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普世道德

普世道德

发布时间: 2021-01-10 09:00:43

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有何区别

1、定义不同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基本内容不同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普世道德扩展阅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3、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4、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⑵ 有人主张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也就不存在超越文化之上的普世价值和道德 请问你认同这种

没到认同与否,是根本不用听 再者,列举范例的活,为此议题之延续,似乎不该由读者提出

⑶ 什么是普世价值观它的存在合理吗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

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3)普世道德扩展阅读:

普世价值与法律:

狭义的道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性的阐述,另一部分则给出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人类社会的道德源自于宗教信仰,说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宪政法治,一切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公平正义自然就能实现。

那么,法律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律又是依据何种原则来制定的呢,事实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带有强制性,属于外在约束机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底线之底线,一但逾越了最后的界限,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如果法律逼着人去作恶,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之前美国实行的种族歧视法规

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

⑷ 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联系

【核心提示】核心价值观之争,就是思想主导权之争。“普世价值”作为西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的思潮,是不会甘于寂寞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必然会趁机扭转提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向。对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

一直以来,有一些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 “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普世价值”观,而绝不是中国特色。有人歪曲说: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肯定普世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普世价值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还有人“分析”:“中共十八大的一些新提法也值得关注,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志着中共在理念上开始向现代社会靠拢。”在“普世价值”信奉者看来,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一贯所说的 “自由、民主、人权”等概念。

而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为代表的西方“普世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根本内涵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及现实性,我们讲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规定性,又有社会主义法律的规定性。而“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具有抽象性、虚幻性甚至殖民性、侵略性,“普世价值”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宣扬的价值内容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宣扬“社会本位”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所谓“社会本位”是指以国家、社会、集体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和判断道德的准绳。“普世价值”观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宣扬“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体现极端个人主义、专制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

价值观是一定思想理论体系的凝练,因而世界观、历史观决定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文明习俗、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理想道德上抽象地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然后对其进行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色彩”以及“道德韵味”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解释,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精神憧憬以及经济政治模式“转换”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向往,利用其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其他国家和人民“效仿”甚至“复制”,进而使之积极、主动、自觉地成为西方的 “信仰者”、“依附者”以及“跟随者”,从而分化、裂化、殖民化这些国家的民族性,并最终达到同化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理念的目的。其最终目标是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民主体制以及文化、道德观念和精神信仰,诋毁、否认民主的具体性和多样性,企图用“美式”、“欧式”、“西式”民主改造世界和驾驭全球。从意识形态的反渗透角度看,以核心价值观为突破点,进而根本推倒马克思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西方对我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新动向。

核心价值观之争,就是思想主导权之争。“普世价值”作为西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推销的思潮,是不会甘于寂寞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方敌对势力必然会趁机扭转提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向。对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当然,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塑造民众认同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这就要求各级党政工团、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

⑸ 什么是普世教育

本义
普世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umene,意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文里的“普世价值”在拉丁文中对应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
1)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译,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除“普遍”之义外,还含有“根”的意味,是一个富含价值意义的词。中世纪以来被基督教会用来自称“普世教会“,该组织兴起于19~20世纪间,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世界各地基督教内部各派别的关系,形成统一的传教活动,该运动鼓吹教会的普世性,主张“教会一家”,终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对立,提倡相互间的对话,建设“以自由、和平、正义为基础”的“大社会”。
2)Universal value是一个哲学或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类对自身价值的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包括人的需求(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否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人的价值观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译应当是“普适价值”。
3)中国讨论:中国普遍讨论的“普世价值”的“普世”二字,应该是对Oecumenical的解读,源于基督教。“普世价值”也应翻译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经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译成“普适价值”较为妥当。“普世价值”一词在中国受到关注,则源于2008年5月23日《南方周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该文并无具体作者,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其中提到“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并由此引发了对“普世价值”一词含义的争论。

普适(世)价值: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普世价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译,其实译为“普适价值”更为准确。
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适价值(英语: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普适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普世价值既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它只是人类道德的最低底线,是人性最后的那块遮羞布。

⑹ 普世价值观是什么意思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

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

公平不是指物质财富的绝对平均,他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简单说就是不能有特权,就是在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正义就是事实真相,就是人的行为和事物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逻辑、合乎道德规范。更通俗的说,正义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惩恶扬善,就是维护正义。

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意志;二是指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及承担必要的责任,以便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固有权利,不违背公平正义的大原则。

(6)普世道德扩展阅读:

普世价值与法律:

狭义的道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性的阐述,另一部分则给出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

人类社会的道德源自于宗教信仰,说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宪政法治,一切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公平正义自然就能实现。

那么,法律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律又是依据何种原则来制定的呢,事实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带有强制性,属于外在约束机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底线之底线,一但逾越了最后的界限,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如果法律逼着人去作恶,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之前美国实行的种族歧视法规。

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

⑺ 冯虞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与此同时,恩格斯还分析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论中的某种共性和不同社会形态中某种共同的道德戒律的问题,指出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不同阶级的道德论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的。但归根到底,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所以各个阶级“都各有自己特殊的道德”。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或限制,不同的社会里也会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论,但这绝不意味着“永恒道德”的存在。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但是,在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从而“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盗”宣布为道德原则,就只会遭到嘲笑了。
所以,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他指出,在历史发展中,道德方面“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之所以较多地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剖析,是因为这里直接涉及对所谓存在具有“绝对适用性”的道德原则的评析。杜林鼓吹“永恒道德”论的借口,就是认为存在着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即类似于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历史和道德领域里的“普世价值”。因此可以认为,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深入剖析,实际上也为我们今天看待“普世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可以进而形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在历史和道德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根据、也站不住脚的。
既然前面的剖析已经说明,不存在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和“永恒道德”,其逻辑的结论就是,这个领域并不存在“普世价值”。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价值观与道德观具有同一的一面,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因而价值观如同道德观一样也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对立。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何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又何来作为这种“普遍人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表现的“普世价值”呢?
诚然,当年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首领,在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提出的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的价值观,不仅代表本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当时劳动阶级的利益。这种状况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在当时处于历史发展中进步阶级的地位造成的。尽管如此,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同自己的对立物的矛盾冲突和不同的价值诉求就存在了。所以,“虽然总的说来,资产阶级在和贵族斗争时有权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多少发展了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更表明了其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被宣布为主要的人权之一的则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2.对于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
这是承认价值观、道德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它的实质,给予其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评价。我们以民主问题为例。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和阶级统治的形式。不能只看到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采用的某些具体形式和做法,而忘却了事物的本质。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般民主”、“纯粹民主”、“普世民主”,有的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的民主。所谓“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
所以,在民主问题上,邓小平一面指出,在发扬民主方面我们在“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一面又指出,要看到“还有公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所谓‘民主派’”,“对这些所谓‘民主派’的总的倾向和真正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天真。”他告诫:“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其根本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证。这里鲜明地体现了在民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并非所谓追求“普世价值”。
3.不侈谈“普世价值”,又要在实践中通过扬弃吸收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有益内容。
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产物,但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因此,我们既否定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价值”,认为对于道德传统、伦理文化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通过扬弃、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
对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对伦理文化的扬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看它对于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把批判、继承、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立足于新的时代实践,推动传统从旧质向新质转化,实现对古代优良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使之适合今天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今天的实际需要。就对中国历史长期发生影响的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而言,孔子以“仁爱”释仁,表现了一种宽大的胸襟和道德境界;但他又把“仁”和“礼”相联系,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这表明“仁”的基本含义是要求通过约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维系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这种伦理观念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一定时期相适应的,因而在历史上有过进步作用。但即使如此,在封建制度下,这种“仁爱”学说也不能不同它的实践严重脱节。剥削者的“己所不欲”,是不可能不施于劳动人民的。当阶级对抗激化时,这种学说就更显示出虚伪性和欺骗性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它进行检查时,就发现孔子的“仁”“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因而对于“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
“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就是要尊重历史的发展,既反对全盘抛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全盘吸收的文化保守主义,努力在批判继承中实现创新。正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扬弃中,毛泽东对古代的伦理观念“仁”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并吸收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有益内容,进而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的伦理观,在党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优良传统。这是在扬弃中融批判、继承、创新于一体的光辉范例。

我们讨论“普世价值”问题的意义,在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迷雾,确立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以有助于更好地揭露在“普世价值”外衣包裹下的错误思潮的实质,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必须指出以下几点。
1.宣扬“普世价值”的典型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同志不应把“普世价值”当作时髦的用语,随声附和。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的实质,以及为什么我们应当拒绝把它那一套所谓“普世”的“民主”、“自由”、“人权”强加给我们的图谋,而坚持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大体如前所述。还有人把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私有化和非调控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推崇为“普世价值”。近几年来,宣扬“普世价值”的舆论比较集中在民主、自由、人权和私有化等问题上,这不是偶然的。在我们坚持通过改革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这是国内外某些势力打着“普世”旗号,把他们那一套全盘西化的主张和要求塞给我们,企图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手段。有人声称:“市场经济容纳不了四项基本原则”,因为“市场经济是统一的”,“各国都必须按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去行事”,“什么又要改革开放,又要四个坚持啊”,“这些都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统一要求”;并声言:“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西化,就是要实行西方那一套。”这里虽然没有“普世价值”的用语,但其逻辑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借把全盘西化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里触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问题。这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国内外某些人宣扬的“普世价值”说,具有极大的政治尖锐性。我们的同志自然不应把“普世价值”当做时髦用语随声附和。有的文章把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解放思想解读为“我们应该追求‘普世价值’”;有的把党的文件中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及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等,都随心所欲地解释为所谓选择了“普世价值”;有的甚至说“普世价值不应成为迁就民族特色的祭品”,要转向“普世价值体系”、“拥抱普世价值”。这是一种混乱而错误的观念,是同党的基本理论相悖的,也是违背十七大精神的。我们要注意同用“普世价值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倾向划清界限。
2.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那种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主张和倾向,认清它的严重危害,清除它的影响。
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由此出发,必然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也就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奉作“普世价值”。
这种观点无疑是很虚伪的。因为“淡化”也好,“去”也好,它要“淡化”和“去”的只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不“去”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由于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等原因,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一定范围内较为广泛地存在着,并由于抽象人道主义和“告别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出现而得到加强。这种“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较之前面剖析的在“普世价值”外衣下的错误思潮,是从否定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论的层面上提出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有其特殊的危害性。这种倾向的蔓延,将会严重危害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将严重危害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它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双重不良效应:一方面,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会大大削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崇尚“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青年学生会对各种渠道来的错误思潮缺乏必要的戒备和鉴别力,而受其污染和侵蚀。那种一面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一面又把“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的舆论,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并继续加以研究。
3.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上情况有所不同。
一种价值观、道德观有多大的普遍适用性,受制于现实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中互相联结又互相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利益主体。即使在现今凸显的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也因不同国家的利益矛盾或有的执意采取双重标准等原因,而态度各异以致对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利益出发给予正确的应对。
恩格斯在谈到社会生活中某种确定无疑的事实和常识是否是“永恒真理”时说,“喜欢对极简单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这对我们看待“普世价值”问题也有意义。当然,真正的普世价值、普世道德是会有的。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超出阶级的价值观、道德观。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普世价值、普世道德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时代了。

⑻ 普世价值观的普世价值与法律

狭义的道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人性的阐述,另一部分则给出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引导。人类社会的道德源自于宗教信仰,说白了,道德就是人的社会伦理、行为规范、判断善恶是非的尺度。道德的现实意义,就是约束人的恶性,发扬人的善性。所谓的良知,就是道德水准在人心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宪政法治,一切社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公平正义自然就能实现。那么,法律又是怎么来的呢?法律又是依据何种原则来制定的呢?事实上法律也是道德的一部分,只是法律带有强制性,属于外在约束机制,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法律,可以说是道德的底线之底线,一但逾越了最后的界限,就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法律的制定,不能违背人性,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和普世原则,否则就是恶法,就是黑帮的帮规;如果法律逼着人去作恶,那它就是邪教的教规。这样的法律,毫无遵守的必要。比如1994年之前,南非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之前美国实行的种族歧视法规。
一个社会,如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那就等于没有底线,没有惩恶的机制。如此,权力就会成为法律的替代品,社会的走向将取决于掌权者的个人操守;如果只讲法律,不讲道德,则是非善恶无从分辨,法律或将背离道德准则,那时任何人间惨剧都有可能发生,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就是例证。

⑼ 人民日报: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

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 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与此同时,恩格斯还分析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论中的某种共性和不同社会形态中某种共同的道德戒律的问题,指出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不同阶级的道德论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的。但归根到底,人们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的,所以各个阶级“都各有自己特殊的道德”。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相似或限制,不同的社会里也会有大致相同的道德论,但这绝不意味着“永恒道德”的存在。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但是,在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阶级,从而“在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如果有人把“切勿偷盗”宣布为道德原则,就只会遭到嘲笑了。 所以,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他指出,在历史发展中,道德方面“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越出阶级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之所以较多地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剖析,是因为这里直接涉及对所谓存在具有“绝对适用性”的道德原则的评析。杜林鼓吹“永恒道德”论的借口,就是认为存在着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即类似于今天一些人所说的历史和道德领域里的“普世价值”。因此可以认为,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深入剖析,实际上也为我们今天看待“普世价值”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由此,也可以进而形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在历史和道德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侈谈“普世价值”是没有根据、也站不住脚的。 既然前面的剖析已经说明,不存在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道德原则和“永恒道德”,其逻辑的结论就是,这个领域并不存在“普世价值”。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价值观与道德观具有同一的一面,相互贯通、相互制约,因而价值观如同道德观一样也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历史发展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各不相同,以至相互对立。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何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人性,而没有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永恒”的“普遍人性”,又何来作为这种“普遍人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表现的“普世价值”呢? 诚然,当年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首领,在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提出的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的价值观,不仅代表本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当时劳动阶级的利益。这种状况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在当时处于历史发展中进步阶级的地位造成的。尽管如此,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同自己的对立物的矛盾冲突和不同的价值诉求就存在了。所以,“虽然总的说来,资产阶级在和贵族斗争时有权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多少发展了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更表明了其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被宣布为主要的人权之一的则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2.对于在“普世价值”旗号下宣扬的价值观,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 这是承认价值观、道德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它的实质,给予其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评价。我们以民主问题为例。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和阶级统治的形式。不能只看到在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采用的某些具体形式和做法,而忘却了事物的本质。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一般民主”、“纯粹民主”、“普世民主”,有的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的民主。所谓“一般民主”、“普世民主”等等,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民主的阶级性质、借以欺骗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 所以,在民主问题上,邓小平一面指出,在发扬民主方面我们在“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一面又指出,要看到“还有公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所谓‘民主派’”,“对这些所谓‘民主派’的总的倾向和真正目的是什么,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天真。”他告诫:“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其根本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法律制度保证。这里鲜明地体现了在民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原则,并非所谓追求“普世价值”。 3.不侈谈“普世价值”,又要在实践中通过扬弃吸收历史上和外国有进步作用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有益内容。 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虽然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产物,但首先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因此,我们既否定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永恒道德”、“普世价值”,认为对于道德传统、伦理文化应当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又强调必须立足于今天新的时代实践,通过扬弃、吸收外国文明优秀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 对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对伦理文化的扬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看它对于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把批判、继承、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立足于新的时代实践,推动传统从旧质向新质转化,实现对古代优良传统的批判继承与超越,使之适合今天的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今天的实际需要。就对中国历史长期发生影响的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而言,孔子以“仁爱”释仁,表现了一种宽大的胸襟和道德境界;但他又把“仁”和“礼”相联系,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这表明“仁”的基本含义是要求通过约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维系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这种伦理观念是同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发展的一定时期相适应的,因而在历史上有过进步作用。但即使如此,在封建制度下,这种“仁爱”学说也不能不同它的实践严重脱节。剥削者的“己所不欲”,是不可能不施于劳动人民的。当阶级对抗激化时,这种学说就更显示出虚伪性和欺骗性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它进行检查时,就发现孔子的“仁”“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因而对于“孔子的这类道德范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 “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就是要尊重历史的发展,既反对全盘抛弃的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全盘吸收的文化保守主义,努力在批判继承中实现创新。正是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对古代文化传统的扬弃中,毛泽东对古代的伦理观念“仁”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并吸收了古代“民本”思想的有益内容,进而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的伦理观,在党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的优良传统。这是在扬弃中融批判、继承、创新于一体的光辉范例。

⑽ 判断题 道德有普世价值

我选正确。以下内容转处网络

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回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答皆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人们认同之价值、理念。普世价值与绝对真理是两个不等同的概念,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它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表达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热点内容
项目经理职业道德 发布:2025-05-06 20:55:39 浏览:606
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数字 发布:2025-05-06 20:52:13 浏览:729
法律养老人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06 20:45:50 浏览:500
高碑店法院电话 发布:2025-05-06 20:33:01 浏览:260
公司职员旷工法律解决办法 发布:2025-05-06 20:32:53 浏览:450
民法典38 发布:2025-05-06 20:19:19 浏览:422
法律法规及其要求符合性评价表 发布:2025-05-06 20:19:18 浏览:990
合同法五十九条 发布:2025-05-06 20:17:47 浏览:890
山阴法院起诉 发布:2025-05-06 20:17:37 浏览:578
经济法增值电信 发布:2025-05-06 20:14:15 浏览: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