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见死不救道德

见死不救道德

发布时间: 2020-12-31 06:30:26

『壹』 见死不救是不是道德问题

你好!见死不救的确是道德问题!法律确实管不了!很希望以后能有解决的办法,让正义长存人间!祝你快乐!

『贰』 见死不救算犯法吗

要分情况而定。如果你没有义务去见死救助的情况下,你就不违反法律。但是你有援救的义务而不去救助,那么你很有可能违法了。
特别是职务上的义务,比如,警察在执行公务时自不必说,在未执行公务的时候,如在星期天逛街的时候,碰上某位公民出现了险情,那么他就有义务去援救。
还有,有时见死不救会触犯刑法。犯罪构成中有叫做“犯罪的间接构成”的。即不作为也构成犯罪。比如说一个人带一3、4岁的小朋友去海边玩,将其带到比较深海里去后自己一个人回家了。这时他很可能被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理由是他将一个3、4岁的小朋友带到大海里,在这种情况下他有义务将那个小朋友带回到安全的地方。如果不带回到安全的地方,任何正常人可以想象到那个可怜的小朋友很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他放任那个小朋友死亡这种情况发生,即为犯罪的间接构成。
再比如甲将乙刺伤,乙流血不止,这时甲有义务报警或拨打
120、或进行救助,如果甲不加理睬而自行离开,乙因流血过多而死亡的话,甲很有可能不但构成了故意伤害罪,而且也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所以见死不救要分情况而定。但是没有义务去救助,而真的见死不救,虽然不违法,但可能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另外,见义勇为也应该视自己的能力而为。本人就比较赞成小学生等不要盲目的去见义勇为

『叁』 见死不救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但是不救助,那是法律问题。没有救助义务,那就是道德问题。

『肆』 家庭中见死不救说明一个人的什么品德

自私自利的

『伍』 “见死不救”入罪是不是“道德绑架”

不应该。
1、 见死不救是一种道德行为,无关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说;
2、 见死不救并没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犯罪。
3、 见死不救入罪并不能够帮助社会树立道德之风(我们拥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导致我们不敢救,这才是问题的根本,并非要用犯罪强制) 见死不救分类(强调没有义务的人没有责任的人) 有义务救而不救 有没有能力进行救助 。
首先,这并不是一种犯罪,根据立法案例不能把它当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么能够论证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对于见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会心理学亲社会行为理论解读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消极地接受现状,而是要让人们理性地看待“见死不救”行为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避免它的发生。事实上,在突发事件中,那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会抑制他人的帮助行为。同理,一个乐于助人的旁观者将会起到社会模范作用,会影响其他的旁观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这一点,让我们面对“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决策过程”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会期待的行为:(1)在关注自己事情的同时,要留意周围环境里发生的事情,避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2)当注意到异常情况时,应考虑多种可能的解释,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经验去解释眼前发生的事件。(3)记住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负有同样的救助责任。(4)当你相信发生了什么事,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或许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会引起双方尴尬,但是做出错误的决定,帮助那些不需要帮助的人,比起在危难时刻临阵退缩要好得多。对社会而言,要大力倡导各种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容易表彰、鼓励那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见义勇为的壮举而淡漠那些“举手之劳”的救助行为,把它们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实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为”,才是避免旁观者效应出现的根本方法。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面对举手之劳都不愿为之,那么社会还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财产受到损害的壮举吗?同时也还要让社会公众 明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必须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面对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称道,但见机行事,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害,更是恰当之举。

『陆』 见死不救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在你负有救助义务的情况下就是法律问题,如没有救助的义务,就是道德问回题。你对你的父母,答妻子,子女都有救助义务,比如说妻子自杀,丈夫见状能救助而不救助,导致妻子死亡,再法律上可以追究丈夫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柒』 "见死不救"是道德层面,还是应当上升到法律层面

只要不存在先抄行义务袭、法定义务、职业要求等法律规定的导致被救人处于危险的原因,就只会受到道德上的责难,不存在负法律责任。比如路人看见老人被车撞倒,视而不见。只是违反道德层面上的要求,并不违反法律。如果你带小孩出去玩,小孩不慎落水,你视而不见那么就要负法律责任,因为有你之前的先行行为使之处于可能的危险中。

『捌』 见死不救的法律认定

你好,如果甲没有特殊身份,比如警察,或者河道的管理或者使用者,甲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甲没有救助的义务,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玖』 分析见死不救的法律和道德内容

近年来,见死不救行为屡有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所谓“见死不救罪”,是指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的行为。问题是,既然法律要认定它是犯罪的,那么法院如何认定行为人有什么责任?如何认定具有救助能力而袖手旁观?

例如,面对一个人溺水,站在岸上的人没有下水救人,法院怎么知道这个人具有救人的能力?怎么知道这个人下水救人而不会被水淹死?又比如,如果鼓励公民见死必救,那么一旦因为救人而自毙,目前政府和社会在对这种见义勇为行为的经济补偿方面,未有切实可行措施,公民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对此进行定罪,会不会使得犯罪扩大化?使更多的人违法而犯罪?

如果在岸边有几十人或更多的人没有下水救人,法院怎么可能通过对如此众多的人一个一个地进行审查,审核这每一个人是否具有救助遇难者的能力?如果在这众多的人当中,又确实有多个人具有救助遇难者的能力,但是他们都没有见死而救,最后法院也只是找到了其中某几个,而放过了其他一些具有救助能力的人,而对认定有罪人少数几个人治罪,是否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又或者是否对这众多的人都定此罪?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公民犯罪的机率,而且也使法院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又比如,发生了偷盗抢劫事件以后,在现场的人如果面对手持利器的歹徒,法院怎么认定这些人是否具有救助能力?还有,因为怕犯罪,怕被追究刑事和法律责任,所以只要一有险情发生,在场公民就会迅速逃之夭夭,躲得远远的,这只能使险情扩大,增加险情的严重性,更是对遇险公民的伤害,使得他们本来可能得到救助的,反而没有人出面相救。

另外,打击犯罪,救火救险,毕竟只是警察的事,法律对公民没有这样的规定。如果认定在场公民犯有见死不救罪,会不会是对警察责任的分摊,是在为警察推卸责任,最后造成无人负责的局面?虽然有法国等国家已经有类似法律,但是也只是少数几个国家有此类法律,这说明大多数国家对此是持非常慎重的态度的,

见死不救,它通常只能是被视为社会的道德恶行而受到谴责。毕竟,一条法律的制定,要适合本国国情,既要打击犯罪,又要减少犯罪,而不是增加公民犯罪的行为,更不能是导致公民犯罪扩大化。

法律从来就不是万能的,试图通过制定严刑峻法,增加犯罪的罪名,来规范社会和公民的行为,从来就是行不通的。希望通过立法,制定“见死不救罪”,是法律向道德领域的扩张,是犯罪的扩大化,与我们正在建立的法治社会相悖,是不可取的。

『拾』 一个人在看到别人被欺负时见死不救这时他道德行为产生的心里历程是什么

嗯,其实也无需因为这个人的旁观的心态就把他放到道德的平台去审判。也许他并内不了解事情的容始末,他也不好插手去管别人的事;也许他自己也有难言之隐,身体正在不舒服状态中;也许他担心出手帮忙了反而惹祸上身……很多时候,救死扶伤是英雄主义,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吧。我们要容忍一部分只顾好自己、不过分热心的人存在。他们不落井下石,不添乱,不欺负别人对他们来说就是做人的准则,我们可以理解。我们都希望生活中有热心的英雄,所以有时候别人遇事时,可以默默伸出一只手,做一个热心的小市民。

热点内容
追究媒体造谣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0 13:42:45 浏览:984
民事律师实务 发布:2025-05-10 13:42:39 浏览:239
2016劳动法对停薪 发布:2025-05-10 13:37:11 浏览:890
海南法治厅 发布:2025-05-10 13:37:10 浏览:946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 发布:2025-05-10 13:29:03 浏览:698
娄底中级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10 13:17:45 浏览:426
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法 发布:2025-05-10 13:11:56 浏览:626
2020年婚姻法登记 发布:2025-05-10 12:53:05 浏览:46
道德赖以 发布:2025-05-10 12:51:40 浏览:516
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 发布:2025-05-10 12:46:23 浏览: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