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劳动法是社会法的组成部分

劳动法是社会法的组成部分

发布时间: 2021-03-16 21:49:08

1. 劳动标准法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与劳动相关的法律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两项基本法以外还有其他法律规定作为支持性法律。

统计如下:
1、劳动管理法--劳动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权
2、劳动就业法
3、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
4、劳动标准法(工资支付暂行条例;工时休假法;职业安全卫生法;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障法;职业训练与职业资格标准法;职工训练与职业资格标准法;职工奖惩规则)
5、社会保险法(生育保险法;养老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医疗保险法;遗嘱津贴)
6、处理劳动争议程序法(劳动争议;集体协商争议:行政调解程序;集体合同争议)
7、劳动检查监督法(监督检查机构;监督检查职权)
8、工会的法律保障(结社权;协商权;参与权;监督权)

2. 劳动法和社会法的关系

劳动法与社来会保障法是联系非自常密切的两个法律部门,他们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但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它们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将保障福利内容纳入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作为劳动法的组成部分,并不存在社会保障法的范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保障法应与劳动法合理界定。但由于两个部门法在发展上的某种联系和延续性,使得学界对它们之间的认识模糊不清。有人认为劳动关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内容,有人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还有人认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因而造成了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不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3. 劳动法属于经济法还是社会法为什么有的说属于社会法,有的说属于经济法呢谢谢

《劳动法》不属于经济法,属于社会法。劳动法和经济法是两个专独立的法律部门,同时都属隶属于民法,都是民法的一部分。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社会法包括:
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护法,矿上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职业病防治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失业保险条例,安全生产法等。

4. 劳动法的构成

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劳动权利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行为能力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依据人的年龄、健康、智力和行为自由等事实要素,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l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同样依据前述四个要素划分,之所以限制劳动行为能力是为保护特定群体的特殊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不是歧视,更不是违反劳动平等的原则。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岁的未成年人(禁止从事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工种、岗位的工作等);女性劳动者(在女职工禁忌劳动的工种或岗位被视为无劳动行为能力;在特定的生理时期,不得安排从事某些特定的生产作业);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能从事与其劳动能力相适应的职业);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不得从事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工种的工作);部分被依法限制行为自由的人(因违反某些特定规则,被依法限制执业资格的人等)。无劳动行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经过有权的机关批准,文娱、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可以招用的未成年人除外),以及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

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所谓用工权利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享有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所谓用工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工权利和承担用工义务的资格。包括能够提供给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物质、技术和组织条件,其他符合国家法定最低标准以上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并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一般依存于它的民事主体资格,即必须有自己的名称、住所、财产和组织机构。用人单位的用工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通常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由其职能部门代理行使。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为劳动法律关系为双务关系,当事人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即一方的义务为另一方的权利。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三、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为劳动法律事实。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为合法事实,双方意思表示必须一致;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事实一般也需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在一些场合,单方的意思表示以及违法行为或事件也能使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依据劳动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两类。

1.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等。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违法行为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同时,单方行为通常也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这是与民事法律关系不同的特点。例
如,只有当事人双方经过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合法行为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以欺诈、胁迫等行为产生的劳动关系为无效劳动关系,这类劳动合同从其产生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则有可能产生民事法律关系。例如,公民损坏他人财产的违法行为可以引起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关系;单方的馈赠行为也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等。此外,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不同于变更、终止、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都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但是,除了合法行为以外的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也可以使劳动关系变更或消灭。例如劳动者辞职或严重的违约行为,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等可以导致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

行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劳动法律行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实要素),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即包含追求一定法律效果的意图。②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合于规范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终止的必需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③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达于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2.劳动法律事件。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

5. 劳动法社会关系是指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法 律,而且社会保障法是在劳动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劳动法从限制童工、 改善劳动卫生条件开始为劳动者提供救助; 工人中共济组织的成立实际上是社会保障的前身。 为劳动者提供生存保障的劳动法中已经包涵了社会保障的内容。 即便是德国俾斯麦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典, 也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状况为基本动因的。 作为社会保障法主要成分的社会保险法是以劳动关系为前提条件, 目的在于解决劳动者的养老、疾病、工伤、失业和生育问题。 尽管如此,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区别仍然显而易见。 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法调整国家、用人单位、公民(劳动者)、 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因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等发生的关系。就直接关系而言,在内容上, 社会保障关系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关系、社会救济关系、 社会福利关系、社会优抚关系。在主体上, 社会保障关系涉及到国家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机构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机构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障机构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就间接关系而言, 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运营中, 社会保障机构与投资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都需要社会保障法从不同方面予以规范和调整。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 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军人等不适用劳动法); 社会保障法的主体包括国家、用人单位、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公民( 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该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 尤其是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的人。 社会保障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应不分部门和行业, 不分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或有无职业,不分城市和农村, 只要生存发生了困难,都应普遍地、 无例外地给予基本生活的物质保障。 社会成员之间只存在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保障的项目、 标准以及采取的形式不同,不存在能否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差别。 这是社会保障具有普遍性的体现。 社会保障的这种普遍性不仅体现在社会福利通常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 享受,而且还体现在当该社会的局部地区出现自然或人为的灾害, 意外灾害的袭击使他们陷入贫困时, 为该地区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帮助。在这个意义上,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的对象还应当扩大。据统计,农民进城务工后, 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3.4%和2.7%。 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总覆盖率不足1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农村总人口的7.6%。 同时,社会保障也对社会成员中的特殊对象给予特殊帮助。 社会保障的特殊对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业、患病、伤残、 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断收入来源而需要社会特殊帮助者。 这些成员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与竞争能力,使收入中断、 减少或丧失而影响了基本生活,从而得到社会给予的特殊保障。 劳动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协调劳动关系,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在遭受各种意外和风 险时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被公认为社会安全网或社会稳定器。 社会保障是社会按照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予以物质帮助。 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就要危及他们的生存, 以致影响社会的安定。社会保障使社会成员具有安全感, 人们可以在社会心理上保持平衡, 从而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并从事创造性的劳动。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者的劳动; 社会保障法调整的内容则是社会保障机构应当给予被保障人的各项待 遇。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待遇。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 残、死、失业等困难,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工作时, 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福利, 是为全体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举办各种福利事业的总称。 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职工福利和特殊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是指国家对于那些因自身、 自然和社会原因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贫困者提供帮助, 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救济由社会救济、 救灾救济和扶贫救济三部分制度构成。 社会优抚是国家对维护国家安全或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 其家属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和抚恤的制度。 社会优抚制度是伴随着军队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军队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优抚包括社会优待、 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 劳动法律关系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而社会保障关系中的一些项目则并不要求权利义务的对等性。 当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 他们就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 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上带有较大的机会均等和利益 均享的特征。凡是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 都可以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和权利。 而且每个社会成员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物质帮助是基本均等的。 在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在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尤为明显。 社会保险在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 前提下,将劳动享受保险的待遇与过去的劳动贡献挂钩, 体现应有的差别。劳动时间长、劳动贡献大的, 物质保障待遇相对就高。 从而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能鼓励劳动者在职时积极劳动, 多劳多得,为社会多做贡献,将来也能更多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在社会救济方面,对残疾人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的社会成员, 既给予基本生活的保障,又根据不同的特点安置就业, 鼓励他们从单纯接受救济转变为既接受救济又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 动。对于因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困处于危难之中的社会成员, 在给予物质保障的同时,鼓励他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这些都使社会保障法具有了既保障社会稳定又促进社会发展的特征。

记得采纳啊

6. 劳动法是属于什么部门法

应该是属于社会法。

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而在我国法律部门主要包括:
1.宪法(包括:宪法、国家机关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国籍法、国旗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公民基本权利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立法法和授权法)
2.行政法(包括:国家安全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监狱法、高等教育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海关法)
3.民商法(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婚姻、家庭、收养和继承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刑法
5.经济法(包括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法律,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方针和政策的法律,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统计法,农业法,企业法,银行法,市场秩序法,税法,土地管理法,等等。)
6.程序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律师法、公证法、调解法等)
7.社会法(包括: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规范,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规范,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规范,如环境保护法、能源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法等;促进社会公益的法律规范,如社区服务法、彩票法、人体器官与遗体捐赠法、见义勇为资助法等;促进科教、文卫、体育事业发展的法律规范,如教师法、科技进步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卫生法,等等。)

7. 试述劳动法与社会法的关系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法是维持社会稳定并且维护公民的社会权利
就是说社会法是劳动法的基础
劳动法是社会法其中的一个“孩子”

8. 劳动法 属于社会法还是经济法或是别的什么法

广义说认为社会法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经济法,中义说认为社会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狭义说认为社会法仅指社会保障法

热点内容
刑法审判时 发布:2024-04-25 18:54:42 浏览:591
新的劳动法颁布的作用 发布:2024-04-25 16:58:42 浏览: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精解 发布:2024-04-25 14:58:47 浏览:396
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 发布:2024-04-25 14:37:39 浏览:158
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 发布:2024-04-25 12:26:05 浏览: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下载 发布:2024-04-25 11:44:54 浏览:452
聚会场所规章 发布:2024-04-25 11:15:04 浏览:59
社会与法普法栏目不可饶怒 发布:2024-04-25 10:33:33 浏览:989
律师alpha软件 发布:2024-04-25 10:25:02 浏览:950
个人原因辞职属于劳动法第几条 发布:2024-04-25 08:39:47 浏览: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