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劳动合同法的案例
①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案例,请大神指点!急!!!(劳动合同纠纷)
1、有证据胜算为99%,另外1%不解释。
2、发工资日期双方约定,不超过一个月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3、2012年6月底,即用工之日起第三十一天开始的工作时间都是双倍工资;
4、社保折现约定严重违法,因此为无效约定;
5、公司应该在最后工作日结清工资、补偿金;15天内社保关系转移、一个月内住房公积金封存等……
6、你只需要举证事实劳动关系、公司拖欠工资(或还有拖欠加班费?),其他东西由公司证明(如有证据在公司手上可申请仲裁委依职权调查取证,公司不拿出来应付举证不力后果……)
7、未交社保可以要求公司赔偿损失(要求补交社保仲裁委不会受理的,会叫你去劳动监察大队或社保所的);第五点住房公积金仲裁委不受理的,可找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举报;
8、仅供参考,请找当地律师
② 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务纠纷问题
你好:你说的问题看上去简单,实际上还是比较复杂的,关键的问题是这里涉及到 劳动关系和 雇佣关系的两个法律关系的问题。
第一: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联系与区别。
表面上看,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均是一方提供劳动,接受劳动成果的一方支付劳动报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实质上,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律师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区分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
1、从本质上来说,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类法律关系。劳动关系体现的是劳动者与劳动用工方(或者称之为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雇佣关系体现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从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雇佣关系的主体范围比较广,凡是平等的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均可以形成雇佣关系,而劳动关系的主体范围具有单一性,一方只能是劳动者个人,另一方只能是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及社会团体。
3、从法律地位来看,雇佣关系的主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而劳动关系的主体在法律上既是平等的,在现实上又是从属的,主要体现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领导及管理,劳动者必须接受用人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不占有实现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用人单位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必须利用用人单位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从而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雇佣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通常是占有生产资料,并利用生产资料及个人的自身技术向另一方交付劳动成果。
5、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通常是长期、持续、稳定地在用人单位从事劳动,而雇佣关系中提供劳务的一方则具有临时性质,交付劳动成果后,双方的法律关系就终止。
第二: 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处理机制的不同:
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是不同的法律关系,在适用法律方面当然也不同。在雇佣关系中发生的纠纷应当按照民事争议处理,而劳动争议的解决则应该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按照现行的劳动法律规范,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如果不服仲裁才能向法院起诉。而雇佣关系中发生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不需要经过仲裁程序。此外,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适用的法律也是不一致的。雇佣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参照《民法通则》等民事法律规范,劳动关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规范调整。
《工伤保险条例》已经将构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纳入保护,而对雇佣关系中的雇工并未涉及,在审理雇员受害赔偿纠纷时仍按照民事法律关系来进行调整。据此,受害人在获得工伤补偿和雇主赔偿时所承担责任就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受害人在获得工伤补偿时,能够得到全额补偿,而不论受害人在事故发生时有无过错。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劳动者发生工伤之后,不能直接按照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向法院起诉,而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申请工伤认定。但是由于民事侵权行为立法的发展和工伤保险立法的滞后使得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数额差距逐渐增大,职工发生工伤后更愿意选择直接按照人身损害赔偿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以便获得更多的赔偿。笔者认为,虽然工伤待遇和人身损害赔偿的数额差距是比较大,但是法律既然有明确规定,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当事人不能越过法律的规定来选择对于自己有利的规定。当然,上述法律规定并没有明确我国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赔偿机制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并没有明确否认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赔偿之后就不能再要求侵权损害赔偿。
第三: 通过以上分析,律师认为,你们之间应当属于雇佣法律关系。
雇员可以根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主张赔偿。
但是,在这里需要区分 双方的过错。受害人依据《民法通则》请求雇主赔偿时,雇主按照承担责任的大小赔偿受害人损失,也就是说,受害人对事故的发生有无责任是要理论的。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进一步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根据第2条“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有故意、过失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但是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的规定,受害人在受到伤害时,自身有故意、过失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雇主的赔偿责任。
因此,如果雇员具有一定的过错的话,可以适当减轻雇主的责任。
河南 郑州 曹静杰律师
③ 未签订劳动合同,然后给公司造成损失要求赔偿
最多是去劳动部门告你,没什么的。劳动纠纷罢了
何况没签合同,老板违法在前。你随时可以走。还可以要求老板从第二个月起支付双倍工资。
问题是老板敢不敢真的去告你哦。因为他要赔偿你5个月的两倍工资,可能更多
④ 有关《劳动合同法》的案例
岳某有权要求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法律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⑤ 违反劳动合同法案例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典型案例
【案情介绍】
宋某是一名2012年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应聘于2012年10月13日来到石家庄赢弗外语培训学校做课程顾问工作。宋某在该学校经历了半个月的学校所谓的培训期,之后,学校只是以口头的形式约定了一个月的试用期,工资1000元,没有与宋某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未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该学校还向所有员工索要工作服的保证金600元,并且与员工签订了一份有关培训费的协议书,其中约定了培训费用1000元,服务期限6个月,然而宋某只是接受的岗前培训。宋某上班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延长下班时间,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一天,宋某因家中有事,向部门经理请假一天,部门经理却一反常态,在11月29日向宋某下达通告,要么再延长一个月试用期,要么于11月30日提前结束试用期辞退宋某。对于部门经理的无理要求,宋某气愤离开学校,并求助于律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件评析】
本案例中,用人单位石家庄赢弗外语培训学校违反劳动合同法,侵害了其员工宋某的合法权益,有证据证明,学校存在以下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自用工之日起不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与员工约定和实际所发工资均低于石家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勒令员工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没有对员工说明理由,提前无故辞退;要求员工缴纳保证金;与员工签订实为岗前培训而名为专项培训的培训费协议;经常要求员工加班,但不支付加班费。
第一,学校自用工之日起,不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员工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二,学校与员工约定和实际发的工资均低于石家庄月工资最低标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7月1日河北省人社厅下发《关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石家庄市区及郊区,月最低工资1100元。很显然,学校与员工约定的工资仅为1000元,明显低于石家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应当责令用人单位限期补发差额;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拒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学校违反约定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之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学校与宋某口头约定试用期为一个月,而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提出延长一个月的试用期,明显违反劳动合同法中有关试用期规定。
第四,学校违反劳动合同法,在试用期内,没有正当理由辞退员工。试用期是指用人单位对新招录的员工进行各方年的考察期限,是一个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在试用期内,一方面可以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给单位考察劳动者是否与录用要求相一致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维护员工的利益,使员工了解一下单位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的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1项,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用人单位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关系。依据法律,学校需要举证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且录用条件需要在招聘员工时书面告知,然而,学校不给任何理由,不进行任何说明,任意辞退员工,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学校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五,学校违反劳动合同法,要求员工缴纳保证金。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禁止以各种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然而有证据证明,学校要求员工缴纳600元保证金,以担保员工工装费,这显然是违反法律的。
第六,学校与员工约定无效的培训费。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2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然而,宋某在学校接受的是岗前培训,这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学校却移花接木,以岗前必要培训当做是法律规定的专项培训,这些做法都是违反劳动合同法的,
第七,学校经常让员工加班,但不支付加班费。学校已经明确约定了具体工作时间,然而学校不严格遵守已经制定的时间制度,经常延长工作时间,员工加班后还不支付加班费,违反了劳动合同法,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⑥ 急求,关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纠纷案例
如果由于单位的原因,工作超过一个月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支付双倍工资。专
《劳动合同法》属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⑦ 未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指导性案例
可以直接在裁判法律文书公开网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