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立法
⑴ 简述我国立法监督的主要方式
法律分析:1、改变或撤销政府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2、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3、审查和批准政府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决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⑵ 国家为什么对于讹人没有法律处罚
下面说的什么“诬告陷害罪”和“敲诈勒索罪”都不适合惩治讹人的——中国的确没有任何法律能够惩治讹人者!
“敲诈勒索罪”重在是否“以暴力手段”;“诬告陷害罪”重在是否“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讹人只图钱财,既没有使用“暴力手段”威胁或恐吓你,为的也不是“让你受刑事追究”,所以这两条法律不适合惩治讹人者。国家那么多法学泰斗、大律师(我认识、知道的就好几个),难道比网民笨么?之所以不立法惩治讹人者,实际上就是在转嫁社会(经济)矛盾。此现象肇始于机动车与行人路权冲突的矛盾,将因此产生的经济纠纷转嫁到机动车驾驶人身上,主观上判定“机动车驾驶员一定有经济赔偿能力”。大部分警察出现场,一般都是上来就和稀泥,对机动车驾驶者说什么“你有保险呢”这类的话,认定机动车驾驶者是经济强势方,路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是经济弱势方,暗示机动车驾驶者可以“自己不出钱,走保险赔点儿钱了事”。行人严重侵犯机动车路权导致伤亡,甚至撞在正常停靠的机动车上导致死亡,机动车所有人都要承担赔偿责任,这样的现象就助长了“碰瓷儿”现象的扩大。让人们都意识到“碰瓷儿”不挨罚,十有八九还能赚钱……
此外,本世纪初,有些法院的判例也助长了这种风气,主观认定“只有机动车驾驶者碰了行人,才会去扶他”,让好心的机动车驾驶员做了好事还要蒙受不白之冤,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法律工作者不主持公道,长期以往,就在社会上形成了碰瓷、讹人不受罚的恶劣风气。开始时只是机动车与行人,逐渐发展扩大到老人难扶的地步,以致积重难返。
因为老爸就是个爱管闲事的军人,所以我原本也爱管闲事,见义勇为。20多年前上高中时,有一次我在马路上抓持刀劫匪,一板儿砖拍他个满脸花。事后警察夸我:“不愧是重点学校好学生,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今天……我可不敢!因为我怕那劫匪的家人会告我故意伤害!世风日下,好人难做,现在不害人的就是好人,别怪我们再也不敢出头做好人。
⑶ 秦朝法律立法的指导思想是
秦朝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1)缘法而治:强调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根据封建法律规定治理国家和社会。
(2)法令由一统:强调法律统一,维护君主的最高立法权。
(3)严刑重罚:主张严刑重罚,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
(二)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法律问答、封诊式、廷行事、云梦秦简。
二、刑事立法
(一)定罪量刑主要原则:
(1)规定刑事责任年龄;
(2)区分故意与过失;
(3)盗窃按赃值定罪;
(4)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重处罚;
(5)累犯加重;
(6)教唆犯加重处罚;
(7)自首减轻处罚;
(8)诬告反坐。
(二)主要刑名:死刑、肉刑、徒刑、笞刑、赀刑、赎刑、耻辱刑。
三、经济立法
(一)农业管理与自然资源保护立法
(二)官营手工业管理立法
(三)市场与货币管理立法
四、司法制度
(一)中央司法机关:皇帝、廷尉、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
(二)诉讼程序:
(1)起诉;
(2)纠举与自首。
(三)审判制度:秦朝重视审判工作,把讯问被告和庭审案件作了明确区分,凡讯问被告被称为“讯狱”,庭审案件被称为“治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