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发布时间: 2021-02-08 05:36:37

❶ 论述 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法,属于历史范畴。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2、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奴隶主阶段和奴隶阶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和法的产生。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

1、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

2、两者产生方式不同

3、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4、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5、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首先和主要体现统治阶段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法是指国家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而把非国家主体创造或发展的规范体系排除在法的范围之外。

法的本质;

法是经济阶段意志的体现:法是“意志”的体现和反映。法是“统治”阶段意志的反映。法是统治“阶级”“公共”的意志的反映。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段的意志。

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

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或认可法律,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主要方式。国家制定的法,既通常所说的“成文法”,是有权制定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制定,并通过规范性文件来表现。

2、法是规定权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4、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5、法的直接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

国家认可的法一般是指习惯法。习惯法:是指统治阶段根据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由有权的国家机赋予社会上业已存在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而形成的法律规范。

法的要素;构成法的整体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为法的要素。法通常是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三种要素组成

法律规则的种类;

按法律规则所设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法律规则可分为权利规则。义务规则、权义复合规则

按法律规则的效力强弱不同: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按法律规则的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确定性原则、委任性原则、准用性规则

❷ 新事物总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解析]
这里的新事物是相对于旧事物来说的。

新事物必定能内够战胜旧事物的原因容有: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还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当旧事物不再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时候,就需要新事物出现,并替代它。从这个角度看,新事物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❸ 社会主义是不是科学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③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④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①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②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③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④同时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①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 ②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提高素质,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⑤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⑥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 【理论分析】 (一)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政治常识角度看 必须懂得我国国家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 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经济常识角度看 在经济上,必须了解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政治常识分析 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⑵政府要切实履行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稳定.履行文化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⑶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各级国家机关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⑸维护我国的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的社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才能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⑻坚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⑼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广大教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做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③在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⑤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 ⑥建立全民节约型社会.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市场交易原则,加强企业道德建设. 从哲学常识的角度分析(要灵活运用) 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⑵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体现了上述道理. ⑷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有利”与不利“”两种前途.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⑸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⑹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的道理.

❹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

第三条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

拓展内容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❺ 为什么法有时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主要在于‘社会发展是动态的,法律规定后,就有相对的稳定性,是静态的’。

❻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版本质联权系和必然趋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此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出发,主张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6)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扩展阅读:

社会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的联系。承认历史必然性丝毫也不损害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否认人在社会活动中可以获得自由。因为全部的社会历史都是由人们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发展规律只是揭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保证人们的活动得到成功,从而获得自由。

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由的实现看作对必然性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进行对社会的改造。人们不能改造或废除社会发展规律,但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在自己的行动中遵循和利用它们来改造社会,获得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归根结柢人们只能在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所允许的限度和范围内实现自由。

❼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来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源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历史唯心主义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与此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出发,主张社会是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发展的规律作了经典表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❽ 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及其内容是什么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客观物质力量,属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各环节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辩证关系原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次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些内容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含义:经济基础即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分为两大部分。思想、观点体系或意识形态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8)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扩展阅读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

❾ 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正确

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说法是正确的!

法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下被创专造出来的。一属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法产生的基础。法不是制定者的恣意妄为或者心血来潮,而是对客观规律和现实的映射。立法者从来不能对置身其中的物质和经济条件虞指气使、发号施令,相反却无往不在它们的制约和局限之中。

热点内容
关于道德绑架的小故事 发布:2025-09-16 23:22:34 浏览:638
民法典29 发布:2025-09-16 23:17:49 浏览:652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1021题库 发布:2025-09-16 23:07:34 浏览:938
立法投票在哪 发布:2025-09-16 23:03:11 浏览:127
烟草专卖行政许可撤回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23:01:05 浏览:824
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方面法律规定 发布:2025-09-16 22:53:41 浏览:626
三班倒人员工作时间劳动法 发布:2025-09-16 22:49:42 浏览:765
东莞劳动法夜班工资标准 发布:2025-09-16 22:36:05 浏览:566
黄平法学院 发布:2025-09-16 22:30:16 浏览:247
美国同性婚姻法什么社会问题 发布:2025-09-16 22:16:09 浏览: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