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工作保障
❶ 建国后安全生产立法工作 各个阶段的特征
第一阶段:建国前夕到1957年间。
口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地宣布:“公私企业一般实行8小时至10小时工作制”;“保护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特征:一些新的管理方法不断产生和确立,如“五同时”原则、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大大推进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事业建立和全面振兴时期。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65年间。在此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滑坡。
口号:安全生产“五项规定”
特征:1958年至1966年,虽然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是安全生立法工作并没有停止,特别是196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确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解决了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完善了安全生产教育,确定了安全生产定期检查和严肃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等内容。这为以后我们抓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第二阶段中,有“滑坡”,也有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滑坡到恢复到发展的过程。
第三阶段:1966年至1978年间。
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特征: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生产产立法工作是空白,执法工作也停止了,法制建设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第四阶段:1978年至1992年间。
口号:“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原则、“三同时”原则、“五同时”原则、“三不放过”原则等
特征:随着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方针重点转移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也进入了全面整顿和恢复发展时期,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轨,重申继续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和“三大规程”等一批安全方面的法规。同时国家也陆续颁布一些安全方面的专项法规。
第五阶段:完善时期(1991年至今)
口号:“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对安全生间的认识,抓重点,抓责任,抓基础工作,进行综合治理”,“统一思想,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把安全生产工作中心转到预防为主上来”等。
特征:
1、强调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发展目标;
2、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3、加强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4、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
5、国家监察
6、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❷ 《决定》提出要加强哪些重点领域立法工作
《决定》提出要加强哪些重点领域的立法?
答:要回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答、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建立健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
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❸ 《安全生产法》立法的目的是为增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治和减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❹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要着重把握和遵循哪些原则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要着重把握和遵循以下重要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赋予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作为党内根本大法、管党治党的总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它以执政党的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充分实现人民权利、充分保障人民权益,是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新形势下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
3.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要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相适应。根据内外环境、条件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立改废释。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抄照搬。
4.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要努力把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
5.坚持宪法的核心地位,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要在法治的实施、监督、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树立“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的观念。
❺ 上海正式立法保障医护权益,医护工作具有什么特殊性
医护工作具有救死扶伤的特殊性,在新冠病毒面前,医务工作还具有危险性,可以简单地说,医护工作人员就是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病人给拯救过来,具有一种似天使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手术不可能100%成功,却把最终的过错全部怪罪在这一个主刀的医生上,这其实是不公平的,有一些医生在受到这样的对待之后,甚至会选择轻生,国家为了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所以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希望那些病人家属能够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保持理智,因为一些医生也许在受到惊吓之后,就再也不敢操刀了,对于社会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❻ 开门立法成为我国立法工作的常态得益于哪些因素开门立法体现了怎样的立法理念
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笔宝贵财富,必将对我国今后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说。“开门立法”可追溯到五十多年前其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开门立法”要上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讨论制定新中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大会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许多代表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高呼共产党万岁。”这一幕,虽时隔五十多年,亲历者却仍历历在目。有专家分析,1954年宪法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制定这部宪法时,草案初稿曾下发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和50万人口以上的省辖市,组织了大规模的宪法草案大讨论,提出了5900条修改意见。6月15日,宪法草案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历时2个多月。其间,先后有1.5亿多人次参与讨论,对宪法草案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这是我国第一次向社会全文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正是由于全民意志和智慧的投入,1954年宪法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检验。时至今天,它所确立的许多重要制度,仍被现行宪法所继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制定一部全面反映新时期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新宪法,成为当时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1982年4月26日到8月底,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公开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这次全民讨论的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广,成为公民参与立法工作的范例。许多重要的合理的意见都得到采纳,具体规定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共计近百处。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这部新宪法,这也是我国立法史上第一部公开表决结果的法律项目。公布法律草案从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迈上一个新台阶。1998年3月21日,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明确提出,立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在立法过程中,“要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九届全国人大组成之后的一年中,就向全民公布了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草案和合同法草案。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1998年4月29日公布征求意见后,31个省、市、自治区全部反馈了意见;25个大中城市和52个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共收到人民群众来信675件,其中,来自单位的意见173件,来自公民个人的有502件。许多来信多人联署,人数最多的一件共有836人签名。还值得一提的是婚姻法的修改。2001年1月11日,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截至当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收到群众来信来函3829件,后来又陆续收到一些,大约共有4000多件,通过报纸、期刊和网络等媒体也收到数以千计的意见。来信者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仅有13岁。公众对原婚姻法的绝大多数条款都提出了意见。这次征求意见是当时参与立法人数最多的一次,提出意见最广泛的一次,也是人民群众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参与立法。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全民的意见,使他们有了直接表达诉求的机会,有了发表意见甚至是表达不满的权利。而最高立法机关,也拓宽了一个最广大、最直接评价法律草案价值取向的民主渠道,将百姓的意见摆到立法的桌案,并吸纳进法律之中。“使法律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就有了如谷穗般沉甸甸的实在意义。法律界人士评价说。大规模讨论效果优于大规模学习“‘开门立法’本身就是一个普法教育、释放意见、凝聚共识的过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今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予以公开,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常态,这一突破清晰地彰显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理念上的重大改变。“所有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向全社会公布,听取全民意见,这无疑将对我国的
❼ 在推进依法治国中,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立法工作
立法工作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只有加强立法,才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②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实行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③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④只有走依法治国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❽ 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什么化
加强国家立抄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❾ 自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显著成果:制定了近百个法律及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已初具规模。
作用: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