。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为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解读】

治理百姓,对待天地,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莫过于谦虚、节约和珍惜。

一个人只要保持谦虚、节约、不耗散,就是做到了提前让生命有所保障;这样提前让生命有所保障的目的是为了累积自己合乎道的日常行为。

当我们把生命的重点和精力,放在累积自己合乎道的日常行为上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和困难;没有了克服不了的问题和困难,就不容易走向极端。

凡事在认知上、行为上不会朝向极端,就可以治理一方国土。

治理一方国土的前提就是凡事不要走向极端,提前有了这样的认知和德行,如此便可以让一方国土长治久安地存在下去。

这就是所谓置根深于大道法则,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稳固状态,也是保持一切长久生存的大道,也是能够持续临在地观察生命的道理。

学会节约、退守和自律,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有所保障,获得这层保障的重中之重就是:用节约下来的精力去积德行善,也就是怀着诚敬之心去服务生命。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读】

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要像做小的鲜美饭菜一样:做法简单,火候精准,调料极少,本色本香,味道鲜美。寓意为做大事情不要着急、要谨慎细心、把握节奏,尽量生发出事物的自然本性。

一个人用这样合乎大道法则的方式对待天下万事万物,即便有鬼也不能对自己起什么作用;并不是鬼不能起作用,而是它的作用不会对此人带来伤害;并非只有鬼的神不会对此人带来伤害,那些圣人同样不会做任何伤害此人的事情。

鬼神与人、圣人与常人,两者相互不伤害彼此,这就是在合乎大道法则的行为中相互交集所达到的结果。

无论所做的事情是大是小,都要用同样不急也不慢的、合乎“道”的态度与节奏来对待,就像做小的鲜美的饭菜一样,火候、速度、食材与配料的数量等等都要细心地体会与把握,而且最关键的是要做出食物原有的鲜味,不能破坏食物原有的品质和香味。这就需要我们少折腾、少干预。

烹小鲜,就是要用最简单的、不破坏的方法,来保持和显现食物自有的鲜美特性。生活中也是让本来的事实呈现,让系统的动力呈现,让答案在问题当中自行显现,并且要尊重时间和学会等待。用这样合乎“道”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万事和万物,便没有什么所谓的负能量会伤害到你,而且自己也不会给外界带来破坏和伤害。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p ì n)。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解读】

能够有大成就的国家是谦下的,像水一样流向低处,汇集并成为大海,交汇天下万物于一体,容纳天下的一切,就像是天下的母亲一样包容、爱护、养育着天下。

这种阴性的、雌性的、安静的生命状态,常常可以胜过阳性的、雄性的、躁动的生命状态,就以这种安静的状态保持谦和、低下和容纳。

所以大成就的国家以谦和的、照顾的、接纳的态度对待小的国家,就可以取得小国家的信任与和睦相处;小的国家同样以谦虚的、低位的态度来对待大的国家,就可以和大的国家和睦相处。

所以这样做的话,大的往下可以取小,小的往下也可以取大。

大的国家不过就是想要兼顾地容纳更多的人,小的国家不过是想要百姓有事情去做,生活收入有保障。

这样的话,无论大的国家还是小的国家,都得到了各自所想要的,这里有一个关键是:大的国家要谦下、包容和承托小的国家。

想要大成长的人,也要学会谦虚、低下的生命状态,包容万事万物,用谦下的生命态度来承载万事万物。

以回归宁静的方式,保持谦虚末位的服务态度,辅助系统里的大与小、高与低、先与后,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各自回归到原本和谐的秩序里。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 立 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 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解读】

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奥秘所在,是珍惜者、善良者、智慧者、善长者的珍宝,同时也保护着不珍惜的人、不善长的人、愚昧的人、不善良的人。

美好赞美的言语可以换来对方的尊重;美好支持的行为可以增加自己的人气。

一个人如果开始变得邪恶、固执和排斥“道”,就等于是自己放弃了自己,根本谈不上什么被外界放弃。

所以以前的君王要立新的太子君王时,要同时为新的太子君王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三位得道的老师和辅臣。虽然配有双手捧着的宝玉和四匹马驾的车,也不如能够安坐下来,共同学习如此的生命道法。

古人为什么如此珍贵这样的道法,既不能认为道法是可以求得的,也不能认为向道请求就可以免除自己的罪行或邪恶。

因此,“道”是天下最宝贵的东西。

道,爱护好人、善人、智慧的人,也不放弃恶人、不善人、愚昧的人。

古代的圣人和君王,对“道”有着超越一切物质价值的重视和珍惜,把对待道、学习道、研究道、实践道,也同样放在生命和生活最重要的部分。道,之所以如此的难能可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求不得,特别是向外求不得,因为“道”就在自身,就在自己的生命当中,而且遍布宇宙时空,无处不在,所以“道”恰恰是不求、不追、不期的时候就在了、就是了、就开始显现了。

当我们做错某些事情的时候,也并不能恳求“道”原谅或赦免我们的罪行,而是要自行反省、悔过和承担责任,自行遵循“道”的智慧,修正并使自己积极向上、重新做人。有句老话叫做:自助者天助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 作 于易 ;

天下大事,必 作 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矣 。

 

【解读】

做了也等于没做,有事也等于无事,香味也等于无味。

有所作为是为了无需作为,处理事情是为了相安无事,美味佳肴来自于不放调料。

顺应事情本来的趋势去作为或不作为,而不是自己要去人为地做些什么,在无为的基础之上去作为,在无事的基础之上去对待事情;品尝没有味道的味道,品尝食物本有的滋味,体验事物本来的样子。

面对大事小事或多或少的抱怨与埋怨,面对所得所获大小多少的抱怨与埋怨,都以接受容纳的道德品质去回报。

解决困难的事情从最容易处去入手;成就大的事情从最细小处去把握。

天底下无论多么难的事情,必然是由做好一件一件容易的事情组合完成的。所以再难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容易处入手。

天底下无论多么大的事情,必然是从做好一步一步细微处累积而实现的。所以再大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从细小的地方开始。

所以那些活在“道”中的智者们,始终不贪多求大、不急于求成、不好大喜功,始终谨小慎行、步步为营,细致入微,因此才能够一步步地累积而成就其大的功业。

一个轻易许诺别人的人,必然也经常失信于他人,这样的人也难以获得别人的信任;一个总是把事情看得很容易、总是轻视事物和他人的人,必然会在之后自己的实践当中,遇到很多的阻力与困难。

所以活在“道”中的智者们,总是用谦卑、谨慎、重视、不轻易的态度,来面对所有的人、事、物,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生命态度和生活方式,反而自始至终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困难会难倒圣人们。

在无所作为和无所企图的空间里,我们才能感受到外在的变化,观察到事物原本的真相。从细微处去感觉和观察,从细微处去给予帮助和支持。

内在姿态是小的、谨慎的、谦虚的,才能合于集体,合于“道”的运行。

轻易地许诺于他人,必然会导致容易失信于他人;轻视任何一个人,轻视任何一件事情,或者轻视任何一股能量,都会让之后的路途遇到阻碍。所以始终保持谦卑、慎重、不轻视的态度来对待所有的生命,这样便会在“道”的护佑中,让一切得以顺利进行。

Ⅷ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什么意思解释

译文: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世间万物有阴就会有阳 ,和八卦的原理一样阴阳相合冲气,世间万物的根本就是相互融洽以为和。

就是一切事物有正有负,通过知道他的好坏,选他最有利对大家都好的一面,就是所谓的平衡学说了先说到这里。

(8)道德经大与小扩展阅读: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的话,其意义同中庸之道。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这阴和阳的对冲才能保持中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如果地面不支撑它,就会继续加速度运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是对冲的两个力,好与坏,大与小,多与少,都是对冲的意思。只有大没有小就会越来越大,不会平衡,不大不小,不多不少,就是中道。

“冲气以为和”是一个“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回归自然的时代。“和”就是合和、通和之意,也就是合为混沌状态。即超越后天的时代。这也是宇宙的再生现象。

Ⅸ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语出《老子》,其意思简单说就是,最大的声音我们往往听不见,最大的形象我们往往看不见。这是老子对有与无、大与小的辨证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生动表达。简单的例子:沉默有时比怒吼更具震撼力,这是“大音希声”;宇宙是最大的形,但谁能看见?这是“大象希形”。“大美无言”这句《老子》原文中没有,应是你所看到的文章作者由《老子》原文意思生发开来的,其意思大约应是:最美的东西不需张扬,自身也不会张扬。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