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区别
1. 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1.刑事责任:实施犯罪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有义务接受司法机关的审讯和刑罚处罚。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还对精神病人、醉酒人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规定。
2.行政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责任是指因为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法责任的特点是: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产生行政责任的原因是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通常情况实行过错推定,一些情况实行严格责任;行政责任承担形式多样化。
3.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民事责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民事责任以民事义务为基础,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
(2)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的权利为目的。
(3)民事责任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4)民事责任是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2. 初级经济法怎么样通俗区别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产生于平等主体之间,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行政责任是因违反行政法律法规承担的法律责任,,责任主体是行政相对人。举个例子,一家商店售卖假货,被消费者投诉,并要求退货,返还货款,因售卖假货工商局对店主还进行了处罚,该店主被处罚承担的就是行政责任,返还货款并退货就是民事责任。
3. 简述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不调整人身关系。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主体及主体之间关系不同
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指行政机关中的经济管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内部组织及有关人员、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民商法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民商法的主体是平等的,没有管理关系;经济法的主体地位却不要求平等。
3、调整方式不同
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其调整方式相应地采取意思自治原则,即由当事人自己意志设定其权利和义务,国家并不予以过多干涉。商法的主体是商事惯例,但在现代社会中,为保护交易安全,其中也渗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也在逐渐增加。
4、本质功能不同
保护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法律本质功能的差异。民法维护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换者以自己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因此,民法的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权利法。它站在当事人平等这一平面上对商品关系加以保护,其功能主要是维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商法的本质功能基本与此相同。
5、价值取向不同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于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加之目标的实现。民商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导向,着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利益最大化。
(3)经济法的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区别扩展阅读: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保护重心,为解决民商法、行政法均无法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产生。它的本质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是平衡协调国民经济运行的法。
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着机制效用功能,即从更高层次上全面、一体、综合系统地调整经济关系。它通过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途径来指导预测、激励限制、整体协调与个别规制经济活动。可以这样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经济法,整个经济秩序将重复本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磨难”。
参考资料:
经济法-网络
民商法-网络
4.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三种责任
种类
具体责任
1.民事责任
10种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回产;恢复原答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2.行政责任
行政处分(内部制裁措施)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行政处罚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
主刑
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5. 经济法中补充赔偿责任与连带赔偿责任的区别
所谓补充赔偿责任,是指多个行为人基于各自不同的发生原因而产生数个责任,造成直接损害的直接责任人按照第一顺序承担全部责任,承担补充责任的责任人在第一顺序的责任人无力赔偿、赔偿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在能够防止或减少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且可以向第一顺序的直接责任人请求追偿的侵权责任形态。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补充赔偿责任的特点:
1、补充赔偿责任由法律明确规定或当事人约定。这一特征,体现了补充赔偿责任产生的法律依据。与其他形式的民事责任相比,其有着独特的责任适用规则和构成要件。为了避免补充赔偿责任的滥用和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利益平衡,只有在法律有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的情形下才能适用。对于法律规定的情形,目前主要体现在《人损解释》第六条、第七条,且是过错责任。当然出于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我们也不应该反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补充赔偿责任进行约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补充赔偿责任的随意滥用。
2、补充赔偿责任是两种责任的竞合状态。这种责任竞合状态是由于两个侵权行为产生同一损害事实,为弥补这一损失而发生的两个责任的竞合,即基于直接侵权行为的直接赔偿责任和基于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的补充赔偿责任的竞合。作为共同责任形态的一种,其与连带责任、按份责任等责任形式一样,是解决多个责任人对同一损害承担赔偿责任问题的。
3、补充赔偿责任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补充赔偿责任并非一定是对全部的责任都承担补充清偿义务,在不同的情形下,其可能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份额是不一样的,这种份额与过错程度相关。如《人损解释》第六条规定,经营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是在“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第七条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承担补充赔偿责任是在“未尽职责范围内”。
4、补充赔偿责任是一种非终局责任。所谓非终局责任,是指责任人承担的补充赔偿责任只是一种暂时性责任或形式性责任,行为人承担责任后可以依法向直接责任人行使追偿权而进行救济,最终承担责任的是直接责任人。这一法律特性,是由补充赔偿责任的法律地位决定的。从损害的成因分析,损害是由直接责任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补充赔偿责任人的行为往往不是损害产生的原因而只是条件(或者说是间接原因)。根据民事责任归责的一般原理和过错吸收规则,应当由直接侵权人即直接责任人承担实质性责任或终局责任。由于不存在共同过错,直接责任人不会因为补充赔偿责任人的过错存在而得到减轻。这样有利于使受害人权利得到充分救济,并维护补充责任人的合法权益。
补充责任的情形,主要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者(负有安全保卫义务)对发生在管理场所上的他人侵权行为负担的责任。主要是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六条、第七条。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和连带责任相对应的,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有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因一个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于消灭。其特征是1、不真正连带债务是基于数个法律关系而发生的债务,2、债权人对数个债务人均享有分别独立的请求权,3、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各个债务人主观上并无联络,也未共同实施某种行为,或做出某种约定,数个债务发生密切联系,给付内容的统一,纯属相关法律关系的偶然发生巧合。4、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为同一或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债务的清偿不分比例、份额,每个债务人均有全部清偿的义务。5、在多数情况下不真正连带责任有终局责任人。
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的区别
1、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多数责任是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对同一损害后果的清偿,各负全部履行的义务,各个责任人是依自己与权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来确定具体的债务。补充责任有的是基于同一原因产生的债务,有的则是基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债务,但不管是那种情形,都是以主债务为准,主债务的计算方式和赔偿数额是唯一的,不存在多种计算方式。
2、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权利人可以依不同的法律关系任意选择起诉债务人,而补充责任则不能选择,必须先起诉主债务人,除非主债务人不确定。
3、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各债务人均负全部履行义务,而补充责任中只有主债务人需负全部履行义务,补充责任人则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承担全部债务的补充责任还是部分债务的补充责任。
4、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存在终局责任人,各责任人依各自与权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对同一损害后果承担责任后,只能依其与主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请求清偿,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追偿。
据个例子,
某甲在乙饭店大厅吃饭时,丙(对甲有恨意)冲入该饭店,丙持续对甲殴打致甲轻伤,乙饭店服务员见此情况,不知所措,未上前制止,也未打报警电话。后丙逃离,不知所踪。
乙饭店对甲遭受的损害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并不是全额赔偿),理由是甲未尽到法定的安全保卫义务。乙饭店可以就已赔偿的部分向丙追偿(如果丙被抓获)
同例,
某甲在乙饭店大厅吃饭时,丙(对甲有恨意)冲入该饭店,丙持续对甲殴打致甲轻伤,乙饭店服务员丁上前制止并迅速拨打了110报警电话,甲逃跑过程中(被丙追ing)踩到饭店饭店大堂地板上的一块西瓜皮摔成盆骨骨折。丙见状逃离,不知所踪。
对甲被打成轻伤的结果,乙饭店不负责任。对甲摔成盆骨骨折的行为,乙丙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即甲可以要求乙饭店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饭店赔偿了以后有权向丙追偿(如丙被抓获的话)。来源乌鲁木齐律师http://china.findlaw.cn/wulumuqi
6. 《财经法规》中法律责任到底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两种还是分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三中呢
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只不过是教材只介绍民事和刑事两种
7. 经济责任与经济法责任一样吗
不一样。
经济法责任是以法律责任的部门法性质对法律责任进行分类的结果,回是经济法主答体因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经济法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而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以及直接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加于行为人的负担。
经济责任是指以金钱为责任标的。基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分为约定经济责任 与 法定经济责任。法定中的经济责任有很多,根据法律调整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公法中的经济责任和私法中的经济责任。
8. 经济法中、关于民事责任的问题
如果是在1999年打架,而在2001年提起民事诉讼,那么一般可以以超过诉讼时效为抗辩,请求法院驳回对方诉讼请求
9. 简述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义务的区别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形式。有经济法主体参与的经济法关系所决定,经济法主体实施经济违法行为,破坏经济法律关系,即应该按照经济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就是经济法律责任。
经济法责任因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而产生
经济法义务,是经济法义务主题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而必须做出或抑制一定行为的约束。他与经济法责任的联系在于:经济法义务是经济法责任的前提和基础,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违反经济法义务的法律后果。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义务的区别在于:
二者对应不同:经济法义务与经济法权利相互对应,经济法责任与国家强制力相互连结;
二者性质不同:经济法义务作经济法主体的一种约束,不具有法律的制裁性,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的违反经济法义务的后果,具有法律制裁性;
二者内容不同:经济法义务的内容是必须做出或抑制一定行为的约束,与经济法权利的内容相互对应;经济法责任的内容是违反经济法义务的法律后果,具有法律制裁性。
10. 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和区别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最为密切,主要表现在:在调整对象方面,两者都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作为民法重要调整对象的财产关系,实质上就是经济关系;在法律作用方面,经济法和民法都在保护当事人合法经济权益,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1、具体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以国家在管理和协调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具有显著的服从性,属于公法范畴;民法则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以平等性为基本特征,属于私法的范畴。
2、法律属性不同。经济法强调社会本位,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原则,着眼于维护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而民法则突出个体权利的本位性,强调社会个体的权利、平等和自由,能够调动和保护个体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运用和体现市场竞争机制。
3、调整方法不同。经济法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对违法行为综合运用财产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制裁形式,具有惩罚性;民法则更多地采用任意性规范,当事人可以依法自由处分权利,对违法行为采取民事制裁形式,具有补偿性。
(10)经济法的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区别扩展阅读:
经济法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他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他只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而且其调整对象同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经济法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门,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3.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4.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