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儒家审美道德

儒家审美道德

发布时间: 2023-12-27 13:38:38

① 儒家人物及他们的主要道德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专“仕”也。孟子说属:“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儒家人物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

②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2)儒家审美道德扩展阅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热点内容
事业编制辞职劳动法 发布:2025-08-25 15:18:17 浏览:449
刑法试卷及答案 发布:2025-08-25 15:18:17 浏览:588
2019初级13号经济法 发布:2025-08-25 15:16:38 浏览:542
劳动局现劳动法 发布:2025-08-25 15:08:45 浏览:52
2020年中级会计师经济法真题 发布:2025-08-25 15:08:33 浏览:518
北京吴宁律师 发布:2025-08-25 15:02:43 浏览:112
劳动法每月正常工作时间 发布:2025-08-25 15:02:06 浏览:826
民警审讯条例 发布:2025-08-25 14:47:24 浏览:966
张雷锋律师 发布:2025-08-25 14:41:46 浏览:49
如何开展道德教育 发布:2025-08-25 14:34:33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