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学堂
㈠ 哪位大侠帮帮忙!!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是近现代的吗 那当代著名的国画家的代表者呢
黄宾虹:(1865-1955) 现代逊色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世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 ,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旧事与美术编辑任务;后转做教育任务,先前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注重章法上的真假、繁简、疏密的一致;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行家笔严谨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淳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沉,气势澎湃。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清楚的特征。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逊色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庞大的卖国主义肉体、逊色的艺术效果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逊色贡献,深为世人敬重。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知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终年陈设徐悲鸿生平引见及其书画作品,并陈设有徐悲鸿的学生及当代知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度指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冤家,都曾莅临本馆。现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卖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兴是徐悲鸿的故土,宜兴群众为故土抚育出这样逊色的艺术巨匠而感到荣耀、自豪。徐悲鸿的光芒功劳永载史册,并将永世鼓励故土群众发奋向上,开拓行进。 齐白石(1864--1957)我国二十世纪知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学名阿芝,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家境贫穷,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 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概,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招"。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有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十分快乐,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末尾绘画生活,先后从萧乡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 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特地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和往常期,北平陷落,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活,同年赴南京、上海举行个展,并应徐悲鸿聘,任北平艺专声誉教授。1949年中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任务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声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讨馆员、北京中国画研讨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声誉院长。曾中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明部授予"群众艺术家" 称号。1955年德意志专制共和国艺术迷信院授予"通讯院士"声誉状。1956年获世界战争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战争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声誉院长,同年9月16日在世。卒年95岁。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巨匠,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激进中国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作风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发生了极为庞大的影响。 1963年被世界战争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明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行《世界文明名人——齐白石降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问世。 刘海粟(1896—1994) 是逊色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刘海粟6岁读私塾、热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掌管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兴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迷信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突破封建权利,开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游览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团体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调查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列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落幕式,回国后兴办天马会。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与帝国美术院落幕大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注重和推崇,被称为"西方艺坛的狮"。 回国后,空虚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装备,成为事先国际美术最高学府,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引见西洋艺术,颇有影响。 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优待通辑,逃亡日本。朝日旧事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分《西画苑》、《国画苑》、《海粟国画、海粟油画》三局部,画论精辟,广为传达。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学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晚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进修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逝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出家,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倡议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初次举行团体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专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就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合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微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惊动了文明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开掘敦煌宝藏的兴味。抗打败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拟研讨。在印时期所绘作品多精细写意,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微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初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晤。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尔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兴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行四十年回忆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安宁洋大学声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潘天寿(1897--1971年) 晚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晚年多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别号。浙江宁海人,自幼读私塾,始临《芥子图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迷信校,新华艺术专迷信校任教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见地吴昌硕,1928年定居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专迷信校教授。次年,同林风眠等赴日本调查美术教育。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迷信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其著作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听天阁诗存》、《潘天寿谈艺录》等。 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画。尤善画鹰、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作品清爽苍秀,笔墨颜色纵横交织,气势澎湃,妙趣横生,具有鲜明的共同作风。 潘天寿效果高作品存世量少,颇受海外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260万元起拍,经各路买家剧烈竞价,最后660万元群众币一槌定音,创下潘天寿作品最廉价。往常潘天寿作品每平方尺在3万元,精品代表作经常数十万。 陆严少,笔名:似乎,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岁时从冯超然学画,专习山水。48岁时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80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为教授。善于国画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笔。出版有《陆严少画集》等数十部画集。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画院院长。 gл╔eΘp○vЕmГァfob九mГァmГァ
㈡ 如何表现国画中的虚与实
虚实以“留白”、“计白当墨”、“以实观虚”的理念来表现画面,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画讲究意境,“意象外之意”。这是中国画传统画家人文气质的体现,也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等。它是人的主观精神,是人的心灵显现,也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体验。凡是从真诚地体验中产生的画中之象和画外之意,总能打动人。然而意的表达,总要借助形象,“借物抒情”。没有形,“意”无寄托,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画面所有的因素融会得恰到好处,十分到位,所以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着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以“意”造象,一切以“意”为之。
象为“实”,意为“虚”。每个画家在对绘画艺术形式的表现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处理,并体现出时代美学的观念。绘画的创新,必须广泛借鉴和吸收,博采众长,在题材的选择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表现事物,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只有广泛吸收,大胆探索,才能在绘画道路上有出路;只有思想敏锐、宽容博大、敢于超越,艺术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绘画中美的视觉形象是通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书法用笔。用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语言,是构成中国工笔人物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线的气、骨、韵、力等内在品质的追求,结合“中锋形笔”、“骨法用笔”等具体运笔要求,把所要表现的繁杂的自然物象进行条理化,用线条对构成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提纯,从而使画面中的形象得到凝练。中国画在构图上是散点透视构图,追求在平面上的点、线、面的节奏感。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事物组织在同一画面,以自己程式化的语言使它们更为协调完美。中国画的色彩不是自然物象的还原与再现,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及固有色的影响,而是概括画面的需要,加上作者的感受独立发挥,其色彩不是为了表现自然物象色彩的逼真,而是为了营造画面意境和情致的需要。
实的物象是通过一定的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画面中的,以表达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而工笔人物画中的所谓虚,正是画家画面中呈现的审美情感和美学思想。时代不同,绘画观念也不断变化,虚与实的概念在每个艺术家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工笔人物画中实的部分始终是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虚则是这种画面形式背后隐藏的意象形式,每幅画都有实有虚,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关系。每幅作品都是在“虚实”交融中形成画家所追求的有意味的绘画形式的,它也是“物象”与“心象”交融的过程,是画家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相融而生的,是画家心灵的独白。工笔人物画家非常注重通过其塑造的画面形象来传达情绪,通过意象构图、意象造型、意象用色的原则追求一种意境。中国画在构图、造型、用色上都遵守写意性这一特征,工笔人物画亦遵循了中国画写意性的本质。
在构图上,中国画注重“留白”。空白能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国画的“留白”是中国传统画家追求的审美境界,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凝练。留白艺术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在留白之处,画家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随着中国画领域中文人水墨画的发展,中国画就一直讲究“见素抱朴”和“计白当墨”的艺术原理,可以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构图学问,千百年来让中国艺术家竞相挖掘,乐此不疲。这也是与西方绘画的最明显的区别。现代工笔人物画家们在造型上遵循中国画讲究的“以形写神”的原则:形,是指客观事物可以看得见的形态、形象、形体,也就是上述所说的“象”,是实的部分;神,是指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是指画面虚的部分。所以画家在表达对象时,须先将作者之感情移入对象中,熟悉其生活,并由作者内心之感与其相应,结合形象与技巧配置,容入画中。
所以,中国画不仅强调“形似”,更加强调“神似”,只有达到神似的作品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也是中国画造型上虚实相生的体现。同时,中国画的造型又是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线条是中国画造型中最基本的语言,是画家从客观世界中所抽取出来的,是画家主观精神的文化,是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是画家性格的体现。画家通过线的长短粗细,刚柔强弱,轻重疾徐,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表现出物体的轮廓、体积、明暗对比、节奏等和虚实相生的关系。在工笔人物画中那些随线而生的人物形态是画家心境的表现,情感的抒发。中国画线描的发展,来源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用线的魅力。另外,除了情感的抒发,它又能表达物体的立体、远近,有丰富的表现力。传统绘画中用“春蚕吐丝”式的线描来表现头发,而衣纹的线描一般是外轮廓线,表现结构的线要粗些,里面的辅助线要细些,这样不但加强整体感,并使其与背景拉开距离,使整个形象更加鲜明。表现皮肤常采用柔润的线,这些线都以中锋用笔。传统用笔之所以采用中锋,在于中锋线坚韧浑厚,有助于弥补平面性造型的单薄之弊。工笔人物画追求线描抒写出的气韵意味,使之成为有意味、有内涵的形式,并形成形与意、虚与实、静与动、柔与刚的种种变化。它一方面随物象的“质”、同时它又随着画家精神世界的“神”变化而变化,它是中国绘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虚”与“实”在线造型上的体现。
元朝谢赫在“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说明了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基本出发点:画家所画的色彩不仅随着客观物象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随着画家主观精神的变化而改变,它是画家主观感受的理想表现。它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写实性,不遵循西方绘画理论中的色彩学原理。它没有环境色和条件色的限制,它只能采用同一种颜色的平涂与渲染来表现物象。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与色的配置对比达到色彩的和谐。这是中国画用色理念中的意象用色,也是画家用色虚实相生的表现。在创作中画家应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新鲜的感觉,才能赋予色彩情感的内涵。我的画用色时也遵循中国画的色彩观念,因色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我在设色时,尽量使色彩浓丽的蒙古族服饰显得沉着大气;画画用色单纯而丰富,力求色彩古厚、典雅、含蓄,充分体现蒙古人的精神气质与个性,同时表达我自身对色彩的审美观。
“虚”是本质的、抽象的,对“实”的要求是深刻的、完美的。两者是属于对立又统一的审美范畴。构图、造型、设色,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始终贯穿在传统和现代的工笔人物画中。如果作品过分追求实的部分,而忽略了对虚的滋养,那画面必将平庸而无动人的力量;而过分追求虚的理念,没有对实的部分的塑造,那么作品不会立得住。所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虚实相生”的关系进行创作是一幅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㈢ 国画大家陆严少的老师是谁
【陆严少 简历 】 在中国当代画家里,专以深入传统笔墨精华乞求变法的,能获得成功的很少,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则更少。能深入传统而又形成自己突出风格的近代画家,除了黄宾虹先生之外,大约也只有陆俨少先生了。 勤奋少年 陆俨少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父亲陆韵伯承继祖业在上海嘉定县开设了一家米店。1909年,陆俨少就出生于这户殷实的商人家庭,他又名砥,字宛若,陆俨少幼时小名骥,字俨少,后以字行。 可能是某种天赋的作用,年幼的陆俨少尚未识字,就喜爱信笔涂抹。儿童的信笔涂抹终于召唤了艺术女神,十三岁时,他偶然得到石印本《芥子园画谱》,便如饥似渴地临摹。十四岁高小毕业,赴上海入澄衷中学读书。通过一位老先生高晓山的教育,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画。中国画玄远深邃的画意,流畅的线条在感性上引起了他极度的兴趣,他在校图书馆见到一部有正书局出版的《中国名画集》,因不能出借,便带了笔砚在馆内临摹,凭着良好的记忆,他从而初知了中国画传统的源流派别及笔墨运用;课余的时候他又摹刻《十钟山房印举》,学秦汉印和清代一些名家的刻印。就这样打下了很好的美术基础。青年时代的陆俨少非常勤奋。他几乎没有别的娱乐,空闲的时候他不是作画就是练字要么就是读书,每天早上闻鸡起舞,四时就起了床,因寝室里没有桌子,便把一只大皮箱搁在方凳上当桌子,静静地坐在床沿练习书法,而此时他的同学还在梦乡里呢。他初学龙门石刻的《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接着又临《张猛龙碑》《朱君山墓志》等。中学毕业后,经父亲同意,陆俨少进入注重中国画的无锡美专。希望进一步在绘画上得到深造。他借到一部《画学心印》,便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后来觉得学校教员的水平不高,加上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到半年陆俨少就辍学回家了 求师生涯 回到家乡,陆俨少经人介绍向前清翰林王同愈请益,受到王的赏识。他特意把陆俨少介绍给上海名画家冯超然。在行过拜师礼之后,冯超然第一句话便告诫道:学画不可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这句话陆俨少终身铭记在心。从此陆俨少每月去上海冯起超然家两次。冯超然的习惯是深夜作画,白天接待宾客。他只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些指点,或在习作上略改几笔,学生很少有机会见他动笔。陆俨少先后临过戴熙、王时敏、王昱、恽向、唐寅等人的作品,冯超然认为他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常常得意地对人说:我有一个不像老师的学生。陆俨少每次到上海除了去冯超然家,就是跑裱画店,偶然见到一张王石谷的画便兴奋不已,在师友间奔走相告。如果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话,那么陆俨少是\"熟看名画三百幅,不会作画也会作。\"广泛地临摹使得他画技进步神速。除了学画之外,他还认真学习古诗文。只要他一有空闲,手里总是拿着本书,他好读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的诗,和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的散文,并对《史记》、《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也发生了兴趣。陆俨少生性淡泊,他自己曾有个比例,即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陆俨少认为除了精湛的技法之外,必须在修养及对事物有宏观性领悟,实际上另占三分的写字无非是为了增强控制毛笔的能力,作画时可以得心应手,陆俨少因为注重读书与写字,所以其画作自然就达到鬼斧神工,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读书,作画,写字这就是陆俨少的生活的全部。 广师造化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陆俨少在辗转避乱期间感受风寒,染上气喘病根。1934年春,他应友人之约游历了上柏山、西天目山和黄山。有鉴于上海卖画市场的艰难,陆俨少不愿依靠他人,便在上柏山买地经营农场,他一年中几个月住在山中,读书、作画、种植,其余时间则托友人代管农场。这一年他又北上远游,经徐州、曲阜、济南至北平,游览了孔庙、泰山、故宫、长城,而后至大同看云冈石窟,上妙峰山游览太行山色,经天津、烟台返回。这些游历,开拓了陆俨少的胸襟胆识,为他晚年的卧游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积累。1935年,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美展,其中还展出故宫及私人收藏的历代名迹。陆俨少闻讯后专程去南京住在亲戚家,朝夕到场观看。他先大体看一遍,然后择其百幅名画细心揣摩,看它总的神气,以及如何布局、运笔、渲染,默记在心。对其中的几幅杰作,如范宽《溪山行旅图》、董源《龙宿郊民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郭熙《早春图》、黄子久《富春山居图》、赵孟頫《枯木竹石图》、高克恭《晴麓横云图》等,陆俨少早晚观看,逐根线条揣摩其起笔落笔,以手指比划,闭目默记,把近百幅名画看到烂熟,自谓\"贫儿暴富\"。后来上海和重庆也曾展览过故宫名画,其中有巨然《秋山问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园》等,陆俨少每次都不放过观看的机会。他感到看一次名迹,手中的功夫就提高了一层。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陆俨少携妻挈儿西行避难,历时三个多月才辗转抵达重庆,在一家兵工厂里当一名事务员。他业余作画至百幅,先是在重庆租了场地开了画展,1939年又到成都开画展。四川一个教育厅长对他说:\"在成都开画展,人事第一,作品第二。\"陆俨少回答说:\"我二十年学画,未学人事。\"对方说:\"那是开不好画展的。\"陆俨少住在一家小客栈里,起草了一篇画展启事,没想到这篇启事竟使当地一些宿儒对他另眼相看。之后他又到乐山举办画展,正好武汉大学西迁至乐山,他的画展引起了朱光潜、马一浮等名人的关注和称赞。后来他又到宜宾去举办画展。
㈣ 刘奎龄的艺术生涯
1905年在私立敬业中学毕业后,即辍学在家,临摹、研究古今中外之名画,探索创作动物画的新途径。30余岁,以卖画为业。60岁左右技法更趋成熟。1949年以后,被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先后任政协河北省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精于工笔鸟兽、草虫。
20世纪30年代,刘奎龄的绘画艺术不但风格渐趋成熟,题材也日益丰富。他通过反复探索将西方水彩画的“湿画法”与传统中国画的“没骨点染”相结合,首创能准确表现动物皮毛的“湿地丝毛”技法,作品生动逼真,令人耳目一新。除了花鸟、虫鱼、家禽、人物、故事、风俗等传统题材,刘奎龄最抢眼的作品是大型走兽,如狮、虎、豹、鹿、马、驴、猞猁等。此外,刘奎龄笔下的猫、犬、猴、羊、兔、松鼠等小动物也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这些小动物被刘奎龄用画笔定格在一个个经典的瞬间,成为传世精品。据粗略统计,刘奎龄作品题材有走兽、花鸟、草虫、翎毛、人物、山水等一百五十余种。若将所画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刘奎龄不仅画了一个动物园,而且还画了一个植物园。
名家辈出的二十世纪画坛中,刘奎龄是一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大师,他在时代的艺术涅盘中悄然崛起,除了具备一般艺术家的天分及其自身素质之外,也有许多违背艺术规律与常规逻辑之处。古人云:学者必有师。刘奎龄却是独辟蹊踁、自学成材;其私淑古人,却不拥有古人的真迹,只能梭巡于“借观”名家真迹和珂罗版印刷品之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刘奎龄却躲在津门近郊土城小院成“一统”;他没有出国留洋,也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却在中西文化互渗的花鸟画、动物画的技法之结合上作得是如此优秀。这或许是其获得成功的“秘笈”之一罢。当然这一切亦和刘奎龄于传统私塾教育的基础上,较早的接受“新式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
刘奎龄堪称自学成材的全能画家。4岁就开始仿描剪纸动物和花卉。7岁入私塾,接受了几年私塾教育后,刘奎龄进入青年会普通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不久又转入天津民立的第一小学读书。10岁时,刘奎龄开始描绘昆虫和家禽。1904年,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与张伯苓创办天津敬业中学,即天津南开中学前身。刘奎龄曾进入敬业中学首届班学习。后辍学在家,从此开始自学绘画,并逐渐走上以卖画为生职业画家的道路。1907年,天津《醒俗画报》创刊,不久刘奎龄受聘为画报绘图。1911年刘奎龄在天津东马路民立二十五小学代班任教,1912年被天津《新心画报》聘为画师。36岁以后,刘奎龄最终放弃了各种社会职业的选择,成为了一位以笔耕墨耘为生的自由职业画家。这使刘奎龄的对绘画艺术的追求更加精诚专一,在探索中找到了最佳的艺术感觉,并逐渐走向了其艺术创作顶峰的辉煌阶段。1967年6月12日,时年83岁的刘奎龄在天津土城去世。永远地放下了他那曾经创造出数以千计珍品的画笔。
在画坛上辛勤耕耘了60余年的津门一代宗师刘奎龄先生,他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艺术事业上。他没有机会从师学艺,而是以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和坚韧不拨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自学成功。他的艺术是通俗的,能让人们轻松愉快地感受,所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画又是高雅的,他对传统的意境美有着独特的体验,对洋为中用有着独到的理解,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将西方绘画的写实精神挖掘得恰到好处。他的画既有工笔特色的精意结构,又有水墨小写意的笔墨韵趣,二者结合得水乳交融。以其宽广的画路,为丰富发展中国画的技法开拓新的表现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奎龄是中国20世纪中国美术的杰出代表。刘奎龄绘画艺术风格映射出近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他一生追求写实,浓缩了20世纪中国写实绘画的历史。
作为天津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天津地域文化滋养了刘奎龄艺术。津沽文化传统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中西绘画的相互交融,共同造就了这位开创性的绘画大师。天津以有这样的艺术大师而自豪。
㈤ 中国四大名著是什么、作者及主要内容
中国四大名著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主要是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主要是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主要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5)国画技法学堂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部巨著。
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大名著的历史意义:
一、《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二、《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思想。
三、《水浒传》以真实的历史宋江起义这一社会问题来开展故事,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 《西游记》根据唐代玄奘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展开了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艰难坎坷和曲折迂回的故事。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故事内容包含“幻中有理”、“幻中有趣”、“幻中有实”将历史真实不断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四大名著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增添了创作体裁,大大刺激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使得中国文学史活力四射地发在下去。
㈥ 水墨画、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特点
水墨画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
连环画表现形式四大系列:一、追求"线韵"(中国画技法);二、追求光影色调(西洋画技法);三、对形式美加以强调(装饰画技法);四、夸张变形以求幽默诙谐(漫画技法)。
来源:北京网-艺术学堂
㈦ 下列画家分别擅长画什么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黄胃
黄宾虹:(1865-1955)
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 ,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24915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xo123&_dir=%2F12535308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常年陈列徐悲鸿生平介绍及其书画作品,并陈列有徐悲鸿的学生及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朋友,都曾光临本馆。现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兴是徐悲鸿的故乡,宜兴人民为家乡哺育出这样卓越的艺术大师而感到光荣、自豪。徐悲鸿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家乡人民奋发向上,开拓前进。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713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1920066
齐白石(1864--1957)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号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
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乾
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陔
、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
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
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
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
,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
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
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
山水画选》等问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tianhao012&_dir=%2F15698242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ozheng01&_dir=%2F15403079
刘海粟(1896—1994)
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刘海粟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并出席日本帝国美术院第一次美展开幕式,回国后创办天马会。1920年10月代表中国新艺术界,赴日本参加帝国美术院开幕大典,和日本画家藤岛武二、满国古四郎、桥本关云等交游论艺,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
回国后,充实了美术院的课程和设备,成为当时国内美术最高学府,并著有《米勒传》、《塞尚传》,介绍西洋艺术,颇有影响。
1927年受军阀孙传芳迫害通辑,逃亡日本。朝日新闻社曾为他在东京举行画展。1938年春回上海,应上海中华书局之邀,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分《西画苑》、《国画苑》、《海粟国画、海粟油画》三部分,画论精辟,广为流传。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633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volvo&_dir=%2F1626713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eekend006&_dir=%2F14142272
潘天寿(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晚年多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别号。浙江宁海人,自幼读私塾,始临《芥子图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认识吴昌硕,1928年定居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次年,同林风眠等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其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听天阁诗存》、《潘天寿谈艺录》等。
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画。尤善画鹰、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作品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妙趣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潘天寿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颇受海内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260万元起拍,经各路买家激烈竞价,最后660万元人民币一槌定音,创下潘天寿作品最高价。现在潘天寿作品每平方尺在3万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数十万。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6886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345128
陆严少,笔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岁时从冯超然学画,专习山水。48岁时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1980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为教授。长于国画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笔。出版有《陆严少画集》等数十部画集。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中国画院院长。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72
㈧ 崔敏考画家简介
崔敏考 字仁和,1957年河北晋州生人。崔老师从事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四十于载,青年时期在内蒙师范专业进修经名师梁志高,曹文虎,魏泉深,顾守明等指导学习,从八十年代直到今天,崔老师一直在艺术道路上前行,其作品工笔花鸟《荷塘清趣》曾获河北省艺术节大赛一等奖,石家庄地区作品展工笔人物牡丹《晨读》获一等奖,《荷塘情趣》曾在著名刊物《青春岁月》发表,崔老师是一位全才画家和工艺美术师,2001年其设计和雕塑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紫铜浮雕作品获得杭州工艺品博览会大师级精品奖,崔老师的油画作品也非常了得,曾为天津,保定,河北,江苏等各大教堂设计绘画宗教人物油画作品受到广大的好评代表作《圣母抱耶稣》《耶稣受难记》《耶稣牧羊》等作品,2017年参加天津滨海新区艺术社区送万家公益活动,天津滨海卫视对崔老师进行专访。近年来崔敏考老师勇于创新绘画艺术结合中西方绘画特点和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艺术,其作品在北京,新加坡,台湾,美国,日本等国内外受到收藏者青睐,崔敏考老师也是各大书画院的签约画家,省美协会员。
崔敏考一直对自己的艺术绘画表现要求极高,他为人做事非常低调,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他清雅正派,有着传统文人墨客的气质性格又有新时代思想精神面貌,他自幼出身贫寒,靠着对绘画艺术的情有独钟和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创新,终成为被大家认可的一位艺术家,也为正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年轻人做出了榜样,他不追求名利,不喜欢热闹,唯有艺术才能让他感到快乐,充实,几年前他有机会认识了表演艺术家李保田先生,二人一见如故,李保田先生也非常酷爱绘画艺术,二人聊其甚欢,相见恨晚,他送给李保田先生一副竹子《清气图》,李先生颇为喜爱珍藏至今。
崔敏考老师会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绝不懈怠,会呈现艺术造诣更高的作品给懂他的人,懂他作品的人。
㈨ 怎样对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的作品从技法上分析呢。重谢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的一生,以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深为世人敬仰。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常年陈列徐悲鸿生平介绍及其书画作品,并陈列有徐悲鸿的学生及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胄、沙孟海、费新我等书画作品。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许多海外朋友,都曾光临本馆。现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兴是徐悲鸿的故乡,宜兴人民为家乡哺育出这样卓越的艺术大师而感到光荣、自豪。徐悲鸿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家乡人民奋发向上,开拓前进。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713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1920066
齐白石(1864--1957)
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纯芝,字渭清,兰亭,后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号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坞老民、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
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乾
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陔
、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
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
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
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
,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
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
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继清末民初海派画家之后,他把传统中国画推到了一个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无不出类拔翠。他的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
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
山水画选》等问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tianhao012&_dir=%2F15698242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ozheng01&_dir=%2F15403079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兄弟10人,二兄张泽,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为师,因未婚妻谢舜华去世,痛而在松江禅定寺出家,法号大千。3月后还俗,奉命归川,与曾庆蓉结婚。婚后重返上海,从师于李瑞清,曾、李二师以清末遗老提倡书法、绘画,对他影响颇深。曾熙始为他取名曰“猨”(亦写作蝯),省作爰。张大千在上海结识吴昌硕、黄宾虹、王震、冯超然、吴观岱、吴待秋、吴湖帆、郑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其时,张大千潜心于历代名家杰作,尤沉酣于石涛,凡能得见,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共计2年零7个月,共临摹276幅,并为莫高窟重新编号。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展出,声名大震。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并留居印度大吉岭年余,其间曾去阿旃陀石窟临摹壁画,以之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作比较研究。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圣保罗购地150亩,建中国式庄园——八德园,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1956年,首次欧洲之行,赴法国与毕加索会见。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修园名曰环筚庵。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于台北外双溪筑摩耶精舍。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volvo&_dir=%2F1626713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eekend006&_dir=%2F14142272
潘天寿(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住持,晚年多署东越颐者、颐翁、雷婆头峰寿者等别号。浙江宁海人,自幼读私塾,始临《芥子图画谱》。19岁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中国画和中国绘画史,认识吴昌硕,1928年定居杭州,任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次年,同林风眠等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其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听天阁诗存》、《潘天寿谈艺录》等。
潘天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画。尤善画鹰、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作品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妙趣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潘天寿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颇受海内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260万元起拍,经各路买家激烈竞价,最后660万元人民币一槌定音,创下潘天寿作品最高价。现在潘天寿作品每平方尺在3万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数十万。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6886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34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