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

法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

发布时间: 2021-11-23 23:31:20

⑴ 如何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本质

把法的本质首先归结于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较浅层次的“初级本质”,而法的物质制约性本质则是法的更深层次的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因此,
法是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物质制约性包含两层意思:(1)统治阶级的意志由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制约的.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2)统治阶级利益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所谓的社会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的恣意横行.”
在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法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法是符合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规律的要求;②法有物质的制约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因素对法就没有影响.除了物质生活条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③法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法就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法具有继承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

⑵ 如何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本质。

把法的本质首先归结于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较浅层次的“初级本质”,而法的物质制约性本质则是法的更深层次的本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因此,
法是由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物质制约性包含两层意思:(1)统治阶级的意志由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制约的。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2)统治阶级利益又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所谓的社会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的恣意横行。”
在理解法的物质制约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法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法是符合客观经济条件和经济规律的要求;②法有物质的制约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因素对法就没有影响。除了物质生活条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③法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并不意味着法就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法具有继承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

⑶ 为什么说法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为什么法律只能反映社会,不能改变社会可以举个通俗易懂的例

法的现象是直观的、感性的,又是具体的、丰富的。对法的现象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揭示法的本质,对法的本质对科学抽象又有助于说明法的现象。但是,研究法的现象与研究法的本质有着不同的领域、思路与意义。法学研究有所深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借助现代方法论变革的成就、立足于法的意义,探索、开拓法的现象领域。从法的意义出发.法的现象是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范畴,而法律的意义则是在法律与其它各类社会规范的比较之中获得的。只有把法律视为并实际作为法的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法律与法的现象的其它要素相结合,才能显示出法律的作用及法的现象的整体效应。我国法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都与法的现象观念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
作者葛洪义,1960年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教授;陈年冰,女,1962年生,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讲师。
法的现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瞬息万变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具体的社会与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地发展运动中创造和丰富自己。直观并不意味着简单,最具体的常常又是最复杂的。因此,对于法的现象研究,人们理应给予重视,同时,重要的不是探讨现象本身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是探究如何揭示有意义的法的现象。本文仅就法的本质与法的现象、法的现象与法的意义的关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法律哲学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谈些自己的认识,也可以说是,试图对法的现象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方法做些论证工作。

一、法的本质与法的现象
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既是法的概念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们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法的现象是指能够经验的、凭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的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直观的感性对象--法本身;法的本质则是深藏于法的现象之后以至凭借直观的方式无从把握的法的内在联系,是人们对可感知的法的外部联系的真实本源的一种主观把握和理性抽象。所以,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作为独立的范畴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科学的法的定义既要能够反映法的现象的最一般的内容与特征,又要能够透过现象的表面关系揭示其深层次的本质。离开了现象,法的本体认知就无所谓意义;离开了本质,法的本体认知就无所谓价值。两者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法的本体认知的两层次。同时,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又是两个相互独立、认识上不宜合而为一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指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与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①法的现象研究既可以用于科学地阐述法的本质,又有自己直接的现实的功利目的;揭示法的本质或许有助于深刻认识法的现象,然而却不能代替法的现象本身的研究。如果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混为一谈.其结果只能是或者将本质视为现象,或者将现象视为本质,从而导致认识上的混乱与错误。因此,法的现象有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法的现象与法的本质还遵循着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从法学发生学上看,各国法学几乎都出自一个共同传统,即对法的真实本源和假想中的作用的追寻,而作为感性对象的法本身则变成了次要的、派生的。如古代思想家对法即公平正义的普遍认同、经院哲学大师托马斯·阿奎那的支配人法的神意、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理性、黑格尔关于法是自由意志的定在等观点,显然已经都远远超出了感性对象本身的范围,而是试图表征法的深层本质的一种抽象。它一开始就不是感性现象的符合而是对法的现象背后的万变不离其宗的基始的探究,是试图用某种永恒不变的人类的精神力量去阐释、规范、限制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法的现象世界.这就难怪黑格尔宁愿把法哲学视为哲学的分支。康德则承认了现象研究的价值,他无奈地宣布:本体属于彼岸世界,只能信仰不能认识,现象才是知识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19世纪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无疑具有变革精神。尽管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因主张法的性质存在于法自身而法又是主权者的命令或规范体系以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确实凭借对法的现象的研究推动了法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进程,强有力地论证了法的现象的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首创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揭示法的本质的。他们指出:“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②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集大成者施蒂纳把法归结为自由意志、把现实的法归结为统治者的意志的唯心主义法律观,明确指出:国家权力与法的现实基础是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与交往形式,“而且在一切还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现象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③这些观点一方面指出了以往的思想家们关

⑷ 为什么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法的内版容不可能超出社会物质生权活.第二法的内容要不断更新补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第三,法始终滞后于物质生活.所以,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内容.

⑸ 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嗯,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嗯,这是历史法学问题。

⑹ 法律权利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在物质生活条件制约下,你的权利同样受法律保护。

⑺ 法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特定物质生活是指什么

本质首先归结于统治阶级意志,较浅层初级本质,物质制约性本质则更深层本质.社物质条件培植律需要,同决定着本质., 由特定社物质条件所决定. 物质制约性包含两层意思:(一)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利益所制约.马克思认,奋斗切,都同利益关;由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所决定种意志表现,律.(二)统治阶级利益由定物质条件所决定.所谓社条件指与类存相关理环境、口物质资料产式,其物质资料产式决定性内容.马克思曾说,社律基础,家幻想,相反,律应该社基础,律应该社共同,由定物质产式所产利益需要表现,单恣意横行. 理解物质制约性,应注意几问题:①受物质条件制约,并意味着符合客观经济条件经济规律要求;②物质制约性,并意味着社物质条件外素没影响.除物质条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素统治阶级意志律制度产同程度影响;③受物质条件制约,并意味着没自相独立性.具继承性自身发展规律

⑻ 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论述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专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属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r\n一、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r\n二、基本特征:\r\n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r\n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r\n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r\n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r\n三、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r\n四、社会作用:场范冠蝗攉豪圭通氦坤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r\n\r\n综上所述: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离开现行法律根本无确定法律关系可言。

⑼ 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是什么

对事物进行系统周密的考察和了解的方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


法的本意并不指法律,比如“方法”、“办法”词汇中的“法”。国家法律只是社会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引申意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但人们对于法的概念的理解,古今中外并不一致。

法的概念因为学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实证主义者认为法是权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会实效(social efficacy)。

而在法实证主义者中,区分法的概念有两大类: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实证主义者的法的概念中不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

热点内容
2017西南大学法律硕士 发布:2025-05-01 12:56:36 浏览:403
社会法治理念的论文 发布:2025-05-01 12:49:06 浏览:310
道德经无所得 发布:2025-05-01 12:40:10 浏览:57
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党的领导 发布:2025-05-01 12:39:34 浏览:713
陕西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5-01 12:39:23 浏览:396
刑法过失致人重伤 发布:2025-05-01 12:22:23 浏览:922
上海垃圾分类处理法规 发布:2025-05-01 12:22:20 浏览:674
合同法对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5-01 12:21:46 浏览:711
国际法对我国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1 12:18:01 浏览:746
腾跃律师 发布:2025-05-01 12:08:52 浏览: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