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课程论文
『壹』 论文题目是论死刑存废的法社会学思考,请问法社会学
1、法律作用的“社会控制”工具论。庞德在1911-1912年就发表了一篇以《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和目的》为题的纲领性论文,表达了他的社会学法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社会学法学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创立、解释和适用法律方面,更加注意与法律有关的社会事实。衡量法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有用,是否产生效果,而不是它抽象的内容。总之,“我们越是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则我们的社会工程将越有效。”法社会学派通过强调法律的社会目的、效果和作用,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是社会控制工具之一,其任务在于调整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2、法律价值的“社会利益”保障说。庞德借鉴了德国法学家耶林的利益分类说,将利益分成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三类。而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由于并非所有的利益都由法律调整,为避免个体间对某些利益的反社会冲突,有必要划定受法律调整的利益范围并加以分类。依据分类,应当对某种类型的利益给予优先的考虑,司法中应对社会利益加以衡量,而不是机械的依照法律实现所谓“正义”。这种利益在庞德看来,正义作为法的价值准则就意味着能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3、法律正义的“非强力依赖”判断。庞德指出,自然法不是虚幻的普遍立法,而是“一种对实在法中的理想成分的鉴定”,即一种判断的标准。“这种鉴定可以确定和陈述出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理想,并且使它成为对各种论证、解释和适用标准的出发点进行选择的尺度。”自然法不再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有一种内容正在起着变化或形成着的自然法。”他努力证明正义并不是依赖于强力而存在,而是因文明社会的性质本身而决定,无论是十九世纪或二十世纪,正义始终高悬于统治者制定的实在法之上。法律不应是任何专制统治者随心所欲的工具,它是人类社会自我控制的手段。法律的具体形式由不同时代的共同理想所决定,强力应支持这种理想,但法律的本质永远不等于强力。
『贰』 我想从法社会学理论写一篇论文由于不是法学专业的同学,有些费力,可以帮忙介绍一下思路要点吗
可以从中国知网,中国论文网等搜一下,或是从网络上找一些资料。
先选好回题目答,然后根据题目从资料中把可用的信息筛选出来。选题很重要,不要选很大的题目,最好选择小一点的题目,如果你的论文要求不高只需要4000字左右,你从资料中挑几段一拼就行了!最后别忘了把资料来源写清楚!
『叁』 急需论文:法律社会学论文: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 请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同学1.20就考了 早干么了
『肆』 跪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社会学论文,急用多谢!!!
ccc
『伍』 法律社会学是我的一门选修课,临近期末,老师要求写一篇论文。求话题。
法律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中的作用
法律是扩大了社会隔离还是在保护
就业歧视中的法律因素
……
『陆』 求一篇有关法社会学的结课论文,内容不限字体1500左右。谢各位大神!
法社会学题目太泛,可以具体到某一社会领域的具体方面。需要帮忙联系我。
『柒』 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一篇。
科学合理性问题复是当今科学哲学界的制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问题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如何获得和运用科学知识;二、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否是可靠的,即一种陈述是否合理地表达了它所体现的知识的可靠性。概括起来就是科学知识的“发现”及对科学知识的“辩护”。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发现”与“辩护”是分离的。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对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考察,用对科学知识的辩护来重建科学知识发现的过程。这种“辉格式”的“事后辩护”的策略受到了众多批判,但是真正引发科学合理性危机的是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他在那本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以范式为中心展开其观点,将历史和概念的相对性引入了对科学的理解,从而打破了“发现”与“辩护”的分离状态。在库恩的基础上,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维度作为决定因素带入对科学的理解中来,从而在科学合理性问题上迈出了更为激进的步伐。 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前期,即七、八十年代,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影响最大。
『捌』 社会学论文的介绍
社会学论文复涵盖的内容制非常广泛,主要涉及人口学、人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等领域,以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的发展与沿革、人类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等为研究对象,是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精髓。社会学论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阐释社会学的范畴、基本理论体系,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各种表征及其发展的规律。同时它也是研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合理规划的主要手段,为社会决策、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基础和依据。社会学论文的理论成果将直接效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社会运作效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玖』 社会学课程论文
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社会学检视
摘要: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让青少年在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道德失范的危机。从社会学
角度检视,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学校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帮助青少年树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道德,塑造青少年的网络人格,促进网络时代道德文明的发
展和进步,进而使青少年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失范;网络人格
今天,网络在社会交往中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一
个核心平台,而青少年又是网络世界的一个主要群体。
据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
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1〕,
其中18岁以下占16.6%,18—24岁占35.1%,而高中(中
专)以下学历占16.2%,高中(中专)学历占30.2%〔1〕。
这体现出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的浓厚兴趣。
随着互联网在校园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的全球
化在让青少年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道
德的失范问题。在虚拟的网络里,由于青少年可以尽
情地展示自我个性,发挥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体
验自我成功。这些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自由性特
征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侥幸与放纵心理,许多青少年
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进而引发网
络犯罪。这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当代青少年道德意识
和品德心理发展的畸形,也意味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
题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
题。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失范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提出的。他
认为,当社会被突然发生的严重危机或者有益的变化
打乱时,社会规范、社会舆论、社会道德意识等就会产
生混乱或者被削弱,社会的准则崩溃,社会整合被破
坏,社会对个人的影响作用急剧下降或者消失,加之个
人欲望的膨胀,这时个人的需要和行为就失去控制而
产生失范状态〔2〕。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生活中基
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
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
乱无序。网络道德失范则是将这种失范现象锁定在网
络信息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在网络发展初期,由
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道德规范内容
的冲突和衔接脱钩,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参照韦伯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分类标准〔3〕以及
目前学者有关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文章〔4〕,青
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表现主要有:
1.网络道德失范的“价值型”行为
价值型的失范行为主要指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主
导文化的价值观念相背离而产生的失范行为。这种失
范行为主要表现为“黑”“、毒”特点。所谓“黑”,即非法
侵入他人网络、有针对性地攻击或破坏政府或企业的
重要网络系统等;所谓“毒”,即人为制造和传播计算机
病毒。这种“黑”“、毒”现象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中普遍
存在。由于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着信息崇拜现象,信息崇
拜的极端表现就是黑客与计算机病毒的出现。黑客是
因特网上破坏性最强的群体,虽然偶尔也会扮演网络
侠客的角色,但更多地充当着“网络流氓与网络罪犯”,
如非法侵入他人网络、有针对性地攻击或破坏政府或
企业的重要网络系统等。计算机病毒也多数是这些所
谓“网路侠客”的“得意之作”,如特洛伊木马既是黑客
们常用的一种攻击工具,本身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
病毒。在黑客群体中,青少年所占比重较大。如美国著
名的计算机网络黑客莫尼柯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