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德简历
1. 道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简历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老子:《道德经》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由人生论、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曾对孔子和孙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直接继承道家传统的庄子思想对后来的佛教禅宗和中国文艺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法家及其主要思想家
法家,在春秋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法治,喜欢社会在维护私有制的观念中向前发展,他们以为,社会是需要秩序的,只有拥有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向前发展,因此,法家总是推崇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天的人们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因为法家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私有制已经形成的社会,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必然已经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喜欢,法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具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喜欢讲儒家思想的“仁政”,以达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利益的同时,更喜欢法治,因此,实际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实际上,法制从来就是阶级社会的有效统治工具,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当然更如此。可见,法律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目的就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法家思想家:
商鞅:商鞅原名卫鞅,春秋卫国人;应该说,商鞅是最早提出法制观念的思想家,奴隶社会虽然进行法制,但从来不向人民解释为什么要法制,而商鞅的出现,向人们阐述了法家为什么要提倡法制;当时,商鞅在卫国并不得志,因此,他最终离开了卫国而到秦国,在一些机遇中,他接近了秦穆公,并向秦穆公阐述了他的思想,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商鞅执行法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用简单的事例向人们灌输他的思想,并逐渐健全了秦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军队管理体制,其保甲制使秦国达到了全民皆兵境界,即秦国的农民平时作农业,战时则成为士兵,实际就是现在的义务兵役制,所以,秦国得到了强大的机会,最后,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比如,商鞅最初的城门赏金的事例就相当简单,为了显示秦国国君和他的诚信,他在城门立了一木,任谁只要移却了此木到另一城门,就赏千金,终于有人尝试,他就真赏了千金,从此,商鞅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赢得了秦国人的尊重。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他在法家思想中的地位,远比商鞅等人高得多;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思想却偏偏无法在当时的韩国实现,其中的原因当然复杂,韩非在流落到秦国时,向秦国国君阐述了他的法制理念,并详细地为秦国制订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秦国国君虽然没有重用韩非子,但是,却采纳了他的思想和观念;因为,秦国自商鞅以来,历代都重视法制手段,比如,范睢,吕不韦、李斯等,他们都顺势而为,尊重了秦国的实际,都推崇法制观念的。
李斯:李斯是法家思想上最为重要的一环,正是李斯的出现,使得法家思想真正开始走上统治地位;李斯是战国末期秦国的思想家,他原是吕不韦的门人,在吕氏的帮助下,渐渐走到了秦国国君秦赢政的面前,成为宰相,在他的影响下,秦始皇更加推崇法家思想,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体系,最后,秦始皇终于完全了秦国吞灭六国的壮举。
2. 道德简介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1.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2. 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瓒 《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3.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从现代意义上看,道德就是可持续发展。
3. 主要工作简历怎么填写
主要工作简历可以写工作过的职业以及获得过的成就。
徐某,男,汉族,1962年7月生,三河市阜阳镇人。1981年7月毕业于廊坊市师范学校,同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廊坊教育学院数学专业毕业,2001年6月河北师范大学汉语专业毕业。我于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政治工程师。
1981年7月至1983年7月在彩英小学任教。
1983年7月至1984年7月在三福庄小学任教。
1984年7月至1992年7月在五福中学任教。
1992年7月至2006年11月在三河十五中学任教。1994年9月任教学副主任,1997年9月任教学主任,2002年10月任教学副校长。
2006年11月任开发区实验小学德育副校长。
自担任学校德育工作以来,为做好学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取得良好效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我有良好的工作方法,与心脏和大脑,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方法,对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可以极好地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密切配合教学工作,给学校带来生机和活力,具有较强的领导潜力。
我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1994年至1996年、1999年至2002年,多次被三河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1998年、2001年被评为三河市委优秀政治工作人员。1996年、1998年、2000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实验工作者”称号。
2002年被廊坊市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政治研究工作者。2003年,他被授予了思想政治研究工作者廊坊市委宣传部的2001年,它被授予优秀老师廊坊市教育委员会的廊坊市,突出教学的领袖三和城市2001年,2002年和2003年,200年和道德教育的先进个人。
4. 杨一江的个人简历
1973-1975年,在呼和浩特市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8-1982年,在内蒙古师范专学院属政治教育系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2000年,在内蒙古财经学院马列部思想政治教研室从事“两课”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邓小平理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财经职业道德》等课程。曾任教研室主任、教研部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
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8年,晋升为教授。
2000-2003年,任包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2003-2005年,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5-2006年,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2006年3月-2013年4月,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13年4月-2014年4月,任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5. 刘五的人物简介
原是清末新军一标营中司号手,人称“号子刘五”,从军后加入“哥老会”回。由于他做事果断答,敢作敢为,深得兄弟们信任。辛亥革命开始后,刘五顺乎潮流,参与推翻帝制,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二枪,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面初定后,忍痛割爱,不惜自己多年在江湖中经营树立的威望,取消了哥老会组织。但由于思想上的局限,刘五在袁世凯阴谋恢复帝制、全国掀起反袁浪潮时犹豫观望,终因受军阀陆建章(《关中枪声》中改为陈建章)排挤压制,于40岁忧愤而亡,英年早逝。作为辛亥革命时期陕西草根一族中迅速崛起而后快速殒落的风云人物,他既是哥老会“太白山堂”的龙头老大,又是陕西新军起义和推翻帝制的功勋,还是陕西哥老会的“终结者”。 哥老会组织“太白山堂”龙头老大的身份决定了刘五是一个游移于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介乎主流与非主流的边缘性人物的特点。
6. 刘伯𠄘简历
1、人物简介: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2、早年经历: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5岁读私塾,12岁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5岁时因父病故、家庭困难,被迫辍学务农,饱尝生活艰辛,立志“拯民于水火”。
3、民主革命:
1911,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他慨然道:“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1912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各门近代军事课程,同时熟读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吴子》等经典名著的许多章节出口能诵。在将校学堂10个月,他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闻名全校,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
4、土地革命:
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7月下旬秘密转赴南昌,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同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5年1月指挥先遣部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伤亡大半、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短期休整。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总参谋长、援西军司令员等职。
5、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上。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
他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与此同时,他率部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牢牢把紧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使“平辽半壁山”得以免遭敌寇的蹂躏涂炭。
6、解放战争:
内战全面爆发后,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与邓小平指挥所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于1946年8月—1947年5月先后取得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歼敌数十万,解放大片地区,挫败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有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7、建国之后:
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亲自指挥第二野战军主力分三路直出浙赣铁路,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2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
7. 个人简历政治部分怎么写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个人政治面貌,是否共产党员,还是其他回民族党派党答员。(如,本人系中共党员。
{或九三学社}于***年**月**日在某**加入中共共产党。{九三学社}}
2、写明自己对自己信仰的理解,对自己所在党派的认识,入党动机。入党的目的。(如,我相信,共产主义是全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尽管现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受到了挑战,但是并不代表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没有可能。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是在这个组织内学习提高。对民族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入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
3、对国家民族的认识。个人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每一个有志青年,有为青年,都应当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理想和国家的兴盛强大结合起来。没有国家的强盛,就没有个人理想的实现意义。)
4、对社会重特大事件的认识。态度。(如,当前,社会盛行颜值观,这是一种价值观的颠倒。颜值高,不等于道德水准高。容貌美,不等于心灵美。......)
8. 联盟主席刘欣华简历 怎么知道他道德是什么学历
可以从他做的好事。
9. 简朝亮的简历
清末民初广东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廪生出身。早年与康有为同在名儒朱九江(次琦)门下求学。中年后在乡设读书草堂讲学。时人评价朱门两高徒,认为康有为“思借治术使孔道昌明”,简朝亮“思借著述使孔道灿著”。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等著作传世。
简朝亮穷数十年精力疏证儒学经典,以期“正人心,挽世风”。年届80,还逐篇为毕沅《续资治通鉴》作史论,阐发经世治国的见解。他把当时国家的危难归咎为人心不古,一再呼吁“明正心修身之道,始可达于治平之阶”。
简朝亮晚岁淡泊功名,故清末时不应礼学馆顾问官之聘,入民国后亦婉拒国史馆纂修之职,一生以传经授徒为己任,简明亮从教30多年,影响巨大。他言传身教并重,不仅传授知识,也着意培养学生品德,并和门生一起笃行修身之道,门生因此得以潜移默化。他的仪态风采,每使门生心折钦仰:平时雍容平易,和蔼可亲;在堂上则雄谈滚雪,声若洪钟,尤其是谈及丧师辱国、割地赔款的时事,更是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他以道德、学问赢得社会广泛的敬重。康有为称赞他道:“今岭南大儒,一人而已。” 著有《尚书集注述疏》35卷、《论语集注补正述疏》10卷、《孝经集注述疏》1卷、《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正》4卷、《读书堂集》13卷、《读书草堂明诗》等。于1933年在广州病逝。其事迹在《广州市志》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