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立法院长是怎么产生的
㈠ 国民党行政院类似于现在什么机构
台湾的行政院类似于我国的国务院,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行政院”是台湾当局最高专行政属机关,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行政院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和1949年10月1日之后的台湾地区政权的机关。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53条规定:“行政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因此行政院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并依《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3条第2项之规定对立法院负责。
(1)台湾立法院长是怎么产生的扩展阅读:
行政院的第一任院长是谭延闿,国民党逃往台湾时的院长是阎锡山,迁台后首位被新任命的院长是陈诚,现任院长为苏贞昌。中国民主社会党籍知名学者张君劢在1947年起草宪法时,设计偏向内阁制,行政院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总统政令以行政院院长副署为条件,近似内阁总理。国共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动员戡乱为借口,通过临时条款赋予总统大权;国民党政府逃台后,蒋中正长期担任总统,并以带有军事专政性质的《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作为统治根基,导致宪法原始设计无法施行。
㈡ 台湾立法院的“党团总召”就是“党鞭”吗那干事长呢台立法院的“多/少数党领袖”称作什么
党团
简单来说(细部当然还有很多规定),每届立法委员选举当选席次达3席且席次较多之5个政党得各组成党团。党团有资格作朝野协商(法案),协商破裂就等院会表决。
党鞭
首先要有个概念,每个党作风不同,所以立院党团的运作方式也不一。某些党团的党鞭还蛮明确,例如国民党书记长这个职务就是党鞭。相反,也有的即便看似所在职位是党鞭,实际上是个挂名,党鞭另有其人。
其次,党鞭往往不只一个,就有所谓的大小党鞭们、其他党鞭们。谁大谁小,谁能当最大的那个,更多时候是看资历威望、手腕身段和影响力。於是,与其说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是党鞭,倒不如说民进党不分区立委柯建铭是民进党的党鞭。
甲级动员令
有重大法案表决时,党团/党鞭通常会发出甲级动员令,要求党团立委遵照党团指示(不一定要投票 有时可能会选择退席)。不遵守者,罚款、公布媒体、开除党籍都有可能。刚刚上面提到了,每个党团运作方式不同,国民党有内规,所以很多时候是罚钱;民进党则是将之公布媒体。
立院龙头
每届立委大选後,紧接著就是立院内部的立法院正副院长之争。立法院长既是五院首长之一更是民意的最高机关,素有立院龙头宝座之称。拿下立院最多席次的党派具有人数投票上的优势,立法院长之位就是他们的囊中物。按此来看立院多数党领袖也就可以说是立法院长、立院龙头。党鞭和立院龙头是不同的角色,立法院长不能蛮干,更多时後要作调合,和其他党派立委的关系不能太差。
㈢ 国民党时候的立法院院长是什么级别
立法院院长,是中华民国立法院之首长,相当于国会议长,由立法委员相内互提名投票选举后产生,容依法督导监管立法院委员会,组织立法院决策程序与行政议事,并负责召集立法院会议(简称院会)。由于宪法没有规定副总统不能兼任行政院院长。
在戒严时代时,副总统陈诚、严家淦都曾兼任行政院院长。1996年间连战则以行政院院长身份当选副总统,并续任院长,引来宪政争议。司法院大法官于《释字第419号解释》中,认二者职务性质虽非显不相容,但仍不宜兼任,此争议最后因连战请辞而划下句点。
(3)台湾立法院长是怎么产生的扩展阅读:
立法院由立委组成,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立法院得对行政院院长提出不信任案,对总统、副总统犯内乱外患罪提弹劾案及对监察院审计部审计长的任命行使同意权,并有议决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它重要事项的职权。
“立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1人,由“立法委员”互选产生。“立法委员”自第7届(2008年)起由225人减为113人,任期4年。有向“行政院”院长及当局各部门负责人质询之权,并可以决议或复议“行政院”重要政策。
㈣ 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的家史
人物资料:王金平
王金平,1941年3月出生在台湾省高雄县路竹乡的一个农民家庭,1963年大学毕业。1975年,王金平在34岁时当选为“增额立法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立法委员”。之后,他连选连任,创下了“十连任”的纪录,自1993年起任“立法院副院长”,1999年起任“立法院长”。1993年起当选国民党中常委,2000年6月起当选国民党副主席,2003年11月担任连宋配竞选总部主委,被岛内舆论称为“政坛长青树,立委不倒翁”。
王金平仕途一帆风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得益于高雄县第一大地方派系“白派”掌门人、高雄县前县长林渊源的大力提携。1975年12月,王金平当选“增额立委”,主要就是林渊源的支持。1980年王金平因违反“票据法”被起诉,1986年2月被判刑6个月并被罚款320万元新台币,政治前途一度跌入谷底。在1986年底的“立委”选举中,虽未获国民党的提名,但王金平凭着“白派”的支持,自行参选获得连任,奠定了在“白派”的掌门接班人地位。
其次,王金平广结人缘的作风,在政坛几乎没有树敌,容易争取到各种势力的支持。王金平精明灵活,人称“小诸葛”,有着与其他有棱有角的政治人物不一样的特性。他交友广泛,不分红派、黑派,都能左右逢源。岛内舆论分析,王金平有今天的地位,不是靠专业,而是长期经营的人际关系。
㈤ 台湾的“立委”和“民意代表”有什么区别
1、范围不同。
民意代表其范围包含立委。在台湾“民意代表”基本上泛指各级立法机关的议员与代表,立法委员、县市议员、乡镇市区代表都属于民意代表。
立法委员是由人民选出、于议会等各级民意机关代表民意的委员。
2、选举方法不同。
“民意代表”选举也可分为“中央民意代表”选举(主要是“立法委员”选举 ),地方“民意代表”选举(主要为市、县议员选举和乡、镇、市民代表选举)。用直接选举的方法,进行最基层的村、里长,乡、镇(区)民意代表选举,而对省参议员和高层公职则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
立法委员是由人民选出、于议会等各级民意机关代表民意的委员。他们执行对同级行政机关的预算审核权、听取报告及质询,有些议会有立法权及人事同意权。
3、职责不同。
立法委员执行对同级行政机关的预算审核权、听取报告及质询,有些议会有立法权及人事同意权。
民意代表是人民借由选举选出民意代表,来行使间接民主的权利。又称为代议员。
(5)台湾立法院长是怎么产生的扩展阅读:
台湾的“立法委员”选举制度则比较特别,其所采取的“单记非让渡选举制”可谓“举世无双”。这种制度规定,每个选区产生若干名“立法委员”,但选民只能投一票,该票只能投给一个候选人。
这种选举制度使小党容易生存,使一些人可以通过较固定的支持者低票当选。例如1992年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台北县应选16席,候选人只须达到6%的选票即可保证当选,但事实上在赵少康超高票当选的情况下,有些人仅以不到3%的得票率即当选。
这种选举制度,使候选人可以不顾所在选区大多数人的诉求,而只须嬴得稳定的部分支持者。这也是造成地方派系长期存在、纷争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