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合同法第二次作业
① 合同法作业2
甲公司不能主张同时履行抗辩权,因为乙公司已履行合同义务,已支付租金及押金,甲公司并没有通过合法途径证明乙公司在涉诉仓库存放违法物品,便自行更换仓库门锁,违约在先。
② 合同法作业,求完整的解释,可以加分
由于“此合同”说的不够具体,就本案例中有关合同逐一进行分析:
一、周某假借刘某的名义与赵某所签房屋出售合同。
有效。因为如果没有使合同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附条件附期限或需要批准或登记生效情况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该房屋出售合同没有约定附条件、附期限,也不需要批准或登记而发生效力,并且周某提供了造假的公证书委托书,足以使赵某相信其有代理权,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在此有效代理的背景下,双方意思自治签订协议当然有效。
二、刘某与周某的赠与合同
有效。是附条件的不可撤销的赠与合同。首先赠与合同经过公证不可撤销,该赠与合同约定赠与在办妥地产过户手续后成立,可以理解成为附生效条件。
③ 关于合同法的作业
1.无效合同的条件:合同内容违法(合同法第52条)
(1).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例:签订的合同是买卖五金的,结果实际的标的是子弹。
2.可撤销合同的条件:意思表示不自由(合同法第54条)
(1).欺诈
(2).胁迫
(3).重大误解
例:甲将祖传的一副画出让给乙,交付后,乙将该画送权威部门鉴定,结果是赝品。乙要求退货并返还价款,甲以该画系祖传,并不知真假为由拒绝,则甲乙之间的买卖行为属于?(属于重大误解,因甲没有欺诈的故意)
3.效力待定合同条件:主体不试格 (合同法第47.48.51条)
例:14的儿子代老子去房屋中介买卖房子,签订了合同,拿回家,老子认为儿子合同签的好,追认,合同有效,否,无效,对方有1个月的催告权,1个月后老子不应答,视为不追认,1个月的追认期内,对方可以自行终结合同。
④ 合同法作业
第一,标的是合同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合同种类很多,标的也各不相同。上述合同中的“新鲜蔬菜“即为合同的 标的。
第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25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从上述材料来看,甲乙之间的合同对合同标的——蔬菜的具体种类约定不清,彼此的争端在于对蔬菜种类的理解不同,因此,需要依照《合同法》第125条对蔬菜种类进行解释。甲公司与乙公司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彼此间有交易习惯——甲“每次买的不是大白菜就是萝卜等容易清洗的蔬菜”,因此,乙公司应当向甲公司交付的蔬菜种类为大白菜、萝卜等容易清洗的蔬菜。
第三,对于双方的纠纷,各方最好通过协商和解或请第三方调解解决,毕竟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各自退让一步,尽快处理小白菜。协商不成的或起诉或申请仲裁。
本案争议焦点是对合同约定条款存在异议的解释问题.这涉及合同议义的解释问题.合同解释,是对既已成的合同确实何谓内容的一种作业.合同解释的规则包括文义解释,整体解释,目的解释和习惯解释.我国<合同法>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语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守信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此处"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确定条款的真实意思,指的就是文义解释.
对文义解释规定应作如下理解:第一,如果词句是一般用语,就应当按照一般的通常的含议来理解.如果词句是专业用语,就应当按照专业上的特殊含义来理解.第二,如果当事人双方都已明确同意合同条款所表达的是一种意思,应当按照当事人双方共同接受的含义来进行解释.第三,如果双方对合同条款的含义理解各不相同,应当以一个合理的人处于缔约环境中对合同用语的理解为准.
综上所述,合同解释有时仅凭文义解释,不能正确阐明合同条款真实含义,必须与其他解释规则结合起来使用, 本案应当按照当事人曾经共同接受的易洗的白菜和罗卜为标地物,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语句,合同的相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及诚实守信原则,在协商,仲裁无结果的情况下,法院应当做出有利于甲公司的判决.
⑤ 急求大二 合同法 作业答案
答案:
1、食品公司以不可抗力为由进行抗辩,拒绝承担赔偿责任,不成立。失火不属不可抗力,食品公司采取其他措施仍能够履行合同。
2、养鸡场可以解除合同,因为食品公司已经严重违约,拒收了买卖合同的标的物。
2、如果食品公司赔偿的话,需要赔偿3000元,7000元属于扩大的损失,属于养鸡场保管不善造成。不应由食品公司承担。
⑥ 中国合同法
第402条规定的情况
第402条规定的是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情况,这时,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该条实际上是《日本民法典》第100条但书规定和《德国民法典》第164条第1款第2项规定的翻版。《日本民法典》第99条规定,“代理人于其权限内明示为本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前款规定,准用于第三人对代理人所进行的意思表示。”第100条规定了未明示为本人的行为,“代理人未明示为本人而进行的意思表示,视为为自己所为。但是,相对人已知其为本人所为或可得知其为本人时,准用前条第一款的规定”。〔31〕《德国民法典》第164条第1款第1项规定:某人在其享有的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意思表示的,其意思表示直接为被代理人和对被代理人发生效力。第2项规定:表示是否明示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或依情形表示是否应以被代理人名义进行,并无区别。〔32〕
综合考虑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并借鉴《日本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上述规定,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第402条的构成。
首先,受托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如果受托人以本人名义订立合同则直接适用代理的规定,发生代理的效果。
其次,第三人知道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我国有学者认为,第402条的适用前提为英美法中的隐名代理,即受托人虽表明自己为他人代理的身份,但不指出委托人究竟是谁。〔33〕还有学者认为,知道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是明确知道,而不包括应当知道,也不包括知道得不确切的情况。知道的内容包括具体的被代理人和委托授权的内容及期限。〔34〕笔者认为,该条适用的前提应该是第三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代理的事实以及被代理人是谁,而委托授权的内容以及期限则不必知道。因为如果是出于保护第三人的目的而做这种解释,就有些杞人忧天了,毕竟还有表见代理制度来保护信赖代理外观的相对人利益。笔者这样定义知道的内容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如果对照《日本民法典》第99条和第100条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64条第1款第2项规定,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三人必须知道本人是谁,否则他也无法将法律行为的后果直接归属于本人。日本学者在解释第100条但书适用的情形时,进行了举例说明:虽然本人的姓名没有明确指示出来,但是,从具体情境能够推断出本人是谁,例如在某经营场所内雇员进行的行为,一般来说就是为经营者的雇主(本人)所为的。〔35〕其次,如果从体系上考虑,合同法在委托合同中规定的代理情形是区别于行纪的,如果第三人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具体的被代理人,则应该适用行纪的规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条规定的情况并非针对的是英美法中的隐名代理。隐名本人的代理并非是表明代理关系存在,而不披露本人,前文已述,这是部分显名本人,也称作不公开本人姓名的代理。而“隐名代理”是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是指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与他订立合同的人是在为另外一个人而订约,而是以为他是在与同他订约的人进行交易。〔36〕如果合同的第三人不知道和自己正在进行交易的对方事实上只是代理人,就第三人而言,他认为自己完全是在和代理人进行合同交易,则这时的本人(principal)就是隐名的(undisclosed)。〔37〕权威的法律词典对隐名代理所做的定义也采取这种理解,如“隐名本人指的是代理人隐匿了自己只是在授权范围内代表另一个人缔结合同的事实;由此,在事实披露后,代理人或者本人都可以诉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也都可以被另一方所诉。”〔38〕“隐名代理(undisclosed
agency)于代理人不通知第三人代理之情形而进行交易时成立”。“在代理人进行交易之时,另一方当事人并不知晓代理人是为本人而行为的,此时的本人就是隐名本人(undisclosed
principal)。”〔39〕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我国大多数学者将隐名代理定义为代理人姓名的隐去,而代理关系存在之事实当事人均知悉,这是对英美法中隐名代理制度的误读。
再次,从时间上看,知道的时间应该是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时候。因为,事后才知道代理人和本人的关系的话,则无法判断出第三人要与委托人签订合同关系的意图。第三人要与委托人订立合同的意愿是在合同缔结之初存在的,不能在合同履行甚至违约时做出判断。
又次,必须没有证据表明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例如,合同双方在签订契约之时特别约定,合同只拘束受托人和第三人。
最后,从法律效果上分析,该条规定的是直接代理,因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约束委托人与第三人,而不是赋予委托人介入权或者第三人选择权。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我国合同法第402条规定的原型实际上是大陆法系《日本民法典》第100条的但书规定和《德国民法典》第164条第1款第2项的规定,而不是英美法的隐名代理制度。因此,在分析该条规定时,不能依据隐名代理制度设计其构成,在适用该条规定时,也不能参考隐名代理制度来理解。同时,该条的效果也是直接代理的效果,与第403条的规定联系不大。
第403条规定的情况
如果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则适用第403条的规定。这是该条适用的前提条件,但如何解释这个条件却得大费周章。从字面解释,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有两种理解:第一、根本就不知道受托人是受人之托;第二、不知道受托人是受何人所托,但是知道受托人是受人之托。我国有学者将该条适用的前提定义为“未披露委托人的代理”,指代理人根本不表明自己为他人代理的身份,更不指明委托人。〔40〕笔者赞成此点解释。但此点解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首先如果是这样,文面索性就规定“第三人不知道代理关系”了事,免得徒生歧义;其次,本条与第402条使用的语言完全一致——“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那解释上也应该一致——委托人应该是具体特指的那个人。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也就应该解释为第三人不知道具体的委托人是谁。〔41〕最后,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前文已述,合同法的立法过程告诉我们,第402条和第403条的内容曾经是作为对外贸易行纪的内容放在行纪部分里,那么,只能说明,立法本意中这两条所规定的就是一种需要特殊处理的行纪关系。因为行纪人是专门做行纪业务的,行纪合同中的第三人知道委托关系存在。既然合同法做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外贸代理的问题,那么,似乎这样一种解释——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是受谁人之托,但是知道受托人是受人之托——就是必然了。但如果说该条是借鉴英美法的代理制度做出的规定,那么如此解释就会使我们的《合同法》犯一个原则性错误。因为做出这样的解释后,该条规定的情形符合英美法上不公开本人姓名的半显名代理的情况,而在半显名代理的情况下,第三人的选择权是不适用的。半显名代理中的第三人对本人和代理人享有的权利不是或此或彼的,而是累积的(cumulative),直至其权利全部实现。有两个逻辑支持这一处理原则:首先代理人必须是合同的当事人,因为通常人们不会希望完全和一个未知的人做交易;其次,半显名的本人也是合同的当事人,因为通常情况下,与代理人交易的相对人希望合同为之计算的那个人来承担责任。〔42〕如此分析后,我们自己也吓了一跳:该条的规定实际上违背了立法者的本意,反而使立法意图专门解决的外贸代理问题被架空了。无奈之下,我们的分析也只能参考英美法代理制度中隐名代理条件下的委托人的介入权和第三人的选择权,不得不忽略适用前提问题。但让我们欣慰的是,英美法代理制度的发展使得隐名代理与半显名代理的区别越来越小,如下文详述的隐名代理中,法院已经开始放弃或者修正第三人的选择权规则,第三人的地位已经趋近于半显名代理中第三人。这也许可以作为我们忽略规则适用的制度背景的一个借口。
1、委托人的介入权。
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介入受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直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这里,委托人行使介入权的条件如下:
其一,因为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受托人不能向委托人履行义务;如果是受托人的原因,则委托人可以直接向受托人主张权利,而不必涉及第三人。
其二,受托人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这里的披露内容是指受托人向委托人指出具体的第三人。
在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导致受托人无法向第三人履行义务,以及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受托人无法向委托人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会发生受托人披露第三人或者委托人的问题。这是受托人的义务,但是,如果受托人不愿意披露第三人或委托人,则只能由受托人自己来承担法律后果。这时,就需要按照纯粹的三方当事人,两个独立的合同来处理。
其三,委托人行使介入权要受限制。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限制条件有两个: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则委托人不得行使介入权;第三人可以向本人主张其对代理人能够主张的抗辩权。根据学者的解释,第三人如果知道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情况主要有:第三人和受托人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禁止他人的介入;第三人纯粹是因为信赖受托人个人而与之缔结契约,如非常注重受托人的信用、技能、履约能力等;一些必须要由受托人亲自履行的合同,委托人也不宜介入;第三人曾经与委托人协商订约,因怀疑委托人的信用、履约能力等情况而拒绝与其缔结合同。〔43〕
美国判例法确定,在下列情况下委托人行使介入权要受到一些限制。
第一、与向代理人履行相比,对本人履行将给第三人带来更大的负担,如第三人向本人履行,地理距离上多出一倍。这时,第三人有权要求额外的费用,或者免除其向本人履行的义务。
第二、代理人或者本人恶意隐瞒了代理的事实。
第三、合同要求代理人亲自履行,如代理人是著名的风景画画家,同时也是艺术家们的经纪人,同意为第三人的农场做画,但内心里却想让另一位画家来完成。这种情况下,如果代理人没有事先向第三人言明是要另一位画家来完成,则必须由其亲自完成。
第四、第三人可以向本人主张其对代理人能够主张的抗辩权。例如,代理人因另一笔交易而欠第三人100元,则第三人就可以向本人主张从履行中抵销掉这100元。〔44〕在美国代理制度中,第三人在履行完自己对代理人的义务后,对被代理人可以不再承担责任,其前提是抗辩在第三人知悉本人存在之事实前成立。因为根据美国代理法重述(第2次)第307(1)(a),在相对人知悉本人存在前,隐名代理人都是合同的当事人。〔45〕我国合同法第403条第3款规定,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但没有就该款的适用做出限定。考虑到第三人有可能和受托人同谋恶意侵害委托人的利益,在委托人行使介入权的情况下,第三人对于委托人提出的抗辩,应该以知道或者能够知道未显名的委托人之前存在的抗辩理由为限。
2、第三人的选择权。
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在第三人选定相对人以后就不得再变更。也就是说,如果第三人向委托人主张权利后未获实现,则第三人就无法再向受托人主张合同义务。这是英美法上的一项原则性规定,认为第三人对于代理人的权利和第三人对于本人的权利是冲突的,一旦选择其一就不能改变主意向另一方起诉。〔46〕不得变更相对人的规定有其制度背景,如果本人已经向代理人支付了价金,但代理人没有将其付给第三人,本人是否需要向第三人再付款?在英国法中,答案是“他必须这样做”!〔47〕我国合同法在规定第三人选择权的同时,又规定了委托人可以对第三人主张自己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这样,如果委托人已经与受托人了结了债务,则委托人就不会再做出第二次给付。我国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实际上与所谓纯正的英美法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理论背道而驰。〔48〕但是,如何看待本人对于第三人所担负的责任,这在美国代理制度的发展历史上是有过反复的。代理法最初并非是一个显在的法律分支领域,只是后来因为组织性社团的出现,才使得对其研究和讨论蓬勃发展起来。19世纪美国关于代理制度的讨论并不区分本人的责任和雇主责任,本人所承担的责任就是雇主-雇员之间关系适用的严格责任。正如约瑟夫·斯托里(Joseph
Story)论述的那样,在一般授权(general
authority)的情况下,本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承担责任,即使代理人违反了本人所发出的指示。尽管在特别授权(special
authority)时情况不同。这种论点被归结为地位(status-based
framework)说。19世纪中叶,斯托里关于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的分类受到了批判。当时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斯托里时代,代理人与本人之间通常存在着个人关系,而19世纪的公司大爆炸使得雇员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使他们有机会和条件超越代理权限范围。于是,西奥菲勒斯·帕森(Theophilus
Parsons)对斯托里的分类进行批判,提出任何人只能受其个人意志形成的代理的拘束。1876年,弗朗西斯·沃顿(Francis
Wharton)在其《代理与代理人法释(Commentary on the Law of Agency and
Agents)》一书中,将代理与雇佣(service)进行了区分,认为前者事关业务经营,雇员有自由裁量的权利;而后者是事务性的操作,雇员必须执行具体明确的指令。这样,19世纪上叶作为独立自足的代理法分支,在19世纪下半叶便开始消迹于侵权或者合同法领域之中。沃顿还试图把本人从雇佣关系的严格责任中解脱出来,而采用过失标准。也是在这个时代,代理法被司法实践看作是合同法的分支。但根据严格的合同意思理论(the
will
theory),要求本人对第三人负责、第三人向本人承担责任存在解释上的困难,因为和并不知晓其存在的人进行交易,不能说是意思达成了合致。但法院认为,如果让本人不承受任何负担就享有利益是不公正的,因此,隐名本人要对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交易负责。〔49〕20世纪初,美国著名学者亚瑟·科宾(Arthur
Corbin)关于合同的论述,影响了对隐名本人向第三人承担责任的基础的研究。他认为“违约责任不是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而是法律的产物”。〔50〕紧在科宾之后,192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沃伦·西维(Warren
Seavey)教授提出,隐名本人对于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合同所应该具有的当事人地位,是普通法上的衡平规则,本人所承担的责任是法律根据具体情形之正义要求设定的义务,与当事人的意志无涉。〔51〕在今天,当受托人接受了委托人的履行后,却不能向第三人履行时,该如何处理,美国法院的看法事实上仍然不一致。多数说认为,在本人尚未公开时,如果本人和代理人之间对于债权债务的处理出于诚信,本人认为代理人会向第三人履行,则本人可以免责。而少数说认为,隐名本人并不免除清偿之责,除非第三人的行为让本人有理由相信代理人已经进行了偿付。多数说的根据在于,本人基于善意向代理人做出的履行并不损害第三人,因为第三人的预期中,代理人是唯一的交易对方,因此他也必须承担和代理人之间的信用风险。而少数说的论据在于,得到了本人支持的代理人在第三人看来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独立的交易者,而且本人有无穷无尽的措施可以保护他自己。不能因为本人倚赖其代理人的诚实而不是他自己的调查就让第三人受损。〔52〕和美国法院的多数观点进行比较,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与其差距并不大,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对有效抗辩做出限定,从主观上看,本人向代理人履行的行为必须出于诚信和善意;从客观上看,有效抗辩必须是在第三人选择之前存在的。在第三人选择以后,本人要为第三人的利益做出考虑。因此,《荷兰民法典》做出了如下规定:如果一个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交易,违反了他对第三人所负的义务,或者如果他已经破产,第三人可以向本人提出书面通知,并且直接对其起诉,但范围只限于本人在接到通知后应对代理人所承担的责任。〔53〕
第三人的选择权在美国很多州受到了攻击,在这些州第三人获得了大翻盘,他们争取到了针对本人的额外的权利,而不是原来的选择性权利。他们成功地说服了法院,第三人只享有选择本人和代理人其中之一的权利是不公平的,因为在关键性的代理人破产的情况下,往往会仅仅因为第三人犯了相信代理人有足够的资产偿债的错误,便使本人从交易中获取利益而不必履行自己的义务。〔54〕摒弃第三人选择规则(the election rule or election of remedied
rule)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时下在美国的多数州,法院要求本人和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连带责任
⑦ 经济法第二次作业
c d b d d d a c a 第7题可能有出入,其他答案绝对正确,如需解析请留帖说明
⑧ 求助!合同法的作业题
第一题:
要约→承诺,该合同依法有效;2.适用中国法律。第一百二内十六条第一款:涉外合同的当容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3.合同依法有效,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违约责任;货物质量问题属于主要合同义务,已构成根本违约,守约方可解除合同。
第二题:
传真是要约邀请,报价是要约,回复是承诺;2.买卖合同成立。买卖合同自买方承诺到达时合同成立。虽然回复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但书面合同只是合同形式,不涉及合同实质内容,不影响承诺的效力;3.行使债权人撤销权。期间:《合同法》第七十五条: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第三题:
1.乙方可依法解除合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三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2.违约责任,按合同金额的2%支付违约金。
⑨ 合同法作业,给完整解释
由于“来此合同”说的自不够具体,就本案例中有关合同逐一进行分析:
一、周某假借刘某的名义与赵某所签房屋出售合同。
有效。因为如果没有使合同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附条件附期限或需要批准或登记生效情况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该房屋出售合同没有约定附条件、附期限,也不需要批准或登记而发生效力,并且周某提供了造假的公证书委托书,足以使赵某相信其有代理权,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在此有效代理的背景下,双方意思自治签订协议当然有效。
二、刘某与周某的赠与合同
有效。是附条件的不可撤销的赠与合同。首先赠与合同经过公证不可撤销,该赠与合同约定赠与在办妥地产过户手续后成立,可以理解成为附生效条件。
⑩ 合同法作业题 急~
单选1、下面属于从属合同的是(D )
A、借款合同 B、借用合同 C、买卖合同 D、抵押合同
理由:担保权利的设定以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为依托,所以是从合同。
2、合同法第28条规定:“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合同有效的以外(A )
A、为新要约 B、为原要约 C、为新承诺 D、既不为新要约,也不为新承诺
理由:自己去看合同法第28条的原文。
3、甲向乙出版社去函询问该出版社是否出版了有关司法考试的教材及资料。乙立即向甲邮寄了5本司法考试的书籍,共120元。甲认为该书不符合其需要,拒绝付款,双方发生争议。从本案来看( B )
A、甲乙之间合同已经成立
B、甲乙之间合同未成立
C、甲乙之间已经完成了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D、合同是否成立无法确定
理由:询问是否出版不构成购买的要约。
4、撤销权的诉讼时效从( B)开始。
A、从权利受损害时起,
B、从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权发生的事由时起
C、从债权人知道撤销权事由时起
D、从债务人不当处分自己财产之日起
5、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D )
A、少于合同标的额的10% B、超过合同标的额的10%
C、少于合同标的额的20% D、超过合同标的额的20%
6、某商店橱窗内展示的衣服上标明“正在出售”,且标明了价格。则“正在出售”的标示视为(A )
A、要约 B、承诺 C、要约邀请 D、既是要约又是承诺
7、甲的儿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乙趁机表示愿意借给甲3000元,但半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房子代偿,甲表示同意。根据合同法的规定,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D )
A、因显失公平而无效 B、因显失公平而可撤销
C、因乘人之危而无效 D、因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8、李某15岁,把自己家里价值8000元的手提电脑以合理的价格卖给32岁的刘某。该合同属于(D )
A、无效合同 B、有效合同 C、可撤销合同 D、效力待定合同
9、画家黄某以自己的价值70万元的三幅画作交给赵某作担保借款50万元,黄某的这种担保行为属于( C)担保。
A、保证 B、抵押 C、质押 D、留置
10、东方公司与中州公司在广交会上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先由中州公司的代理人带到郑州签字盖章,然后由东方公司的代理人带到上海签字盖章,该合同成立的地点是(C )
A、广州 B、郑州 C、上海 D、郑州上海都是
11、李女士去裁缝店取定做的旗袍,因未带足加工费,店主不让李女士拿走,说等全部结清3000元加工费后再拿不迟,店主采用的担保形式是( D)
A、保证 B、抵押 C、质押 D、留置
12、甲乙签订了标的额为20万元的买卖合同,甲为了合同能得到切实履行,主动向乙交付定金4万元,乙表示接受。当甲按约定时间去乙公司提货时,乙公司拒绝交货。下面处理正确的是(D )
A、甲交给乙的4万元定金不能收回 B、甲可以收回交给乙的4万元定金
C、乙返还甲交付的4万元定金 D、乙返还给甲8万元
13、下列合同法的哪个原则具有“帝王条款”的美誉。( D)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14、下列主体不能作为保证人的是(D )
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以公益为目的的学校和医院
15、甲乙于07年的3月1日签订一份买卖走私货物的合同,履行中发生争议,甲于08年1月30日将乙诉诸法院。08年3月3日县法院判决该合同无效,双方均不服,于08年3月15日上诉至中级法院。08年6月30日中级法院裁判决维持原判。该合同开始无效的时间是( A )
A、07年3月1日 B、08年1月30日
C、08年3月3日 C、08年6月30日
楼主,要好好学习合同法的哇。。这个是真的很有用的呢。。