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的观点

道德经的观点

发布时间: 2020-12-26 19:58:42

㈠ 老子的主张观点

老子主张抄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按自然法则生活,按自然状态治理国家人民,因为自然是和谐的,所以这样才算和谐。老子的“道”主要就是“自然宇宙”,这是与孔子的“道”:“人伦”相区别的。要一句话说的话:人就应该顺从自己的本性,顺从自然地法则与大自然一起活着

㈡ 老子的观点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说就是路,但不仅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仅仅就是路这一个名。 我们没有给道取名的时候,道就已经创造了天地;我们现在给道取了名就叫道,万事万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产生。(天地是如何创造的,请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当我们对该事物无利害关系时,能观察到事物变化的美妙之处;但当我们对该事物有利害关系时,就能观察到并指出事物变化的过错,这就是道。 华北平原以盛产小麦著名。假设在小麦收割的时节,你和家人来到了华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黄大地,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农民兄弟们手握镰刀,挥汗如雨。你会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大自然是多么和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美妙。 突然,你发现他们正在收割的小麦是你家的小麦,而且他们没有经过你的同意。这时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你会生气,你会发怒!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有欲和无欲的结果。 无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来观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奥之处,道即深奥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规律的发源地。 总结:这就是道,需要我们知道,从不知道变为知道,从无知变为有知。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人大约分为三等:一等人学得了道理,就会勤学苦练,在言行中按道理为人处世。二等人听说了道理,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办;三等人听说了道理,大笑,认为这个道理可笑荒谬。如果三等人听说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违背道理了。 古人有过这样的总结:光明的大道有时看不见的(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进的大道有时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时有些崎岖;有德的人有时很谦虚;道德高尚的人有时认为自己的道德还不足;修炼道德的人有时要偷偷摸摸;诚实质朴的人有时好像变坏了。 有道之人有时候被压制;有道之人有时被闲置;成大事的人,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炼; 讲道理不需要很大的声音,事实和道理胜于雄辩;道理是没有形状可以让我们直接观察到;道往往隐藏很深,我们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万物才能善始善终。

㈢ 以道德经的观点来看,个人的努力有什么意义

《道德经》和《圣经》都是真正的天书,如源头活水孵育人类,数千年如一日的陪伴,这天地间最深情的陪伴,即是真爱。
老子释迦说法时人心已难度化,至耶稣说法时人心已损坏(旧约先知耶利米书17:9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只能匹配更简明的法门,时至今日未知人之心神还能在否。如果说这个末法时期还有一普度众生最方便之门,那就是《圣经》,她同儒释道医武一样,都是最窄的门,能上道的人几近绝迹,圣经里简称“窄门”。

“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马太福音7:13-14) 。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

能进入这个天道窄门的人凤毛麟角,多进入了狭义“窄门”,唯我独大坐井说天阔。本篇和《道德经和金刚经的秘密》都属于知识的窄门。人类演化的无量知识,轮回百世未必能穷尽。把知识联通,更是当今人类终其一生都入不了的窄门。于是有微弱如一玹氏者,尝试把这汪洋大海的珍珠串起来,略示有缘,生命眨眼生灭,全凭这缘分与造化。一玹氏是平凡人中的平凡人、生老病死的血肉臭皮囊,没有创造任何知识,一切知识从来不增不减恒常恒在。

佛道儒医武乃至上帝真主,传递的真相只有一个,不是多个。老子、释迦、耶稣、穆圣等人名相各异,但心性同一。佛以有为法、世间法协助老百姓从下往上,循序渐进;老子则从上往下,从本体、道体、法界直入,协助老百姓成道,是最上等之法。老子传承的是神州文明,故老子直指众妙之门,站在无极界解说真相,非上上等根器不能解其意、证其道,所以古往今来翻译解读道德经者,无非俗文。耶稣传道时人心已坏,只能借、演、说道的“用”,所宣的博爱即为道之用。

佛从最基础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成住坏灭开始讲起,让老百姓了悟觉见现象界的无常无我,让普通人也能够蹒跚着进入超越生命的视角,实得真实道心而见性起修,最后证入本体、涅盘、无为、空而不空。老子是在无极界直接说真相。 耶稣是取中间的“道用”方便当下时代,耶稣以本体之“用”说法,阐明本体所展现出来的“用”,道以“博爱”驻世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引导老百姓体会大天大地大自然——大我,从而体证道、上帝的伟大,然后回归上帝、回归伊斯兰谓之“主”的世界。

《圣经》是上帝为适应人心变化,留世最方便之法。教人如何与源头(神、道)建立联系,按神指引的方式生活,所关心的都是一些实际的敬虔生活。用我们凡俗的话表达就叫非常接地气。只是今人越发聪明反被聪明误,自断慧命。我常回“用心生活”这四字的内涵——最简单的参考方式,就是圣经教化的生活。其实在《三脉七轮 实修简法》一文里,相对大多数人而言精髓和真传只有一句话:“用心生活就有机会由慈悲证入大悲同体,后因慈航而得真实道心”。无论是人、是鬼、是佛、是魔、是神、是仙、是等等,这句话是一切的筑基和分水岭。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当你学会在一玹氏草稿边角处捕捉只言片语时,你的学习乃至实修就升级了一个维次。

用心生活。用心的前提是要“知心”。知心的前提是“悟透心”。可想想,人们不但发现不了心,就常态的“浮躁心、无聊心、傲慢心、嗔痴心”都无法发现、看到、观见,离“用”心十万八千里。离用心尚且如此遥远,离慈悲心就有千万里了。离进入大悲同体的觉见更是天地之隔。再到慈航更是遥不可及。但,你读到上面这段话或许瞬间就已到达了。当你”用心”去发现了一朵花的美,一颗小草的美,一滴眼泪的美,一个悲伤的美,一个孩童的美........。你就开始了用心的生活,与道合的生活,与神合一的生活。此时你的心与神合于身,成为一个真正活的人,而非人神分离、人心分离、忙忙碌碌的行尸走肉。日积月累,当精微的意识流于恍惚间进入无我时,你就踏入了明心见心的门槛(谁说禅坐是唯一的通道?不打坐站桩也能到达),华藏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

所有宗教学派解决的第一问题是“心”,用尽一切办法降服其“心”,但都是一把双刃剑,毕竟二元世界都是非此即彼。信心是一切的基础,很多教派不允许有其他神、其他主、其他法,是为坚固众生薄弱之根基,对一般众不必说破。本号的粉丝多是不一般根器,故将少数人误解略说清楚,略说菩萨门留下的妙智慧,以免再招无知狂徒误解。求神拜佛是方便老百姓之法。

用心生活,就不断与上帝(道)建立了亲密关系,就能在灵修时、读经时体会到生活的应用;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被塑造、被建立起来,甚至可以活得像耶稣基督。百姓大众,用心生活,即是大道真修。基督信众、灵修圣经,与神亲密,实践使用,就是行走回家的大道。《道德经》可以指导基督徒内修圣灵,《圣经》可以指导当代人外修如何救人;《圣经》外修仁爱,《道德经》内修元灵,内外双修是当代人走向“天人合一“的最方便通道。

两本天书都是在讲同一个秘密。上帝之道即是老子之道,上帝之光音,就是老子之光音。用《道德经》之光可以激活圣婴,盘坐(双盘单盘散盘都可以,打坐以摄心息念为准),在太阳轮持太极印,内观篆体《道德经》,同时用丹田劲发音小声读《道德经》,静思道德经真意境,日积月累天书得现。基督教中说的圣灵是道家的无位真人——圣婴。基督一脉如何唤醒体内圣婴?千言万语,在汉字里就是一个“观字”,关于观字的基本认知可参阅本号发布的《太古遗音 汉字观道》一文。如何观?道家有道家的观法,时代简法之基督一脉里,可静默正身诚意随机读圣经,超觉静观默思冥想,感应圣灵而顿悟天机;亦可选择《圣经灵修版》深入灵修思考,照亮圣灵种子,见性起修,开始神我合一的正确行走在道上。还可观想上帝之光洗礼照亮后的圣灵种子,观想三位一体上帝出现,感召上帝降临、接受洗礼、圣光进入肉身、将罪恶之光排出肉身、心中充满无限喜悦和光明,圣灵注满肉身净化,有心、有灵、有神的生命被唤醒(相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圣经的任意一段都胜于一切灵修课智慧课,很多灵修课程就取了一些圣经的皮毛)。让祝福的圣光随光音波回送给觉醒的属灵的你。

之所以说古往今来《道德经》的译本解说,多是人脑揣度的庸俗之见,是因为真正《道德经》的真知是来源于定境中的,而三千年范围内,有几人在定境中见翻阅道德经?道教和基督里都有一个重要的法门——朗读,为什么朗诵非常重要?五年前我就过这个世界是由声音构成的。郎诵《道德经》《圣经》也可激活三脉七轮,五千言虽形不存但神性封存,同心经、金刚经、古兰经、圣经一样字字均放金光。诵读的秘密是:非读给我们这颗整天“胡思乱想”的苦瓜脑袋的,而是读给体内的元婴、圣婴、圣灵——无位真人,受益的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体内沉睡的圣灵种子。无论是修解脱道,还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都可以在行住坐卧中去诵读《道德经》《圣经》,使心归于静笃,每时每刻都在学习《道德经》《圣经》,沐浴在宇宙道德金光能量中,此光亦叫上帝之光。

圣经里记载,圣经非出于人意所写,而是人被圣灵感而说出上帝的话后,记载成书。写此书的人不是神,他们是上帝所拣选的人,这些人有神人、有先知、有圣徒几十人,横跨千百年在不同时代写成了不同的篇章,但前后依然连贯一致,汇合成一本圣经,完整地传达了上帝的旨意,是完整的真理之书。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和第十六章讲宇宙万物的根,讲修行至天人合一的神仙们在入静内观中获得的宇宙真理。严格说来,很多翻译演说道德经的人,连读道德经都没有学会的。读此天书须净身入静,入天人合一的寂静状态,内观自身外视宇宙,方可沿着天演文字相进入道德真经的世界。等有机会,看看能不能勉强修复一下三千年前的道德经(有人提到的甲乙道德经帛本在三千年范围内),至于台湾人解读的道德经是非究竟的圆通之见,这是对《道德经和经刚经》里留言的简单回答,有时候也不想解释太多,但大家的留言我都有用心看并记住的,想得起的时候随口说一下。

两个“天道”异名而同出。圣经上说混沌初开,上帝创万物,万物有道;上帝创造天地之初是空虚混沌,上帝用他的能力创造天地。上帝也用他的智慧创造万物的运行法则,掌握并管理万物有序地运行。道德经说宇宙始创,混沌初开。有物生成,强名曰道。道生万物。万物有道。当善意引导二派生无别心入一元觉地,人心已无的时代或许很难,你活着也没太重要的事,当是消磨时间好了。

在基督所演化的天道里,道就是上帝的话、是圣灵、是神;天父上帝 、圣子耶稣、圣灵就是三一真神。道就是上帝,就是宇宙本源。约1:1-2说到: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圣经记载上帝的话,主要是讲灵界法则,包含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之道。在道德经第5、25、42、53章中就用有限的文字在描述:“宇宙本源,万灵元神之根、神,道一气化三清。三清真神就是三。道是法则,即法界。道在人脑外。敬畏道,依道德,顺道生,逆道亡”。基督的三一真神和道的三清真神,都有方块字“三”,有联想到易经的乾卦吗?上古三易并排,今独人用之周存世。是没有人能够完全搞懂易经的,修复中国文化对整个人类实在太重要,然时代已无人心,难如李白之蜀道。弘扬传统文化的人们比宗教还僵化刻板不自信,如何无恢复神州文明呢。

圣经教导我们普通人因信得救,因信称义,因信成圣。圣经之所以说世人都是罪,背景是人心已经坏了,所以人若能承认自己的罪,并接受救赎,就得赦免并自由,这就是因信得救(所有宗教合门派的第一任务必须解决心的问题、信的问题,观天下宗教能见圣人大悲之方便),扫除心上的尘埃开启神性的生活,正确的行走在作为人的道上。道德经也说到世人大多不信道,其中第16,54章隐说世人信道则得救。在道德经第15、20章则说真正的大道,不同世俗的理念情理和欲望观,是窄门,只有少数人能行持大道,因信成圣,进入窄门而成道。

道即上帝,道教修元神识神,在基督教就讲做修善恶树;道的内丹,即基督教的:“基督”;道的坎离相交结圣胎,在基督教显化为:基督宝血拯救世人(与灵合一)。圣经说上帝就是爱,此爱是大爱无疆,超越一切爱,真爱。道德经三宝之“慈”,是真正的大慈,天道无私的博爱,大慈大悲之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圣经指导因信基督耶稣而得救的人——如何让圣灵充满,并依着神的指示生活,活出新的生命。前提是信,肉身才有机会圣灵充满,即主恩满溢,信是要彻底的交出去的,如同皈依三宝一样,彻底交给就会熄灭心中各种贪嗔痴慢疑、我知、我能。降服心是每个修道者的门槛,众生之心何其坚固。而道德经也指导我们常守静,内观身、口、意,正确的行走在道上,渐至得道;此过程中要去“知见障,心识碍”,才能入守真抱一、天人合一。

守真抱一是真人的世界,主要说的是元神状态,这个元神就太极能量流,也就是我跟大家说的龙,所谓天地生人之形,龙灵入体化神,大昆仑的后裔中华民族都是龙的子孙。易经乾卦说的潜龙勿用,是在告诫能量不足,元神与识神不和谐时不要用,当二者阴阳和谐运行,就能量充沛而飞龙在天了(易经也是一本三千年没被完全读懂过的书)。这个守真抱一,在儒家叫“天命之谓性”,在基督教叫“堕落前的亚当”。虚极静笃时就是元神意识这个无位真人的世界。神居于人脑泥丸宫,是身心性命之主,在基督里说就是所谓“源头活水”,像伊甸园的“生命树”,能给予生命生生不息的能量,赋予生命秩序。

一切分别始于神界“绝地通天”,绝地通天最明显的记忆是人类造塔通天时,神打乱了人类的语言,致使人类无法沟通共事,同步进入二元对立,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世界;这之前,人神共居于昆仑虚,“古神”创世以一弦之音生诸般旋律各尽不一,“古”字口上的十字指的是十方法界,“神”字的右边“十口”和合之音乃造物之物理现象。圣经接近真理,但真正的真理在太古时期的大昆仑虚,上帝在太古中国是天之最尊者,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等诸多创生之弦,神州之名真实不虚。一弦天籁,多位一体,诸般旋律,道德经,金刚经,圣经,古兰经......心性同一,万教归一,一无所得。

㈣ 大家对《道德经》有何看法

宇宙高层次的法理 包罗万象 论述标准 语言简洁 理通法明 从古至今 成功人士 没有不学习研究版道权德经的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许多现代人错误地理解为“无为”,实际上,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好理解,自古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不通读《道德经》的。而无为呢?无为就是无所谓,对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对人生无所谓成败;对事物无所谓美丑、好坏;对世态无所谓幻化变迁。

㈤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㈥ 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

“道生一,复一生二,二生制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哲学理论,这一哲学理论是道德经的主旨思想,也是道家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修道的过程中,圣人给我们开示了道是产生万物与天地人的本体,道是宇宙与大自然的起源。圣人揭示了大道的文化渊源,大道的本质内涵,大道的生化现象,以及道种,道源,道脉,道果的衍生性与生化规律等。这主要是让弟子羽化成圣,勤于悟道,端正德相,善化内心,正大光明地做事与做人,实事求是地服务社会与群众。

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守中,顺其自然,善于引导。不贪名利,始终如一的保持宁静、淡薄、踏实、沉稳、清净、犀利(思维)。凡事成竹在胸,不做无把握之事。凡事适度,懂得放弃。不为名、利、情所奴役。致虚极,守静笃。养浩然之气,恬然之心,泰然处于世,静观众妙之门,利万物而不争。低调做人,摒弃欲望。虚怀若谷,心处世外,身安人下。宽恕任何人,任何事。以博爱之心去引导万物,顺其自然,不做强迫。善为功而不居功,安于自身所有。时时谨慎,不可大意。做事要以最少的行动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可繁化。

㈦ 道德经阐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点修正几点内容:1,我对上文“视角独特”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已经摆脱了“视角束缚”,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理解和不能正确定论《老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点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甚至对星际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可以说它没有时代性,它可以随时间无限延长。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学甚至更微观的科学领域,因为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结构是什么样子。

㈧ 求对《道德经》的理解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他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一个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㈨ 《道德经》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绵绵若存是中心,其它都是解释为何要绵绵若存和如何做到绵绵若存。。。

热点内容
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4 16:45:09 浏览:554
南安市法院长 发布:2025-05-04 16:44:08 浏览:379
法治安阳公众号 发布:2025-05-04 16:44:06 浏览:612
南昌大学法律硕士几年 发布:2025-05-04 16:42:32 浏览:338
法院令控 发布:2025-05-04 16:39:31 浏览:430
戴口罩的法规 发布:2025-05-04 16:16:15 浏览:54
北京朝阳法院院长 发布:2025-05-04 16:16:10 浏览:902
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4 16:06:53 浏览:892
被害人司法救助 发布:2025-05-04 16:05:18 浏览:633
劳动法员工被裁 发布:2025-05-04 16:03:59 浏览: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