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道之像

道德经道之像

发布时间: 2025-05-21 16:30:35

⑴ 《道德经》第1章——玄妙之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 主要阐释道的本原和本质,道的内涵和形象。

本原:道的本原是“常道”,是“不可道”的;

本质:是“不可名”的;

形象:道之一体两面谓之“无”和“有”。

1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个“道”:名词,代指宇宙人生唯一之普适的真理,相当于唯一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神”;

第二个“道”:动词,可以成之为道的。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君君、臣臣...,且后面用“名可名”类举,故应作此解。

常:普适的,万能的。

直译:可以成之为道的道,就不是普适的道(真理)。

或:如果有一种道,它可以被奉之为道的,它就一定不是普适的道,它一定只是适用于某一域的片面狭隘的道。

那么什么是“常道”呢?

“常道”可以看成是道的本原。

比如,语言本身就是哲学。只要你一开口,就必然站住一个立场,只要你站住一个立场,就必然陷于片面。就像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比如杯子:当问你看到的是什么时,无论你怎样的回答都是不对的,角度不同,答案是迥异的。

这和“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是类似的。

因此,试图探究“道”,就一定是“盲人摸象”的过程,而且,老子的整个篇章就是用盲人摸象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探究道的。如:

4章:道冲...

6章:谷,神不死...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5章: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个“名”:名词,名位,寓可给予定位的;

第二个“名”:动词,可以称之为名的,可以为之为名的,定位某种事物;

直译: 如果一个东西可以给予确定的名位,那么它就一定不具有普适通用的名位。

或:任何事物,只要能给予确定的名位或定位,它就无法具有全面通用的功能。寓具有全面通用功能的事物都是无法给予定位的。寓“君子不器”、“变动不居”也。

举一个片面的例子:就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无处所在,却又无处不在。通常虽无任何名职,但却“常名”。

“常名”是无法给予定位的,能够给予定位的就不是“常名”。

真理是无以言说、无以名状的,试图搞清楚“道”,便已经处于彻底搞不清楚的位置了。因此,就拿名位(名状)本身举例来说,“名可名,非常名”。

3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对规律的探究),自然规律、理论。

有:对自然规律、理论的实践、实验的现象。

直译:自然规律,是天地万物的起源;自然规律一经实践、实验,便促发产生了自然现象,孕育了自然万物。

或:有了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就有了天地;循自然规律而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孕育了天地万物。

道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无”,蕴含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一面是“有”,即是循自然规律幻化而生的自然现象(天地万物)。

4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时常、时时、经常;

欲:尝试(努力)、试图,表示不一定能真看得到;

妙:神奇不可思议的;

徼:边界,寓原委、究竟;

直译:有时探究道的规律和理论,通过思想悟道,领悟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奥秘。有时实践道的规律和理论探究道的现象,通过实践检验,通过现象观察道的原委究竟。

5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同出而异名:同是探索道,只不过途径定位不同而已。就像出世、入世之别,本质都是为了济世苍生。

玄:神秘而深奥莫测,引申为对道的认识和探索。

直译:这两个方面,是道的一体两面,也是两种探究道的途径,都是为了认知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领悟道的本质。就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不同的自然科学一样,殊途同归。

6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论实践反复交替,持续不断的提升道的认知,不断深入道的本质。

众妙的法门在于玄(的过程)。

综述:本章探究道之体,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道是什么呢?

天地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呢?

怎样探究道?

同时,也隐喻了道是如何产生的?道与天地的关系是怎样的?

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开宗明义,奠定了总纲。

⑵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古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很简短的几个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许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有各种讨论说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讲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娱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个人认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炼之道。

修炼之道

老子所说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道教弟子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称为“道”,也叫“修道”;这种修炼之道如果放到佛学里面来表达,就会被称为“法”,有时候也被称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来便有“道法自然”一说,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还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有所成就。

⑶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3)道德经道之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⑷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21章精解

#一年读一遍《道德经》#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21》

[蜡烛]注:此章继续阐述自然无为的守中守神之道。借虚空无物的孔洞来描述道这奇妙之物,指出道作为四大物之首的虚空性和实在性,即虚空的道中漏搏是有像有物的。显然此章描述的道与第14章描述的比道更早存在的永在的不可名的无形、无声、无体、无物、无状、无像的至圣的虚灵之神是不同的。道属物,神属灵。不少人将道与神混为一谈是错误的。老子icon重视道,但藏在老子心底的是虚灵之神。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是孔眼、洞眼、空洞。孔洞因空而有价值,而世上一切都依虚空而存立,世上一切都在寻求生存空间的过程中。虚空的孔洞是诸物存在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动物都有钻孔打洞的技能。基于这一思想,《黄帝内经icon》发现了奇妙的经络和穴位。孔不空不能穿,洞不空不能容,道不空不能行,心不空唯缺不能转。无孔则不能通虚无之道,无孔不能入圣道,无孔不能有德。

    孔是通融和解,有所退让、有锁损失的结果。虚空的孔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依从了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换言之,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才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空间和余地,相反竞争战争会导致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箴言都是告诉人们行自然无为不争之道,不强求,道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道与孔洞虚空密切相关。一切活物必是中空的,当然其空间有大有小,如竹子icon、小梧桐icon、芦苇、小麦icon等的主干是明显空的,另外真人圣人修士是腹中常空的,但这空并非绝对的空。在虚空的通道中,恍恍惚惚,有像有物。恍是光之密,惚是机之微。故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虽必须依虚空存在,道并非纯粹的虚空,因为道是物,道是四大物之首(参《道德经•25》)。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指空穴中的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磨灭性,冥指幼小精微物质的不可见性。在孔洞、空穴、虚空中,必然有看不见又不可磨灭的精微物质。因为这些精微物质富有生命力,不可磨灭,所以非常真实;而且,这些精微物质中还有信,这信则是指精微物质对虚灵之神的信靠,是精微物质与虚灵之神沟通和存续的前提条件。可见,有道处必有虚灵之神。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吕祖《道德经释义》指出:【“甫”字当作“父”字看,亦当“主”字,亦当“神”字。目不观,目神入矣;耳不闻,耳神收矣;鼻不息,鼻神凝矣;口不言,诸神聚矣,谓之众甫。】其实诸神是一神,即自在遍在永在的至圣的虚灵之神。从古至今,道的名字不可去除,通过道可以观看到看不见的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对道的深入观察了指搜辩解便能知晓众神乃至至圣的虚灵之神的性状。

#道德经#

正生庑祝如禩儒思祝

2022年6月9日

热点内容
人民日报关于法治 发布:2025-05-21 22:48:15 浏览:763
助残日活动法律援助工作总结 发布:2025-05-21 22:42:47 浏览:386
2018法律知识讲座稿 发布:2025-05-21 22:21:51 浏览:309
印发法律顾问团管理办法 发布:2025-05-21 22:06:18 浏览:858
司法的主动性 发布:2025-05-21 22:06:11 浏览:622
司法局部长 发布:2025-05-21 21:57:54 浏览:278
城管打架处罚条例 发布:2025-05-21 21:47:35 浏览:418
检查院法官 发布:2025-05-21 21:47:30 浏览:954
明法典婚姻法1042条 发布:2025-05-21 21:37:23 浏览:763
酒店财务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1 21:25:56 浏览: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