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与相近的社会规范如道德
① 如何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如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重要意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误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二者协调配合、共同发展。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
2、着力构建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道德体系。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纲领,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群众实际生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
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要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努力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表率。要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3、切实加强依法治国进程。
推进依法治国,一是在法律的价值方面,要形成以权利为基础的新格局。法治社会要求法律建筑在尊重人类的人格、尊严、自由、合理愿望、进取精神和财产权利的基础之上。
二是在法律的地位方面,要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律在国家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显著特征,法律的权威性要求任何政党、团体、国家机关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树立法律的权威,就是要消除任何不受限制的权力,形成法律支配权力的权力运行秩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即使制定大量的法律,也是没有意义的。
三是在法律的运行方面,要形成独立的、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在法治社会中,法律要实现其合理组织社会的功能,就要首先形成独立的合理的运行机制。如果没有独立的法律运行机制,就根本谈不上法律在社会中的保障地位。司法机关要相对独立于其他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依法独立地行使职权。惟有如此,才能构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格局,形成全体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自觉依法办事的局面,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法制化。
② 当法律规则与道德原则冲突时该如何化解
现代社会为法治社会,适用法律处理问题。法律与道德有共通之处。完善的法律应当吸纳道德规则,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努力成为“善法”
③ 法在与相近的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政策等想比较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特殊象征和标志有哪些
原因
看清楚题干 需要选择的是不同点
其他规范也具有规范性
④ 如何解决法与道德之间的矛盾求专业版回答!
人需要自律(自觉)与他律的。(强凋欲望是无限的)
中国有深刻对自身的道德自觉的修养。也就是修身为“仁”而齐家,诚意而治国,正心而平天下。是人自觉的秩序,同时社会有序。所以说:道德即天理。那么法律也是在自觉的社会有序的道德原则下而隐喻而生。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根据外在的道德准则(服从或不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关心主观的动机。人总不能天天面对专政工具嘛。
⑤ 法在于相近的社会规范,如道德、宗教、政策等相比较的过程中显示出来
法律不是万能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纷繁复杂,很多是法律不能调节和单靠法律规范不能解决的,还要借助诸如道德、习俗等其他社会规范。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⑥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在那些地方,怎么克服
你好,如果答案对你有所帮助,请予以回复,我将继续对你进行解答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⑦ 什么是法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般认为法律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成文法,判例法等等。
法律与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但是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法律关注人的行为,不单独调人的思想活动。比如,想杀人的行为并不受法律调整,只有在实施行为的时候才考虑人的思想因素。而道德则同时调整人的思想与行为。
实施方式不同。法律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
调整范围不同。法律的调整范围比道德小,不如法律不调整恋爱关系但是却受道德的调整。
表现形式不同。法律包括成文法与判例法都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道德往往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种传统。
内容不同。法律规定的内容是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但是道德则不突出权利,注重义务。
有理论认为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但是现代法理学有很多观点也认为二者其实没有这样一种包含关系,法律是最低程度的道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⑧ 法对于道德习惯等其它社会规范,具有鲜明的特征是什么
【德与法两防线】一个想防错向善的人,必先自身设有德、法两道防线。德是高出法律之上的,一切主观不图报偿的公正利他利众的科学思想和言行,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公而忘私等可称一道软性内防线,而硬性法律(底线)则居其中,有些过去的道德(除迷信、驳民意)变为今日法律,它讲的是人间道理,但都源于多数公民真意的规约。法有明文,可称外防线。当各种非法、非分、非理的利诱当前,必先触内防线,胜败皆决于此,应由良心坚守勿失,并视峻法为无处不在的天眼,力戒任何侥幸而触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