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益侵害说与社会危害性

法益侵害说与社会危害性

发布时间: 2021-11-16 11:56:15

❶ 犯罪的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

总的来说,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刑法除了在分则中对每一种具体的犯罪行为作了规定,在总则中对犯罪的性质和特征还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即对犯罪的基本概念作了规定。根据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具有社会危害性。即行为人通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这是构成犯罪最本质或最基本的特征。一种行为对社会没有造成危害,或者说没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安定,也就没有必要通过法律予以制止或惩罚。根据刑法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主要包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行为;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的行为;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一规定要求,构成犯罪必须是具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能认为是犯罪。
2.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行为应当是刑法中禁止的行为。犯罪具有危害性,但危害社会的行为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各种违法行为,而且包括违反社会道德、破坏纪律的行为。由于各种危害行为违反的社会规范不同,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因而不是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有其社会危害达到一定程度,需要采用刑罚手段予以制裁时,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对于其他违法、违反道德或破坏纪律的行为,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或社会行为规范予以调整、处理,这些行为就不属于刑法的调整范围。
3.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一特征是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延伸出来的法律后果,如果法律确定某种行为是犯罪,但不规定刑罚,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不会产生社会效果。如前所述,违法的行为,不一定都构成犯罪,有的是通过其他法律予以调整的,只有依照刑法规定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刑法在规定某一种犯罪的同时,必然要规定相应的刑罚。所以,应受到刑罚的惩罚,是犯罪必不可少的特征。
以上是刑法对什么是犯罪所作的概括性规定。考虑到实践中各种情况的复杂性,法律不能规定得太绝对,因此刑法同时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即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法律,但情节显著轻微,其社会危害尚未达到应当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法律规定其不是犯罪。这一规定使刑法关于犯罪概念更加全面、合理。刑法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基本标准。

犯罪是指触犯了刑法,依据刑法的规定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犯罪的概念有多种表述,主要有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魂和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的概念主要是指《刑法》第13条规定的“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清洁显著轻为为还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

❷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这句话没有错,但一切具有社会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是错误的!虽然犯罪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危害性,但还应当具备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事处罚性两个特征。所谓刑事违法性体现的是罪行法定原则,凡是犯罪都应当由刑法明文规定才能认定为犯罪,如果一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刑法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能认定为犯罪。比如一个女人奸淫了男人,肯定是侵犯了男性的性自由和意志,具有社会会危害性的,但有社会会危害性的由于刑法规定强奸罪的构成要件是侵犯女性性自由的客体,因此女人强奸男人不是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多具有社会会危害性的新型行为出现,但由于刑法立法的滞后和谦抑,暂且不能认定所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防止滥用刑法和刑罚,体现了现代刑事司法的先进理念。

❸ 为什么说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惩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因此,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一、犯罪构成的社会危害性

任何一种犯罪,都可以表现出许多事实特征,但并非每一个事实特征都成为犯罪构成的要件。有的案件可能是侦破犯罪事实的重要线索,或者认定犯罪的证据,但对确定行为能否构成犯罪并不发生影响,因此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实际上,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构成实质上是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构成。凡是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特征理所当然地必须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否则对犯罪的成立是没有意义的。能否体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是衡量某一事实特征能否成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客观标准。

二、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的决定因素

我国《刑法》第13条通过列举所侵犯的主要客体,揭示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概括起来说,它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即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即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破坏社会主义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这四个方面概括地反映了在我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基本内容。危害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我国统治关系的侵犯,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妨害了我国社会的正常发展。如果只看到犯罪分子给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损害,而看不到犯罪在总体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危害,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犯罪的本质。

那么,社会危害性的轻重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于行为侵犯的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例如,危害国家安全罪侵犯的是国家安全,即国家主权、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危害国家安全罪比其他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要大。放火罪、爆炸罪危害的是公共安全,即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危害性也很大。杀人罪危害人的生命,伤害罪危害人的健康,二者的社会危害性就有所不同。

2、决定于行为的方式、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是否残酷,是否使用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危害性。例如,抢劫公私财物就比抢夺公私财物的危害性严重;杀人后碎尸就比一般故意杀人更为恶劣。危害后果是决定社会危害程度的重要情况。例如,盗窃500元与盗窃1万元;杀死一人与杀死数人,其社会危害程度显然是不同的。战时犯罪与平时犯罪,社会危害性也不一样。在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震灾)发生的时刻趁机作案,在社会治安不好的时期进行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都更为严重。

3、决定于行为人的一些主观因素。如故意还是过失;有预谋还是没有预谋;动机、目的是否卑劣;偶尔犯罪还是累犯、惯犯。这些情况,在社会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它们对社会危害性程度起制约作用。

三、如何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是该行为构成犯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认定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呢?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坚持历史的观点。社会危害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社会危害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同一种行为,在这一时期符合社会发展,就允许作;而在另一时期,有害于社会发展,就不允许作。承认社会危害性的可变性,是一种唯物的观点。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总是会发生变动,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社会危害性有无的变化,某种行为会因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没有社会危害性变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某种行为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具有社会危害性变为没有社会危害性。二是社会危害性大小变化,某种行为会因社会生活的变化由社会危害性较小变为较大;某种行为会因社会生活的变化由社会危害性较大变为较小。因此,要从历史变化的观点出发,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2、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坚持全面的观点。社会危害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衡量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应当综合各种情况,不能仅看有形的、物质性危害,还要看到对社会政治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带来的危害。

3、认定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坚持本质的观点。也就是说在认定某一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某人把另一人杀了,就要问这是什么性质的杀人,有无社会危害性,危害性有多大,等等。这就是说,要透过杀死人这一现象,把握事件的实质。列宁在讲到事物的复杂性,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时,曾举杀人案件为例说:“正像有些杀人案件,很难断定这些杀人行为是完全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例如正当防卫),或者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或者甚至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谋害。”这段话说明,杀人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杀人。有的是过失致人死亡,也有的是正当防卫杀人,需要经过仔细调查予以判明。所以,要认定行为有无社会危害性以及危害性大小,就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这样才能把握行为的实质。

❹ 传统社会危害性理论与法益侵害理论的区别,举例说明一下,谢谢!!

刑法书第45页,不用谢我,我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❺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法律人为戕害的关系

犯罪具有三个特征。
一、社会危害性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体表现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权益。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威胁法益)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例如,故意杀人行为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因为该行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险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险性)。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胁法益,不管行为人的内心多么邪恶,也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例如,甲希望通过求神拜佛的方法“杀害”A,虽然其“杀A的想法”是邪恶的,但由于其行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所以,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猎时,误以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开枪。尽管乙“想杀仇人”是错误的,但由于其行为不可能导致B死亡,也不可能导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也不应以犯罪论处。
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并非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刑法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表明,一个行为只有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才可能构成犯罪。这是由刑法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刑事政策决定的。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表明,对于某种危害行为由其他法律处理便能有效地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就不应适用刑法。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一直注重扩大教育面、缩小惩罚面,故对轻微危害行为不以犯罪论处。认识这一点,有利于从本质上把握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是指某些行为(如杀人、强奸等传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较为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刑事立法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变易性”是指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发展变化。因为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实施的,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总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评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加上我国地域辽阔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民族众多,而风俗、习惯、传统不相同,故同一行为在不同条件下所造成的危害会发生变化。承认这一点,不仅对刑事立法具有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和适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犯罪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人们能够认识它。立法机关总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从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通过考察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行为的手段与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行为与社会发展的背离程度、行为与客观规律的背离程度、行为人本身的情况、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等因素,来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根据刑法的规定来认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察刑法不可能规定而又对社会危!言性有影响的因素。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正确评价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有利于正确处理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
二、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刑法对犯罪行为的禁止,是通过罪刑规范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对某种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来禁止该行为。因此,刑事违法性事实上是指行为符合罪刑规范所指明的假定条件,进一步而言,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是统一的。违反刑法并不只是违反刑法分则,凡是违反广义刑法的禁止性规范的行为,均具有刑事违法性。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刑事违法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违反刑法规范,二是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故单纯违反其他法律而没有违反刑法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具有统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种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故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由于社会危害性的内部结构是主客观统一的,故刑事违法性也是主客观统一的,即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才可能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司法机关不能凭直觉认定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只能通过刑法所确定的具体标准来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违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标准。
三、应受刑罚处罚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如果某种行为只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法律后果,则不可能成立犯罪;只有当该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时,才能成立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首先是从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法定刑)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例如,《关于禁毒的决定》明文规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并没有对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为不是犯罪。再如,当刑法分则条文仅对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规定了刑罚后果,没有对其他参加者规定刑罚后果时,表明其他参加者的行为不成立犯罪。其次是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而言,即构成犯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罚处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罚处罚。因为犯罪行为形形色色,同一种犯罪也,存在不同情节,故刑法规定了构成犯罪而免除刑罚处罚的情形,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而不判处刑罚的情况。但免除刑罚处罚,也是以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的;如果不应受刑罚处罚,则不成立犯罪。
明确犯罪的基本特征,对于理解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直接根据犯罪的基本特征认定犯罪。

❻ 求教一个关于刑法法益的问题,侵害社会法益的罪名有哪些

我个人的想法是所有刑法规定的罪名都或多或少的侵害社会法益,犯罪的构成要件必须要考虑社会危害性,如果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刑法打击的目标!传统的四要件理论中犯罪必须满足犯罪客体就是个例子!刑法罪名中并没有严格区分哪些是个人法益哪些是社会法益,比如说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故意杀人罪中也有情节较轻的表述,这种情节较轻当然也包括了社会危害性!

❼ 法益论在犯罪论中的作用

法益在犯罪成立理论中的地位:
(一)构成要件形成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法益
“构成要件形成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法益。”我国的犯罪成立理论认为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与犯罪主观方面四方面,其构造与大陆法系国家的三要件论相差很大。但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不管是采取三要件说还是四要件说,法益是否是犯罪构成之要素。我们国家的犯罪概念坚持的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因而在犯罪构成中,犯罪客体是构成要件之一。而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犯罪的概念坚持的是形式的概念,所以构成要件中不要求法益作为构成要素。在该当性阶段只从形式上判断是否侵犯法益,只要符合构成要件,推定具有违法性。而违法性的本质是法益侵害,所以,是否具有实质的法益侵害,在违法性层次中进行判断,通过有无违法阻却事由的途径来做实质判断。
(二)法益是判断实行行为的标准
何谓实行行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素来有形式的客观说和实质的客观说之别。从形式上说,符合各种构成要件的行为,就是实行行为。如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是“杀人”行为。刑法分则是违法行为的类型,实行行为是各种具体犯罪构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另外,在共同犯罪中,实施实行行为的人是正犯,没有实施实行行为的人称为狭义的共犯(教唆犯与帮助犯)。共犯的责任比照正犯来确定。
形式的客观说没有从实质上回答什么叫实行行为,这在具体案件中,对实行行为的界定非常困难。比如实施杀人的行为,就是杀人罪的实行行为,以杀人故意,一人抱着被害人,一人进行砍杀,那么抱着被害人的行为是杀人行为吗?两人相约去盗窃,一人在外望风,一人进屋盗窃,在外望风的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盗窃的实行犯?按照形式的客观说,是很难确定的。“实行行为也有质的规定性”“行为本身不具有危险性、只是偶然引起死广结果或行为人自认为可能导致死亡结果的行为,不是杀人罪的实行行为。”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害,正犯的行为本质就在于对法益的侵害或迫切的危险。由此,相约盗窃,在外望风的行为根本不可能给予法益侵害或危险,只能是对进屋者行为以帮助,所以是帮助犯。所以,实质的客观说,从法益侵害的角度出发,只有侵害法益或侵害可能的人的行为,才是正犯,即实行行为,其余的都是共犯。按照形式的客观说也是无法进行判断,比如入室盗窃,是入室开始为着手呢,还是进屋后实际盗窃时为着手?按照实质的客观说,从进屋时起,已经对法益产生侵害,所以,应以此时为着手。
(三)法益与违法性的本质
有形式的违法性和实质的违法性之分。在违法性层次中,主要判断行为是否具有实质的违法性。实质的违法性有两种倾向:一是违反社会伦理规范;二是对法益的侵害或危险,即法益侵害说。由于违法性的有无,通过有无违法阻却事由来判断,所以侧重于客观方面来判断实质的违法性,从而笔者赞同法益侵害说,因为社会伦理规范更带有主观价值色彩,法益侵害说更客观些。
(四)法益与可罚的违法性
可罚的违法性是指以不存在可罚的违法性为根据,从而否定犯罪成立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行为虽然符合构成要件,但违法性轻微的话,就不值得适用刑罚这种强力的对策为必要。可罚的违法性的理论,最初由立于谦抑主义立场的宫本英修所提倡,其后由佐伯千仞加以展开。佐伯博士立于法益侵害说的立场,主张某种行为即使特合构成要件,但因为该刑罚法规预定一定程度的违法性,在被害法益轻微没有达到其程度的场合以及被害法益的性质不适于由刑罚干涉的场合,应当认为阻却违法性而阻止入罪。关于可罚的违法性的判断的标准有两:一是关于违法性的量,法益侵害的轻微性。二是关于违法性的质,法益侵害行为的形态,根据社会伦理的观点来看价值轻微性的情况。例如,同是拍友人肩膀的行为,具有敌意的场合与为了友好的场合从刑法的愈义完全不同。
(五)法益与违法性阻却事由
“所谓阻却违法事由,指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但成为排除其违法性的根据的事由。”阻却违法事由是否有共同的统一原理,在学说上有分歧。主要存在“目的说”与“优越的利益说”的争论。目的说认为实质的违法性是违反被国家承认的共同生活的目的,行为是为了达到被国家承认的共同生活的目的的适当的手段,这是阻却违法事由的一般的原理。优越的利益说,也叫做“法益衡量说”,把违法性的实质解释为对法益的侵害,以这种思想为出发点,关于价值不同的利益相对立的场合,为了价值大的利益,牺牲价值小的利益,这是阻却违法事由的一般原理。违法性的本质是法益侵害,不具有法益侵害危险的行为,不是违法的行为。正当防卫的情形中,从表面上看它是违法的,但其根本是阻止不法侵害以保护合法权益,其侵害的对象是“不法的利益”,所以它是合法的。

❽ 犯罪的法律特征为什么不是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明确犯罪的基本特征,对于理解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直接根据犯罪的基本特征认定犯罪。

犯罪具有三个特征。

1、社会危害性 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

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体表现为:

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权益。

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首先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

由于社会危害性是对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险(威胁法益)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例如,故意杀人行为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因为该行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险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险性)。

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胁法益,不管行为人的内心多么邪恶,也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

例如,甲希望通过求神拜佛的方法“杀害”A,虽然其“杀A的想法”是邪恶的,但由于其行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

所以,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猎时,误以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开枪。

尽管乙“想杀仇人”是错误的,但由于其行为不可能导致B死亡,也不可能导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为没有社会危害性,也不应以犯罪论处。

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并非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刑法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表明,一个行为只有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才可能构成犯罪。这是由刑法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刑事政策决定的。

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表明,对于某种危害行为由其他法律处理便能有效地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就不应适用刑法。

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一直注重扩大教育面、缩小惩罚面,故对轻微危害行为不以犯罪论处。

认识这一点,有利于从本质上把握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相对稳定性”是指某些行为(如杀人、强奸等传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较为稳定。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刑事立法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

“变易性”是指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社会危害性的有无与大小在发展变化。

因为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实施的,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总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评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加上我国地域辽阔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民族众多,而风俗、习惯、传统不相同,故同一行为在不同条件下所造成的危害会发生变化。

承认这一点,不仅对刑事立法具有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和适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犯罪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人们能够认识它。

立法机关总是根据社会历史条件,从维护国家与人民利益出发,

通过考察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行为的手段与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

行为与社会发展的背离程度、行为与客观规律的背离程度、行为人本身的情况、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等因素,

来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根据刑法的规定来认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察刑法不可能规定而又对社会危!言性有影响的因素。

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正确评价社会危害性的程度,有利于正确处理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

2、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或称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刑法对犯罪行为的禁止,是通过罪刑规范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对某种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来禁止该行为。

因此,刑事违法性事实上是指行为符合罪刑规范所指明的假定条件,进一步而言,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是统一的。

违反刑法并不只是违反刑法分则,凡是违反广义刑法的禁止性规范的行为,均具有刑事违法性。

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关系来看,刑事违法性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直接违反刑法规范,二是违反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故单纯违反其他法律而没有违反刑法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具有统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种行为,是因为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故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

由于社会危害性的内部结构是主客观统一的,故刑事违法性也是主客观统一的,

即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才可能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是司法机关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司法机关不能凭直觉认定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只能通过刑法所确定的具体标准来认定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违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标准。

3、应受刑罚处罚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指犯罪行为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如果某种行为只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法律后果,则不可能成立犯罪;

只有当该行为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时,才能成立犯罪。

应受刑罚处罚性,首先是从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种行为,但只要刑法没有对其规定刑罚(法定刑)后果,该行为就不是犯罪。

例如,《关于禁毒的决定》明文规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并没有对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规定刑罚后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为不是犯罪。

再如,当刑法分则条文仅对聚众犯罪的首要分子规定了刑罚后果,没有对其他参加者规定刑罚后果时,表明其他参加者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其次是从犯罪行为的一般性质而言,即构成犯罪的行为通常会受到刑罚处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罚处罚。

因为犯罪行为形形色色,同一种犯罪也,存在不同情节,

故刑法规定了构成犯罪而免除刑罚处罚的情形,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认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而不判处刑罚的情况。

但免除刑罚处罚,也是以应受刑罚处罚为前提的;如果不应受刑罚处罚,则不成立犯罪。

(8)法益侵害说与社会危害性扩展阅读

犯罪构成分为四个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在本案中陆某就是一犯罪客体的身份出现的。

对于犯罪客体的理解,要注意一下三点:第一,犯罪客体之所以应当作犯罪构成的要件,

是因为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合法权益,就意味着不危害社会,也就不构成犯罪。

因此,犯罪客体揭示了犯罪的危害性质以及危害程度,有其作为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独立存在的意义。

作为受害人的陆某,其生命权受到了侵害。第二,法律所保护的权益范围十分广泛,但并非所有的合法权益都属于犯罪客体只有那些受刑法所保护的,

而被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权益才会成为犯罪客体,生命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力,所以必然要受到刑法的保护。

第三,我国刑法对犯罪客体的规定采取了多种方式。

例如,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章罪名揭示该章所规定的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国家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章罪名揭示该章所规定的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章罪名揭示该章所规定的犯罪的同类客体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等。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客体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犯罪行为作为人的一种活动,是由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所实施的表现于外的各种事实特征组成的。

2、法益侵害性。犯罪的形形色色决定了犯罪行为客观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但只有从客观上说明行为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特征。

3、多样性。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内容复杂、多样,具体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

4、法定性。犯罪客观方面作为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必须是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这是犯罪构成的法定性在犯罪客体方面的具体表现。

5、必备性。犯罪客观方面是一切犯罪成立而在客观上必须具备的要件。

如果不具备犯罪客体方面,就说明根本不会存在具体法益受到严重侵害的客观事实,也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❾ 怎样才算刑法上的社会危害性,比如甲想报复乙,因此把乙的鸡鸭都杀了,算不算刑法上的犯罪

虽然你的分少,但是我还是回答吧。杀死他人家禽属于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罪的情节,但是否犯罪应当根据当地标准判断,比如杀了几只跟杀了一养殖场的鸡鸭肯定在是否定罪量刑和量刑轻重有区别,如果是少量的杀死他人鸡鸭不以犯罪论处。
至于社会危害性,应当从各个角度考虑,社会危害性属于刑法法理上的一个概念,虽然法条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将其解释,法官在判断社会危害性时应当多方面考量,如:有人天天欺负你,殴打你,你一气之下将其杀死,那么这种激愤杀人就属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的。再如:有人被杀,弄得周围群众人心惶惶,犯罪嫌疑人被抓后,群众一致认为此人该杀,那么这就是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综上所述社会危害性应当从犯罪嫌疑人主观心理 群众反应 作案手段动机 认罪悔罪态度进行考量。
希望采纳哥的答案

热点内容
民法基础题目答案 发布:2025-09-15 11:55:34 浏览:582
最高法院案子 发布:2025-09-15 11:51:42 浏览:791
刑法257条 发布:2025-09-15 11:29:52 浏览:266
单位总经理所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5 11:19:16 浏览:473
人民法院的基本 发布:2025-09-15 11:14:23 浏览:686
梅河口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5 11:11:33 浏览:151
新婚姻法让女性不愿生孩子 发布:2025-09-15 11:11:31 浏览:360
工伤法律知识竞赛 发布:2025-09-15 11:00:45 浏览:300
法院的伙食 发布:2025-09-15 10:55:53 浏览:134
陷阱法治与 发布:2025-09-15 10:46:35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