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崇尚

道德崇尚

发布时间: 2021-01-08 10:02:16

⑴ 崇尚道德讲文明,提升素质树形象。关于文明城市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

今日我们桃李芬芳 ,明天我们祖国栋梁

你听——“中国人?就是那些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满嘴脏字,没道德,没修养的那些人?”“中国人?就是那以高价竞标‘兽首’成功,却迟迟不肯付款,反而认为是为国争光的古董商所代表的人种吗?”听听这些话吧,不难想象我们中国人给世界人民留下的印象是何等的糟糕。过去我们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为中华民族之印象而学习!

学习什么呢?道德。道德是我们的做人之本,立足之根。如果把人这一生所需要的全部智慧化作一栋房屋,那道徳修养就是构建这栋房屋的钢筋,混凝土,必不可少。

记得意大利的但丁曾说:“一个只是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知识固然重要,但社会更需要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作为明日国家栋梁的我们需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要做就要做得最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万丈高楼平地起,凡是从小事做起,譬如:随手捡起脚下的垃圾放入垃圾箱;放学回家,看到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赶忙送上一杯热茶,向他们说声你辛苦了;知道同学生病,及时帮忙,找医送药。别看事小,却在文明礼貌,体谅关心,互敬互助中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只要我们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尊敬老师,理解家长,关爱同学,我们定能成为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

做一个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必须讲文明,懂礼貌,讲诚信。熟不见地震时的学生翠青、林浩,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那关心同学,不顾个人的行为令人可敬可叹!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记得列宁同志为了完善一个重要决策,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上楼,还端着一盆水。那女工看到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列宁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一个伟人懂得文明礼貌,百忙之中肯给一个妇女让道,我们还有什么事比伟人的事更重要更急迫而不需要文明礼貌呢?从脚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到有废纸捡起,见到不良行为及时制止,伸出友爱之手帮助困难的人……再坚持下去,持之以恒,我们定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有麝自然香,何须春风忙”拥有了高尚品德定会受人尊重,社会风气也会扶摇直上,春风骀荡。

为了国家,为了大家,为了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今日我们桃李芬芳,明天我们祖国栋梁。最后,让我们同祝道德之河永远奔流,共唤诚信之歌永远唱响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⑵ 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就是指注重物质利益的人,唯心主义就是指崇尚高尚道德的人辨析

唯物与唯心是两个相反定义,是哲学名词,它与人的利益道德等政冶意识无关。它反映的是对世界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赞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赞成世界是意识的,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这与个人是否重视物质利益或是崇尚高尚道德没有必然联系。

⑶ 中国人为什么高度崇尚伦理道德

因为中国人从古至今,受儒家思想比较严重,崇尚伦理道德,这些思想根深蒂固。

⑷ 古人为什么崇尚品德节操

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具有高尚节操者,诚信无欺,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取义。他们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无节操者,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以致卖国求荣,他们灵魂里充满铜臭。 纵观历史:守节操者流芳百世;无节操者,为世人所不齿。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品德即 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个贡献。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这些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⑸ 遵守公德,崇尚文明的作文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再孤单.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什么是社会公德那?我认为,社会公德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什么是个人修养呢?我认为,个人修养就是个体在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这些传统美德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比如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就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啸吧,我们就会知道,地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毫无疑问,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然后,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所以,在这里,我要呼吁,爱护地球,爱护环境吧.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且也应该是社会公德或者个人修养的必修课.只有爱护环境,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否则就会被人们所唾弃,成为历史的罪人!

⑹ 崇尚道德的管理有哪些特征

崇尚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个特征:把遵守道德规范看做责任;以社会利益为重;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视人为目的;超越法律发;自律;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⑺ 养成崇尚勤勉向善求真的品德的意思是

崇尚勤勉、向善求真的品德意思是:

养成提倡勤奋、心向良善、追求真理的品德。

⑻ 中国人崇尚哪些道德品质

参考成语词典,一万条以上的。所有负面的都是现实中的,所有正面的都是理想中的。崇尚的一般是理想的,达不到的。

⑼ 什么是崇尚素质

崇尚素质是中国古代史学一大优良传统。强调素质,说到底,是注重史家个人修养的问题。作为一位史家,要不要强调必备条件?作为一位优秀史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古代史学领域,随着学术研究的步步深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呈现出日益明晰、日益完善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而深入提出卓越史家必备条件者,当推唐代武周时期的著名史学评论家刘知几。刘氏以为,卓越史家须有三个条件:“才也,学也,识也”(《旧唐书·刘子玄传》)。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史才三长”论。在刘知几的代表作《史通》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史才三长”这一问题,也没有特别地论述“才”、“学”、“识”之间的关系,但是,其中许多篇目的内容事实上与此有关。将“才”、“学”。“识”三个方面视为杰出史家必备条件,揭示了史界现实,反映了刘知几的博学多识和非凡见解。还应指出,刘知几特别强调“直书”精神。他不仅在《史通》中设专篇议论“直书”,还在《曲笔》、《品藻》、《鉴识》等相关篇目中,从不同角度赞扬了书法无隐的直笔传统。尤其是在《史通·直书》中,刘知几对“直书”精神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对于一个称职的史家来说,无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美还是丑,都必须做到既“不虚美”,也“不隐恶”。这既是史家应尽的天职,同时也是后人和读者的由衷愿望。

如果说刘知几就事论事,始终未能将“直书”行为提升到史家基本素质层次而有所惋惜的话,那么清代著名史学评论家章学诚则因为直言“史德”而弥补了这一缺憾。也就是说,刘知几提出了“史才三长”论,章学诚则在其基础上,再加史德,使史家的素质要求变成为“才”、“学”、“识”、“德”等“史才四长”。章氏以为,刘知几“史才三长”确有一定道理:“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然而“犹未足以尽其理”,“三长”之外,须加“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文史通义·史德》)

从今天的立场、观点看问题,无论是先秦时期早已为孔子、孟子倡导的“事”、“文”、“义”的三统一,还是唐人刘知几提出的“才”。“学”、“识”方面的“史才三长”论,抑或是清代乾嘉学者章学诚强调“著书者之心术”的史德,无一不是关乎卓越史家基本素质的重要理论。当然,也有必要指出,在前人所说的史家必备条件中,几乎任何一条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刘氏“三长”中的史识和章氏特意提出的“史德”,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犹如荀悦《汉纪》之公然坦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后汉书·荀悦传》)很显然,所谓“达道义”,就是着力宣扬儒家之伦理道德。所谓“著功勋”、“表贤能”,就是要表彰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不论是刘知几的“史识”,还是章学诚的“史德”,其中之是非尺度,只是以是否服务和如何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为准的。

⑽ 良好的崇尚道德作用

主要是指亚洲诸民族和国家的伦理思想,广而言之,也包括非洲诸民族和国家的伦理思想版。“...他们在人性、权人伦、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作用、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评价、道德修养、道德教育、道德境界、道德理想等问题上,都阐发了大同小异的思想,构成了千年
...

热点内容
劳动法试用期算工资吗 发布:2025-05-01 09:36:36 浏览:729
经营风险包括哪些经济法 发布:2025-05-01 02:05:11 浏览:981
司法考试2016年改革 发布:2025-05-01 00:51:19 浏览:429
劳动法实习规定 发布:2025-05-01 00:05:48 浏览:168
法院合同法警 发布:2025-05-01 00:01:21 浏览:182
中国法官协会成员 发布:2025-04-30 23:32:23 浏览:141
法院办公室先进材料 发布:2025-04-30 23:26:23 浏览:272
环卫工人有劳动法吗 发布:2025-04-30 23:11:12 浏览:682
北大国际经济法大纲 发布:2025-04-30 23:10:58 浏览:137
司法局签名 发布:2025-04-30 22:23:56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