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种道德观
Ⅰ 五伦五常四为八德指什么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拓展资料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但主要形成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他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形成了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置于其下的,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宗法制度,一个是等级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和社会细胞,在一个“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有主人与奴仆之间的政治关系。社会治理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关键在家。
“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孟子坚持了孔子的入世原则,说“亲亲,仁也”、“仁,人心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强调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要仁爱百姓、爱万物。
孟子还进一步把孔子的道德规范,上升为伦理原则,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逻辑结构讲,仁的逻辑起点为孝、悌,进而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要求人讲忠、恕、恭、让,并通过修己、推己、克己,使天下之人归于“仁”,从而达到调和人际关系、清除社会矛盾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这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从社会现实中获得合理性,从而使这一道德思想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滋养和营养而经久不衰。
Ⅱ 指出人性的五种道德的是谁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它虽具有高深的哲理,但却是极注重于道德行为的实践。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随时随地努力去做好事,尽量避免一切过失,才能培养成完善的人格。
那么到底要避免些什么过失?而又怎样努力去做好事呢?
从佛教的观点说,一个人起码要实行五种道德:一、不杀生而仁爱;二、不偷盗而重义;三、不邪淫而有礼;四、不妄语而诚信;五、不饮酒而正智。
这五种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
诸位听到这儿,心里必然会打个问号:“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样做?”那么请大家平心静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杀生而仁爱呢?诸位!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什么?是吃的、穿的、住的吗?是金钱、珠宝吗?都不是。这些东西虽然可贵,但有时还可以毫有顾惜地抛弃了,惟自己的生命,怎样也舍不得丢掉!甚至割去了一只手,或锯去了一只脚,牺牲了身体一部份,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所以说,一般人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爱惜自己宝贵的生命,也就应该爱惜别人宝贵的生命;我们不愿别人伤害自己的生命,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的生命。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佛教人“不杀生”。
假使有一个地方,随便杀人是没有罪过的,那么,住在那个地方的人,随时随地都有被杀的危险,生命一点保障也没有,大家都会堕在惊惶恐怖的深坑里,过着忧虑痛苦的日子了。所以,社会秩序的维持,人类生存的保障,全靠大家能够共同遵守“不杀生”;因此,“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的戒条,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进一步说,不但人类,就是其他一切动物,也和人类一样的有生命,一样的害怕死亡,一样的知道爱护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对于一切动物,也应该爱护,不要故意去伤害它们。
我们能够爱护人类,爱护动物,不作故意的残杀与伤害,就可以养成一种慈悲仁爱的心灵,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偷盗而重义呢?我们知道,生命既是大家都认为最宝贵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但是要维持这人人都认为宝贵的生命和存在,却又不是简单的。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冷了要穿衣,遮蔽风雨要屋子,日常生活需要各种东西,必须有这种种物质上的资给营养,生命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所以,佛教把我们宝贵的生命,称为“内命”;而把这些生命所需的物质财产叫做“外命”。因为从我们生活需要上说,这些物质财产,也就形成每个生命外在的一部份了;如果没有它,那生命的存在,便会发生问题了。所以这些物财产,如果给人家偷拿了去,或者抢劫、侵占、剥削了去,那么直接间接地,就会威胁到生命的存在了。所以佛教教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内命”——“不杀生”以后,接着又教人不可侵夺人家的“外命”——“不偷盗”。
一般来说,世间一切财物,都是各有主权的,主权的转移,必须经过合法的手续,付予相当的代价,这种主权的保障,就是为要保护各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资。假使一件东西,主权不属于我,而我为了贪心的驱使,用非法的手段,去偷窃、骗取、或者强夺,不付代价,不费劳力地把它变为己有,那是多么可耻和行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做,那么财物的主权,便没有了保障,你侵我夺,社会就要紊乱了。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主权,严守“不偷盗”的戒律。
我们能够严守“不偷盗”的戒律,而戒绝一切欺骗等的不良习惯,就可以养成光明磊落,崇尚正义的胸襟。
第三,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邪淫而有礼呢?我们知道,人群社会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设施,从个人说,原是为要养成贞节的人品;从社会说,亦为人类生生不绝地繁衍。所以男女的结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礼节。如果没有通过法律与礼节而乱行非礼,则有乖于国家的法律,亦破坏了社会的礼节。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原许在家的佛教徒,有正当的夫妇配偶,但是对于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许可的,因为此种邪淫,会丧失个人的品格,破坏家庭的和谐,伤害社会的风化。
第四,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妄语而诚信呢?我们知道,社会国家是由许多“个人”集合而成的;同在一个社会的许多“个人”,彼此要传达情感,交换意见,完全是靠着语言;可以说人类的社会关系,完全是由语言构成的。假如我们的语言不正确,不诚实,就不能负起传达情感与交换意见的任务了,这好像两岸之间,折断了桥梁,人与人间的联络被破坏了,就会造成社会的紊乱。所以佛教教人“不妄语”,要说诚实、正确而有意义的话。
进一步说,文学是语言的记录,它的传达情感,沟通意见的功用,和语言完全相同,而其效力更大;所以我们在语言上不可撒谎、在文字上也同样的不应该虚妄。
第五,为什么我们要实行不饮酒而正智呢?要知道,酒的本身、并没有罪恶,可是我们喝了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因为酒一下肚,由于酒精的刺激,性乱起来,既大胆,又冲动,神经系统失去了理智的控制,什么天大的罪恶都干得出来,所以佛教教人“不饮酒”。
上面所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的五种道德行为,在佛教称为“五戒”,是释迦牟尼佛陀教导每个佛教徒的基本道德行为。人群社会,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杀生”和“不偷盗”,那么每个人的“内命”和“外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邪淫”,那么每个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谐了;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妄语”,那么整个社会国家,也都能够和平安乐了。所以,不但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实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类世界要达到和平安乐,也非大家一齐来实行佛教的五戒不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来推行这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Ⅲ 中国古代五德
阴阳家指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战国晚期阴阳家主要代表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观念说明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变化。这种说法为秦始皇所推崇,并为西汉董仲舒所继承。
儒家指五种品德,即温、良、恭、俭、让为五种德性。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兵家认为智、信、仁、勇、严为将帅必具之德,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五德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
(3)第五种道德观扩展阅读
阴阳家
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