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道德经
㈠ 天下“第一妖墓”,古墓挖出众多国宝,为何就连现代科技都无法复制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说起古代,大家可能会想起华美的服装、动人的舞蹈、优美的旋律,亦或者是沙场上的刀光剑影,宫廷内的血雨腥风。其实,古人所有的并不止这些。现代人类对于古代的探寻往往是从出土的文物与典籍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古文明的发掘也比以往更加顺利。
在寻常思维的作用下,人们普遍认为古代的科技并不高超,甚至是粗略的,可是,在号称天下“第一妖墓”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里,考古学家却被难住了,甚至经过科学家的鉴定,这里挖掘出土了一批连现代科技都无法复制的文物。
新出土的德道经,竹板仍然坚韧,且笔墨也并未褪色,这仍然是得益于西汉时期就已经成熟的密封与灭菌技术。竹板经过烘烤过后,几乎没有了水分,腐蚀竹板的细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而后书写在竹板上的笔墨又被一层蜡所覆盖,防止了岁月变迁时笔墨的损坏。
《德道经》的出土为考古学家们进一步接近老子的原本思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算是补缺了中华文明的一大缺憾。如果利仓泉下有知,想必他也会感到欣慰吧。
结语
马王堆出土文物所展示的古代技艺令当时的考古学家们感觉到了自身的渺小,原以为全方面领先古人的现代人类,终究还是在某些技艺上败给了古人。这不禁使得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古人产生了敬畏。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谜题。好在随着考古学的深入开展,古代文明的神秘的面纱也正逐步被掀开,越来越清晰地被我们所寻觅。社会上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逝者长已矣,考古是一项耗资巨大且没有收益的工作。
其实,古代还有太多神奇急需挖掘,在时间的长河中,古人许多精巧的技艺也会敌不过岁月的变迁,变成一件件文物尘封在地底,马王堆的考察工作,虽然短暂的挫败了现代人类的自信,随后又更加振作了人们的士气,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马王堆不过是未解之谜的冰山一角,还有更高更远的征程等待着我们的探索。
一旦对它们进行考察,让这些精美的技艺再次出现在百姓的生活当中,让古代的记忆也可以成为现代人民的记忆,让古代贤哲的思想与现代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碰撞,让古代人民与现代人民开展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比试,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浪漫呢?
㈡ 《道德经》第十三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你好,首先想问你看的《道德经》是什么版本的,
这句话 应该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友情提示,最好是买 中华书局的版本,正确率稍微高一点
有时候一个虚实词的不同,对于文言文来说,理解的偏差就可能失之千里
另外,此句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整句话可以这样意译: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觉得惊恐,(是因为)把荣辱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把一些问题搞得好像自身生命一样尊贵?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把自己当做是这个大的天下(不只是一句肉身而已),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给他了;把爱惜自己生命的感情来爱惜这个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
不是“看重用自己的身体为天下做事的人,就可以把身体暂时寄存在天下。吝惜用身体为天下做事的人,才可以真正的将自己托付给天下。”而是反过来,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天才托付给他。老子在此处宣扬的是“大爱、博爱”,我们有个人的忧患是由于我们拘囿于个人。这是不对的。我们应把“像爱自身一样的来爱这个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我们了。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本身是我自己在道德经中比较喜欢的一句话,宣扬着大爱、天下的观点,听起来气势宏大、惹人深思。上德有德,是以不失德,无为而无所不为。老子的所有的无为都是为了最弘大的有为。就如兵家发扬了道家的思想,所衍生出的“为于阴,而成于阳”。从来就不是消极的无为。
㈢ 《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什么意思
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宠本来是低级之物 , 人们骤然得到它 , 为之惊喜 , 一旦失掉 , 为之惊惧 , 这就叫宠和辱都是人的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
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由于人们有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如果人们没有了自身的荣辱利益概念,人们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3)寄道德经扩展阅读:
赏析: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㈣ 帮忙想一个网名,须出自古诗文中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辈岂是蓬蒿人(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我辈岂是蓬蒿人)
燕云十八飞版骑权(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
蔽履浮华(蔽履浮华浮云生死,此生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㈤ 走进心灵深处的作文700字
No·1
一个人的幸福来源于各个方面,而存在我心灵深处的幸福源于——书香。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布满阳光的古道上,品一杯香茗,体会缕缕墨香里的魂牵梦扰……
这幸福牵动着我走进了《红楼梦》,去为其中妙玉的清高而佩服,为其中的一幕幕爱情悲剧而感动,被刘姥姥的滑稽出场而逗乐,更为《红楼梦》背后反映的事实而深思。每一次读它,就多一份收获,如同多一份幸福。
接着,它牵动我走进了《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字,可句句短小精悍,仅用5000字就阐述了劳资所认为的宇宙和人生。它的字字珠玑,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从此不再迷茫。
既而,我走进了外国文学,了解了J·K·罗琳笔下神秘的魔法世界,随着它的指引我和其中的哈利一起飞翔于蓝天中,和赫敏一起学习魔杖下所隐藏的知识,和罗恩一起探索国际象棋的奥秘,它带领我认识了一位幽默风趣、豁达大度的老人——阿不思·邓不利多。又被那曲折起伏的情节所吸引……
畅游完神秘的魔法世界后,书香的幸福又把莎士比亚大师介绍给我。《哈姆雷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等等都以戏剧的形势展现给我一个人性的哲学,“一个老人是做第二次婴孩。”“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守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一句句富含这里的话语给了我更多的启示。
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就是让你的灵魂在其中自由遐想;读一本好书,就能够让你收获、满腹经纶;读一本好书,就能让你在浮躁之时、失意之时、烦恼之时获得好的心情;读一本好书,会为你暗开了一扇扇窗,悄启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条路……难道,书香不正是自己的幸福吗?
我愿意带着自己的灵魂徜徉于这散发墨香的幸福当中,永远……
如果不满意,还有一个
No·2
感恩妈妈
妈妈,当我长大后,和妈妈撒娇时才知道,这是我会喊的第一个词,也是会说的第一句话。
妈妈,当我上学后,和你疯闹、把你肚皮当鼓拍时,看到了那道伤疤时才知道,你生我时是那么的疼。
妈妈,当你抱起别的小朋友,吓着我玩说不要我时才知道,你是我最舍不得、最离不开的人。
妈妈,当我拿起你的口红、眼影、睫毛液自己涂抹时才知道,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
回忆从前,我才知道,有很多事情是我才知道的。
……
春天,妈妈领着我等燕子、放风筝;夏天,妈妈带着我踩水泡儿、追蝴蝶儿;秋天,妈妈陪着我捉蚂蚱、数星星;冬天,妈妈和我一起滚雪球儿、放烟花。
……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妈妈变成了小鸟,妈妈带着我在天上飞呀飞,飞呀飞。白云,薄薄的,淡淡的,轻轻的,掠过我的嘴唇、手指、脚尖,我使劲抽着鼻子,拼命地闻着她的味道,啊……,真香啊,舒服的感觉从脑袋一直传到肚子里,轻飘飘的,我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妈妈,我能飞了,本领大吧。”妈妈微笑着、歪着脑袋瞅着我,我看到了打100分时妈妈的笑容。
“妈妈,你说我飞的这么高,怎么不害怕呀?”
“有妈妈陪着你,当然不害怕了。”妈妈边说妈用手摸嗦着我的头发。
“妈妈,明天我就不用你送我了,我就能飞着上学了。”
“呵呵呵……,你这个可爱的小傻瓜。”妈妈一边掐着我的脸蛋一边说,“等你长大了,学习好了,就能飞的更高更远了……”
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的解释是古人尊右卑左,故将贬谪说成左迁,可是道德经里为什么说礼乐制中以
你没记错,说的完全正确。但是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 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整理资料后结果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一般说来,喜庆活动左为贵,凶伤吊唁右为尊。
㈦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
褒贬不一
“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
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
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誉之为圣相,谳之为元凶”
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http://www.oklink.net/jswx/penson/other/zengguopan.htm
㈧ 哲学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版限于某种具体对权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心不人,以他人为献寄~出自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下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起来有点复杂,要知道《道德经》里面随便一句话都可以阐述成一篇大学论文的。。。
慢点解释吧~先抢位置
通俗点解释就是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 :“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老子在这是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后一句话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