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426条

合同法426条

发布时间: 2021-02-01 15:28:44

A. 网络贷款的法律规定

(一)P2P网贷平台运营及收费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4条规定:居间合同是居间人向委托人报告订立合同的机会或者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26条规定: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

(二)关于借款协议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条: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应认定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一条: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

(三)关于对借款提供担保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订立借款合同,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的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对债务的履行确有保证意思表示的,应认定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11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款)。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十三章“居间合同”中明确规定,居间人提供贷款合同订立的媒介服务,可依法向委托方收取相应的报酬。因此贷款服务机构的存在和服务费的收取都是符合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

(1)合同法426条扩展阅读:

一、网贷违法的行为:

1、为自身或变相为自身融资。

解读:防止非法融资。

2、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解读:网络借贷要遵守个体和个体之间借贷的要求。所有资金全部托管到银行,保障安全,防止“跑路”。

3、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解读:保本保息,只有银行才能做到。如果网贷平台这样宣称,就是误导夸大。

4、自行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进行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解读:不能落地,要遵守网络这个性质,不能越界。

5、发放贷款,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贷款是银行的业务。

6、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

解读:项目募集期不能结束,无法有效的监管。

7、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

解读:这是银行代理业务,还是不能越界。

8、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解读:这是资产管理业务,不能越界。

9、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解读:互联网金融不能入侵实体金融。在系统上做到风险隔离。

10、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

解读:做中介,要诚实。

11、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场外配资、期货合约、结构化产品及其他衍生品等高风险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解读:要保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不能流入到虚拟经济中。

12、从事股权众筹等业务。

解读:股权众筹是又一个互联网金融领域,不能越界。

13、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活动。

二、网上贷款注意事项:

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网上贷款也是,有其利必有其弊,总会有些不法分子会钻空子,谋取私利。因此进行网上贷款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知名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知名银行有保障,信誉度比较高。

2、不要被“无息”所迷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没有付出的贷款是有风险的。

3、要看清合同的各项条款。签署合同前,要看清各条各项,不要盲目的同意和默认。

B. 请问:合同法426条: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间活动的费用,有居间人负担。什么意思谢谢

您好,关于本条的解读如下:居间人促成了合同成立,居间人收取一定的费用,居间活动回的费用,是居间人合理的答支出,不应当另外收费。
居间人取得报酬必须具备两个要件;第一,所介绍的合同,必须成立;第二,合同的成立,与居间人的介绍有因果关系。只有两者同时具备,委托人才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
关于居间活动的费用
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间活动的费用,由居间人负担。因费用已作为成本计算在报酬之内,居间人不得再另外请求给付费用。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C. 购二手房因卖方违约未签订正式合同,中原地产将我起诉,法院一审判我败诉,全额支付佣金,我想不明白...

上诉吧.其实你的理由已说的很充足了.
说如果二审维持原判的话.建议你版来向卖房人追偿权,让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双倍返还定金并承担居间费用.
不知你签订的《房地产买卖协议>的条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具体内容.看能否让卖房人履行合同.

D. 关于《合同法》的几道问题

希望你能满意!

多项选择题:
1、上海某甲公司向广州某乙公司合同订购一套大型成套设备。双方约定,乙公司分三批向甲公司支付,每批货物在甲公司验收后向乙公司支付相应货款,在乙公司向甲公司交付第二批货物时,甲公司发现这批货物与第一批货物不能配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公司可以就第一批、第三批货物解除合同
B:甲公司不能解除第一批货物合同,因为该批货物甲已验收,并支付货款
C:甲公司可以解除第二批货物的合同
D:如果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支付第二批货款,甲公司有权拒绝
【答案】:BCD
【依据】:《合同法》第166条,“出卖人分批交付标的物的,出卖人对其中一批标的物不交付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该批标的物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标的物解除。[所以甲可以解除第二批]
出卖人不交付其中一批标的物或者交付不符合约定,致使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的交付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就该批以及今后其他各批标的物解除。
买受人如果就其中一批标的物解除,该批标的物与其他各批标的物相互依存的,可以就已经交付和未交付的各批标的物解除。”

2、甲公司于7月2号向乙公司发出要约,要卖给乙公司10辆轿车,甲公司要求乙公司15天内答复。甲公司的要约于7月5日到达乙公司。7月3日,甲公司又给乙公司去信,这十辆汽车甲公司另有他用,不能出售,请乙公司原谅,第二封信于7月6日到达。乙公司7月7日回信表示接受甲公司的一切条件,该回信7月10日到达,甲公司拒绝交货,请根据已知条件,选择下列正确的选项()
A:甲、乙之间的合同不成立,因为要约已经被撤销
B:甲、乙之间的合同成立,因为要约没有被撤销
C:甲、乙之间的合同于7月10日承诺到达时成立
D:甲、乙之间的合同不成立,因此乙只能追究甲的履约责任,不能追究其违约责任
【答案】:BC
【依据】:《合同法》第19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因附期限,甲所以不能撤销要约,7月10日承诺到达甲方,合同成立。

3、关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当事人签订书面合同时生效
B: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C:对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不支付利息
D:约定了支付利息的,借款利息不得高于同期银行最高贷款利率
【答案】:BC
【依据】:《合同法》第210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第211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司法解释则具体规定为约定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4、甲、乙为兄弟,甲借给乙人民币1万元,约定年息800元.问:甲、乙的借款合同是()
A:有偿合同
B:无偿合同
C:单务合同
D:双务合同
【答案】:AC
【依据】:有偿合同是指当事人因取得权利(包括利益)须偿付一定代价的合同。所以是A
这个合同属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为民间借款合同,属于实践合同,即《合同法》第210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也就是说,甲把钱借给乙之后,合同才成立并同时生效。此时,乙方有按时返回甲钱款和支付利息的义务,而甲无需向乙履行任何义务,所以是单务合同。单务合同:指一方当事人[本题为甲]只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另一方当事人[本题为乙]只负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合同。注这类合同的成立生效点。

5、甲想购买一批铁矿石,委托乙提供媒介服务。在乙的撮合下,甲和丙顺利的签订了铁矿石买卖合同。甲、丙双方对乙的工作非常满意,但在乙的报酬和费用支出由谁承担问题上产生了异议。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报酬应由甲和丙负担
B:报酬应由甲自己负担
C:居间费用应由甲和丙均担
D:居间费用应由乙负担
【答案】:AD
【依据】:乙为甲丙提供的是居间服务。[注报酬与费用的区别]
《合同法》第426条,“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对居间人的报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居间人的劳务合理确定。因居间人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该合同的当事人平均负担居间人的报酬。[本题中为甲和丙]
居间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居间活动的费用,由居间人[本题中为乙]负担。”

6、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哪些旅客伤亡事件不承担赔偿责任?()
A:一旅客因制止扒窃行为被歹徒刺伤
B:一旅客在客车正常行驶过程种突发心脏病身亡
C:一失恋旅客在行车途中吞服安眠药过量致死
D:乙免费乘车婴儿在行车途中因急刹车受伤
【答案】:BC
【依据】:《合同法》第302条,“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前款规定适用于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搭乘的无票旅客。”所以,AD仍需要赔偿。

单项选择题:
1、商品价目表是下列何种性质的行为()
A:要约邀请
B:要约
C:反要约
D:承诺
【答案】:A
【依据】:要约邀请,又称为引诱要约。《合同法》第15条,“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

2、甲乙是同班同学,甲给乙3000元钱,委托其代买一台电脑。在商场3000元被小偷偷走,则3000元的损失应由谁负担?()
A:甲
B:乙
C:甲、乙平均分担
D:乙承担大部分
【答案】:A

3、下列有关借用合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借用合同是有偿合同
B:借用合同是诺成合同
C:借用合同是双务合同
D:借用合同的标的物是特定的非消耗物
【答案】:D
【依据】:借用合同又称“使用借贷合同”,是出借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出借物无偿交给借用人使用,借用人在一定期限内或使用完毕后返还原物给出借人的合同。借用合同的显著特点是无偿性、互助性、返还性。借用关系主要发生在朋友及熟人之间。
特征:
1、借用合同是出借人把出借物的占有、使用权定期或不定期转移给借用人的一种合同。 2、借用合同的标的物是不可消耗物、特定物。借用人借用标的物的目的在于使用,使用完毕后借用人要返还原物。
3、借用合同是无偿合同。
4、借用合同是实践合同、单务合同。出借人必须将出借物交给借用人,合同才能成立。

E. 急求合同法中某项有争议的条文展开的论文

一、统一合同法规定的债的保全制度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从1994年开始着手制订,历经数载,1997年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即第三稿,广泛地征求了各界的意见,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根据目前的情况看,统一合同法的基本内容已经确定,只待正式通过施行。
统一合同法在制订中,既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又注重中国国情,制订了很多既适应司法实践所急需,又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民法制度,表现在中国合同法的先进性。其中对于债的保全制度的规定,就是其中之一。该法(征求意见稿)第50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对第三人的债权,严重损害债权人到期债权的,债权人可以自己的名义通过诉讼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债权,但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债权性质不能适用代位权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为限。""行使代位权取得的财产,归债务人后再清偿债权。"第51条规定:"因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或者有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并且受益人取得该财产时有过错的,债权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权人的撤销权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这两条条文,完整地概括了债的保全制度的全部内容,打破了债的保全制度规定于债法的立法常规,在合同法中把债的保全制度加以固定化、条文化,在立法例上是一个创新。待统一合同法正式通过以后,债的保全制度就在中国民事立法中正式建立起来,填补了债法立法的一个大的立法缺项,在完善我国债法的立法和司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作为国内对债的保全制度最早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对这一重要制度追根溯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和执行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债的保全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沿革
在统一合同法中规定的债的保全制度,是否还应该叫债的保全,抑或称之为合同保全,是应当研究的。首先,按照一般的立法通例,债的保全应当规定在债法的总则之中。在成文法国家,在合同法中规定债的保全制度,鲜见其例。在我国,民事立法采"零售"形式。就债法而言,侵权行为之债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已在《民法通则》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对债法总则部分则作了原则的规定。立法者在制订统一合同法的时候,原本就想在统一合同法中对债法总则的基本问题,作出详细的规定,以便在编纂《民法典》的时候,以统一合同法的总则作为债编总则的基础。因此,统一合同法的总则部分,实际上就是民法典债编总则的规模。其次,从统一合同法第50条和第51条规定的内容上看,也不是仅仅规定了合同的保全,规定的是适用于整个债法的保全制度。所以,对统一合同法中规定的保全制度,不应当称为合同保全,应当叫做债的保全。
债的保全,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债法的重要内容,对于债权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也称作债的对外效力。它是指法律为防止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给债权人权利带来损害而设置的债的一般担保形式,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 债的保全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使债权人依据一定的程序或方法,保全债务入的财产,防止其不当处分而损害债权,以增加债务入履行债务的财产保障。
债的保全制度由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组成。这样两种具体的保全形式,尽管其目的都是对债权进行保全,但是,不仅它们各自的方式不同,而且各自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依法享有的为保全其债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属于债权人权利的实体权利。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的权利实现时,该债权人可依债权人代位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已经处分的权利。 债权人代位权着眼于债务人的消极行为, 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属于自己的财产权利而损害债权人的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可依债权人代位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债务人已经消极处分了的财产权利。它是债权的从权利,是一种以行使他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代债务人之位而主张债务人的权利,其目的完全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增大债权的一般担保的资力.
债权人撤销权着限于债务人的积极行为,是指债权人依法享有的为保全其债权,对债务人处分作为债务履行资力的财产的行为予以撤销的实体权利。当债务人实施减少其财产而损害债权入债权的民事行为时,可以请求法院对该民事行为予以撤销,使已经处分了的财产回复原状,以保护债权入债权实现的物质基础的权利。债权人撤销权虽然是债权的从权利,但它是兼有形成权和请求权双重性质的实体权利,其目的也是为了保全债权,但它与债权人代位权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积极的财产处分行为,后者着眼于消极的财产处分行为;债权人撤销权主张是对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予以撤销,债权入代位权的主张是对债务入的财产代债务人主张权利。
债的保全制度的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它的两个组成部分却不是同时产生的。债权人代位权产生的时间较晚,而债权人撤销权产生的时间较早。一般认为,债权人撤销权创建于古罗马法,并已被古罗马法的立法文献所证明;而对债权人代位权的起源则见解纷纭,有的认为罗马法还没有建立这一制度,有的则认为有证据证明其根源可追溯到古罗马法的后期。
债权人撤销权在历史上又称为废罢诉权,在罗马法的文献上也叫做"保留斯之诉"和"保利安之诉",是债权人为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得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 之所以称作保留斯之诉或者保利安之诉,是因为这种制度,可由债权人或代表他们的破产保证人提起的要求撤销债务人对他们实施的欺诈行为的程式诉讼方式。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第六篇《诉权》规定:"同样,债务人为了要欺骗债权人,将其所有物交付他人,而其物业经总督命令由债权人占有者,债权人得主张撤销交付,并诉请恢复该物,这就是说,可主张该物未曾交付,从而它仍属于债务人财产的一部分。" 罗马《民法大全》"契约之债编"选编了乌尔比安《论告示》第66编的论述:"裁判官说:对于明知是欺诈债权人而为欺诈行为,我赋予诉讼中债务人的财产保管人和那些在这一情况下享有诉权的人以诉讼保护。他们可在从知晓这一欺诈行为之时起一年内行使这一诉权。我认为,这一原则亦适用于对欺诈人提起的诉讼。" 在罗马法的债权人撤销权,注重债务人的主观要件。至14世纪,意大利诸州法律开始承认不以主观要件为必要的撤销权。随后,在很多国家的立法中,将债权人撤销权分为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和破产外的撤销权。例如,法国先在《商法》第424条以下规定了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后在《民法典》中"契约对第三人的效果"中第1167条规定了破产外的撤销权。德国亦采此例,前者规定在破产法中,后者在1889年的《债权人撤销权法》中加以规定。《日本民法》第424条至426条规定了破产外的撤销权;《破产法》第72条规定了否认权即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在现代,这种立法例已经成为通例。
关于债权人代位权,一说认为罗马法和古代德国法及法国法中都没有建立此制,只是到了近代立法,才由《法国民法典》最先确认。 一说认为债权人代位权在罗马法中就已经建立起来,是近代和现代保全制度的实质内容;罗马法"推产"的实现,就是债权人代位请求权实现的一种形式;代位请求权是债权人一方的要求在法律的保护下予以实现,故是单方的、强制的,就此而言,它才是近代和现代保全制度的部分实质内容。 在立法上完整地确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是《法国民法典》。它在第1166条规定:"但债权人得行使其债务人的一切权利和诉权,权利和诉权专属于债务人个人者,不在此限。"随后,《西班牙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日本民法》等均设立了这项制度。《日本民法》第423条规定:"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行使属于其债务人的权利。但是,专属于债务人本身的权利,不在此限。""债权人于其债权期限未届至间,除非依裁判上的代位,不得行使前款权利。但保存行为,不在此限。"
在中国古代,没有类似于债的保全的制度。对于债权的保障,不是以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和契约形式来调整,而是以行政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来调整。 因此,在立法上只有较为软弱的担保制度,而无债的保全制度。清末编制《大清民律草案》,借鉴《日本民法》的立法例,在第396条至第398条拟定了债权人撤销权的条文,在第399条至402条拟定了债权人撤销权的条文。1915年《民国民律草案》在第340条至第341条、第342条至第343条,分别规定了债权人代位权和债权人撤销权的内容。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制订民法典,在"债编"中专设保全一款,在第242条至第245条规定了上述完整的内容。第242条和第243条规定:"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时,债权人因保全债权,得以自己之名义,行使其权利。但专属于债务人本身者,不在此限。""前条债权人之权利,非于债务人负迟延履行责任时,不得行使。但专属为保存债务人之权利之行为,不在此限。"第244条和第245条规定:"债务人所为之无偿行为,有害及债权者,债权人得声请法院撤销之。债务人所为之有偿行为,于行为时明知有损害于债权人之权利者,以受益人于受益时亦知其情事者为限,债权人得声请法院撤销之。债务人之行为非以财产为标的者,不适用前二项之规定。""前条撤销权,自债权人知有撤销原因时起,一年间不行使,或自行为时起经过10年而消灭。"此外,国民政府还在《破产法》上规定了破产上的撤销权。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民法的债的保全制度。

三、《民法通则》制订以来立法和司法解释对建立债的保全制度的尝试
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迟迟没有制订民法典,绝大多数的民法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债的保全制度亦在其中。在制订《民法通则》的时候,人们对债的保全制度还缺乏认识,因而在"债权"一节也没有规定此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债法立法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在民法理论中,债的担保分为和特殊担保一般担保,前者为狭义上的债的担保。后者为广义上的债的担保。狭义上的债的担保,是指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实现的一种法律手段,其担保形式为保证、定金、抵押、质押和留置。它是广义债的担保的组成部分。广义的债的担保,是指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实现的一切民事法律手段,包括民事责任制度、债的保全制度和债的担保(狭义)制度。这三种民事法律制度,从不同方面,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债权的实现。民事责任制度是债的一般担保的最普遍的形式。法定或约定的债务不履行,即应承担民事责任,以其法律强制力保障债务的履行和债权的实现。债的保全,是在债务人实施不当处分其作为承担民事责任基础的财产以逃避债务损害债权的行为时,法律所采取的保全措施。由此可见,债的保全是民事责任制度的继续和补充.其作用在于保全作为承担民事责任基础的财产,以为将来的执行作好准备。承担民事责任基础的财产被不当处分,民事责任将无法执行。即或国家依强制力作为保证,如果对不当处分的财产不予采取保全措施,民事责任的强制执行也无从实现。债的保全补救了这一问题,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依照法律,对其不当处分的财产进行保全,以保证债务的履行和债权的实现.债的一般担保的三个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一项完整的、严密的民事法律制庭,缺少任何一项,都会使债权入的债权受到威胁。民事责任制度、债的保全、债的担保三项制度构成完整的债权担保法律制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缺少了债的保全这样一个环节,当然是一个重大的立法漏洞。
为了弥补这样的立法漏洞,在立法上和司法解释上作了长期的努力。
(一)在司法解释上对债权人撤销权的补充
最高人民法院在制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时,制订了一条与债权人撤销权相关的司法解释。该《意见》第130条规定:"赠与人为了逃避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将自已的财产赠与他人,如果利害关系人主张权利的,应当认定赠与无效。"最高人民法院上述关于赠与人恶意赠与财产无效的司法解释,基本上体现了债权人撤销权的基本原理。
首先,赠与人恶意赠与财产而逃避法定义务害及利害关系人权利行为无效的立法思想,符合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创立之初的立法意图。罗马法的废罢诉权制度创立的目的,就是债权人为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得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这里的债权人本身的合法权益,就是指债权的实现。如果债务人处分其作为清偿债务一般担保的财产,就会害及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债务人处分财产的相对人,就是债权债务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债权人为维护自己的债权而请求法院撤销该处分行为,其法律后果,当然是使这一财产处分行为归于无效。就最高人民法院的该条司法解释来看,其中的"赠与人",是为逃避应履行的法定义务而将财产赠与他人的人。就其逃避的义务而言,他必定是这一权利义务关系的债务人,与其相对应的"利害关系人"则必定是这一权利义务关系的债权人。由此可以确定,该条司法解释中使用的"法定义务"这一用语,实际并不是单指法定义务,而且包括债权债务关系的约定义务。 其中的受赠人,也就是该债权债务关系之外的第三人。"逃避应履行的法定义务",也就是债务人恶意处分财产,损害债权人的债权。"利害关系人主张权利",是指债权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主张自己的债权。"应当认定赠与无效",即由法院认定这种赠与无效。此处虽没有使用撤销的概念,但从其实际上的法律后果来看,认定无效与经撤销而使之归于无效,是一样的。综上分析,该条司法解释的基本精神,与罗马法创立废罢诉权制度立法思想基本相同,与其基本原理,包括重视主观的要件,都是一致的。
其次,现代立法中的债权人撤销权与罗马法的废罢诉权相比,有两个重要的不同,一是债务人积极处分其财产的行为,不分有偿无偿,债权人均可要求撤销;二是债务人积极处分其财产,不强调其必须为恶意,转而使用客观标准,即以是否害及债权人债权为标准,即使债务人非为逃避债务,只要在客观上其处分财产的行为害及债权人的债权,就可撤销。由此看来,现代立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克服了罗马法废罢诉权的不足之处,因而能够更好地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实现,体现了债权保全的目的。本条司法解释强调逃避应履行的法定义务,这无疑是强调以恶意作为要件;强调将财产赠与他人,是强调以无偿作为其要件。该条司法解释强调的这两点,显然与现代立法上的债权人撤销权的要求不同。但是,应当看到,这一司法解释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规定完整的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而

热点内容
合肥免费律师 发布:2025-09-13 17:56:16 浏览:979
上蔡有名律师 发布:2025-09-13 17:50:42 浏览:472
刑事诉讼法134条之规定 发布:2025-09-13 17:47:04 浏览:711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发布:2025-09-13 17:20:08 浏览:644
法律党法治 发布:2025-09-13 17:05:57 浏览:523
劳动法合同几年试用期可以三个月 发布:2025-09-13 16:58:46 浏览:885
高一班级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6:58:44 浏览:134
关于医药公司的法律规定 发布:2025-09-13 16:57:51 浏览:4
新婚姻法20岁可以结婚 发布:2025-09-13 16:56:56 浏览:591
铁路运输法院管辖范围 发布:2025-09-13 16:50:15 浏览: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