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新节

道德经新节

发布时间: 2023-06-04 15:05:52

道德经全文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⑨!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②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② 道德经新解33章微明

道德经新解33章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是深明大道之举。微明:明于微,即明于道。

这里讲的是夺精补脑之术,又称调外药功夫,是用意念引导小周天功,目的是从肾腧引精气上升以济脑,具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之功效。《抱朴子》说:“若年尚少壮而知还年(返老还童之术),服阴丹以补脑,采玉液于长谷者,不服药物,亦不失三百岁也。”

前三句概括了炼液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过程,后一句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与之”,才能“张之”、“强之”、“兴之”;只有“夺之”,才能“歙之”、“弱之”、“废之”,不与则无以夺。“与之”是手段,“夺之”才是目的。由张、到强、到兴,由歙、到弱、到废,也昭示了修炼道德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废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时。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借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借人。

这一节,是说精气之于身体的重要性,也是对修道者的具体要求。“男人修成不漏精,女人修成不漏经”。只有不脱、不漏,才能“根深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毕竟是一部根据练功实践来讲道的书,一切内容都是对练功实践经验的哲理总结。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根据语句的表面意思来强解其治国理论。

本章是夺精补脑之术,是道德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释《道德经》的人,多据此章给老子戴了一顶阴谋家的大帽子,可谓千古奇冤。寻历史冤案,恐怕惟有老子蒙冤最深最久。

③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四章:天道如弓 损补唯平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四章(成圣篇第二章)

天道如弓 损补唯平

(原第77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解】

1、损:减少。这里引申为愿意给予之心。

2、人之道:社会的法则。这里引申为大众的习惯、习性。

【释义】

天道的运行,就如同人拉弓:拉弓着在上往下射就需要抑弓向下,在下往上射就需要举弓向上;如果目标近则松弦减力,如果目标远则加大弦之张力。天道运行恰到好处,不浪费一丝多余的力气。人们的做法则恰恰相反,过度追求真实需要之外的东西。谁能够丰盛到可以供奉给天呢?只有道才能够做到。所以圣人为奉天、为集体意识需要而做故不恃,为奉天而成故不居功,为奉天故不欲。这种意识行为,就是真正贤的表现。

【释意】

天之道,就是平卜陆衡,冲气以为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故会用自己的余力来补万事万物的不足,让更多生命继续体验与发展。谁学会像天一样的做事方式,谁就可以更多地给予万事万物,支持更多生命绽放自我,谁就符合天道,就是在替天行道;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圣人。

为何圣人可以做到?因为其不占有。天之道,“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要给予的恰到好处,给予的正是对方所需要的,这就要具备“慈”的特性,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雪中送炭更符合道。圣人说天下皆是我的,只有圣人才有这种胸怀。圣人能够以天下奉天下,有余奉天下,以道奉天下,最终天下会还给他,天永远不欠人。

一个人如何快速,直接地进入富足的状态?给予是全部的秘密。当一个人在“我是”、“我有”的状态中就已经是富足的,才会有给的意识与能力。有形的物质足了,德气则有余,将有余的物质变成无形的德,又随时可以兑换为富足。圣人的财富,更多的意识和思想是无形的,如渊一样,用之不尽。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三章(成圣篇第一章)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原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型滚顷注解】

1、持:手持、把持。这里引申为占有、拥有。

2、盈:满。

3、已:停止。

4、揣:锤击。

5、长保:长久保存。

6、莫之能守:莫能守之。

7、咎:过失、灾祸。

8、遂:成。

【释义】

盛东西,太满了容易溢出;锋芒,太露了容易折断;金玉,太多了守不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所以做人要把握度,功成名就身退,可无尤,是天道。

【释意】

此章事实上是老子写给范蠡书信的主要内容。范蠡在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之后,写信给老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办,老子回了这封信。范蠡17岁去越国,花了近20年时间助越国复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圆满的功德,才华太锋芒毕露。老子没有直接告诉范蠡该怎么选择,但通过生活现象告诫他,必须功成身退,否则会反守其咎。范蠡领会老子的意思遂离开,并留书给曾经并肩作战的文种,说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以此来提醒文种。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终被越王勾践所杀。

古代君王,大多不可能让一个人在高峰太久,谁也不可以功高盖主。臣子的强大要在皇帝的可控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受阻。高峰时学会退,退时在积蓄能量备碧,合适时机再进,正所谓进退有度。成功,首先要学会的是无敌和远离死地。远离死地,就要戒急、戒言,知止、知辱,进退有节。不需要的时候就“潜龙勿用”,需要的时候才“飞龙在天”,回归平淡更需要智慧。福祸相依,避掉荣华中的祸,即可以做到无殃。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1、唯:恭敬地答应,声音低,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应,声音高,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卑贱。

3、荒兮,其未央哉:荒,宽广、遥远;未央,未到边际尽头。

4、熙熙:繁盛的样子。

5、太牢: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颓丧失意貌。

10,遗:同“匮”,不足,什么也没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辽远广阔的样子。

13、飂(liu):清风。

【释义】

上一刻你还自信飞扬,这一刻却唯唯诺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这一刻温顺谦和,下一刻像凶神恶煞又为何呢?人啊!总是受外在的影响而变换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事方法。大道无形遍布整个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几个啊!世人熙熙攘攘,争名夺利,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我却喜欢在风暴将至时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长大的孩子在危险来临时躲在母亲怀里。因为我的表现和众人显得特别不同,所以无法同他人一样。众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众人眼中我就像一个愚人一样,可我的心里装满一切(混沌),什么都明白。虽然在外在看来,他人皆光彩照人与众不同,我却平凡普通;他人有学有智,我却少言少语,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样宽广无限,如清风一样无边无际。众人所追求的威圣、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于,我只求道。

【释意】

老子这一章,是对“红尘”经历的一个大总结。老子待在洛阳30多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化,养成了笑看风云,独守清静的豁达情怀。凡事看始知终,所以往往未雨绸缪,“独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这完全是春秋各国的真实写照。老子放眼万里,对社会的未来了如指掌。只是为了对他人的承诺,才呆在洛阳;直到承诺兑现,就飘然而去。

④ 《道德经》

道——途径、道路;经——经典。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 去中国化不妥,要把跟留住。

个人批注:欲享盛世,文以兴鄢。

闽学 |朱熹:福建

                            ——程朱理学(政治哲学)

洛学 |二程:洛阳

程颢、程颐

客观唯心主义——陆王“主观唯心主义”

个人批注:内圣而外王。内圣为始,归宿外王。

关学 |张载:西安——四关之中。

字子厚。( 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坤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巽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雷 )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坎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 离 )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兑 )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艮 )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易经》

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浙大演讲曾引用

马一浮 |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联想:秦汉博士——专精一门经典

少则得,多则祸。——道德经22章

关中书院:

冯从吾 ——明朝

108字

①做个好人  心正、身安魂梦稳!

②存点好心

③行些好事 天知、地鉴鬼神钦!

个人批注: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道德经》经典10句+个人批注

1、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个人批注:天机一瞬,道为常。障目一叶,源我心。大道藏于微尘,大名隐与虚空。

2、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个人批注:《相对论》《矛盾论》——毛主席

3、 治大国 若烹小鲜

个人批注:别折腾 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

4、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个人批注: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5、 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个人批注: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实践论》——毛主席

6、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①

个人批注:

道法自然⑴因果:有所自而有所然⑵道本就是这样

天地有大德: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神既道 道法自然 如来——《天道》

7、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个人批注:水德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利于万物,而无害;——不居功自傲

火德

积极作为,不与人争——水处下不争。

自悟:水自下流 节者自清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水有《十德》,可为楷模。人能效法,不失其格。——韩鹏杰

⑴水育养万物而不居功。

⑵水善助他物而不显能。

⑶水回转谦让而不争锋。

⑷水意志坚定而不止行。

⑸水去涤污垢而随洁从。

⑹水界限分明与火不容。

⑺水波荡漾与美女相同。

⑻水流转无行以弱胜强。

⑼水可攻坚而无所不通。

⑽水有胸怀容万物汹涌。

8、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个人批注:《复杂》美·梅拉

《笑傲江湖》令狐冲 任盈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9、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个人批注:知足常乐 精神富足

10、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个人批注:天道 人道 无道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反之亦然。《左转》——大明王朝1566

康德: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孔子 君子不器。

————————————————————

最早道德经《德篇》为上,《道篇》为下。后世人调换了顺序。

批注:君子无德,何以近道。无德亲道,上至下行。

德篇

原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批注:后德而失道,后仁而失德,后义而失仁。后礼而失义。

————————————————————

1.我们这一辈子的进步,从朋友那儿得到的远不如从敌人、从对手那儿得到的多。

2.力量不够的时候示弱,为自己争得机会。

3.在智慧高的人眼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

4.越遇到事情的时候,越要让自己先静下来,静之徐清。

5.所有的事情里边,不要只被它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我们要复归它的根本。

6.厚道才是最高的聪明,返璞归真才是最高的人格。

秦朝:黄帝木德→ 少昊火德→颛顼土德→帝喾金德→ 帝尧水德→ 帝舜木德→ 夏禹火德→商汤土德→周文王金德→秦水德。水德尚黑 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

⑤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 全文 译文 .txt

道德经.txt

求点赞,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

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

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

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⑥ 《道德经》全文概括

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不分章。后分为81章,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

《道德经》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盖百家、包容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介绍: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基本内容:

《道德经》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三个方面:

•一、道的存在及其三大法则

1. 道的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2. 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3. 道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遵循道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1. 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

2. 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

3. 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

••三、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1) 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2) 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3) 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由《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道德经》反映出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老子的传世之作,虽仅有五千余字,但字字珠玑,为世人所赞颂。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研读《道德经》,是研究老子思想的最佳途径。

在老子的思想中,辩证观点是其重要特色。《道德经》第二章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说法,提出辩证的观点,这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尚属首次。老子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矛盾的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彼此互为依托才求存。同时,老子认为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且这种转化没有极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岂无善?善复为妖。”在《道德经》中,类似的表述还有很多。“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由此可见,老子“物极必反”的思想贯穿《道德经》,而这也是老子思想中的精髓。

老子的又一重要思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神灵,但是存在着道法。“道法自然”,所谓的“道”就是指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在老子看来,天地是万物的主宰,自然道法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准则,任何人都无法超脱自然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只有顺应天道,才能谋求长久。这一观点在《道德经》中多处体现,如第七章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九章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等。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核心在于一个“恒”字,即要求顺应“道”以谋求自身的“恒”,这样的理解与解释对后世影响深远。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重要政治观点,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应用。“无为”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指一种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即不苛求、易满足。我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不是指统治者的“无为”,而是统治者“使民无为”。《道德经》第三章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便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从当今时代背景看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按照封建统治时期的时代特点与社会背景,“无为而治”是统治阶层绝佳的政治手段。曾国藩“老庄为体,儒墨为用”的说法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老子的思想中,阴柔美又是一大特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人生应该像水一样柔和,顺应自然的法道,因“不争”而“无尤”,从而长久。这与其“道法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老子又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这又体现出其思想中阴柔的一面。总体来说,阴柔美贯穿整部《道德经》,老子宣扬一种阴柔的思想与姿态,顺应自然、顺应天道,从而“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完满的生命状态。老子的思想是一种生命的美学。

总的来说,老子的思想主要包括辩证的哲学认知、“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以及阴柔的生命美学,此外还有众多细节的内容。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先哲,老子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影响:

全面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富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它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个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托尔斯泰说:“孔子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子对我的影响巨大。”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生活态度与“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总能给人以启迪,使人加深对生命的认知、感悟生命的真谛。在哲学范畴内,老子的辩证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尼采曾这样评价《道德经》:“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政治方面,虽然中国自汉代开始主体提倡儒学,但在这背后总能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子。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写道: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李隆基所说的“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也体现出老子的观点。可以说,老子思想在封建统治中被广泛应用,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老子思想对古今中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重大。

结语:

且抛开老子思想对当今政治、哲学的意义,就精神层面而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文明匮乏,人们急需填补精神层面的空虚。老子的“无为”思想代表着一种生命智慧与态度,更代表着一种生命的高度。老子的思想,可以消除人们的浮躁与不安,让人更好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感恩生命、享受生活。老子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今社会非同小可

热点内容
婚姻法关于婚姻关系无效的规定 发布:2024-04-26 00:15:00 浏览:587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合同法试题答案 发布:2024-04-25 22:17:35 浏览:952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全文 发布:2024-04-25 22:16:55 浏览:150
元宝法院郝 发布:2024-04-25 21:59:16 浏览:790
刑法审判时 发布:2024-04-25 18:54:42 浏览:591
新的劳动法颁布的作用 发布:2024-04-25 16:58:42 浏览: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精解 发布:2024-04-25 14:58:47 浏览:396
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 发布:2024-04-25 14:37:39 浏览:158
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 发布:2024-04-25 12:26:05 浏览: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下载 发布:2024-04-25 11:44:54 浏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