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5-07 11:57:44

❶ 求一篇道德经的读后感2000-3000字不等

弈之「道德经」第一章
道须道,方可道。名须名,方可名。
无名,天地混沌﹔有名,万物清楚。
故观无,欲以寻分别;观有,欲以寻关联。
此两者,同出而异向,同谓之研。
研之又研,科技之门。

弈之「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说为你服务,斯假已。
皆说全体通过,斯失真已。
真尽则假,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一统则暴,二会则骗,三公则私。恒也。
是以公民享自由之权,因平等之法;
众星各归其道,自转公行,多而不乱,速奔而宁静。
夫唯各居,是以群聚。

弈之「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官,人人平等。
保障私家财产,使官不能侵。
中原无鹿,则可绝追逐。
是以当今之法:遵其宪,分其权,选其位,督其行。
常使官无贪无恶,使夫奸者无所倚也。
法治,则无折腾。

弈之「道德经」第四章
道数,而积之见无限。
微兮,似万物之原;变兮,似长存。
吾未知能穷尽,象可永分。

弈之「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无仁,任万物自生灭。官家造仁,以百姓为鱼肉。
天地之间,其犹时空乎。空而不虚,动而无端。
计划吏治,不如守宪。

弈之「道德经」第六章
生灭不息,是谓永存。
永存之因,在于总不均。
现实如虚,取之不尽。

弈之「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停,永恒更新。
是以凡人变其身而成哲;哲者自封成愚。
非因有无自我,全因顺变否。

弈之「道德经」第八章
随机若水,水善和万物而无别。
为众生之所好,因遵于道。
居物体,向地心,传养分。
言路通,政路畅;进合宪,退依时。
夫唯无别,故自由。

弈之「道德经」第九章
花谢果发,果熟蒂落;林密引火,热极生风。
金玉满堂,枯骨漫野;富贵而骄,自取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弈之「道德经」第十章
省:抱神守一,能无离乎?运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清心寡欲,能无疵乎?为民执政,能无私乎?
日落月升,能宁静乎?博学明理,能虚怀乎?
生之育之,生而不占,育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天德。

弈之「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无木处,有轴之用。
揉陶以为器,无土处,有盛之用。
凿山洞以为室,无壁处,有居之用。
故有处以为利,无处以为用。

弈之「道德经」第十二章
七色令人知光;七音令人追声;百味令人开怀。
驰骋狩猎,令人识自然;难得之货,令人深研。
是故西哲求因以得果,终分科成学。

弈之「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贵自由若身。
何谓宠辱不惊?宠为下,得之不惊,失之不惊,是谓宠辱不惊。
何谓贵自由若身?吾所以有吾身者,为吾自由;及吾被下,吾何有身?
故贵以自由待人,若可行天下;爱以自由待人,若可平天下。

弈之「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叫无色;听而不闻,叫无声;摸而不着,叫无形。
此三者不可思议,故统称为一。
其动如波,其用如粒,隐隐兮似有物,又复可思议。
依据实验可知,波粒二象,无容置疑。
迎之归纳其首,随之演绎其后。
推理之道:以不见见之、不听听之、不摸摸之。

弈之「道德经」第十五章
今之善为道者,显微知著,深入浅出。
夫不怕未曾识,只怕不愿识。
蛇兮视红外线;蝠兮听超声波;犬兮嗅味分子。
严兮其若考,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远兮其若星。
孰能浊以静之澄清?孰能碎以合之化生?
保此道者,不自满。夫唯不满,故能创新有成。

弈之「道德经」第十六章
趋均衡,守光速,事物灭生,永远重复。
夫物芸芸,俱各行其事。行事曰动,动曰生命。
生命曰神,知神曰明。不知神,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终身受用。

弈之「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选而有之;其次,党而霸之;其次,袭之;其次,腐之。
信不足焉,即重选焉。明兮,其坦言。市场繁荣,公民皆谓“我自由”。

弈之「道德经」第十八章
人权失,有领导;官媒出,有大伪;法治不行,有上访;政府昏乱,有群贪。

弈之「道德经」第十九章
私有神圣,民利百倍;自由平等,民复博爱;宪政法治,贪腐心惊。
此三者为普世价值。令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科技发达,生态繁荣。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章
爱党爱民,相去几何?党营民营,相去若何?权在要贪,不可不贪。贪兮未见尽头!
众人熙熙,如赴公宴,如去公游。我淡泊兮未动心;混沌兮如婴儿未会笑;浪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不足。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汹涌兮若海;飘泊兮难停。众人皆有为,而我独顽且笨。我独异于人,因贵守洁。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人权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原,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行如波;恍兮惚兮,其用如粒。
窈兮冥兮,实中有精,其精甚真,其实甚信。
自古及今,其名常新,以探众始。
吾何以知众始之状哉?以此。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推起动,惯保直;灌方满,刷才新;少则长,老则衰。
是以哲人以变为天下式。
不自闭,故活;不自是,故彰;不自夸,故有成;不自大,故长。
夫唯顺变,故天下莫能与之逆。
今之所谓"变则通"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施暴必反,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尊重人权者得人权。禁人者自禁;由人者自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有不可信,便有不信!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封者无功,自大者不长。
以道观之,曰腐尸癌毒,人人厌恶。故有道者不为。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万象灭生,同宇宙存。微兮宏兮,永分而无尽,随机而规整,可以为事物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事大,物大,人却微。域中有三大,而人暂居其中。
人法物,物法事,事法道,道法宇宙。

随机是微观粒子的基本运动方式,是其他我们看起来有规律的物体直线、弧线、分裂、融合、聚、散、碰撞、分离、环绕、喷发、震动、跳跃、辐射、化合、核裂、核聚等等运动方式的原发运动方式。即我们认为的规整运动都是随机运动累积后的外在表现。

❷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描写思路:以文章内容作为主题,真实得描述感想,正文:

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

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❸ 《道德经》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经》读后感1

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单、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通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

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判断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因此价值的判断也是变化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

而后半段则根据“道法自然”的原则准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表明了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态度,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

《道德经》读后感2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读书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读后感4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有时候做事很难一心一意。往往是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学习的时候,想着待会去玩;上课的时候,想着中午会吃什么午饭……往往是心不在焉,最后一事无成。难道我们就没有一点儿“专气致柔”的时候么?

那倒未必。回想起婴儿时代,当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专心地啃着自己的脚板的时候,无论旁边多么吵闹,我们也不理不睬,专心致志。这不就是“专气致柔”吗?

上课上到一半,看着窗外的大树,看着街上的行人,或者想着什么事情,心就会飞到别出去,那样,上课就什么也学不到了。发呆也一样。我曾经试过,但不久就被识破。因为那时候的我会两眼无神,呆呆地盯着一个方向。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我们有不同:做某事时,身边受到影响,即使是轻微的,都足以让我们烦躁不安,甚至是分心。或许,只有那些圣人,那些得道者才会做到吧。做到“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对于已经懂得一些世间道理的我,已经很难了。

当我们在做某事时受到影响,或者是分心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句话吧。努力朝“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的方向努力,说不定在某一天,你我就能做到。

《道德经》读后感5

今天我刚在外婆家吃完大餐后,独自一人往家走。

走到了一个拐弯处,我突然发现一个叼着香烟的人站在角落里。月亮高高挂,月光照亮了他的身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他的发色一样不缺呀,再加上一身怪装束,我断定他是一个混混。

于是我犹豫着不敢向前,就在此时,一个小学生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个混混拦住了他,一只手一伸,一脸奸笑的说:“小子,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吧,大爷我没钱花,接我点钱。”看着那小学生害怕的样子,我真想冲上去一脚把他踹到东门拣菜屑去。

可一想:现在的混混什么都干得出来,一会没把他干到,自己两眼一翻,两腿一伸,跑到西方游乐世界去了,那也太不换算了吧。我就绕到回家了。

又一个夜晚,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月亮下同一个混混。这回,他拦住了一个中学生。我想,这回再也不能放过他了。正好一个叔叔从商店里出来,我急忙拉着叔叔说:“叔叔,那有个混混正在抢钱。”那叔叔听完话丢下东西,对我说了声谢谢,就冲了上去。几下就把那个混混抓住了,只见那叔叔拿出一把手铐,铐住了混混的手。这时我才明白,原来这位叔叔是警察啊!

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月亮,觉得今天的月亮特别美丽。

《道德经》读后感6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融汇贯通、有机结合,既深入浅出,又富有哲理,对家长、孩子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拜读、学习后深受启发、颇为受益,建议更多的家长、同学们能够学习这本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无为之美,美于无私之美,美于心灵之美。愿你也可以领悟老子的思想,为心灵觅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生命之“道”不受羁绊,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经》读后感7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读后感8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春天小草发芽了,到了冬天就会枯萎,而它却把种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静静地等待来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为地壳的运动而涨落;白天昼夜因为地球的转动而规律的更替……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道德经》读后感9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道德经》读后感10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并不是说在远古时代,质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的。他们看到一只尾羽斑斓的锦鸟会觉得它美,但那时并没有“美”这个字眼,人们只是单纯觉得心生愉悦罢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见乌鸦而心生愉悦,有人喜闻花香,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闻臭草,有人喜欢舒缓之音,有人喜欢刚劲之声。那时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为判别标准的。而自从“美”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万事万物就被“标码”,就会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

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应该都是向善的吧。“物竞天择”,大自然都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情形发育,人亦如是。为害作恶心生的满足,是自我毁灭式的,要不断劳心苦力来满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论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长久之道,因此作恶人的内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道德经》读后感11

这些年的尔虞我诈,阴谋算计,我的灵魂都已经浮躁起来了…那些理想、抱负之类的高尚,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

虽然知道这是奋斗路上的必经过程,但我还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让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经》我已读过数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详,但以前太浮躁,总不能细品其中之韵味…这些天来终于静下心来真正的沉浸下去,才发现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满载宝藏,放下成见,唾手可得!但其广博与深奥,却让你发现自己的浅薄与不足!

这是哲学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却高于一切之上!因为它能让你的心灵真正的强大!不为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直达事物本质!正如老子所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尽力使心灵达到极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净坚守不变,通过观察万物往复,透过其纷纷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质,心灵便会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静止不是消极,更不是终止。而是在认识根本规律后的等待!等待万物并做的时机,这样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道德经》有如黄钟大吕,一下下的将我心头蒙尘震落…

《道德经》读后感12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道德经》读后感13

16日——20日,我参加了在杭州万松书院正谊学堂举办的《道德经》妙解公益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为师,观水悟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品质。你可能会说:水有什么品质?有什么好学的?现在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向高处流还是低处?你一定会说:向低处流。是的,我们要学习水的谦虚和谦让,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见一块大石头,水有撞上去吗?没有。如果撞上去,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水是绕开了它。你可以去好好体会。

人体也需要水,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没有水,我们人类能活过一星期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会有生命存在吗?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会枯死。水还可以帮我们清理厕所,清理我们不喜欢的污垢。但水并没有要求我们给它回报。这种舍已为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比如:做环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选择新鲜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内混合在一起,放在阴凉的空气流通处,要记得每天都要放气,不然发酵过程中瓶罐内产生的气体会把瓶罐顶开,发酵3个月后就可以使用了,当然6个月以上最好。你试试吧!可以用来清洁家具,浇花等等。

通过学习《道德经》,让我懂得了水的品质,我们离不开水,我们就是水,因为我们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经》读后感14

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感想,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

《道德经》读后感15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❹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升歼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天道啊,能讲,但讲出来,似乎又不是要说的那个东西。给它个好笑姿定义,又感觉不能概括,只能说明它表现出来的大致形态,而不能解释它的本质。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么都没有,就象万物初始时的样子。又好象有,并且非常巨大,包容万物,无边无际。说它无形,是往微观处看,说它有形,是往宏观处看。这两种形态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万物的起源,万事万物似乎是循着它的规律和法则形成和发展的。

今天我开始读《道德经》的第一章,这一章讲的是天道的形态。老子同大家讲道,这里讲的道,并不是你们常说的,或是听到的,看到的道。要讲的是天道。那天道是什么呢?它可以说非常渺小,小到无形,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就象万物初始时,形成万物的那粒微尘。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万物,大到无边无际。我们可以从它小到无形开始想象,一直到它大到无限。我们可以试想,在它小到无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点,和它大到无限,也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地方,会不会就是它有形或无形的起点,它的有形和无形都从这里友绝开始。它的有形或是无形,其实,只是我们想象的轨迹不同,感受到的形态变化便不同。而这两种形态,都是天道的形态。天道便在这两种形态间,相息相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既是虚无,也是恒有,是无限大,也是无穷小

《道德经》第1章读后感:好多人都在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真的有用吗?关键是学来的是知识,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发出来的,被人查找了好多名家大咖,关于对《道德经》的讨论。个人还是更认可其中一个观点: 那就是《道德经》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来学习的, 通过读《道德经》,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频率的奥妙。把感悟生发出来的智慧。用到日常生活、事业、生意上,这才是读《道德经》真正的目的。

❺ 《道德经》第一章讲的主要是什么谁给写写第一篇的读后感

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说的“常道”,能用语言陈述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常名”。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与名都不是用语言文字能描述出来的,它们只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常道、常名、的常是看不到的,想要观察到它们的奥妙,就要学会怎样体会无的状态。

“无”是无形无相无声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是天地的开始;“有”是表示事物具体的产生,是能看到的物质的产生,是万物的母亲。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是一种无形,是一种感觉,一种美好的感受,是一种状态。“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有”是一种有形,是一种状态,万物产生的具体形象。它们是宇宙产生的先后两个阶段,两个过程。

有和无同出一个根源,都来自于宇宙,这两种状态,同出一门而又不同的叫法,都很幽深幽远很神秘,从哲学角度讲就是指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是不生不灭的大道本源,是指能量层面的东西,个别是指物质方面的,是能量显相的能看到的物质的层面,是可生灭的。

老子所讲的道与儒家的道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孔孟之道,仁义之道。也不是指天道、地道、人道,它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它是无名的,它是统领宇宙万物之门的,是宇宙的总根源,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无”比“有”多,无是生命的本源,是现象背后的部分,是创造的基石。“有”是物质,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数派。

(5)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热点内容
给法院院长写信 发布:2025-05-08 02:42:42 浏览:542
法官用权 发布:2025-05-08 02:42:39 浏览:181
经济法仲裁公开么 发布:2025-05-08 02:36:59 浏览:670
民法基础简答题 发布:2025-05-08 02:36:55 浏览:446
子公司有关的法律条文 发布:2025-05-08 02:23:35 浏览:648
条例准则颁布时间 发布:2025-05-08 02:12:06 浏览:47
道德上的错误的是 发布:2025-05-08 02:11:31 浏览:492
法院光碟要求 发布:2025-05-08 02:11:30 浏览:113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剧如此爱上 发布:2025-05-08 01:56:27 浏览:927
职业道德规范制度 发布:2025-05-08 01:50:54 浏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