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知识即道德

知识即道德

发布时间: 2025-07-08 04:40:37

㈠ 知识即道德,知之失为蔽

       戴东原曰,人之情欲之发,有一定的界限,过此界限,即妨害别人。因己之欲,推而及人之欲,是之谓强恕。若只知己之有欲,不知人之有欲,因纵欲以害人,是之谓私,欲之失也。。所谓,不和,则其欲皆仁也,皆礼义也;不偏,则其情必和易而平恕;不蔽,则其知乃所谓聪明圣智也。

        凡人行一事,有当于礼义,其心气必畅然自得;悖于礼义,其心气必沮丧自失。然知之知其对象,如光之照物。光有所蔽,则不能全照;知有所蔽,则其知物,亦必有差谬。所谓知识即道德,若知有所蔽,他眼中心中的道德也仅仅是他知识能力范畴内所能理解的道德罢了。

        比如,一个人自小就被母亲包办家务惯了,即便他长大了,他可能也会认为母亲做家务是应该的。他可能会觉得母亲辛苦,应该报答母亲,但他往往不会想着动手去做一做家务。因为这家务俨然已经成为他母亲的了,他不会做家务,又怎么能做家务呢?可他却没想到,自己成人了,就应该承担自己的家务。即使你的母亲依旧健硕,但你也应当承担你的责任。相反,如果另一个家庭,孩子一直帮父母做家务。天长日久,他就会觉得做家务是他应该做的。如果这样的两个人相遇在一起,他们谈的礼义会一样吗?如果不能彼此接纳、包容,那两个人必定是矛盾重重吧。第一种人认为,我有人帮我做家务,我为什么要做家务呢?而且,我也回馈母亲了,我们自得其乐,有何不可?第二种人则认为,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麻烦老人总是让人过意不去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心理负担,不如自己承担自己的家务。如果这两种人组织一个家庭,靠父母,第一种人自得其乐,第二种人心理负担重;如果自己两个人独立门户口,完全靠自己,第二种人肯定是如鱼得水,但第一种人就不乐意了。他会觉得这样太累,要么家务都甩给对方做,可长此以往,对方肯定有意见;要么学着做家务,如果态度转变,他心中的礼义趋向于对方的礼义,那倒会慢慢达到和谐的。可如果他一直秉持自己固有的礼义,那他肯定会觉得委屈,不自在。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虽然社会也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但很多时候,大家都有各自的礼义标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靠自己的良知罢了。如果不是做得太过了,自私自利的人往往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道德约束。道德高尚的人恪守本分,推己及人;自私自利的人,心中只有小家,没有大家。往往就会造成不公正,不和谐,但却没有人能够从中平衡。因为只要没有触及道德底线,引起众怒,大家都会在各自的范畴内找到自认为合适的解释。因对方的自私自利而受伤的人,往往诉求无门。因为如果只是同事朋友关系的话,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值一提;而有些人可能站在受伤者一方,但觉得冤家宜解不宜结;而真正能打抱不平的人,现在已鲜而见之了。如果同为一家人的话,受伤人的诉求往往会被亲人间的所谓亲情化解。作为长辈,往往都会从家和万事兴的角度着想,以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姿态原谅对方的自私自利;作为同辈,如果这种伤害不足以引起公愤,家人往往都会以和稀泥的态度对待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往往是不会就家庭成员的涉及道德的不当行为做出指责的,而那种三观很正的家庭,估计也只有电视剧里才会出现吧。

        所以说知识即道德,礼义在现代社会往往因人而异,知之失为蔽。

㈡ 知识和道德的关系

知识和道德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它们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

1、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道德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和谐发展。没有知识和道德,人类社会将无法进步和发展。

2、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同时,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塑造了人们的人格和品质,帮助人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3、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注重知识和道德的建设,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繁荣发展。同时,知识和道德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㈢ 知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德与知识的关系辨析可分为两类,其一是根本不相信道德的存在。典型的就是“杨朱哲学”。《孟子·尽心上》曾说它“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其一则是信仰道德的。孔子和庄子都属此类。他们的本义虽有出入,但对生命本身都是持有道德观的。其不同处在于,孔子将道德根源置于人的经验领域(血缘和心理)中;而庄子则将之赋予超验的“道”的地位。

对于不信仰道德一派,笔者不予讨论。因为没有讨论的基础。

对于孔子,显然是持“道德高于知识”这一信念的。道德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崇高的道德是排斥功利和实用价值的。而知识,作为人类种族维持生存和寻求发展的文化工具,它的目的恰是纯粹的功利效益。因此,道德与知识产生矛盾具有必然性。

社会发展依靠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依靠“物”与“利”对人本能的刺激和奖励。从某一角度来讲,“恶”往往成为历史进步的杠杆。这种进步也必然要以牺牲人类纯洁的童年、美好的人性、道德感和对善的追求为代价。这就是历史与道德、理性与人性、真与美的二律背反。

孔子解决此两难处境时,是以保护道德,限制、否定知识来进行的。如在《论语》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反复阐释的就是“道德高于知识”这一信念。

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有徳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子路》)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知德者鲜矣。(《卫灵公》)

巧言乱德。(《卫灵公》)

这些记载都鲜明地表达出孔子对知识(“言”、“巧言”、“利口”)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立法。他要求的是言行一致,且合于礼(道德规范)。虽然儒家(尤其是理学)能在理论体系上统一道德与知识,但一落到实践上,全然就走了模样。挂道德之羊头,卖私欲之狗肉。

道德的价值与功利、知识毫不相干。事实上,从功利、知识角度探寻道德,结果总是为“恶”披上道德的外衣,或者成为一种乌托邦。儒家将道德植根于人性心理(孟子谓“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和对经验典范的追求模仿(孔子的“吾从周”),实际上就失掉了道德根源,为不道德、伪道德实践大开方便之门。而且越有知识,就会伪装的越隐蔽,危害也越大。

热点内容
2016国际经济法在线作业1 发布:2025-07-08 08:50:40 浏览:548
经济法18秋在线 发布:2025-07-08 08:11:51 浏览:820
法治与综治 发布:2025-07-08 08:05:14 浏览:621
刑法的预防功能 发布:2025-07-08 07:58:40 浏览:528
实行法规 发布:2025-07-08 07:55:40 浏览:988
庭审上法官 发布:2025-07-08 07:50:39 浏览:144
东莞劳动法咨询电话号码是多少 发布:2025-07-08 07:50:04 浏览:258
交通法规掉头 发布:2025-07-08 07:48:24 浏览:983
广泛宣传法律知识 发布:2025-07-08 07:34:49 浏览:187
十七大法治 发布:2025-07-08 07:25:37 浏览: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