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⑴ 依法治国有哪些根本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战略方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党的十五大要求我们:“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行政,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些论述和号召都明确指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极为重要的内容。有人把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教育全体公民遵守法律,这是一种狭隘、片面的认识。
人民制定法律,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固然要遵守法律,但法治国家的主要特征首先在于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权力,必须依据代表人民意志的法律,模范地遵守法律行使行政机关职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政府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事务。为了使政府有效而正确地行使人民所赋予的权力,管理好各项事务,就必须通过正确执法,用法律来规范、保障和制约政府行为。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就是贯彻人民的意志,履行人民的重托,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针,就必须严格地依法行政,没有或削弱依法行政,就无法真正落实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初步形成,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⑵ 论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一、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至上。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 权力制约。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约与平衡,确保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3. 保障人权。法律不仅要规范公权力,还要保护公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司法公正。司法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一环,必须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与检察权。
二、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 法治国家建设必须贯彻宪法精神。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治国首先要贯彻宪法精神,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要确保各个领域都有法可依,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3. 依法行政。政府要在法治框架内行使职权,确保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 司法公正与独立。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确保司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 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公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总之,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确保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法治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其中前提是什么,中心环节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执法必严是中心环节。违法必究是关键。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法律调整的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
(3)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扩展阅读:
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⑷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一、应该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⑸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有尊重宪法和法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保障人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尊重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执法部门要依法行使职权,严格执行法律规定,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司法机关要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和裁决。
3、全面守法: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要自觉遵守法律,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和权威。国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
3、公正司法:这意味着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地审理案件,确保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公正的裁决。司法机关应当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保证其公正性。
4、全民守法:这意味着所有公民都有责任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公民应当了解并尊重法律,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⑹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法律分析】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1)科学立法。(2)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3)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4)全民守法。全民守法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目标。(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⑺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 科学立法:依法治国的基石在于科学合理的立法。立法应反映社会实际,科学预测社会发展趋势,确保法律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2. 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严格的执行。任何法律法规都必须得到有效实施,通过执法的严格性保证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3. 公正司法:公正的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司法机关需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确保每一项司法裁决都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平正义的要求。
4. 全民守法:法治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全民的自觉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5.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法治工作队伍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必须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法治工作队伍,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6.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确保法治工作正确方向和高效推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规定,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保障法律的统一和尊严,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彰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