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却

道德经却

发布时间: 2021-01-28 21:19:10

⑴ 老子道德经解释

《道德抄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⑵ 老子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专》,是中国古代先秦属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⑶ 老子为什么教了尹喜道德经却不教给孔子

作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孔子曾经求学老子,两人有过多次交往,算是师徒关系,但奇怪的是,老子为何不教孔子《道德经》,而将之传给尹喜呢?

《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孔子欲望过多,故而没有传给孔子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淡然处世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积极出世的思想,所以有不少学者解读这一原因时,认为孔子无法读懂道德经的精髓,于是老子就没有将之传给孔子。

然而,春秋晚期爆发的一系列政治风云,却可能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当初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经,其实还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


所以,老子不教或不给孔子《道德经》,可能不是观点问题,而是因为政局波云诡谲,为了自身安全考虑。至于遇到尹喜之时,老子已经逃出生天,此后周朝有何变化,已经不会波及到他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子朝之乱事件,虽然鲜为人知,但对中国历史影响却极为巨大,因为此后爆发单氏取周、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等一系列大事件,深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⑷ 为什么棋圣吴清源读道德经有用,而我读道德经却没什么用

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是体验和理解的

⑸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因为那时科技不发达,又没有网络。走不了唯物,只有走唯心。终其目的,都想穷极天地。殊途同归。很难说哪个更正确。

⑹ 为什么只有四大名著 道德经 孙子兵法什么的却不包涵在内

因为它只是个人的学习,没有影响力,且不咋真实。

⑺ 道德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内来耕种。治理天下容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⑻ 为何《道德经》如此厉害,却不能被当成学生教科书

学生太小,没有社会经验,不能懂其中奥妙。

⑼ 李白写老庄的诗,大意是说老子自认为道无需写下来,可意会,但是却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这是哪首诗

李白没有写 是白居易的

读老子(唐·白居易)
七言绝句押文韵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⑽ 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两部分,约五千余字.该书虽篇幅不大,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许

自己看理解吧,你能看懂说明你得道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道德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
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
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
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理解:
道是一种规律,然而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今天我们把发现的这个规律和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比如你发现地球是中心,并写了本“地心说”的书),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你发现“地心说”错了,应该是“日心说”)。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最后你发现“日心说”其实也是错的,宇宙无穷无尽的也不知道有没有中心,也不知道中心到底在哪)。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创造过程。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天地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天地之始叫做“无”,后来 天地孕育了万物,天地就变成了万物的母亲,就成了“有”。
你突然会发现“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地球母亲啊,只不过是地球母亲有两个状态,一个状态是“天地之始”,另一个是“万物之母”。咱们又把“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这两者看似“异名”,其实“有”和“无”是“同出”都是指地球母亲,看起来很玄妙吧。你可千万别搞糊涂啊。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物体的两种状态,把这个物体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就是“有”了,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做“无”。我们在常“无”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对比演进的科学分析。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其实就是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热点内容
司法岛解说 发布:2025-09-15 00:41:57 浏览:359
中阳法院陈 发布:2025-09-15 00:02:12 浏览:709
民法学2考点 发布:2025-09-14 23:50:38 浏览:147
造谣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4 23:50:01 浏览:877
刑法122条 发布:2025-09-14 23:49:50 浏览:386
英国的法学家 发布:2025-09-14 23:33:08 浏览:859
2014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2025-09-14 23:23:37 浏览:908
装饰门店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4 23:16:19 浏览:747
形容道德的字 发布:2025-09-14 23:08:19 浏览:557
新婚姻法婚后买车 发布:2025-09-14 23:08:19 浏览: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